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慕竹
春秋時的某一天,在燕國通往齊國的驛道上,一隊人馬旌旗招展,護送著兩位君主緩緩而行。這支浩蕩的隊伍,是燕莊公為齊桓公送行。之所以擺出如此隆重的儀仗,是燕君為了表達一份由衷的感激之情。
原來燕國北邊居住著山戎人,這些善于騎射的民族經常侵擾中原國家,燕國深受其害,可苦于軍事實力有限,一直不能根除這個禍患。恰巧齊桓公剛剛當上諸侯國的盟主,于是燕國便向齊國發(fā)出了邀請函,請求派兵援助。齊桓公與仲父管仲分析了形勢,認為山戎雖然與齊國不搭邊,但一旦他們攻破燕國,無異于自己的后院起火,到那時與南方強大的楚國的競爭,難免會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重要的是,既然是盟主,盟國有事而不出手相助,恐怕有失威信。于是不僅派兵出征,而且是齊桓公親自出馬。戰(zhàn)斗進行得雖說艱苦,但還算順利,強大的齊軍在燕軍的協(xié)助下,一路向北高歌猛進,一直打到孤竹國,不僅打垮了山戎,活捉了山戎首領密盧,還順道滅掉了孤竹國。
聯(lián)軍取得了勝利,接著擺在眼前的是如何瓜分面積達五百余里的領土。此時齊桓公展示了大國之君加盟國之主的氣度,大手一揮,五百里土地全部送給燕國。燕莊公誠惶誠恐,不敢接受,說我靠您的幫助才得以保全了國家,內心里已經感激不盡了,怎么還好意思再額外獲得這么多土地呢?齊桓公倒也沒唱高調,誠懇地說:“這些地方離齊國很遠,我也沒法來管理。這些地方很重要,只要你能治理好,使戎狄不敢再來侵犯,并按規(guī)矩向周天子進貢,我也就滿意了。”
燕莊公看齊桓公一片真誠,便接受了這五百里土地,為了表示感激,除了舉辦盛大的宴會為齊桓公餞行之外,還親自遠送。兩個人邊走邊談,聊得十分投機,結果不知不覺之間,已經送出了燕國國界,深入齊國五十多里。齊桓公發(fā)現(xiàn)以后,立刻停下馬,鄭重地對燕莊公說:“按周禮的規(guī)矩,諸侯送諸侯,是不能送出自己國家邊境的。我怎么能違禮呢!”堅持又把這五十多里送給了燕君,讓腳下的地方變成了二人分別的邊界。
齊桓公的這一舉動讓燕莊公很意外,繼而又大為感動。齊桓公是在周王室衰落,諸侯為爭奪利益而長年征戰(zhàn)的背景下,高舉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從而一呼百應,登上盟主的寶座的。尊王不光是說給別人聽的,關鍵自己要信守諾言,率先垂范。所以當燕莊公無意中多送出五十里,齊桓公寧愿割讓這些土,也不肯違背周禮的規(guī)定。
細節(jié)往往具有最鮮活的生命力,它讓人們看到了一個不貪財利,唯重信義的高大形象。
許多諸侯得知了這件事,紛紛前來朝拜,表示由衷地臣服,齊國的霸主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增強。
齊桓公送出的不過是五十里的土地,但得到的卻是超越國界的寶貴人心。世界上真正的征服,從來都不是某種武力的占領,而是一種對信義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