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要:我國在深入改革開放之后,社會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而房屋建筑的質量也不斷提高其混凝土結構的房屋建筑在現(xiàn)代工程施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對結構的完整性和使用的安全耐久性有著很大的影響。想要做好混凝土施工的質量管理工作,就應從原材料入手,嚴把質量關,通過科學的配比提高質量要求,而輸送、澆筑、養(yǎng)護等施工也會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有關鍵性的影響,因此,整個施工工藝都應得到嚴格的質量控制。
關鍵詞:房屋建筑 混凝土 裂縫 施工技術 淺析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裂縫產(chǎn)生的原因分析
1.1塑性收縮裂縫
此類裂縫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是失水,即由于水分從混凝土表面蒸發(fā)損失,導致的混凝土體積收縮。主要發(fā)生在混凝土暴露表面,裂縫深度一般不大。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澆注后3~4小時左右表面沒有被覆蓋,特別是平板結構在炎熱或大風天氣混凝土表面水分蒸發(fā)過快,或者是基礎、模板吸水過快,以及混凝土本身的水化熱高等原因造成混凝土產(chǎn)生急劇收縮,此時混凝土強度趨近于零,不能抵抗這種變形應力而導致開裂?;炷林姓舭l(fā)和吸收水分的速度越快,塑性收縮裂縫越容易產(chǎn)生,而商品混凝土由于為了滿足可泵性、流動性、出機時混凝土的塌落度和砂率比普通混凝土大很多,早期強度低所以其水分特別容易散失,表面容易形成裂縫。
1.2施工工藝質量引起的裂縫
裂縫出現(xiàn)的部位和走向、裂縫寬度因產(chǎn)生原因而異,比較典型且常見的如下:
(1)鋼筋混凝土保護層過厚,或亂踩綁扎的上層鋼筋,使承受負彎矩的鋼筋保護層加厚,導致構件的有效高度減小,形成與受力鋼筋垂直方向的裂縫。
(2)混凝土震搗不密實、不均勻,出現(xiàn)蜂窩、麻面、空洞,導致鋼筋銹蝕或形成其它荷載裂縫的起源點。
(3)混凝土澆注過快,混凝土流動性較低在硬化前因混凝土振搗不足,硬化后沉實過大,容易在澆注數(shù)小時后發(fā)生裂縫,即塑性收縮裂縫。
(4)混凝土攪拌、運輸時間過長,水分蒸發(fā)過多,引起混凝土塌落度過低,使得在混凝土表面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收縮裂縫。
(5)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時,為保證混凝土的流動性,增加水和水泥用量,或因其它原因加大了水灰比,導致混凝土凝結硬化時收縮量增加,混凝土表面出現(xiàn)不規(guī)則裂縫。
(6)混凝土分層或分段澆注時,接頭部位處理不好,易在新、舊混凝土和施工縫之間出現(xiàn)裂縫。
(7)混凝土早期受凍,使構件表面出現(xiàn)裂紋,或局部剝落,或脫模后出現(xiàn)空鼓現(xiàn)象。
(8)施工時模板剛度不足,在澆注混凝土時,因側向壓力的作用使得模板變形,產(chǎn)生與模板變形一致的裂縫。
(9)施工時拆模過早,混凝土強度不足,使得構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載作用下產(chǎn)生裂縫。
1.3溫度應力裂縫
此類裂縫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澆筑后,聚積在內部的水泥水化熱不易散發(fā),造成混凝土的內部溫度升高,而混凝土表面散熱較快,這樣形成較大的內外溫差,使混凝土內部產(chǎn)生壓應力,表面產(chǎn)生拉應力。如果在混凝土表面附近存在較大的溫度梯度,就會引起較大的表面拉應力,此時混凝土的齡期很短,抗拉強度很低,如果溫差產(chǎn)生的表面拉應力,超過此時的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就會在混凝土表面產(chǎn)生表面裂縫。
2建筑施工混凝土的施工技術要點與工藝
2.1混凝土的澆筑。
建筑物混凝土施工中,涉及到混凝土的澆筑,其中主要有墻體混凝土澆筑、基礎底板混凝土澆筑、頂板混凝土澆筑、樓體混凝土澆筑等。因為基礎底板一般來說都比較厚,混凝土的施工工作量比較大,所以要充分的考慮到混凝土的散熱問題,避免產(chǎn)生溫度裂縫,并且完好的保持混凝土的受力能力,所以施工中不能留有施工縫,注意材料和設備選擇以及供應,從而確?;A底板澆筑的連續(xù)性。在墻體混凝土澆筑時,需要事先在地步澆筑5厘米與墻體所用混凝土成分相同的砂漿,澆筑要均勻,并且選用鐵鍬下料替代吊斗直接灌模,還要控制澆筑的高度在40厘米左右最佳。分層澆筑時,上下相鄰層面見的澆筑時間間隔不能超過2個小時。進行頂板澆筑時,要保證虛鋪的厚度大于板厚度,振搗器要選擇平板類的,沿著垂直的方向往返的振搗。當板頂比較厚時,要根據(jù)實際狀況選用插入式的振搗器來進行振搗。在混凝土澆筑完成后,需要用木抹子完成找平處理。
2.2鋼纖維混凝土的施工。
建筑工程的施工,對于鋼纖維混凝土的施工特別是其攪拌的過程要進行嚴格監(jiān)管。在攪拌過程中,混凝土內含的鋼纖維要均勻的分布,需要使用強制的攪拌機,從而保證攪拌的均勻度能夠到達要求。同時,要不定時的進行施工抽查,確保施工的質量。在攪拌方式的選擇上,主要有干拌和濕拌。攪拌時間和投料順序也是需要注意的,這主要是要確保鋼纖維在混凝土中能夠結成團狀,進而有利于施工進程和確保工程的質量。
2.3混凝土拆模。
對于混凝土模板的拆除,一般是按照后支先拆、先支后順序進行,并且要先拆除不承重的部分,再拆除承重的部分。拆模的時間也會影響到混凝土最終的質量,時間的設計應該根據(jù)要求、氣溫以及強度等級這些情況綜合確定。對于不承重的部分,要在混凝土強度達到2.5MPA后拆除這樣就可以不會破壞其表面和棱角;對于承重的部件,需要在混凝土的強度達到規(guī)定的設計標號后才可拆除。模板的拆除不能對樓層造成沖擊負荷并且拆掉的支架和模板要及時的運走。
2.4混凝土養(yǎng)護。
混凝土在完成澆筑以及振搗之后,需要在12個小時以內,對混凝土進行覆蓋處理,澆水和養(yǎng)護。在拆模之后,要對混凝土進行噴水,通常條件下這種噴水養(yǎng)護要大于7天,噴水的頻率需要根據(jù)混凝土自身的濕潤情況而且混凝土要保證具有足夠的濕潤狀態(tài)?,F(xiàn)在,常用的養(yǎng)護方法主要有圍水養(yǎng)護法、浸水養(yǎng)護法、覆蓋澆水養(yǎng)護法以及塑料薄膜法等,但是常用的通常為覆蓋澆水發(fā)、浸水養(yǎng)護法以及塑料薄膜法這三種。在冬季施工時,如果氣溫連續(xù)5天平均低于5℃,就要按照冬季施工進行處理,采用蓄熱法以及添加外加劑等方法進行養(yǎng)護,防治混凝土受凍而降低強度。
2.5混凝土的測溫控制方法。
混凝土施工時,混凝土內部熱量較難散發(fā),外部表面熱量散發(fā)較快(在夜間及下雨天氣時更甚),內部和外部熱脹冷縮過程相應會在混凝土表面產(chǎn)生拉應力。溫差大到一定程度,混凝土表面拉應力超過當時的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時,混凝土表面就會產(chǎn)生有害裂縫,有時甚至形成貫穿裂縫。另外,混凝土硬化后隨溫度降低也會產(chǎn)生收縮,由于受到地基約束,會產(chǎn)生很大外約束力,當超過當時的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時,也會產(chǎn)生裂縫。為了解基礎混凝土內部由于水化熱引起的溫度升降規(guī)律,掌握基礎混凝土中心與表面、表面與大氣溫度間的溫度變化情況,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對于工程混凝土的測溫,施工者應制定嚴格的溫控方案加以控制,即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在25℃以內,根據(jù)混凝土的澆搗方向和底板厚度來考慮測溫點的布置。
2.6混凝土后期修補缺陷。
在拆模之后,如果發(fā)現(xiàn)有缺陷,應該給予及時的修補,確保工程質量。對于面積較小、數(shù)量較少的露石或者是蜂窩的混凝土,要用鋼絲刷進行基層的洗刷,之后用1:2的水泥砂漿完成找平處理。而對于大面積的蜂窩、露石或者是露筋應該砸去薄弱的混凝土層,之后用鋼絲沖刷,之后需要用比原來混凝土強的等級高的細骨料混凝土進行填塞,并搗實。對于那些對工程質量構成安全威脅的缺陷,需要跟設計單位、建設以及建立單位研究完成處理,確保施工質量。
2.7高層混凝土泵送過程中的堵管及控制措施。
在高層混凝土施工中,由于施工場地一般較小,加之高度不斷加大,傳統(tǒng)的吊斗式提升設備已經(jīng)無法滿足高層建筑施工混凝土的需求,泵送混凝土由此產(chǎn)生?;炷帘盟驮O備主要包括混凝土泵和配套的混凝土泵管。泵輸送管道內壁不干凈也會導致堵管;輸送泵的管線路太長,彎管太多,也會不同程度的造成堵管;另外,由于混凝土輸送過程中操作不當,致使混凝土停留時間過長,也會導致堵管的發(fā)生。
3預防和處理房屋建筑裂縫
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混凝土出現(xiàn)裂縫是很難避免的,出現(xiàn)裂縫后該如何處理是個關鍵的問題。首先應充分理解設計意圖和技術要求,嚴格遵守設計和施工規(guī)范。當不可避免的裂縫出現(xiàn)時,要認真分析裂縫產(chǎn)生的具體原因,根據(jù)不同受力情況和使用要求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無論哪種方法都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做到安全可靠,同時還要考慮技術方面的問題。處理后的裂縫應至少保證具備原有的承載力、抗?jié)B性和整體性。同時還要防止人為損害,盡量避免大面積修補,以保持原結構的外觀為基礎。
常見處理方法有:1)修補表面。該方法適合較窄的裂縫,可以修補表面美觀并提高耐久性。2)裂縫填充。適用于裂縫較寬的建筑。3)混凝土注入。適合裂縫較窄且深的情況,將修補原料注入混凝土內部。
4結語
總之,混凝土的施工是需要高度重視的,其對我國建筑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意義重大。所以,在施工過程中,設計單位、施工單位以及建立單位等都應該按照科學的方法和工藝進行,全面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質量,從而確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壽命。
參考文獻:
[1]孫振濤.淺論建筑混凝土施工技術的創(chuàng)新[J].城市建設,2008,02.
[2]余太勇,王燕.化混凝土工[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