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楊 柳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舞動時空的踏鼓舞
——濟寧漢畫像石踏鼓舞形態(tài)研究
王 巖 楊 柳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踏鼓舞是漢代形成的一種獨有的舞蹈形式,舞伎足著珠屣在平放于地的鼓面上騰躍旋轉,并分別以身體的各個部位擊打鼓面,是一種舞蹈奇技。目前發(fā)現的濟寧漢畫像石中,有兩處畫像展現了漢代踏鼓舞藝術形象,這兩幅百戲圖中的踏鼓舞給我們傳遞了濃郁的漢代舞蹈文化信息。
漢畫像石;濟寧;踏鼓舞
濟寧是我國發(fā)現和保存漢畫像石最多的地區(qū)之一,嘉祥武氏祠漢畫石刻早就聞名中外;曲阜、鄒城收藏的漢畫像石被眾多的國內外專家、學者所瞠目;微山縣兩城山素有“漢畫像石之鄉(xiāng)”的贊譽;濟寧郊區(qū)、魚臺、金鄉(xiāng)、兗州等其它縣區(qū)亦有大量發(fā)現,畫像風格或精細纖小,或粗獷奔放,千變萬化,展現了漢代社會面貌、風俗習慣及藝術體育等等方面的資料,成為研究漢代歷史的珍貴形象資料,從這些為數不多的資料中我們發(fā)現了漢代舞蹈藝術形象----踏鼓舞。
踏鼓舞是漢代形成的一種獨有的舞蹈形式,舞伎足著珠屣在平放于地的鼓面上騰躍旋轉,并分別以身體的各個部位擊打鼓面,是一種舞蹈奇技。史書中所有關于踏鼓舞的描述,也沒有漢畫像石給人的印象更為深刻。目前發(fā)現的濟寧畫像石中,有兩處畫像展現了漢代踏鼓舞藝術形象,這兩幅舞圖均是“百戲”圖中的“踏鼓舞”圖:一幅是嘉祥武梁祠漢石畫像舞圖(見圖一),地上排列著五面鼓,一舞人穿著寬衣長袖舞衣俯身鼓上,雙膝,雙足和一手均觸及鼓面,一手臂反揚舞袖扭頭仰視,左右兩人跪地,面向舞鼓者,兩人左手均持鼓槌,揚臂飛舞,似正與舞者配合表演,相機擊鼓。此畫像左面還有六位樂人,三男三女,分別奏瑟,排簫,還有拂袖的歌者。這幅樂舞畫像石,刻畫的極其生動,形態(tài)逼真,表現出了當時的人們豪爽奔放的性格,展現了漢代舞蹈技藝融合的發(fā)展特點。另一幅是濟寧古亢父城畫像石舞圖(見圖二),也是地上有五面鼓,鼓上有三個舞人做倒立和虎跳的動作,這幅舞圖展現了表演技巧動作,可以看出當時的舞人舞動的力度和速度的配合達到了一定的高難度。這兩幅踏鼓舞圖充分表現了漢代是舞蹈技藝大融合的時代,也呈現出踏鼓舞的高超絕技。
這兩幅百戲圖中的踏鼓舞給我們傳遞了濃郁的漢代舞蹈文化信息:
第一,佐證了我國古代樂舞中以舞蹈為中心的特征。我國古代的“樂”是由詩、歌、曲、舞組成,那么究竟以誰為中心?在畫像石給人們留下的當時的百戲圖的表演場景來看,舞蹈的場面總是占有比較大的空間,或是位于圖的中央,兩邊伴有歌樂者,或是位于圖的一側,但舞蹈表演區(qū)域在表演者中占據的空間較多,比較醒目,另一側則有歌樂者相輔。武氏祠的踏鼓舞圖,充分闡明了舞是“樂”
的中心。畫像中三個舞伎表演踏鼓舞,一旁有樂伎和歌伎的表演相輔,更凸顯了舞的重要性。古亢父城的舞圖則是在百戲圖的中間位置,舞技高難驚險,一邊有樂者,一邊有雜耍等表演相稱,令人過目不忘。第二,這兩幅百戲圖所呈現的踏鼓舞,均展現了漢代舞蹈技藝結合,注重舞蹈意境的刻畫,從體態(tài)技術上展現了舞藝精湛。如武氏祠畫像的中間舞人雙足,單膝,單手,四處觸及四面鼓,并且姿態(tài)舒展自然,古亢父城畫像的從鼓上做虎跳中出現了三人不同的舞姿形態(tài),有敲擊、踏跳,有俯身、跪立。這說明古時以舞為重是指“舞藝”的分量之“重”,技巧含量之“重”。這兩幅圖向世人展示了漢代的舞蹈是將舞蹈的舞藝和雜技及武術的技巧緊密地揉合在一起,使“舞”更復雜、更驚險、更高難,強化了舞蹈本體的審美特性,這是中國舞蹈的一個“質”的飛躍。
從注重技術技巧方面證明了漢代是我國第一個與外域舞蹈結合的、俗樂舞得到大發(fā)展的時代。漢代鼓舞的表演者有男有女,濟寧地區(qū)的漢畫像石中再現的踏鼓舞圖都是男子舞圖,充分展示了男子的剛陽氣度,勾勒出感性化、動態(tài)化的雄壯之美,更能直接的體現出舞蹈與武術、雜技結合的技術技巧魅力,表現出漢代技藝融合的舞風,同時展現了當時的舞人能很好地利用身體的不同部位來配和鼓共舞,表現出高超的編舞能力和表演水準。
一方面充分凸顯了漢代粗狂、雄豪的美學個性,讓人們領會到漢代舞蹈伸張厚重、舒展雄肆的審美境界,一方面更是宣泄人的內在情懷、張揚人性的一種發(fā)自人的生命本體的活動方式,或熱烈奔放,或抒情灑脫。盤鼓舞是漢代的代表性舞蹈,是在盤和鼓上踏跳的舞蹈,踏鼓舞的道具只是鼓,但它們的舞姿舞容是相似的,都屬于在鼓上舞動的鼓舞。東漢文學家傅毅曾在其著作《舞賦》中這樣描寫盤鼓舞:“其始興也,若俯若仰,若來若往,雍容惆悵,不可為象。其少進也,若翔若行,若辣若輕,兀動赴步,指顧應聲?!蔽涫响舻奶す奈鑸D呈現了“其始興也,若俯若仰,若來若往,雍容惆悵,不可為象?!本褪敲枋龀觥伴_始的動作像是俯身,又像是仰望,像是來,又像是往,是那樣的雍容不迫,又是那么不已的惆悵,實難用語言來形容”,這組動作形象生動,刻畫入神,看此畫像:中間舞人雙足,單膝,單手,四處觸及四面鼓,并且姿態(tài)舒展自然,兩邊執(zhí)鼓槌的舞人予以中間的舞人交流表演,形態(tài)各異,其動作幅度、方向互異中的對稱美、平衡感,目視衣袖擺動及目視焦點的一致性,表現出熱情奔放、飄逸灑脫之美;古亢父城的踏鼓舞圖呈現了“若翔若行,若辣若傾,兀動赴度,指顧應聲”,我們應這樣理解到“像是飛翔,又像是步行,像是聳立,又像是傾斜。不經意的動作也絕不失法度,手眼身法都應著鼓點?!边@幅舞圖把舞賦中的描寫刻畫的淋漓盡致,畫像中舞者在鼓上表演的高難度技巧,給人于驚險、震撼,其情態(tài)各異又不失和諧統(tǒng)一。這兩組畫像所呈現的踏鼓舞正如盤鼓舞,在展示技巧的同時也突出體現了傅毅所描寫的“游心無垠,遠思長想”、“在山峨峨,在水湯湯”、“氣若浮云,志若秋霜”的高遠情致。
第三,這兩幅舞圖還詮釋了漢代人那種無宴不舞的生活所宣揚的舞蹈在人們生活中的的重要性。上至宮廷貴族,下到百姓民眾,漢代人無宴不舞,從舞蹈的形態(tài),舞人的神態(tài),處處反映出樂舞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這種舞蹈的繁榮推動了漢代舞蹈空前的高度發(fā)展。兩幅“百戲”圖的“踏鼓舞”圖表現的主題為當時社會喜悅、祥和氣氛,兩幅舞圖均展示了宴會間的踏鼓舞表演:可能是專業(yè)舞者的表演;也有可能是赴宴嘉賓的即興起舞,對酒當歌,情之所至。舞者袖式飛逸,神情自然平和,肢體有的舒展流暢、有的蓄勢待發(fā)、靜中含動,回眸環(huán)顧……畫面和諧對稱,舞美構圖有層次感,猶如一幅天平盛世吉祥圖,是東漢中興初期社會現實縮影。由此可看出當時的人們對藝術的執(zhí)著熱愛,是漢代蓬勃雄渾的精神體現。
第四,這兩幅踏鼓舞圖展示了漢代人的創(chuàng)造智慧,勾畫出舞蹈和諧、對稱的畫面,表現了舞者之間動作的默契配合,給人們展現出層次分明、形態(tài)各異、飛舞流暢的舞蹈場景。首先從這兩幅踏鼓圖的雕刻藝術而言,踏鼓起舞的動作立體感較強,深化了觀賞者的視覺空間和懸念,增強了觀欲望。從觀眾角度看,在鼓上起舞和地面作舞視覺效果是不一樣的,精湛的舞技會直觀的展示在人們眼前,客觀上更強化了觀眾的觀賞情趣和好奇心理。其次是漢代人對舞具的的創(chuàng)新和巧妙運用。漢代有許多以樂器為道具的著名舞蹈,其中踏鼓舞的道具就是樂器----鼓,就目前考古發(fā)現還無從得知當時鼓的制作規(guī)格和質地,但相傳當時被舞人用來踩踏的鼓,中間是空的,這樣踏起來不會刺耳,有彈性和放在地面上的穩(wěn)定性,能發(fā)出悅耳的鼓聲,使舞蹈節(jié)奏
感更加強烈,并且舞鞋上還鑲有小珠子,蹋鼓點擊時會發(fā)出動聽的聲音。這樣,鼓不僅是樂器,又成為人們抒發(fā)情感和展現舞姿的最佳道具,由此踏鼓舞也就成為漢代人喜聞樂見的舞蹈,流傳于民間和宮廷,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踏鼓舞是漢代舞蹈藝術中的一顆璀璨之星,集于了漢代舞人的創(chuàng)作智慧,精美的漢畫像石給了我們石破天驚的震撼,使人們找回了失傳已久的漢代鼓舞的舞韻舞容。從漢畫像石的記載中我們了解到了漢代舞蹈的絕技----踏鼓舞的原型和表現場景、表現形式,這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舞蹈珍品。踏鼓舞的重現是人們的又一精神財富,踏鼓舞的傳承應是我們舞蹈工作者的當前和今后的任務。只有傳承發(fā)揚,它才能發(fā)展和進一步創(chuàng)新。踏鼓舞這一舞蹈技藝在智慧的漢代舞人中傳播興盛,可能是因為此舞種難度大,要求技巧高,在漢魏以后雖然漸漸消失了,但現今屬于舞蹈范疇的高蹺表演、舞獅表演、甚至于戲曲表演中的高臺空翻,武術中的梅花樁演練等藝術形式中,一定有漢代踏鼓舞藝術成分的延續(xù)和借鑒、發(fā)展,有待于考古發(fā)現和專業(yè)工作者的論證。
百戲中的歌舞是真正組成琳瑯滿目的漢舞世界的表演形式。漢代大多的畫像石中保存的各種豐富的舞蹈形象,較之文獻記載更為真實生動,那些健朗明快、欣欣向上的舞蹈形象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的象征,也詮釋了漢代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漢畫像石中的舞蹈形象,大多是漢代流傳最普遍的百戲中的表演場景,它們是漢舞中最常見、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精神的舞蹈形象。濟寧這兩幅百戲圖中的踏鼓舞,是以鼓而舞的道具舞,是百戲歌舞圖中豐富多彩的漢代舞蹈之一,這兩幅踏鼓舞圖的再現,讓我們深深體悟到百戲歌舞這種以豪邁的氣度納音樂、舞蹈、武術、雜技于一爐的方式,是漢代國力、氣勢在樂舞中的一種精神體現,也是漢代樂舞藝術大發(fā)展的標志之一。踏鼓舞可以是漢時宮廷及民間的表演舞種,也可以是現代舞臺上華麗,美妙絕倫的舞蹈盛宴,我們會進一步去研究和探討漢畫像所蘊含的藝術精髓,讓漢舞的踏鼓舞走入人們的精神世界,讓更多的人們去了解它,感受它,使踏鼓舞真正成為跨越時限,舞動歷史時空的藝術奇葩。
(責任編輯:王洪生)
Dancedy namic whenempty tread of drumdance makingJi ning Han stone step of encouraging form
WangYan,YangLiu
(Shan dong College of Arts,Ji'nan 250300,China)
foot drum dance is a unique form of dance of the Han Dynasty, the drum surface maiko foot with bead shoein a flat on the ground on jumping rotation, and the parts of the body on the drum surface, is a kind of dance acrobatics.The Jining stone relief of the Han Dynasty, there are two portraits show the Han Dynasty set foot inspired artistic image,inspired the two pictures show on map in the Han Dynasty dance culture transfer information rich to us.
Han stone gravings; Jining; Take inspiration
J705
A
1004—1877(2014)02—0074—03
(圖一)
(圖二)
2013-12-20
王巖(1975-),女,山東青島人,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舞蹈史;楊柳(1975-),女,山東金鄉(xiāng)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舞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