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珊珊
語文學習興趣是探究語言、言語世界奧秘、催人克服學習中的一些困難的力量。這種力量來源于語文本身所特有的情趣和理趣。這些潛伏在學生言語生命和言語活動里的真趣,才是孩子興趣的內(nèi)在需求,才是更具旺盛的、持久的生命力的動力源泉。這些“真趣點”需以言語實踐和言語訓練為載體,去觀照、喚醒、陶冶、點化學生內(nèi)心深處。這一過程看似無心,實則匠意。
一、移步換景,在“天天如此”的通道里找趣
語文課,我們要放大文本的自身價值,首先得讓學生靜下心來與純文本充分對話。在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讓我們的學生靜下心來閱讀文本,培養(yǎng)閱讀習慣,是一種責任,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境界。而從學生認識過程上看,他們一般在讀過一遍課文后就能大致了解課文寫了什么,可是再讀課文,甚至還要三讀、四讀課文才是通向熟讀課文的必經(jīng)之路。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想要培養(yǎng)學生靜心熟讀的習慣且又能讓他們保持“第一讀”時的熱情,必須找尋一條橫看側(cè)看風景各不同的道路。一讀尋找閱讀期待的答案,二讀關(guān)注生字詞的音形意,三讀了解主要脈絡(luò),四讀比比誰讀得更熟練流利,五讀選取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在這個過程中,再采取想象式朗讀、表演式朗讀、競賽式朗讀、分組讀、領(lǐng)讀、導讀等各種讀書方式,熟讀課文這一“家常便飯”在不經(jīng)意間成為走進文本深處的快樂通道。
在這個通道里,學生的語言積累了,基本語義有所領(lǐng)會,對語音的感覺得以敏銳,對語言的感受,感知能力得以提升,這些基礎(chǔ)語感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認知、思維和表現(xiàn)。久而久之,在這不起眼的、日日為之的實踐活動中,學生逐漸地在不知不覺中品嘗到積淀所獲的勝利果實。
二、還原內(nèi)涵,在無邊無際的想象中得趣
作為生活生命符號的語言,表的是什么情,達的是什么意,我們把學習它、掌握它、順應它、同化它的過程,融入到將其轉(zhuǎn)化成生活中的某個形象、某個場景、某個細節(jié)、某個情節(jié)等過程中,這些符號就有了生命的氣息,就活了,學生的思維就能進入積極的狀態(tài)。
《云雀的心愿》這篇課文融科學知識、優(yōu)美語言、思想啟迪于一體,在引導學生理解“亂砍濫伐”這個詞語時,筆者創(chuàng)設(shè)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讀讀這個詞語,讀著讀著你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學生不僅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融入語言之中,還將自己的詞語積累、自己的感情等都調(diào)動起來,因此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也是令人出乎預料:一個學生氣呼呼地說:“我看見許多伐木工人拿著鋒利的斧頭不停地向一棵棵大樹揮去,不一會兒,一片蔥綠的樹林變?yōu)槠降?,山巖裸露,一片荒蕪?!边€有的說:“我看見一棵棵大樹哀嚎著倒在了地上?!庇械恼f:“我看見一把把罪惡的電鋸瘋狂地掃向一片片樹林,頃刻間,青山脫去了綠袍,大地被烈日煎熬,北風的呼嘯代替了陣陣林濤,動物們四處逃跑。”孩子們越來越激動,越來越詞起語涌。文字還原這個高難度思維動作不經(jīng)意間已被攻克。
三、潤化情感,在語文內(nèi)層的跋涉中悟趣
快樂,表層意思是開心、高興,這是短暫的、感覺層面的;深層的快樂是精神的享受,是動力層面的。失去語文中的情感因素,語文課將變得麻木、冰冷,語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蘊。這樣的語文,根本不可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溫暖、純凈的底色,這就勢必降低學生語文課堂上的“幸福指數(shù)”。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在關(guān)鍵處撥動文本中的情弦,構(gòu)建漣漪蕩漾的情感課堂,引導學生向文本的深處潛行,受到文本語言的深度感悟與人文精神的熏染,讓學生感受到深層的動力層面的快樂。
《二泉映月》一文中,在那月光似水的夜晚,阿炳來到二泉,從淙淙的流水聲中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倔強的吶喊……于是他用動人心弦的琴聲向這茫茫月夜傾訴了他心中的情感。這兩段文字字字句句直擊阿炳的內(nèi)心世界,濃情解讀了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深刻內(nèi)涵。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與文字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仿佛文中之語皆著我之情感。
1.拉開序幕——入境
中秋之夜,阿炳在鄰家少年的攙扶下再一次來到了二泉,可是他再也看不見這如水的月光,再也不能向師傅傾訴他心中的情感,他只有用那把陪伴他一生的二胡把情感向這茫茫月夜來傾訴,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動著……起初……隨著樂曲的升騰跌宕,樂曲進入高潮……第一遍教師飽含深情地引讀,學生初步感覺到了文字的溫度,初步感知到《二泉映月》這首曲子的創(chuàng)作背景。
2.尋找共鳴點——入文
在學生初步進入文本,有了想探究的愿望的基礎(chǔ)上,適時搭建一個與作者心靈自由撞擊的平臺——這段文字中阿炳的哪些情感最打動你?請你再次默讀,然后交流自己的見解。這一對話平臺的搭建,讓學生再次自主地走進文本,去捕捉心中那蕩漾的漣漪,去感受那漣漪帶來的體驗。
3.傾情抒發(fā)——入情
在上述話題探究的基礎(chǔ)上,教師話鋒一轉(zhuǎn)——這段文字中,真正描寫《二泉映月》這首樂曲聲音的文字并不多,請你畫下這些句子,然后看看剩下的大量的語言都是怎么來的。當然學生經(jīng)過研讀發(fā)現(xiàn),作者從樂曲中感受的情感就是這樣傾瀉而出,語言文字之妙在不經(jīng)意間已悄然潛入學生的感情世界里……此時此刻,應當是學生“憤悱”的最佳狀態(tài)了,搭建一個展示誦讀的平臺學生便會各顯神通了。
在這樣一個反復而不是重復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的觸角在不知疲倦地伸展著,學生的情感世界在情不自禁地共鳴著。我們仿佛能看見孩子們酣暢淋漓地行走在語言文字的世界里,貪婪地吮吸著語言文字帶來的情與智的甘霖。在這樣的言語活動中,學生不僅習得了對語言符號的思維品質(zhì),而且嗅到了言語生命的鮮活氣息,對語言文字帶來的好感也在心中彌漫開來。有了這份“好感”就能讓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在言語表現(xiàn)的“百草園”中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四、心語馳騁,在讀寫能量的轉(zhuǎn)化中溢趣
言語的習得最終還得在言語表現(xiàn)中才能獲得真正的磨煉和提高。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只要條件合適,每一個學生都是言語表現(xiàn)的天才,都能夠享受將情感傾注于筆端的快感。但這種快樂總是和創(chuàng)造的艱苦相伴的。所以在平時我們要注意觀察,細心地望、聞、問、切,了解學生的言語發(fā)展上的優(yōu)勢和方向,適時創(chuàng)設(shè)言語表現(xiàn)的空間,引領(lǐng)學生將言語現(xiàn)象還原到言語創(chuàng)造過程,揭示言語表現(xiàn)的奧秘,不斷地走向文本的縱深,努力去探索、發(fā)現(xiàn)。學生才能在讀、寫能量的互換中增強自身言語生命的“造血功能”,即使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艱澀的,在興趣的驅(qū)使下,他們也會好之、樂之。
1.放飛自由心靈
人的兒童少年時代是富有詩意的,處于兒童期的學生充滿著美麗的幻想和想象。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尋找一切可尋之機,創(chuàng)設(shè)一切可創(chuàng)之勢,給學生提供編織夢想的機會——在《我和祖父的園子》里,編織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夢:爺爺抽煙我也抽煙,其實哪里是抽煙,只是拔了一段草根,假裝點上火,使勁一吸,吸了滿嘴滿臉的泥土……
秋天的落葉紛紛落下時,這落葉或許是淘氣地離開媽媽們的懷抱,來到校園和我們聯(lián)歡;或許有許多知心話想悄悄地和大地母親傾訴……
課堂上每一篇精美的范文,都值得我們?nèi)シ乱环?、?chuàng)一創(chuàng),或仿其結(jié)構(gòu),或仿其立意,或仿其精彩片段,積極引導他們進行遷移聯(lián)想,或“張冠李戴”,或“移花接木”。無論怎樣玩味,都能享受到言語表現(xiàn)帶來的精神家園的溫暖和快樂。
2.釋放精神體驗
言語表現(xiàn)是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個性化語言的綜合結(jié)晶。一次作文課上,老師在學生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要檢查他們背誦剛學過的課文。學生信以為真,或驚恐、或逃避、或吞吞吐吐背不出來……幾經(jīng)周折,老師向他們亮出了底牌——寫寫剛才發(fā)生的這一幕。學生紛紛以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習作的新意,學生的靈氣和活力盡顯無遺。學生對本次習作內(nèi)容和方式報以極大的熱情。
在這樣的言語表現(xiàn)場里,學生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個個高談闊論,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不管什么章法,也不管什么結(jié)構(gòu),只是為了倒出自己生命體驗的喜怒哀樂。這其實是一次心靈與心靈的會晤。心語傾注于筆端,心靈馳騁于文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運用自己的頭腦,放飛自己的想象,面對自己的生活,釋放自己的情懷;每一個學生的知識得以構(gòu)建,情感得以豐富,精神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課堂上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個體展現(xiàn)出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
我渴望我們的語文課堂閃爍著語文情趣的光芒,綻放出學生本身的生命光彩,體現(xiàn)著教師機敏、幽默、豁達、洞察的智慧,使得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運用自己的頭腦,放飛自己的想象,面對自己的生活,釋放自己的情懷去讀、去思、去悟、去創(chuàng)造,使知識得以構(gòu)建,情感得以豐富,精神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
由此可見,以語文本身的趣點照亮學生語文學習之路,激活許多沉睡的課堂,將是語文走向“真趣”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