朱鳳丹 尹秀杉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醫(yī)院檢驗科 637000
自身免疫性疾?。ˋutoimmune diseases,AID)是由機體免疫功能異常引起的,這類疾病患者體內常伴有如抑制性T細胞功能低下、體液免疫功能亢進等免疫功能的異常,同時還可出現(xiàn)最具診斷與鑒別意義的自身抗體。筆者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和免疫印跡法(Immumoblot test,IBT)檢 測 與AID相 關 的 自 身 抗體——抗核抗體(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抗核抗體譜(Antinuclear antibodies spectrum,ANAs),并對近期檢測的2 317例樣本的結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分析兩種方法聯(lián)合檢測在診斷AID的價值,為臨床減少漏診,提供實驗室依據。
1.1 研究對象 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間門診、住院、健康體檢等人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篩查或診斷資料2 317例,其中男845例,女1 472例,年齡0~93歲。按年齡分為0~12歲、13~18歲、19~35歲、36~55歲、≥56歲組。
1.2 IIF檢測 ANA,以Hep-2細胞和猴肝切片作為抗原基質,血清采用1∶100,1∶320,1∶1 000滴度系列,起始滴度為1∶100;檢測抗雙鏈DNA抗體(anti-double strand DNA antibody,dsDNA),以綠蠅短毛蟲天然DNA作為抗原基質,血清采用1∶10,1∶20,1∶40滴度系列,起始滴度為1∶10。商品試劑由德國歐蒙(杭州)醫(yī)學實驗診斷有限公司生產。
1.3 IBT檢測 ANAs,包括抗nRP/Sm、抗Sm、抗SSA、抗Ro52、抗SSB、抗Scl-70、抗PM-Scl、抗Jo-1、抗CNEP B、抗PCAN、抗核小體、抗組蛋白、抗核糖體P蛋白、抗AMA M2、抗dsDNA抗體共15項(德國歐蒙醫(yī)學實驗診斷股份公司)。血清標本作1∶100稀釋。全自動免疫印跡儀(奧地利Tecan公司),實驗結束后膜條用Lide 100掃描儀(日本佳能公司)掃描,EUROLineScan自動判別軟件(德國歐蒙醫(yī)學實驗診斷股份公司)自動判讀,再進行人工核對。
1.4 分組 2 317例受檢血清均同時檢測ANA和ANAs。為探討IIF和IBT對結締組織疾病的診斷效能,分為IIF組:僅用IIF檢測ANA;IBT組:僅用IBT檢測ANAs(IBT檢測ANAs,只要出現(xiàn)1條陽性反應帶,即定為陽性);IIF+IBT組:同時用IIF和IBT檢測ANA和ANAs。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兩組間率比較用χ2檢驗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317例受檢者中,ANA(+)和/或ANAs(+)共914例,其中女710例,男204例;36歲及以上年齡段,女458例,男147例。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性或發(fā)病率明顯高于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和女性患病概率均呈增長趨勢。結果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ANA和/或ANAs陽性例數〔n(%)〕
2.2 2 317例血清ANA和ANAs檢測結果中,ANA陽性740例(31.9%),ANAs陽性723例(31.2%),ANA和ANAs均陽性549例,ANA(+)和ANAs(+)符合率74.2%,ANA(-)和ANAs(-)符合率89.0%,總體符合率84.2%。結果見表2。
表2 2 317例樣本ANA和ANAs檢測結果〔n(%)〕
2.3 740例ANA陽性結果,以顆粒型為主(占56.08%),其次為均質性、胞漿顆粒型。結果見表3。
表3 740例ANA主要熒光核型
2.4 ANA(+)/ANAs(+)標本不同核型中各特異性抗體分析。顆粒型多為SSA,Ro52,nRP/Sm抗體,均質型多為SSA,Ro52和抗核小體抗體,胞漿顆粒型中多為SSA,Ro52和AMA-M2抗體,著絲點型多為CNEP B抗體。Ro52抗體是ANA譜中最活躍的抗體,幾乎可以見于各種核型,特異性較差。結果見表4。
表4 549例ANA(+)/ANAs(+)標本不同核型中各特異性抗體的檢測結果
本文對2 317例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抗體檢測的結果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ANA和/或ANAs陽性人群中,女性占77.7%,男性占22.3%,男女比為1∶3.48,表明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性或發(fā)病率高于男性。由于男女性別之間的免疫環(huán)境和免疫強度存在差異,女性較男性有更強的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即有更好的免疫反應能力;同時由于雌激素的作用使女性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對應激的敏感性高于男性,HPA分泌的糖皮質激素不僅是機體應激應答必要的內分泌激素,而且還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1],因此女性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明顯高于男性。從年齡段觀察,36~55歲的女性陽性率達34.2%,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36歲及以上年齡段陽性率50.1%;而在男性人群,36歲及以上年齡段陽性率16.1%,相對于其他年齡段較高。由此可見,36歲以上人群,無論男女性別,自身免疫性疾病發(fā)生的可能性或發(fā)病明顯增高。
本文對2 317例受檢者血清同時檢測ANA和ANAs。按準斷效能分組判斷,IIF檢測ANA,陽性740例,占檢測總數的31.9%;IBT檢測ANAs,陽性723例,占檢測總數的31.2%,而同時檢測ANA和ANAs,陽性共914例,占檢測總數的39.4%。IIF檢測ANA可應用于大范圍的AID患者初篩并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及實驗室工作壓力,但僅檢測ANA或ANAs均可導致臨床患有AID或潛在AID患者的漏檢,聯(lián)合檢測則可顯著提高陽性檢出率,從而降低現(xiàn)癥及潛在AID患者的漏檢率[2]。本文結果顯示,聯(lián)合檢測ANA和ANAs,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單獨ANA或ANAs檢測。筆者還對650例樣本同時用IIF和IBT檢測ds-DNA,其中IIF陽性14例(2.2%),IBT陽性24例(3.7%),兩組間比較,陽性檢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9,P<0.05);而IIF和IBT同時陽性僅有8例,可見如果單獨用其中一種方法檢測,可能出現(xiàn)假陽性或假陰性,而兩種方法聯(lián)合起來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此類問題。
聯(lián)合ANA陽性熒光模型和ANAs出現(xiàn)的抗原多肽,是診斷和鑒別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實驗室依據。ANA檢測以抗原譜完整的Hep-2細胞為基質,針對細胞靶抗原的特異抗體可產生特定的熒光模型,而后者與某些疾病有關[3~5]。本文結果顯示,740例ANA陽性樣本的熒光分型以核顆粒型最常見,占56.08%,其次是均質型,占19.32%,部分樣本還可見2種或2種以上核型,每種核型的代表性抗體各不相同,因此核型分型有助于縮小靶抗原確認的試實驗范圍;同時檢測ANAs,可發(fā)現(xiàn)在每一種ANA核型中,有一種或幾種靶抗原存在。本文中核顆粒型相對應的抗原多肽以抗SSA、抗Ro52、抗nRP/Sm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由此可以推論這3種靶抗原應該是核顆粒型的代表性多肽(靶)抗原,而其他核型的代表性多肽(靶)抗原也可以根據其抗原多肽出現(xiàn)的頻率進行推測。本文分析中發(fā)現(xiàn)有ANAs陽性者中出現(xiàn)核型不一致的情況,ANA陰性但出現(xiàn)ANAs特異性抗體陽性,這可能與血清中其他抗體效價較強,使不一致抗體在IIF分析中被遮蔽有關[6];或者Hep-2細胞不是某些抗體的最佳檢測基質;如固定不當,SSA等可溶性抗原可被洗去而出現(xiàn)IIF分析的假陰性[7,8]。IBT檢測ANAs的特異性抗體,在反應膜條上平行包被多種高度純化或重組的抗原物質,一次可檢測多種與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斷相關的特異性自身抗體。但同時抗核抗體譜免疫印跡法也存在著較高的漏檢率,其原因分析為,該譜只含有與常見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的抗核抗體,而不代表全部抗核抗體。此外,該免疫印跡法也存在一定的錯檢率,這可能與血清處理不當,產生非特異性吸附有關。
有學者提出ANA檢測選擇原則[9,10],通 常首先采用以HEp-2細胞為抗原基質片的間接免疫熒光技術(IFA)進行篩查實驗,陰性結果結合臨床一般可以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存在,若ANA陽性還必須進一步篩查ANAs和抗雙鏈DNA(ds-DNA),以期對疾病做出明確診斷。本文同時檢測了ANA抗體、dsDNA和ANAs,結果表明ANA檢測選擇原則是正確的,但筆者也認為,同時用IIF和IBT檢測ANA和ANAs,不僅可以減少陽性漏檢率,而且還可對臨床診斷提供更有力的實驗室證據。
[1] 嚴冬菁,黃欣媛,冷明壘,等.性別與自身免疫性疾病〔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1,7(13):2562-2564.
[2] 林益強,曾燕麗,周建鋒,等.抗核抗體與抗核抗體譜聯(lián)合檢測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斷上的應用〔J〕.免疫性雜志,2012,10(28):892-895.
[3] 范文強,孫文萱,侯愛萍,等.抗核抗體核型檢測在混合性結締組織病中的意義〔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1,25(5):515-516.
[4] 黃雪梅,蒲澤晏,劉方久.ANA、ENA、dsDNA抗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敏感性及相關性分析〔J〕.西部醫(yī)學,2010,22(3):534-537.
[5] 張文忠,姚萍.抗著絲點抗體陽性的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臨床分析〔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1,25(5):451-453.
[6] 呂婉嫻,戴偉良,翁光樣.聯(lián)合檢測抗核抗體與抗可提取的核抗原抗體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價值〔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0,17(7):621-622.
[7] 郭大文,王曄,張英輝,等.ANA陰性Jo-1抗體陽性皮肌炎1例并文獻復習〔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1,39(2):402-403.
[8] Keren D F.Antinuclear antibody testing〔J〕.Clin Lab Med,2002,22(2):447-474.
[9] 李曉軍.抗核抗體檢測的質量要求及結果的合理判讀〔J〕.臨床檢驗雜志,2007,25(2):84-86.
[10] Sturgess A,Edmond J.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utoantibody testing in the clinic〔J〕.Autoimmunity Reviews,2002,1(5):27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