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Krugman
自林登·約翰遜向貧困宣戰(zhàn)至今,整整過去了50個年頭。臨近這一周年紀念之際,發(fā)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忽然之間,或者從表面上看,進步派不再為他們代表窮人所做的努力而抱歉,轉而開始鼓吹這些努力。保守派發(fā)現自己處于守勢。
事情本不該是這個樣子。一直以來,每個人都知道—或者更準確地說,“自以為知道”—向貧困開戰(zhàn)已經是一場慘敗。而且大家都清楚其中的原因:這是窮人自己的錯。但是大家“自以為知道的”并不正確,似乎公眾被誤導了。
說法是這樣的:反貧困計劃實際上并沒有減少貧困,因為美國的貧困問題基本上是一個社會問題—是破碎家庭、犯罪和依賴文化帶來的問題,并通過政府的救助而不斷加劇。而且這種說法被廣為接受,所以指責窮人成了好的政治,被共和黨人和某些民主黨人所熱情支持。這種貧困觀,在1970年代可能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與從那以后發(fā)生的情形再無相似之處。
一方面,向貧困開戰(zhàn),事實上成效頗豐。誠然,貧困的衡量標準并沒有下降太多,但是這種衡量還沒算上一些重要的公共項目,比如食品券和收入稅收抵免的價值。要算上這些項目的話,數據則顯示貧困現象顯著減少,而極端貧困下降的幅度更大。?
此外,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反貧困項目對于受惠者以及整個國家都有著長遠的好處。比如,得到食品券的孩子比沒有的更健康,長大后收入也更多。
盡管如此,如果說反貧困進展緩慢,令人失望的話—事實也的確如此,責備的對象不應該是窮人,而是不斷變化的勞動力市場,這個市場沒有提供給普通工人好的報酬。過去工資會隨著工人的生產力的提高而提高,但是這種關聯(lián)在1980年前后就結束了。1970年代初以來,美國勞動力最底層1/3工人的工資,扣除通脹因素后基本沒有增長;最底層1/3的男性工人收入急劇下降。工資的停滯不前,而非社會的衰退,才是貧困難以根除的原因。換句話說,貧困問題已經成為日益擴大的收入不平等、經濟增長的成果被少數精英攫取,把大眾甩在身后這一更大問題的一部分。
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保守派的立場從本質上講是說我們不該應對。他們認為,政府永遠是問題,從來不是解決辦法。他們把每一名社會保障項目的受惠者看作“開著凱迪拉克的福利女王”。為什么不呢?畢竟幾十年來,他們的立場在政治上總是贏家,因為美國的中產階級視“福利”為那些人擁有而他們沒有的東西。
“斗爭”的呼聲已經無法阻止人們對于不斷擴大的不平等問題的任何討論。與此同時,艱難的形勢迫使更多的美國人轉投安全保障計劃。由于保守派把越來越多的人劃為道德上卑劣的“拿錢者”—可能是1/4,或是1/3,或是47%,隨他們怎么說—他們讓自己看起來冷酷無情,卑鄙無恥。
你會看到在援助失業(yè)群體的斗爭中有新的政治動力在發(fā)揮作用。盡管長期失業(yè)率居高不下,共和黨人仍然反對擴大福利。但是他們已經改變了自己的論點,這點讓人很受啟發(fā)。轉瞬間,他們的論點不再是讓那些懶惰的流浪漢找工作,而是關于財政的責任。沒有人相信他們說的哪怕一個字。
與此同時,進步派發(fā)起了攻勢。他們決定將不平等問題作為可以獲勝的政治議題。他們認為,食品券、醫(yī)療補助和收入稅收抵免這樣的反貧困項目取得了成功,給予困境中的美國人很多幫助—這些項目都應該被擴大。如果這些項目能惠及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而不是狹隘地鎖定窮人,又會怎樣呢?
所以,你猜怎么著:在向貧困宣戰(zhàn)50周年紀念日之際,這場戰(zhàn)爭看上去不再是一場失敗。相反,它像是正在興起的越來越自信的一場進步運動的模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