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前程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農業(yè)機械管理局
山東莒縣:讓機械化服務中藥材生產
文|鄒前程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農業(yè)機械管理局
莒縣位于山東省東南部,總面積1952.4平方公里,耕地108萬畝,110多萬人口,莒縣地勢北高南低、四周環(huán)山,屬暖溫帶亞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寒暑適中,年平均降雨量811毫米上下,夏秋多雨,無霜期約184天。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自然氣候條件,適宜耐旱抗?jié)?、喜日照充足的藥用植物生長。
莒縣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適宜的氣候及土壤條件構成了中藥材的最佳適生區(qū)??h委、縣政府立足于本地實際和地源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特色農業(yè),培育起具有地方特色的以黃芩、丹參為主導的中藥材生產種植產業(yè),全縣現已發(fā)展中藥材種植面積近10萬畝,中藥材成為莒縣丘陵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高效農業(yè)經濟作物之一。
莒縣的中藥栽培品種有黃芩、丹參、黃芪、板藍根等,主要分布在庫山、東莞、碁山、安莊、果莊等鄉(xiāng)鎮(zhèn)。黃芩每年的產銷量占全國市場的70%,丹參產量占全國市場的30%,黃芩、丹參暢銷日本、韓國、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年實現產值近兩億元,是莒縣山區(qū)農民農業(yè)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黃芩、丹參等中藥材是地下根莖類作物。多年來,主要依靠人工作業(yè)來完成,勞動強度大、生產成本高、效率比較低,嚴重影響了中草藥的種植規(guī)模與發(fā)展。同時由于中藥材收獲后傳統(tǒng)方法是靠陽光晾干,效率較低,如果遇到連續(xù)惡劣天氣,不能及時晾干達到水分要求,有時會造成變質和成分失效,導致農戶降低收入,而且每天晾曬還需耗費很大的人力。
當前莒縣中藥材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機械化生產“瓶頸”尚未突破,特別是在藥材收獲方面尤為突出,分析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藥農對中藥材機械化生產認識不足。從藥農自身素質的發(fā)展上看,具有普遍的局限性,自覺應用先進科學技術的思想意識還有待提高。特別是受傳統(tǒng)觀念的限制,大部分藥農習慣了傳統(tǒng)的農業(yè)生產方式,不愿意去嘗試和接受農業(yè)機械化新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機化發(fā)展。
二是農機部門經費緊張。由于政府對農機化技術推廣的投入十分有限,大多數農機推廣部門經費困難、工作經費嚴重不足,新機具新技術引進示范和推廣受到了很大制約。
三是目前莒縣藥材生產主要是由單戶小田塊經營,藥材種植分散、地塊小且不規(guī)則,規(guī)?;?、專業(yè)化生產占據比率較小,極大地降低了農機作業(yè)效率,同時由于種植面積小,農戶用手工勞動多耗費些時日和力氣也可以完成收獲。這就對藥材生產機械的推廣帶來一定的難度。
首先,從氣候條件看,推廣藥材機械化生產有著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莒縣種植藥材具有悠久的歷史,并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其自然特點是:土壤多為沙壤土和棕壤土,屬中性土壤。土壤條件以及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氣溫適宜、夏秋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成為中藥材種植的最佳生長區(qū),非常適宜種植和發(fā)展中藥材。
其次,從補貼政策看,推廣藥材機械化生產的經濟基礎已經具備。近年來,國家、省、市加大了農機補貼力度,特別是日照市對部分經濟作物生產機具實行省市雙補貼政策,極大的調動了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加之近幾年農民經濟收入快速提高,人均收入大幅增長,衣食住行等問題得到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迫切追求發(fā)家致富,選購先進適用的農業(yè)機械替代勞動力的意識進一步增強。
最后,從技術條件看,推廣藥材機械化生產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目前國內外都有比較成熟的藥材生產機械,并向大型高效方向發(fā)展,有些省、市、縣已經開始大量推廣使用。多年來莒縣農機部門也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并推廣了少量藥材挖掘收獲機具,深受當地農民歡迎。
目前莒縣的中藥材生產主要靠手工勞動,勞動強度很大,而青壯勞動力多常年在外務工,中藥材生產的主要勞動力是留守老人和婦女,生產難度很大,需付出非常艱辛的勞動,而且效率極其低下,耗費過多的勞動工日影響了農民務工創(chuàng)收。同時人工挖掘收獲時往往會過多地切斷藥材根部,造成較多的收獲損失,直接造成減產。而機械化生產能很好地解決這類問題,提高勞動生產力,減輕勞動強度,減少損失,提高農民收入。
以丹參種植為例,經過多點調查和對比測試結果表明,采用傳統(tǒng)的人工收獲模式,由于收獲損失大,平均每畝收入藥材約250公斤,采用機械化收獲平均每畝能增加產量20公斤以上,增產達8%以上。莒縣丹參收購價格多在每公斤12元以上,現按照每公斤12元計算,每畝即可增加經濟收入240元以上。由此可見,機械化收獲能夠通過減少收獲損失,實現增產增收。
傳統(tǒng)的收獲方式多為采用人工收獲,兩三個壯勞力需3天才能完成的工作折合勞動工日6個以上。而用機械化收獲同樣數量的工作可在1小時之內完成,大大節(jié)省了勞動工日。按現在莒縣青壯年農民工最低務工收入每天100元計算,每畝可實現純增外出務工收入600元以上。機械化收獲可節(jié)約勞動工日,增加務工收入。
采用機械化收獲方式不僅能節(jié)約勞動工日,增加農民務工創(chuàng)收時間,還能增加農機手的作業(yè)量,提高了其作業(yè)收入。按照中藥材機械化收獲每畝120元計算,每天收獲40畝即可實現增加機手作業(yè)收入4800元,效益非常可觀。
另外,機械化的烘干技術最大限度的杜絕了中藥材腐敗變質和成色不足,大大提高了藥材收購價格,進一步增加了農戶收入。正常情況下每公斤至少可提高價格0.5元,每畝可實現增收125元以上。
綜上所述,在莒縣推廣藥材機械化生產技術,可以減少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節(jié)約勞動工日,通過增加產量和務工收入實現農民增收,同時促進了機手作業(yè)收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由此可見,大力推廣中藥材機械化生產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政府應高度重視,各方面要協調運作,推廣應用中藥材機械化生產技術需要各級政府領導的重視和支持,需要農業(yè)、農機、鄉(xiāng)鎮(zhèn)政府等各部門以及村委的協作配合。地方政府應將中藥材機械化生產技術作為農業(yè)發(fā)展的單列項目來抓,由政府牽頭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責任細則,各有關部門各負其責。
此外,還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認識程度。通過多種方式宣傳推廣示范中藥材機械化生產技術,提高廣大農民對該項技術的認識,不斷擴大示范面積和示范范圍,最終達到農民自覺自愿應用先進技術的目的。一是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對中藥材機械化生產技術進行大力宣傳,努力營造加快發(fā)展中藥材機械化生產技術的良好氛圍。二是采取送科技下鄉(xiāng)、趕科技大集、發(fā)放明白紙等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宣傳中藥材生產技術的重大意義。三是加強與生產企業(yè)的聯系與合作,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開展技術指導、技術咨詢、面對面的講給機手聽,手把手的教給機手做,努力提高機手的業(yè)務能力、服務水平和安全生產意識。
建議政府給與適當資金扶持,加大補貼力度。各級財政部門應制定相應的優(yōu)惠政策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增加作業(yè)補貼數額以此調動農民采用該項技術的積極性,促進該項技術推廣普及。農機部門應以農機購置補貼為杠桿,將補貼資金重點向中藥村機械化生產機具傾斜,合理調配推廣科技含量高、適應性強的中藥材收獲機、中藥材烘干機等配套機具。
科研部門應當提高機具性能增加作業(yè)收益。機具生產廠家應搞好機具的研制開發(fā),提高機具作業(yè)效率和可靠性,增加機手作業(yè)收入,調動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為中藥材機械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提供可靠的機具保障。
農機部門應加強技術培訓,搞好跟蹤服務。為推動中藥材機械化生產快速健康發(fā)展、縣農機化學校應通過常規(guī)培訓、階段性考試、“陽光工程”培訓等多種方式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機手對新機具、新技術的認識和掌握能力。同時,對參加作業(yè)的中藥材收獲機、中藥材烘干機等中藥材機械化生產機具實施系列化跟蹤服務,免費技術指導,無償上門維修,為中藥材機械化生產技術的順利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