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繼紅 朱俊 閉學先
成都軍區(qū)昆明北較場第一干休所衛(wèi)生所,云南昆明 650223
·護理天地·
時間護理在干休所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董繼紅 朱俊 閉學先
成都軍區(qū)昆明北較場第一干休所衛(wèi)生所,云南昆明 650223
目的探討時間護理措施在干休所糖尿病患者中應用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某軍區(qū)干休所2013年1月—2013年12月休養(yǎng)的老年糖尿病患者31例,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從心理、飲食、服藥、運動和血糖監(jiān)測等角度入手輔以時間護理干預措施,并對干預前、后患者血糖、滿意度進行比較。結果時間護理干預實施6個月后,31名患者的FPG、2hPG和HbA1c均下降顯著,與干預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患者對護理干預的總滿意度達96.8%,顯著高于干預前的77.4%。結論時間護理干預是以人體生物節(jié)律為依據(jù),更適于糖尿病患者的輔助血糖控制和并發(fā)癥預防,且患者易于接受,依從性好。
糖尿病;時間護理;干休所;滿意度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已成為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頭號公共衛(wèi)生問題。糖尿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用藥、飲食、運動等控制措施不合理均會導致血糖控制不理想,而后者則是導致并發(fā)癥發(fā)生,降低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1]。干休所承擔著部隊離退休干部的醫(yī)療工作,糖尿病護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為探討時間護理措施在干休所糖尿病患者中應用的臨床效果,該研究選擇某軍區(qū)干休所2013年1月—2013年12月休養(yǎng)的老年糖尿病患者31例作為對象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干休所休養(yǎng)的老年糖尿病患者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齡(88.2±2.7)歲86~91歲,平均病程1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分會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4]。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干休所接受治療,措施包括飲食、運動和藥物治療,其中藥物治療措施包括:短效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物治療。
1.3 護理措施
1.3.1 時間護理與心理護理每日9~11時,16~17時,19~21時為精神活性提高區(qū)[3],患者情緒比較穩(wěn)定,對溝通和學習的認同度高,易于開展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等工作,應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適時加以開展。
1.3.2 給藥的時間護理藥物治療是控制血糖最為關鍵的措施,但藥物效果的發(fā)揮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應根據(jù)患者自身胰島素分泌的特點,以及藥物機制選擇合理的給藥時間[5],同時也應考慮到患者個體的差異和不良反應情況,制定個體化給藥方案,以期達到給藥效果最大化。
1.3.3 飲食的時間護理合理飲食與血糖控制的關系已得到肯定,在總能量控制的基礎上,根據(jù)降糖藥物的種類和原理,合理安排就餐的次數(shù)、時間和能量分布。如短效胰島素和磺脲類藥物起效時間和高峰為30min和2~4 h,故在飲食安排上應使餐后血糖高峰與藥物同步[6]。
1.3.4 運動的時間護理根據(jù)患者體能、習慣、用藥和飲食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包括運動的方式、時間和強度。強度和時間均不宜過大,應使心率控制在年齡所達到的60%~80%以下,如散步以3~5次/周,單次30m in為宜,且應在飯后1 h后進行[7]。
1.4 指標觀察
觀察并比較干預前、后6個月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變化,并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就患者對護理干預的滿意度進行評價。其中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一般和不滿意,并計算總滿意率。
1.5 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均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1 干預前、后患者血糖指標變化
干預6個月后,31名患者的FPG和2hPG均下降顯著(P<0.05),且糖化血紅蛋白也明顯降低,與干預前存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患者血糖指標變化(x±s)
2.2 患者滿意度調查結果
干預前,31名患者中有7名不滿意,總滿意率僅為77.4%,而干預6個月后,僅有1名患者因并發(fā)癥情況不滿意,總滿意率達96.8%,顯著高于干預前(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患者滿意度調查結果[n(%)]
護理在糖尿病的輔助治療、血糖控制和并發(fā)癥預防中的作用已廣泛得到學界的肯定,近些年,循證護理、臨床路徑護理、舒適護理等理論不斷的引入糖尿病的干預中。時間護理是時間醫(yī)學的分支,是將該理論應用于患者的用藥、治療、生理等方面[3]。隨著提供優(yōu)質護理理念在臨床各領域的普及,時間護理在各科室疾病的輔助治療中的應用的也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報道表明周期性振蕩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性,而只有做到“因時施護”才能真正滿足醫(yī)學科學發(fā)展和人們對醫(yī)療護理工作的需求[8]。時間護理恰是“因時施護”的完美體現(xiàn),梁秋波等[5]將時間護理引入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中,其認為對患者長時間的宣教,患者易于疲乏而產(chǎn)生抵觸心理,適時利用患者精神活性高的時間,患者能更易于接受。李麗[7]通過給予169名糖尿病患者時間護理后發(fā)現(xiàn),患者血糖平穩(wěn)下降,其認為對給藥時間的合理掌握,可最大程度上發(fā)揮藥物的效果,降低患者血糖。該組研究也發(fā)現(xiàn),護理干預實施6個月后,患者的各項血糖指標均明顯下降,提示掌握患者的生物節(jié)律和藥物特性,合理制定個性化的給藥和行為干預措施,不僅可以使血糖高峰迎合藥物的最大作用點,同時合理分配的飲食亦可分散血糖升高的幅度,平穩(wěn)血糖,避免藥物作用導致的低血糖發(fā)生。此外,適時和適量的有氧運動也會消耗餐后升高的血糖,而上述降糖效果發(fā)揮的關鍵點則在于各項時間的把控。王麗等[6]認為糖尿病的治療是個漫長的過程,建立患者的信心,提高其依從性對治療的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老年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對其治療的依從性有著很大的影響,該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與干預前相比,患者的總體滿意度顯著提升,這也提示降糖效果的明顯,已經(jīng)為患者建立了良好的信心,患者達到了最佳狀態(tài),并接受治療計劃.取得最佳護理效果。
總之,時間護理干預是以人體生物節(jié)律為依據(jù),更適于糖尿病患者的輔助血糖控制和并發(fā)癥預防,且患者易于接受,依從性好。時間護理是新型學科,在應用過程中仍應注意個體化和針對性計劃的制定,只有做到因病施護、因時施護才能發(fā)揮最為理想的護理效果。
[1]陳建標,黃中成,戴家強.行為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6(12):217.
[2]馬光.軍隊干休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及護理干預[J].實用醫(yī)藥雜志,2012,29(4):354-355.
[3]張會榮.時間護理是護理發(fā)展的新趨向[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2,24 (16):1984.
[4]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8,88(18):1227-1245.
[5]梁秋波,劉小蓮,林堅雄.“時間護理”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內科,2013,8(5):555-557.
[6]王麗,周維榮,胡守紫.時間護理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全科醫(yī)學,2008,6(1):102-103.
[7]李麗.時間護理對169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響[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12,21(4):274-275.
[8]高麗,劉均娥,崔允文,等.時間護理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現(xiàn)狀[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1):36-37.
R 725
A
1672-4062(2014)09(a)-0066-02
201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