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畢飛宇日前做客華中科大“喻家山文學論壇”,就當代文學經(jīng)典化話題闡述看法。畢飛宇說,作為一個寫作的人,寫作時不去辨別經(jīng)典,是荒謬的??墒侨魏我粋€寫作者,包括自己在內(nèi),永遠不會把經(jīng)典放在說話和文字中,那不好看。畢飛宇說,如果寫一個作品,第二天就會死,不為活著,那寫它干嗎?寫作是為生的,不是為死的,他寫作,就是要讓自己的作品比自己更好、更久的活下去。如何讓自己的小說活得更久?畢飛宇說,自己是中文系出身,非常清楚一個作品面對著市場、大眾、媒體的評價,那些東西可能是有效的,但真正有價值的,是學院派完成的。大眾、媒體從來做不到使小說上升到價值,使小說上升到文化。畢飛宇認為,小說最高價值,是上升到文化結(jié)構(gòu)。曹雪芹虛構(gòu)的林黛玉,魯迅虛構(gòu)的祥林嫂、阿Q,這些小說人物的名字,早已直接跳出了文本,構(gòu)成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某種情感價值表達。對一個小說家而言,無論出于虛榮、責任、野心,都希望小說上升到文化。離開學院批評,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小說上升到文化,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必須具備文化的品質(zhì),二是必須有資格有能力面對課堂化。如果沒有能力課堂化,講你的作品的老師,聽的學生,發(fā)現(xiàn)都是漏洞,都是問題,就不會再講到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