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龔云表
龔云表 藝術評論家。
菩提樹,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世尊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地方。釋迦牟尼原名悉達多,公元前約565年出生在北印度迦毗羅衛(wèi)城,是該城城主凈飯王的太子。他在35歲時來到菩提伽耶的一棵畢缽羅樹下,鋪上了吉祥草,向著東方盤腿而坐,發(fā)誓說:“我今如不證到無上大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彼阍谶@棵樹下思索解脫之道,獲得了徹底覺悟而成了佛陀,畢缽羅樹也因此被稱為“菩提樹”。所謂“菩提”,就是“覺”的意思,因此菩提樹又被稱為“思維樹”。當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那伸展的樹枝下沉思時,“他的精神達到平和,確信人類受貪財或惜失的折磨,完全是因為狹隘的利己主義的束縛,而一旦超越了這種束縛,就可以展開一片廣袤的宇宙生活。而生命本身從不消失,因為它繼續(xù)存在于那些悟得真理、并在其中發(fā)現(xiàn)真正生命的人,這對所有人來說都一樣。”
據(jù)《金光明經(jīng)》記載,菩提樹有守護神,稱為“菩提樹神”,見到世尊釋迦牟尼后,發(fā)愿永遠不離開他,所以便成為守護菩提樹的樹神。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記載了釋迦牟尼成正覺時,見到這棵樹的情景:
1.清代版畫:釋迦牟尼樹下誕生記
其地平正,四望清凈,生草柔軟,甘泉盈流,花香茂潔,
中有一樹,高雅奇特,枝枝相次,葉葉相加,花色蓊郁,
如天莊飾,天幡在樹頂,是則為元吉,眾樹林之王。
菩提伽耶在今天印度比哈爾邦伽耶城南郊,那棵菩提樹在二千余年中曾屢遭劫難,現(xiàn)在的菩提樹是原來那棵樹的曾孫。樹下釋迦牟尼坐處有石刻的金剛座,樹的東面是一座宏偉莊嚴的大菩提塔寺,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
菩提樹是一種常綠喬木,枝葉繁茂,亭亭高聳,樹冠猶如一把巨傘,遮日蔽雨。另有一種菩提樹,為落葉喬木,結圓形果實,可串成念珠?!缎A繑?shù)珠功德經(jīng)》說:“若用菩提子自為數(shù)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shù)誦一遍,其福無量?!?/p>
釋迦牟尼的誕生,也與樹有關。據(jù)載:凈飯王后摩耶夫人在藍毗尼花園散步,見到一棵無憂樹上開滿了色彩鮮艷的花朵,正想舉起右臂攀枝采摘,釋迦牟尼便從她的右脅出生了。在印度傳說中,印度人是大梵天創(chuàng)造的,從梵天口中出生的是婆羅門,從脅下出生的是剎帝利(王族),從腹腔出生的是吠舍(庶民),從膝蓋出生的是首陀羅(奴隸)。釋迦牟尼太子從右脅出生,表明他是王族。無憂樹又名阿叔迦樹,樹干直立,可高達十幾米,花紅色,極其艷麗。印度教將無憂樹當作神樹,在印度教的愛神卡瑪手里拿著的五支箭中,有一支便是用無憂樹做成。人們相信這種樹可以消除悲痛和憂傷,因此稱之為“無憂樹”。
還有一種龍華樹,也被稱為“龍華菩提樹”,據(jù)說是住在兜率宮的彌勒菩薩成道之處。龍華樹樹干高大,花枝如龍頭,樹枝如寶龍,子出龍宮,因此稱之為“龍華樹”?!对鲆话⒑?jīng)》載:“去雞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睆浝掌兴_成道后在華林園說法,教化眾生,華林園長有龍華樹。這就是佛教上有名的龍華三會。
佛教自漢明帝時開始傳入中國后,便盛行建塔造寺,開鑿石窟,塑造佛像,繪制壁畫。在諸如敦煌、云岡、龍門、麥積山等石窟寺中,有著大量佛像、佛陀本生故事畫、說法圖和經(jīng)變畫,也因此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與之相關的菩提樹等樹木的形象。這些形象,有的是作為佛教教義中特定含義的指歸,有的是深蘊禪機的借喻,但更多的則是對于佛國具體場景的表現(xiàn)。猶如《大乘無量壽經(jīng)》中對佛國的描述:
3.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的唐代《釋迦牟尼樹下說法圖》
4.印度公元2~3世紀雕塑《菩提樹下》
彼如來國,多諸寶樹,或純金樹、純白銀樹、琉璃樹、水晶樹、琥珀樹、美玉樹、瑪瑙樹……各自異行,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榮色光耀,不可勝視。清風時華,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是諸寶樹,周遍其國。
有菩提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暉遍照……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岸邊無數(shù)旃檀香樹,吉祥果樹,華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條密葉,交復于池,出種種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沿水流芳……
佛教的宇宙觀,并非是對我們所處的實有世界的認識,而是對并不存在的世界栩栩如生的虛構。它以豐富多彩、別出心裁以及夾雜著世俗審美的想像,杜撰出了一個令信男信女們無限向往的佛國,營造出一個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三千大千世界。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掌中”,這確實是一個極其出色的藝術創(chuàng)造。然而,這種美妙奇特的想像,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在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及夏商周時代,就已產(chǎn)生了類似美麗的神話廣為流傳,或者被裹上宗教的色彩而被祭祀儀式化。
誕生于距今二千多年前中國先秦時期的古籍《山海經(jīng)》,記錄了大量上古時代的神話和巫術宗教故事,其中有關神樹和樹木崇拜的內(nèi)容隨處可見。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雷神的兒子伏羲爬“天梯”上天,這天梯是一種叫“建木”的樹。建木長在天地中央的都廣之野:“百仞無枝,上有九櫪,下有九枸。引之有皮,若纓黃蛇”。伏羲是東方的上帝,輔佐他的,是木神句芒。所謂“句芒”,即是指春天里生長的曲曲彎彎、角角杈杈的樹木。于是句芒也便成了春天和生命的象征。
在中國古代,繼炎帝之后出現(xiàn)的“皇天上帝”黃帝,傳說在昆侖山上有一座莊嚴華美的宮殿:
……那上面四周圍繞著玉石欄桿,進入門內(nèi),便是巍峨的帝宮,是五座城十二座樓所組合而成的。它的西邊有珠樹、玉樹、璇樹;它的東邊有沙棠樹和瑯玕樹。瑯玕樹上能生長像珍珠般的美玉,極其寶貴,是鳳凰鸞鳥們的食品。它的北邊有碧樹、瑤樹、珠樹、文玉樹、玕琪樹,都是些生長珍珠和美玉的樹,文玉樹更長出一種五色斑斕的玉,美麗極了。又有一種樹,叫不死樹,吃了這樹上的果子,就可以長生不死。
黃帝經(jīng)常在昆侖山上游玩,一次,把他一顆最珍愛的又黑又亮的寶珠丟掉在赤水岸上,生出一棵光明燦爛的樹來,這樹的形狀有點像柏樹,樹葉都是些明亮的珍珠,從樹身的兩旁對稱地生出兩枝樹干,與主干并而為三,遠遠望去,有點像慧星的尾巴,于是叫它做“三珠樹”。
這樣的描述,與佛經(jīng)上對于佛國的描述如出一轍,何其相似。在《山海經(jīng)》里,還有一個關于“扶桑”這種神奇樹木的故事。據(jù)說這種樹生長在東海中一個名叫“旸谷”的地方。此樹高三百里,樹上長著形狀如芥的小葉。在這棵樹的枝頭,棲息著十只金烏,每個金烏身上馱著一個太陽。每天黎明,有一只金烏帶著太陽從樹上起飛,在經(jīng)過一個名叫“咸池”的海洋時,金烏下去洗個澡,然后重新起飛,用一天時間在天空飛行一周,最后從西方一個名叫“昧谷”的山口潛入地下,再沿著大地的另一面回到扶桑樹上。諸如此類的故事在《山海經(jīng)》、《淮南子》等古籍中還有很多,它們都成為中國古代帛畫、壁畫以及青銅器上常見的題材,得到了極其生動的表現(xiàn)。
1986年,在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了數(shù)量眾多的青銅器,其中有三件以一大二小配置的青銅神樹。神樹下有山形基座,有主干和三層分枝,高達四米,枝頭上停著九只魚鳧形水鳥,樹的頂端也有一只青銅鳥,全樹共十只鳥,正好與《山海經(jīng)》和《淮南子》中所記載的內(nèi)容相吻合。這棵神樹被認為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體量最大的青銅器。有人認為此即是人與神相溝通的“天梯”建木;也有人認為此樹是棲息金烏的扶桑。但無論是何種神樹,這是先民宇宙觀的實體模式,是太陽崇拜的實物寫照,是祭祀時的器具則是確定無疑的。而在1941年以及1989年分別在四川彭山和綿陽出土的三國時期蜀國的青銅“搖錢樹”上,還發(fā)現(xiàn)了在樹干上鑄有許多佛像。盡管在樹上的佛像是作為異域神仙來鑄造的,但足以說明其時佛教已經(jīng)傳入四川。在搖錢樹上可以見到,其葉有芒,其枝有果,其樹有佛,既說明了《山海經(jīng)》上的記載在這里得到了印證,同時這也是將佛像與神樹祭祀習俗結合在一起的生動例證。
5.敦煌宋代壁畫《凈飯王捧太子圖》
6.青銅神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