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林
所謂“依戀”,心理學上是指兒童尋求與某人的親密,并當其在場時感覺安全的心理傾向。兒童依戀撫育者(主要是母親),與其形成的強烈的情感關系,是兒童尋求安全感的本能。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如果兒童從小缺乏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會出現一系列反常行為,甚至會影響其未來的人際交往模式和親密關系的建立。
母女分離,兩下悲傷
唐女士的家鄉(xiāng)在安徽蕪湖,和丈夫一起來上海打工已5年有余。唐女士和丈夫都在醫(yī)院做護工,很辛苦,幾乎沒有休息日。其實,他們是不愿意休息,因為加班有加班費,他們想多掙些錢,等經濟條件好了,就接女兒穎穎來上海上學。這是他們的夢想,犧牲自己改變孩子命運的夢想。
當年離開家鄉(xiāng)時,穎穎剛滿周歲,剛學會叫媽媽。唐女士舍不得孩子,但外出打工哪里顧得上,只好忍痛把穎穎寄養(yǎng)在穎穎的姥姥家。剛到上海的時候,唐女士想女兒,夜夜失眠,好不容易睡著了,又在夢中哭醒,說聽到穎穎鬧著找媽媽。但是沒過多久,唐女士就睡得踏實了,因為工作太累,有時,她顧不上吃飯就呼呼睡去。
穎穎的姥姥在電話里說,穎穎很乖,不怎么鬧人,也沒說想媽媽。放下電話,唐女士傷心難過,她知道這是媽媽在善意地撒謊,怕她太想孩子傷身體。后來,唐女士給媽媽的電話越打越少,她太累,又不想浪費電話費。想女兒時,她就寬慰自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F在自己狠狠心,多賺些錢,將來接女兒來上海團聚,再好好補償女兒。
春節(jié)放假,唐女士只休息3天,回家還沒有跟穎穎混熟,就打點行裝踏上了回滬的火車。她總是趁穎穎沒醒的時候離開家,她不想看到穎穎哭泣的小臉。
唐女士聽老家的鄰居說,她剛去上海那會兒,穎穎徹夜哭鬧,大老遠就能聽到,“媽媽,我要找媽媽”的哭喊聲有時持續(xù)到后半夜,讓人聽了撕心裂肺的。因為不吃不喝,穎穎還住過兩天醫(yī)院。后來,穎穎變得很乖,只是過于靦腆,見生人就哭,成天躲在姥姥身后,怯生生地張望。唐女士可憐孩子,卻也沒在意,心想,女孩子嘛,膽子小很正常,長大了就好了。
就這樣,5年來唐女士和丈夫一直過著背井離鄉(xiāng)的生活,每年與女兒相聚不超過5天。前不久,眼看穎穎該上學了,唐女士和丈夫決定把她接來上海上小學。盡管房子是租來的,盡管學校是專門接收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子女的民辦小學,唐女士還是興奮異常,因為她的夢想總算實現了,一家人終于團聚了。
媽媽的家,如此陌生
2013年8月,穎穎跟隨父母來到上海,準備一個月后入學。剛來上海那一天,穎穎在車上看傻了眼。大都市的繁華讓她感到又新奇又恐懼,小手緊緊攥住媽媽的衣角,寸步不離。
一進家門,穎穎再次驚呆了。光可鑒人的地板,高高的落地窗簾,潔白的墻面,華麗的燈具,盡管都是市場上最便宜的貨色,但足以讓第一次進城的穎穎震驚。
唐女士不無得意地問穎穎:“這個家好不好?像不像童話里的皇宮?”
穎穎緊閉雙唇,一言不發(fā)。
唐女士推了推穎穎,嗔怪道:“怎么不說話?媽媽忙了兩個月裝修,都是為了你呀!”
穎穎半信半疑地看看媽媽,小心地問:“這是你們的家?”
唐女士馬上大驚小怪地糾正:“這是咱們的家!這孩子,怎么對爸媽說你們?”看女兒一路上出了一身汗,唐女士馬上開熱水器,準備給女兒好好洗個澡。這是穎穎第一次洗淋浴。
洗完澡,唐女士拿出早早買好的新衣服讓穎穎換上??吹狡恋男乱路?,穎穎面露喜色,因為長期以來她對家鄉(xiāng)的小伙伴經常有新衣服穿羨慕不已。但是,當看到唐女士打算把舊衣服扔進垃圾桶的時候,穎穎突然暴發(fā)了。她沖上前去撕扯唐女士,哭喊道:“不許扔!不許扔!你壞,你是壞人!讓警察把你抓走!”
唐女士驚呆了,她不明白穎穎為什么發(fā)這么大的脾氣。但她不想由著女兒胡鬧,硬把穎穎可能帶有跳蚤的舊衣服處理掉了。為抗議唐女士的粗暴,穎穎把新衣服上的扣子全揪掉了,并拒絕跟唐女士說話。好在爸爸及時出面,哄了兩個小時,穎穎的情緒才算平復。
為了讓穎穎盡快適應上海的生活,唐女士覺得需要抓緊時間教給穎穎一些生活常識。她教穎穎吃飯的規(guī)矩、進門換鞋的規(guī)矩、隨手關門關燈的規(guī)矩、上廁所沖水的規(guī)矩、見人問好的規(guī)矩、道歉的規(guī)矩……穎穎剛6歲,哪能一下子消化這么多新知識,于是有了抵觸情緒,甚至故意犯錯,逼唐女士放棄。
唐女士被穎穎折騰累了,只好暫停,但她沒有失去信心和耐心,臨睡時還對穎穎說:“那就先睡吧,明天還有很多知識要學呢。明天媽媽要教你說普通話!以后咱在上海生活,就算是上海人了,在上海上學,都要說普通話的,不能再說咱家鄉(xiāng)的方言了,不然會讓人看不起的?!?/p>
穎穎知道,普通話就是廣播里的話,她會幾句,但感覺別扭,很可笑,聽唐女士讓自己以后說這種話,她想起遠在家鄉(xiāng)的姥姥,忍不住抽泣起來。
晚上,穎穎不肯睡覺,鬧著要找姥姥,因為她從小到大都是跟姥姥睡一張床,聽姥姥哼家鄉(xiāng)的小調,而現在,她要一個人睡在黑漆漆的小房間里,窗外還時不時有汽車飛馳而過的聲音。那種家鄉(xiāng)小調,唐女士也會哼唱,但她拒絕哼唱給穎穎聽。她的理由是,來上海上學,就是為了脫去“窮根兒”,變成城市人,過時尚的新生活,怎么能有懷舊思想呢?最讓她難過的是,女兒來到身邊,還想著別人,明擺著跟自己不親。自己為女兒吃了那么多的苦,卻換不來女兒的一張笑臉,連聲“媽媽”都不肯叫,她覺得很虧。
兩周下來,穎穎還沒有喜歡上新家,而且有了許多異常表現,比如長時間地玩從家鄉(xiāng)帶來的東西,對父母態(tài)度冷漠,鄰居一來做客她馬上跑到里屋藏起來。有一天,唐女士發(fā)現穎穎為躲客人居然藏到床底下。
唐女士感覺穎穎怪怪的,而且怪異癥狀有不斷加重的趨勢,于是慌了神,找到心理咨詢中心求助。
安全依戀,必不可少
要解開穎穎的心結,需從母女的依戀關系說起。
所謂“依戀”,是指兒童尋求與某人的親密,并當其在場時感覺安全的心理傾向。兒童依戀撫育者(主要是母親),與其形成的強烈的情感關系,是兒童尋求安全感的本能。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如果兒童從小缺乏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會出現一系列反常行為,甚至會影響其未來的人際交往模式和親密關系的建立。
兒童與撫育者的依戀關系有四種類型:安全型依戀、抵抗型依戀、回避型依戀和紊亂型依戀。其中,安全型依戀是唯一健康的依戀類型。屬于這種類型的兒童能更多地把時間用于探索環(huán)境,而不是用于查看撫育者是否在場,語言能力發(fā)展得較快,能夠順利地與同齡伙伴玩耍,獲得更多的交際經驗,在小學低年級階段能較快地適應學習生活,并成為游戲高手。其余三種都是不健康的依戀類型,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干預,孩子有可能形成心理疾患,即“反應性依戀障礙”。
在穎穎眼里,媽媽既是最親的人,也是拋棄自己的人,既是自己最愛的人,也是最恨的人,既想親近,又感到陌生,既給自己新生活,又強制自己服從,所以,她的依戀類型屬于紊亂型,即最嚴重的不健康類型。
唐女士問:“您所說的依戀類型,是孩子天生的嗎?怎樣才能使孩子獲得健康的依戀呢?”
我告訴唐女士,孩子屬于哪種依戀類型,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后天成長環(huán)境,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撫養(yǎng)方式。撫育者能否提供給孩子合適、積極、溫柔、細致的照顧至關重要。撫育者既要對孩子專心致志,及時響應孩子的要求,還要經常與其身體接觸,用話語和物質激勵鞏固親子關系。早期失去媽媽照顧,或經常被忽略的孩子,可能形成依戀問題。
第二,撫養(yǎng)者的穩(wěn)定性。有些孩子并不缺親密的撫育者,照顧方式也比較合適、積極,但因為各種原因經常調換照顧者,也會給孩子造成依戀障礙。所以照顧者的穩(wěn)定性與照顧的性質是同樣重要的。
第三,家庭因素。上幼兒園之前,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場所和心理力量來源,所以家庭的各種問題——比如父母失業(yè)、婚姻問題、經濟困難、弟弟妹妹的出生等會間接地影響孩子的依戀關系,不可小視。
第四,孩子的先天性情。不論外界環(huán)境怎么變化,或者父母的行為如何,有些孩子就是天生隨和好相處,而有些就是喜歡發(fā)脾氣,有些永遠精力充沛,有些就是安靜小心、動作緩慢,這就是性情。性情是孩子先天具有的穩(wěn)定的情緒反應及調節(jié)方式。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性情及時調整自己的養(yǎng)育風格。
第五,父母的依戀類型。父母也曾是媽媽懷里的孩子,所以在養(yǎng)育孩子的同時,父母要清楚自己屬于什么依戀類型,因為它必然會在撫養(yǎng)過程中發(fā)揮作用,影響孩子的依戀類型。研究發(fā)現,安全型的父母容易養(yǎng)育出安全型的孩子,回避型的父母往往會對孩子的要求回應不足,抵抗型的父母則在遇到困難時表現出焦慮、不知所措,對孩子的照顧沒有足夠的穩(wěn)定性,這些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用以上五個方面對照穎穎的成長經歷,唐女士黯然神傷。她說:“看來,我對不起女兒。我原本想給她創(chuàng)造更高的起點,更美好的未來,沒想到給她制造了那么大的傷害,我所做的一切還有什么意義?”
“有所得必有所失?!蔽野参康?,“您是有夢想有獻身精神的媽媽,現在需要您勇敢面對現實,積極行動起來,重建母女關系。”
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現在補救,還來得及嗎?”唐女士用企盼的眼神盯著我。
“亡羊補牢,未為遲也?!蔽艺f,“父母與孩子長期分離的現象很普遍,與很多留守兒童相比,穎穎算是幸運的?!蔽腋嬖V唐女士,兒童的心理需求的滿足可以因為環(huán)境而延遲或階段性潛抑,只要母親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欣賞,并適當地增加與孩子身體的接觸,比如溫暖的擁抱、輕柔的撫慰,細心地照顧孩子,孩子就可以重新獲得與母親的依戀。唯一不同的是,孩子對親人的依戀可能維持得比普通孩子更長一些,表現得比較黏人。
我提醒唐女士,由于和穎穎分離過久,現在重新在一起生活,會有一些不習慣,所以要注意自己的以下言行,不要刺激穎穎。
第一,如果發(fā)現穎穎的某些行為和習慣不好,不要急急忙忙地糾正,要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否則會讓穎穎感覺自己不受歡迎,從而失去安全感。
第二,不要急于向穎穎表達親密感,給她適應的時間,否則她可能拒絕媽媽的親近,引發(fā)媽媽產生挫敗感,反過來又讓穎穎焦慮、害怕。
第三,穎穎剛到新環(huán)境,想念姥姥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媽媽不應嫉妒,否則容易讓穎穎對親人之間的關系產生混亂的感覺。
第四,不要隨意扔掉穎穎從老家?guī)淼臇|西,比如衣服、玩具、圖書、文具等,這些物品對穩(wěn)定穎穎的情緒很重要,因為這些東西是老家生活的“物證”,投射了她對姥姥的依戀。要暫時保留它們,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失去興趣。
唐女士疑惑地問:“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我以后怎么跟穎穎相處呢?”
我回答:“總的原則是:要用沒有誘惑的深情和沒有敵意的堅決去引導孩子,營造平和、堅定、溫暖的家庭氣氛,融化孩子的心,使她慢慢投入你的懷抱?!本唧w做法,我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要優(yōu)化撫養(yǎng)方式。平時要更加關心、關注穎穎,經常陪她玩游戲,多擁抱、撫摩她,多與她交談,多給她買些小禮物,對穎穎的情緒表達,如哭叫、郁悶、高興、驚奇等,要有及時的反應,讓孩子感覺自己在父母眼里是重要的,而非可有可無。
其次,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磨合母女關系。可以每天選擇一個固定時間(半小時)為游戲時間,游戲內容讓孩子選擇。玩游戲時,要全身心投入,通過行為和語言,暗示穎穎你正在關注著她感興趣的內容。要多用“當你……時,我很喜歡”的句式,向她表達你玩得很開心。如果她在游戲中表現出色,要用語言、微笑、擁抱和拍摸來表揚她。游戲結束,要和穎穎一起總結,并表達你對這種游戲的喜愛。盡量不要用命令、指導、教育的口吻,如:“你應該那么玩!”“不對,你又錯了!”“我告訴你這個游戲的意義……”總之,讓孩子成為游戲中的主角和控制者,在愉快的相處中加強母女的依戀關系。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