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訴訟社會是社會轉型和法治現代化的必經階段,隨著經濟市場化和快速融入全球化,中國已經進入訴訟社會。訴訟社會具有彰顯公民理性和社會文明,彰顯現代司法價值和公信,彰顯法律與司法的公正性與確定性等現代性與后現代性表征。在當下中國,訴訟社會在表征法律與社會現代性的同時,也存在司法機制扭曲、司法尊嚴和權威嚴重削弱、司法地方化傾向加劇、司法行政化日益嚴重、司法公信力缺失等現代性問題。隨著中國司法現代化和法治中國建設的推進,這些問題必將在司法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得到消解。
關鍵詞:中國司法;訴訟社會;現代性;后現代性
中圖分類號:DF03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4.01.01
對當下的中國司法狀況,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和評論。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與當代中國司法(側重司法制度以及運行);法治中國格局內的中國司法(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戰(zhàn)略布局中的司法改革與建設);變革時代的中國司法(中國司法在社會變革中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進程中的中國司法(司法文明與法治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的關聯);處于內憂外患之中的中國司法(側重暴露中國司法的尷尬與困境及其原因),等等。本文選取一個比較特殊、相對具體的角度來審視和評論中國司法,即處于訴訟社會的中國司法,其中又以中國法院為例。
一、訴訟社會是社會轉型和法治現代化的必經階段訴訟社會是社會轉型和法治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經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后,美國等西方國家陸續(xù)進入訴訟社會,或呈現出訴訟社會的諸多特征。1984年我在美國克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訪學期間,曾寫過一篇題為《美國:訴訟社會》的短文,描述并分析了訴訟社會的一般特征:“所謂‘訴訟社會,它的表現是:人人都在告狀,到處都有官司,訴訟就像‘流行病一樣到處蔓延?!盵1]文章也分析了美國進入訴訟社會的原因。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根本不可能預料到30年后的中國社會超乎人們預想地提前進入“訴訟社會”。
“訴訟社會”這一概念表征一個社會呈現涉法糾紛急劇增長、訴訟案件層出不窮的態(tài)勢。根據法律社會學的理論模型和統(tǒng)計方法,一般而言,如果一個社會每年約有10%的人口涉訴,則該社會即可被認定為“訴訟社會”。按照這一模型和方法,可以認定中國已經進入訴訟社會。
中國進入訴訟社會的根本原因在于,1978年開啟的改革開放,使中國以30多年的時間基本完成了西方國家200-300年才完成的社會現代化和法治現代化歷史轉型。在這個轉型過程中,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信息化、農業(yè)現代化的深入推進,隨著經濟市場化和快速融入全球化,中國社會各種新問題新矛盾大量涌現、互相疊加,社會矛盾糾紛以司法案件的形式大量地涌入法院,致使中國社會持續(xù)呈現訴訟“井噴”、訴訟“爆炸”。20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法院每年受理的各類案件總量大約在40萬件左右,到2010年全國法院一年受理的案件超過1200萬件,幾乎是30年前的30倍。最近幾年,我國每年約有一億人(次)牽涉各類訴訟或準訴訟、類訴訟程序(準訴訟主要指各類仲裁機構受理的糾紛和訴求,類訴訟主要指各種調解組織受理的調解案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2013年3月19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所做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自2008年到2012年五年間,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50773件,審結49863件,分別比前五年上升174%和191%,審限內結案率82.4%;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5610.5萬件,審結、執(zhí)結5525.9萬件。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56155700件,每年約1125萬件[2],同比上升29.3%。我們姑且以每一個案件平均涉及6個當事人及直接利益關聯人計算,每年約有7000萬人(次)涉訴,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5.24%。每件案件平均涉及6個當事人及直接利益關聯人的判斷,是以吉林省法院審理訴訟案件的統(tǒng)計分析為依據的。2009年,吉林省全省法院共受理各類案件266858件,其中刑事案件18443件,被告人30036人。在每個刑事案件中,被告人數為1.6人,以被害人數與被告人數1:1來測算,則每個刑事案件涉訴人數為3人,而實際上,在許多刑事案件中,特別是黑惡勢力犯罪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中,被害人是被告人的數倍、數十倍乃至上百倍,例如吉林“海天”集資詐騙案中,受害人達3萬多人(當然這些受害人中,有許多也直接或間接參與了集資詐騙,他們既是受害人,也是違法者,又是案件的證人和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這一判斷也考慮到一審與二審和再審的案件比例關系。即使最簡單的離婚案件,除了當事人夫妻之外,可能還涉及子女、老人、財產利益相關人等。五年之內約有35000萬人(次)涉訴,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5%。同時,根據國務院法制辦、國務院新聞辦等官方統(tǒng)計數據,最近幾年全國各級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處罰、受理行政復議、進行行政調解等案件1200余萬件,經濟仲裁和勞動仲裁部門受理合同及財產糾紛仲裁、勞動糾紛仲裁、土地承包權糾紛仲裁100萬件,人民調解組織處理各類民間矛盾糾紛767萬件,各級政法機關處理涉法涉訴信訪約180萬件(人)。上述這些準訴訟和類訴訟活動中相當一部分是多人訴、多人訪、群體訴、群體訪,以每案2.5人計算,則涉及的人員約為5500萬人(次)。把上述這些訴訟、準訴訟、類訴訟所涉人數累加在一起,則每年涉訴人口達到1.2億,占全國人口的9.2%;如果再把人民群眾訴諸行業(yè)協(xié)會等非政府組織調處的涉法矛盾糾紛加進來,則涉訴人口比例將更高。以總人口和涉訴人口比例不變來計算,十年之內就將有10多億人(次)與訴訟沾邊——被別人起訴(成被告),或起訴別人(當原告),主動或被動地充當證人,或者因為與案件有直接利益關聯而涉訴,或者作為集團(群體)訴訟案件中的當事人之一。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每年全中國大約有10%人口直接或間接涉訴。
現代法學張文顯: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之間的中國司法——訴訟社會的中國法院二、訴訟社會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表征訴訟社會表征著法律與社會的現代性,也使中國司法呈現出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雙重特征。
第一,訴訟社會彰顯公民理性和社會文明。在傳統(tǒng)中國,老百姓是“忌訟”、“厭訟”的,他們把鄰里之間打官司看作“丟臉”、“丟人”、“惡心”的事情,遇到官府迫害多數情況下是忍氣吞聲。然而,最近十多年,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的進一步加快,隨著權利時代的到來,人民群眾的維權意識和訴訟觀念顯著提升,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從法律的角度提出利益主張和訴求,越來越寄希望于通過司法程序解決矛盾糾紛。這表明在法律與社會現代化過程中,公民理性和社會文明顯著提升。設想一下,如果遇到矛盾糾紛,遇到違約、侵權、傷害等,不是到法院打官司,而是直接實施報復,或者借助討債公司索債,或者求助黑惡勢力保護,或者將矛盾糾紛與怨恨積累在一夜之間突然爆發(fā),那樣的局面會是什么樣子?就是野蠻。根據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基本原理,特別是依據大量考古和文獻資料,人類社會從野蠻到文明的主要標志,就是訴訟與審判的出現,亦即法律與國家的出現。
第二,訴訟社會彰顯現代司法的價值和公信。訴訟社會的到來,使人民法院成為各種利益的競技場、各種社會矛盾的集散地,人民法院成為社會矛盾糾紛化解的主渠道。據吉林省政法委統(tǒng)計,2011年吉林省全省排查匯總的各種社會矛盾糾紛49萬余件,同年全省法院受理各類案件26萬件,這就意味著50%以上的社會矛盾糾紛是通過法院審判和司法調解得以化解的。全國各地的情況也大體相當。這也充分說明人們對司法的普遍信任,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選擇訴訟程序,把定分止爭、維護公正的最后訴求付諸人民法院,寄希望于人民法官,就是對法院的信任。他們至少相信法院是可以定紛止爭、懲惡揚善、維護公正、伸張正義、救濟權利的。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會到法院打官司了。法院也在立案、審判、執(zhí)行的過程中實現著司法的價值。法院獲得信任,司法的價值得以體現,這正是法治現代化的基本標志。特別是最近十年,與人身權、人格權、社會保障權、環(huán)境權、發(fā)展權等人權問題關聯的訴訟呈現攀升趨勢,從一個方面表明了司法保護人權的法律現代性。
第三,訴訟社會彰顯法律與司法的公正性與確定性。公正性以及公正基礎上的確定性是現代法律的又一基本特征。矛盾糾紛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解決,采取訴訟方式雖然成本可能高一些、程序復雜一些,但司法無疑是最能夠定分止爭并保證公正的制度。因為:第一,法院是中立機構,法官是超然于利益沖突的裁判者,不像行政復議,主導行政復議的仍然是政府,本質上仍是矛盾糾紛的一方;第二,公正的基礎是依據事實和法律理清權利、義務和責任,明辨法律上的是非對錯,而法院裁判正是建立在證據(法律事實)基礎上并依據法律規(guī)則做出的是非判斷,其作用在于恢復被模糊或破壞的法律關系;第三,嚴密而公正的訴訟法律程序保證證據采信與法律適用的合法性與正當性,特別是一系列正當程序的設計和審判程序的全程公開,基本保證了裁判的公正性;第四,由于以上三點,矛盾糾紛的解決具有了確定性,當事人和社會關注者也相應地有了合理預期和公正的信心。
第四,訴訟社會推動了司法現代化。首先,推動了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形成和發(fā)展。隨著“訴訟爆炸”、“訴訟井噴”,為訴訟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職業(yè)蓬勃發(fā)展,律師從業(yè)人數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萬余人發(fā)展為23萬多人。律師職業(yè)的發(fā)展促成了由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學教師為主體的法律共同體的形成和發(fā)展。律師大量參與訴訟程序,促動法官和檢察官不斷提升其職業(yè)素質和職業(yè)能力。其次,推動了訴訟法律制度的現代化。訴訟法律制度是司法制度的核心。我國的訴訟法律制度形成于1979年制定的《刑事訴訟法》。刑訴法出臺之后,適應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的需要,先后制定了《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在規(guī)模龐大的訴訟群體的強力推動下,《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兩次進行大修,《行政訴訟法》的修改也將提到人大常委會審議程序。訴訟法的每一次大修都注入了現代訴訟理念和訴訟機制。例如,2012年修訂后的《刑訴法》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為主題,完善和發(fā)展了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機制,使之更加充分地體現以人為本、權利神圣的現代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以確保程序正義為主線,創(chuàng)新和完善了刑事訴訟程序,使之更加民主化、法治化、科學化;以嚴格的證據規(guī)則為基石,全面完善了證據制度,使證據的獲取、采信、排除等更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復次,推動了司法思維的現代化。司法思維是以法官為主體的司法群體在法律適用過程中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司法思維的現代化集中體現為司法官員以保護公民權利為目的的權利推理。權利推理體現為:(1)權利發(fā)現或權利體系擴充。任何法律或者專門的權利立法都不可能像流水賬那樣把人們應當享有的權利一一列舉出來,所以人們的權利不限于法律明文宣告的那些,而是有很多沒有“入賬”的、沒有列入“清單”的權利,或者被“遺漏”的權利。這些權利要靠法官通過法律推理來發(fā)現、拾取和確認。(2)自由推定——法不禁止即自由。凡是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允許的;凡是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合法或準許的;每個人只要其行為不侵犯別人的自由和公認的公共利益,就有權利(自由)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動。由此,法官在司法活動當中通常秉持權利推理的思維方法去保護法不禁止的公民的自由。(3)保護弱者。在訴訟社會,權利受到侵害的個人以及在刑事訴訟中處于被告地位的個人都可能是弱者。在法律適用中,法官對弱者實行一系列特殊保護,例如民事訴訟中的權利救濟,刑事訴訟中的“有利被告”,行政訴訟案件中的舉證責任倒置等。第四,無罪推定,疑罪從無,寬嚴相濟等。
當然,在表征法律與社會現代性的同時,訴訟社會也呈現出后現代的各種“亂象”。后現代社會是亂象叢生的社會。訴訟社會在顯現后現代社會亂象的同時,也使中國法院面臨各種挑戰(zhàn)和尷尬。
第一,法院由最后一道防線瞬間演變?yōu)榈谝坏婪谰€。許多本應由、以前也是由基層單位、社會組織、行政機關化解,或者通過行政、經濟、社會等手段更能有效化解的矛盾糾紛,諸如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土地承包、偶發(fā)輕傷、勞動爭議以及企業(yè)改制、征地拆遷、教育醫(yī)療、社會保障引發(fā)的矛盾,卻由于農村、企事業(yè)單位社會職能弱化,一些社會組織不愿管事,政府機關不負責任、互相推脫、不作為,而集中涌入司法渠道。同時,也由于道德、習慣的調節(jié)作用下降和約束力松懈,道德、習慣“防火墻”坍塌,使得許多原本屬于道德、習慣的問題轉化為法律問題而進入訴訟程序,這致使人民法院背負了太多的社會責任和壓力。
第二,訴訟活動中的非理性因素導致司法機制扭曲、司法尊嚴和權威嚴重削弱。理性是法律現代性的基本標志,法律就是定分止爭的實踐理性。在我國當下的訴訟中,當事人利益博弈的心理、爭取利益最大化和勝訴的欲望十分強勁,許多案件的審理結果往往是勝敗皆怨,敗者不服可想而知,而勝者由于未必是百分之百勝訴,即使百分之百勝訴,也未必能夠獲得百分之百的執(zhí)行而對法院審判和執(zhí)行不滿,以致上訴率、申訴率和涉訴信訪居高不下。就涉訴信訪而言,據中央有關部門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信訪案件大量增加,其中反復訪、長期訪、激烈訪、進京非正常訪中70%是涉法信訪,其中涉訴信訪又占到70%左右。2008年以來全國法院每年處理涉訴信訪案件在100萬件以上,相當于法官人均處理涉訴信訪案件7.15件。由于處理涉訴信訪的工作機制不完善、不合理,加劇了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錢不信理的社會心理,助長了“鬧大維權”的社會風氣;一些地方出于降低“信訪排序”和“維穩(wěn)”的需要,超越法律界限和公正底線,花錢買“息訪”;個別地方的黨政領導甚至對于已經做出無理訪甄別的信訪案件做出重新審理的批示,致使許多已經終結司法程序的案件回流到司法程序;凡此種種,都嚴重損害了司法的尊嚴和權威,進而嚴重損害了法律的尊嚴和權威。
第三,司法地方化傾向加劇,嚴重損害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平正義。國家法制的統(tǒng)一性是通過統(tǒng)一司法來體現和保證的。地方各級法院是中央設立在各省(區(qū)、直轄市)、市(州、地)、縣(市、區(qū))的法院,而不是“地方的法院”。然而,由于歷史、經濟、政治、國家治理體系等原因,我國司法呈現著明顯的地方性特征。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各個地方政府的經濟利益和利益集團的利益對司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地方保護主義對司法施加的壓力日趨加重,構成對司法統(tǒng)一、司法公正的巨大挑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法院喪失其中立性、公平性本質而淪為地方利益的保護傘,甚至成為地方政府和地方商業(yè)利益集團巧取豪奪、暴力征用的工具,嚴重損害了司法的形象和聲譽,損害了社會公平正義。同時,由于司法“屬地化”使得各地司法保障不均衡,一些法院為了“養(yǎng)家糊口”、“維持生存”而“辦案為錢、為錢辦案”,插手經濟糾紛,濫收費,助長司法腐敗,損害司法公信,破壞法制尊嚴。針對地方保護主義積弊,中央和地方采取了一系列司法改革,但由于缺乏體制性、制度性建構,成效甚微。
第四,司法行政化日益嚴重。后現代的社會特征之一是各行各業(yè)行政化趨勢普遍增強,與此同時法院的行政化傾向也日趨嚴重。法官和法院工作人員按照行政機關“官本位”層級模式定級,法官群體因被劃分為不同等級而存在上下級隸屬關系,院長對副院長、副院長對庭長、庭長對法官是一種領導與被領導、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這就為法院各級領導影響和干預法官辦案留下了制度空間。由于來自外部的黨政機關干預和利益集團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法院內部各級“領導”施加的,所以,審判庭庭長、分管院長、甚至院長直接插手合議庭和法官審理案件、干預合議庭和法官裁決情況時有發(fā)生,在一些法院甚至常規(guī)化,人情案、關系案由此發(fā)生。由于領導行政式地干預辦案,法官審判的責任心有所下降,審判質量不高。特別是有些法院的審判委員會一年終天討論案件,代替合議庭做出裁判決定或指導意見,判審分離的情況相當普遍。
司法行政化不僅表現在一個法院內部,也表現在法院系統(tǒng)內部。上級法院過多地干預下級法院的審判工作,事前干預、審理過程干預、審判之后繼續(xù)干預,也有擴大的趨勢。超越法律規(guī)定的各種名堂的“內審”,不僅拖延了審判期限,而且滋生司法腐敗。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行政化績效考核中的改判率、發(fā)揮重審率等指標,也迫使下級法院(法官)不得不經?!罢埵尽鄙霞壏ㄔ海ǚü伲?,以避免改判或發(fā)揮重審。
第五,司法公信力缺失。司法公信力指公眾對司法(包括司法制度、司法機構、司法活動、司法結果等)的信任程度以及司法機關獲取公眾信任的能力。信任有多種表現形式,諸如認可法院裁判、信賴司法活動、尊重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維護司法權威和司法公正等。司法公信與政府公信共同構成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石。一個社會如果失去了司法公信,那么這個社會的信用體系就會土崩瓦解。在權威主義弱化的后現代社會,司法公信力和政府公信力下降是普遍現象,中國亦不例外。在中國,衡量司法公信力的核心指標有多項,其中各級法院的工作報告在人民代表大會表決時的贊成率是最關鍵的,也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在過去十年間,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報告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體會議上的贊成率一直在70%-80%之間徘徊。在2013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投票當天實到代表2948人,贊成票2218人,反對的605人,棄權的120人,通過率為75.24%。這意味著四分之一的全國人大代表不滿意法院工作,也等于說是四分之一人民不滿意法院工作。在中國國情之下,這么低的贊成票意味著法院的公信力確實不高,有的學者更是認為司法公信力面臨危機。
司法公信力下降,既有內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更有體制性原因。從內在方面,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審判質量有所下降。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到新世紀,全國法院受理的各類案件增加了30倍,新增的案件多數又是市場經濟、社會轉型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案件、疑難案件、棘手案件,而法官人數卻沒有同步增加,一些法院實際辦案法官人數甚至有減無增。案多人少、案件難度增加、法官心理壓力沉重,必然導致審判質量下降。裁判失衡、有失公允、釋法明理不清,久拖不結的超審限案件增多,上訴改判、再審改判、發(fā)回重審的案件增多,疊加起來形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冤假錯案時有發(fā)生和曝光,在公眾眼中法院的公信力一落千丈。偵查階段為了破案、特別是那些犯罪線索不清的案件,偵查人員濫用職權,野蠻辦案、體罰虐待、刑訊逼供,公訴機關明知是非法證據卻出于某些原因不愿排除非法證據,審判機關不敢依法行使審判權、排除非法證據,結果導致“問題案件”和冤假錯案頻發(fā)。發(fā)生在湖北的佘祥林冤案、河南的趙作海冤案、浙江的張輝、張高平冤案、云南的李昌奎錯案,可以說都是由于司法體制、司法理念、司法慣性、司法能力、司法作風等方面的問題而造成的典型案件,給司法帶來了難以挽回的負面影響和損害?!皥?zhí)行難”損害司法公信力。社會上有關“贏了官司輸了錢”、“判決書等于一張法律白條”的說法雖然欠妥,但法院裁判執(zhí)行兌現率低、債權人的權利未能完整實現、人民群眾對法院裁判的執(zhí)行不滿意確是不爭的事實。根據執(zhí)行案件統(tǒng)計分析,執(zhí)行案件平均執(zhí)行兌現率約在50%左右。當事人到法院打官司,并非僅僅就是要討個公道的說法,更重要的目的是尋求司法救濟其合法權利。如此低下的執(zhí)行兌現率,法院裁判的司法公信力焉能不受影響。司法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官群體的人格魅力。人們之所以選擇到法院打官司,除了相信法律,就是相信法官能夠秉公執(zhí)法作出裁判。所以,法官在人們的心目中應當是公正廉明的形象。然而,極少數法官和法院工作人員行為不端、吃喝嫖賭、違法亂紀、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真是“一粒老鼠屎壞一鍋湯”,對司法公信力造成致命的危害。盡管社會對法院的評價有失客觀全面和公正的地方,但也確有法院自身的問題導致司法公信力下降。
從外在方面,司法日漸成為社會熱議和媒體批判與炒作的焦點領域。大眾媒體、自媒體對法院的負面報道和批評聲音時常出現,某些普通案件的裁決,甚至法院和法官工作中的瑕疵,都有可能迅速轉變?yōu)樯鐣狳c問題,并呈現出交織放大的局面。由于網絡炒作和某些報道有意“抹黑”,使得法院傷痕累累,威風掃地。想當年具有很高社會聲望的法官職業(yè),如今失去了光環(huán),由此導致大量優(yōu)秀法官流失。學界普遍認為如今的法院成為公共權力體系當中的“弱者”,法官則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
訴訟社會所表征的中國司法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在某種意義上是中國社會前現代性、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交織的表現。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遷,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社會仍處在轉型之中。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前現代、現代、后現代實際上是混雜糅合在一起的,因為我們面臨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時性問題,解決起來卻要多個時代問題共時性進行。作為有五千年歷史,歷經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我們既有封建主義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包袱,也有長期計劃經濟及與此相適應僵化的行政與社會管理體制的弊端,又有改革開放新時期和社會轉型新階段所無法避免的現代化過程中衍生的后現代社會的大量社會和生態(tài)問題及其法律問題,前現代、現代、后現代三個甚至多個時代的問題交織在一起,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后現代社會思潮與社風的襲擊,因而中國司法不可避免地帶有多個時代的特征與歷史問題。當然,中國社會的主導趨勢是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是體現現代文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與變遷,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tài)文明同步發(fā)展、以現代性為主要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已經基本形成,前現代、后現代的問題必將在司法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得到消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實施的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各項舉措,必將加快司法現代化和法治中國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將更加完善和發(fā)展。ML
參考文獻:
[1]張文顯司法理念與司法改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王勝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