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重塑“70后”
編者按:
我刊一直對簡單、武斷地依據(jù)年度、代際來劃分詩藝學與詩史學進行詩歌的學科研究,抱有保留意見;但也充分尊重一些已經(jīng)約定俗成的、被廣為使用的詩壇說法與社會概念。所以,在謹慎的、避免流俗與違反學術(shù)規(guī)律的前提下,我刊對“70后”詩人這一說法再次引用,并進行力所能及的、充分展示“70后”特質(zhì)的文本梳理,為中國詩歌存檔。
事實上,每代人都擁有著特殊的、不同于其他時代人的歷史體驗、精神背景,而同一代人也擁有著彼此不完全相同的個人思想、情感狀態(tài)與美學追求,所以,我刊希望能夠在“70后”這一寬泛的集合概念下,充分地挖掘、搜索那些具有個性意義、個案價值的詩人來“重塑”“70后”詩人群。我刊試圖明晰地勾勒出,“70后”詩人群是如何從不同視角來記錄和思考共同遭遇的時代的;換言之,是讓這些“70后”詩人來分別說明歷史是如何發(fā)生的、生活是如何改變的以及人生是如何堅守的——“70后”的人文特質(zhì),就在于此。
我刊將長期開設(shè)專題,推出目前創(chuàng)作勢頭正健、叱咤詩壇的“70后”詩人;也將挖掘那些從不好務聲名、拒絕“官方學術(shù)體系”的、隱藏在民間的“70后”詩人。本專題真誠歡迎推薦與自薦,亦歡迎有見地的理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