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 絮
泰晤士河的治理啟示
文|柳 絮
1983年,倫敦的一位釣魚愛好者拉塞爾·多伊格竟然得到了一項大獎:一座銀杯,還有190英鎊的支票。頒獎給他的,是英國泰晤士河水管理局。而他獲獎的原因,并不是為河水治理募捐,也不是他為環(huán)保做了什么貢獻,只是因為他無意中從泰晤士河中釣上了一條鮭魚。當時,英國媒體紛紛報道,表示這標志著泰晤士河在因污染死寂了百年之后又再次復生了??v觀泰晤士河100余年的治污歷史,對今年高速發(fā)展的中國,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泰晤士河,發(fā)源于英格蘭西部的科茨沃爾德山,英國人習慣地稱之為“老父親泰晤士”(Old Father Thames)。她曾是一條美麗的河流,19世紀以前,泰晤士河河水清澈,碧波蕩漾,魚蝦成群,是著名的鮭魚產(chǎn)地,也是水禽棲息的天然場所。在1800年左右,泰晤士河水還比較潔凈。當時龍蝦和三文魚等品種繁多的魚類捕獲量很大。資料表明,在1800年,倫敦魚市每年還出售有3000條從泰晤士河打撈來的三文魚。
可是19世紀初以來,一條風光秀麗的大河,一處養(yǎng)育肥美魚蝦的水源,到頭來卻成了遠近聞名的“臭河”。
據(jù)說1836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之前,有人描述了泰晤士河的糟糕狀況:“上帝為了我們的健康、娛樂和利益而賜予我們的高貴河流,已變成倫敦的公共污水溝。每天,大量令人作嘔的混合物隨水而入,而這水,就是歐洲最文明之都的居民的日常飲料?!钡?9世紀50年代,泰晤士河污染更加嚴重。1855年7月7日,化學家法拉第致信《泰晤士報》編輯,描寫了他所見到的泰晤士河水。這天下午一點半到兩點鐘,法拉第乘坐輪船在泰晤士河下游倫敦至漢格福德橋這段河面考察,河水的外觀和氣味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在信中寫道:“整條河變成了一種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體……氣味很臭……這時整條河實際上就是一道陰溝?!?858年6月,天氣干燥而異常炎熱,一百多條污水溝不斷地向泰晤士河流注污物,可是上游河水的流量卻急劇減少。河畔裸露著的大片淤泥在灼人的陽光下被烘烤,發(fā)出陣陣惡臭。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本打算在泰晤士河上泛舟游覽,但只游了幾分鐘,從河中吹來的一股臭氣就將他們趕上了岸。當時英國議會正在泰晤士河畔的一座嶄新漂亮的哥特式建筑中召開會議。撲鼻而來的臭氣使議員們不得不離開緊挨著河邊的圖書館和會議室,并在窗戶上掛起一條條用消毒劑浸泡過的被單。當一個人被迫用手絹捂著鼻子說話時,辯論的熱情急速下降。1878年在泰晤士河上還發(fā)生了一起慘案。一艘名為“愛麗絲公主號”的游艇在泰晤士河沉沒,船上游客紛紛跳河逃生,結果還是有640人死亡。事后警察的調查結果讓人吃驚不小。原來,大多數(shù)落水游客并非溺水而亡,只因中了受污染的河水之毒才命喪黃泉。
那時,人們也清楚泰晤士河的污染源是什么。1866年,皇家河流污染調查委員會的第一份報告指出:“泰晤士河從克里科雷德到倫敦排水系統(tǒng)端點這一段河道,因沿途城鎮(zhèn)、村莊與住戶排放的污水不斷注入其間,使得河水總是污濁不堪。有不少的造紙廠、制革廠等工廠企業(yè)的廢水也流入了泰晤士河。不僅流入泰晤士河的地表水未經(jīng)任何處理,而且各種動物的尸體順流而下,直至腐爛而成垃圾。這一區(qū)域的所有污染物,不管是固體的還是液體的,全都進入了泰晤士河,泰晤士河也就無可阻擋地成了藏污納垢之所,同樣是這一河水,在受到如此嚴重的污染之后,卻又被抽取,用沙過濾后,輸入倫敦,供家庭使用?!边@份報告表明,生活污水、工業(yè)廢水以及包括動物尸體在內的固體廢物,是造成泰晤士河污染的主要因素,那時,河中的各種水族,蝦兵蟹將,一一滅絕,泰晤士河已經(jīng)成為一河死水。
其實,除了工業(yè)污染外,對“大惡臭”負主要責任的,恐怕還有排入河中的大量糞便。1805年,倫敦的人口已經(jīng)增長到了100萬,在隨后的十多年內,人口繼續(xù)增大,各種排泄物也在增多。使排泄物直接進入泰晤士河的,和抽水馬桶有關。沒有抽水馬桶的時候,人類的大小便往往通過化糞池進行分解處理,由于抽水馬桶的廣泛使用,大小便都隨著水流進入了泰晤士河中,從而導致河水逐漸變臭、水質進一步惡化。另外,一旦泰晤士河受到潮汐的影響,在潮汐上漲期間,還會使大量的廢水急劇倒灌,造成臭水滿街泛濫的情形。據(jù)估計,到1857年時,泰晤士河每天都會接受大約250噸的各類排泄物。
一河臭水,嚴重影響了沿岸人們的健康??破兆骷掖骶S斯說:“尿液是無菌的。如果真想喝的話,但喝無妨,它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傷害。但糞便不一樣,里面有很多細菌,所以非常危險?!庇鐣W家亨利·梅休在《倫敦勞工及倫敦窮人》中,列舉過這樣的現(xiàn)象:“我們用泰晤士河的水燒菜燉肉,煮咖啡沏茶,我們將自己的家畜的內臟三番五次地扔進河中,而這種水又回到我們嘴里,被我們飲用。我們進口海鳥糞,飲用自己的糞便釀制的溶液:這是一種可以使它比外國的海鳥糞還要有價值的肥料。”
由于水體嚴重污染,1848年,倫敦終于暴發(fā)了霍亂疫情,當時,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把各種臟東西用水沖走,就能解決問題——泰晤士河又成了最大的污水管道,這使情況更加嚴重,此后,霍亂又多次光臨倫敦,導致倫敦和其他沿岸地區(qū)三萬多人死于該病。
人類終于意識到自然的報復,從19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英國政府下決心全面治理泰晤士河,從此開始了一百多年的水污染大治理。
首先是通過立法,1855年,議會頒布了“有害物質祛除法”(Nuisance Re- moved Act),試圖對那些以工業(yè)廢水污染河道的制造商處以罰款。1865年和1868年議會又先后兩次委任皇家委員會,負責調查英國河流污染的狀況,并尋求防治河流污染的最佳方法。1876年,議會通過了《河流防污法》,這部法律是英國歷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國家立法,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水環(huán)境保護法規(guī)。
其次,政府在市政建設中加強排污系統(tǒng)的修建,他們修建了與泰晤士河平行的下水道,這套系統(tǒng)對倫敦污染治理起到了抑制作用,但將市區(qū)的污染問題轉移到了倫敦下游的河口處,他們又在這里修建了污水倉庫以存儲污水,等退潮時將污水排入河流。1887~1891年,排污口采用了化學沉淀法(石灰和鐵鹽),以減少污染物負荷量,這種方法在當時用來根治污染物已經(jīng)足夠了。
但是,好景不長,進入20世紀,倫敦的人口激增,到20世紀30年代末,人口已經(jīng)超過800萬。隨之而來的是泰晤士河水質的快速惡化,從1910年開始,到1950年,河水達到了完全缺氧的程度,而且,20世紀40年代開始使用的合成清潔劑,微生物不能分解,它們覆蓋在水面上,大大降低了水面的通風性,又加重了河水的污染。
英國從20世紀60年代下決心全面治理泰晤士河,首先,這一時期,政府頒布了更為嚴格的法律法規(guī),明確了對各種違規(guī)行為的司法監(jiān)禁或經(jīng)濟制裁等罰處規(guī)定;其次,將水資源管理從地方分散管理轉變到流域統(tǒng)一管理,建成一個新的水務管理局——泰晤士河水務管理局,在環(huán)境部的管轄之下,負責對泰晤士河流域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與管理。泰晤士河管理局有權提出水污染控制的政策法令、標準,有權控制污染排放,在經(jīng)濟上也有一定的獨立性。更為關鍵的是,泰晤士河管理局有專門的研究部門,水務局的雇員中有20%的人員從事研究工作,可以研究和隨時處置種種緊急問題。在河水治理的過程中,管理局積極發(fā)展和協(xié)調與各個部門以及公眾的合作關系。在科學管理的同時,水務管理局建立完善的城市污水和廢水處理系統(tǒng),不僅如此,污水處理廠還對市民進行積極的宣傳工作,在政府與公眾之間建立了一座橋梁,使公眾對政府在污水處理系統(tǒng)方面的巨大投資有深入的了解。這一階段,經(jīng)過20多年的艱苦整治,泰晤士河終于由一條死河、臭河變成了世界上最潔凈的城市水道之一。
我們可以看出,泰晤士河的整治和恢復工作前前后后共用了約120年的時間,花費了幾十億美元的代價才取得了今天的成效。這項棘手的工程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860年開始,到1875年結束,期間修建了城市地下排污系統(tǒng);第二個階段為1955~1975年,期間對水污染進行了科學的治理。
清華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環(huán)境專家梅雪芹指出,英國人第一階段治理泰晤士河污染的成效是不明顯的,沒有控制污染惡化的總趨勢。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這和當時的社會發(fā)展狀況有關。在19世紀,英國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外交領域面臨著很多棘手的問題,而河流污染問題并不是十分緊迫的。那時,普遍存在著對反污染政策與實踐的代價和經(jīng)濟后果的擔心。這一心態(tài)無疑會妨礙有效的行動。譬如,地方當局阻撓議會就污水處理而采取的反污染措施,部分原因是它們不想觸動地方納稅人。這些納稅人因擔心為實施反污染措施而增收地方稅,所以很容易被激怒。工廠主和礦主擔心,一條防治河流污染的法律可能意味著高昂的代價和利潤的損失,從而有利于英國其他地方的競爭者,而在某些行業(yè)則對外國競爭者有利。因此,哪怕議會在實施防治河流污染的措施方面表現(xiàn)出一點點興趣,有關“貿(mào)易喪失”和“工作損失”的雙重叫囂就會立即抬頭。政府則一直受到英國對制造業(yè)和貿(mào)易之依賴的影響,這兩個方面的原因不僅延緩了反污染法的通過,而且即使這樣的法律得到通過,出臺的也只是漏洞百出且軟弱無力的措施。因此,工礦企業(yè)和城鎮(zhèn)所產(chǎn)生的污染物質仍舊可以進入河流,條件是只要使用了“最切實可行的合理方法”,保證流入河流的有毒、有害或造成污染的固體或液體無害即可。這樣的治污標準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和模糊性,因而難以控制源源不斷的污染物進入泰晤士河或其他河流。再加上 19世紀中后期的科學對于水污染特征、污染對健康的影響以及水的凈化等問題,尚缺乏明確的認識,而有關污染治理的技術開發(fā)又存在很多缺陷,公眾普遍認為,由奔騰不息的河流將廢棄物帶走,似乎比將它留在城鎮(zhèn)里威脅著健康更好一些,因此,19世紀英國公眾的態(tài)度和選擇也是治污不力的一個原因。
梅雪芹認為,泰晤士河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經(jīng)歷與其說是一個值得效仿的榜樣,不如說是一個應當汲取的教訓。它清晰地表明水體污染等環(huán)境問題具有污染破壞容易,而治理恢復困難的特點。這就要求環(huán)境保護必須以預防為主,國家或地方政府切莫只顧眼前利益或短期經(jīng)濟效益,要從長計議,事先采取措施并直接限制種種不利于環(huán)境的行為。不僅如此,有效地解決環(huán)境問題是一件錯綜復雜的事情。治理河流污染,解決環(huán)境污染問題,不僅僅是治水或治污的問題,治水或治污的同時還需要治人。如果人們的觀念不變,包括河流污染在內的各種污染問題也是難以治愈的。因此,泰晤士河污染與治理的經(jīng)歷與啟示,對我國這個正承受著發(fā)展與環(huán)保雙重壓力的人口大國是彌足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