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鄭州黃河科技學院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63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胱抑素C聯(lián)合檢測在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中的價值探討
王 巖
鄭州黃河科技學院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63
目的探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胱抑素C聯(lián)合檢測在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中的價值。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胱抑素C;糖尿病腎病
本文旨在探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胱抑素C聯(lián)合檢測在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中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就診的II型糖尿病患者218例為實驗組,男126例,女92例;年齡25~71歲,病程3~20年。對照組為我校教職工健康體檢者203例,男45例,女47例,均排除慢性腎損傷的各種因素和疾病。
1.2 儀器試劑和方法
選用日立70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劑。尿微量白蛋白和肌酐檢測取隨機中段尿,用免疫比濁法和酶法進行;胱抑素C檢測采用空腹血3 ml,用免疫比濁法進行。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對照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胱抑素C水平,見表1。
糖尿病腎病的早期指證不明顯,用傳統(tǒng)的尿蛋白定性方法極易容易漏診。而一旦當病人的尿蛋白定性呈陽性,尿蛋白排出量高于20~200 ug/min或含量大于30~300 mg/24 h時, 此時腎損傷已不可逆轉。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于糖尿病早期腎損傷極為關鍵。
白蛋白分子量大,帶負電荷,通常情況下,不易通過腎小球濾過膜。當糖尿病時,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RAS)過度激活,血管內(nèi)皮細胞受損,全身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腎小球基底膜負電荷丟失,足細胞的足突間裂孔隔膜完整性損傷,小分子蛋白極易通過腎小球濾膜進入尿中,此時用常規(guī)的尿蛋白定性方法尚不能檢出。但采用免疫比濁法則可以檢出尿中低于30~300 mg/24 h的微量白蛋白存在。在這個時期若進行規(guī)范及時的治療,早期的腎損傷是完全可以逆轉的。因此,尿微量白蛋白尿癥是腎臟的一個早期信號。在糖尿病進程中,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現(xiàn)遠遠早于尿常規(guī)的改變和血清尿素氮、肌酐的升高。肌酐是肌酸代謝的終產(chǎn)物,主要是通過腎小球濾過,在腎小管幾乎不重吸收。每日體內(nèi)產(chǎn)生的肌酐,幾乎全部隨尿排出,一般不受尿量影響。用尿微量白蛋白與尿肌酐比值來校正尿蛋白的排出率,就避免了只單獨觀察一個指標所帶來的片面性這一缺陷,比單獨檢測尿微量白蛋對早期糖尿病腎病更具早期診斷價值[1]。
當腎功能輕微受損時,CysC濃度迅速升高,與尿微量白蛋白有良好的一致性。在以2型糖尿病患者為對象的MAU篩查中,MAU的檢出率為39%,轉化為臨床蛋白尿約為2~2.5年[2]。而在普通人群中,MAU的發(fā)生率為5%~7%。本實驗中,218例糖尿病患者中,尿常規(guī)檢測均為陰性,而UACR值顯著高于正常,最高可達254 mg/g,陽性率40.83%。與對照組相比,CysC濃度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并且與UACR值呈正相關。
綜上所述,聯(lián)合檢測UACR和CysC,對于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腎臟損傷具有重要價值,可作為一個理想的反映腎小球功能的敏感指標。對于尿常規(guī)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每年定期檢測尿微量白蛋白和CysC,有助于及早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腎臟損傷,從而可以提示病人進行早期治療,從而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質(zhì)量,具有積極的臨床價值。
表1 糖尿病患者組與健康對照組UACR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比較
[1]陳黎紅,傅祖植.微量白蛋白尿,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診斷依據(jù)[J]. 糖尿病新世界,2005(4):12-13.
[2]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高血壓專業(yè)委員會. 高血壓與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篩查干預中國專家共識[J]. 中華高血壓雜志,2012,20(5):423-428.
R587.2
B
1674-9316(2014)12-0088-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4.12.053
方法測定218例II型糖尿病患者和203例健康體檢者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并進行比較。結果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胱抑素C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胱抑素C的水平可作為反映糖尿病患者早期腎臟損傷的一個靈敏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