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娟
(臺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臺州方言中隱喻性諺語的概念隱喻探析
陳衛(wèi)娟
(臺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根據概念隱喻理論,臺州方言中隱喻性諺語也可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這三種認知類型。這些諺語善于借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經驗去闡釋陌生的或抽象的概念,引發(fā)不同認知域間的相似性聯(lián)想。概念隱喻理論有助于從認知角度認識和理解方言諺語。
概念隱喻;臺州方言;諺語;認知類型
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迅猛發(fā)展,認知觀的隱喻研究備受關注,隱喻已從語言修辭層面上升到認知層面,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我們賴以進行思考和行動的日常概念系統(tǒng)本質上是隱喻性的”[1]4。諺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也是人類認知活動的產物,體驗性活動的結果,大多數諺語是隱喻性的。以往對于諺語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性質、特點、形成、修辭、歷史文化等方面,但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諺語進行研究的并不多,尤其是對方言諺語進行分析的就更少了。臺州方言屬于吳語,幾千年來留下的諺語內容豐富多彩,是臺州人民長期以來對勞動的體認和對人生感悟中總結與創(chuàng)造出來的精神財富。本文試圖從概念隱喻理論方面對有代表性的臺州方言諺語做一些認知闡釋。
諺語句式簡潔凝練,意蘊雋永,這與它的隱喻性密切相關。認知語言學認為,大多數諺語是隱喻性的,是客觀世界與人類思維互動的結果,是人類認知活動的產物。
(一)概念隱喻理論。作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概念隱喻最初源自Lakoff與Johnson的合著Metaphors We Live by。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tǒng)映射。這個具體的概念域稱為“始源域”,而抽象的概念域稱為“目標域”,隱喻形成的基本過程實質上是始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過程。始源域和目標域是各自獨立又具有相似性的符號系統(tǒng)。
下面以LOVE IS A JOURNEY(愛情是旅程)為例進行說明。愛情是目標域,旅程是源域,兩大領域下面對應著一系列的關系:愛人被看作是旅伴,他們共同的生活目標則是他們旅行的目的地,他們的聯(lián)系是交通工具,載乘著他們前往目的地。期間路途常不平坦,時有岔路和困難的困擾。愛情的旅途有長有短,有坦途有坎坷,有開心有陰郁,有圓滿也有遺憾。人們在理解愛情的時候把旅途的這些特點映射到愛情上,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隱喻性諺語的特點。我們一般可以把諺語分為兩類:“一類是通常根據字面意義理解的諺語”[2]37,例如:“五月種芝麻,立地會開花”,“立冬勿留客,回去快種麥”,“立春雨淋淋,陰濕到清明”。這類諺語往往是對自然現象的描繪,或是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傲硪活愔V語常作隱喻性理解”[2]37,通過某種現象或事件來映射其他相似的現象或事件,例如:“無風不起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家無主,屋無柱”,“平時勿燒香,急來抱佛腳”。
諺語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概念系統(tǒng)的產物,其中在諺語的形成與理解中構建和聯(lián)想相似性及體驗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隱喻性諺語是人們在相似性基礎上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經驗總結,實際上涉及了兩個語義域,源域和目標域的關系是通過相似性建立起來的。相似性是諺語隱喻義的認知基礎,即隱喻是通過聯(lián)想事物相似性特征使概念具體化的。相似有物理的相似性和心理的相似性之分。物理相似性主要是指形狀、外表或功能上的相似。心理相似性是指由于文化、傳說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我們認為某些事物之間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一些方位隱喻往往利用的是某些事物的物理基礎與某些心理體驗之間的相似??梢姡嗨菩允请[喻賴以成立的基本要素。
諺語是人民大眾長期生產、生活經驗的概括和智慧的結晶,隱喻性諺語中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是以身體經驗為動因的,兩域的聯(lián)系是建立在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直覺經驗的基礎之上。在與客觀外界進行互動性體驗的過程中,人們能夠自然地用熟悉的、常見的、具體的物體結構去認識陌生的、抽象的、無形的概念。例如臺州諺語“單面墻砌勿牢,雙夾墻推勿倒”,它們是根據我們日常生活中建造的經驗,同時基于功能相似性基礎上的聯(lián)想,我們自然聯(lián)想到具有普遍性的人們的社會實踐經驗:團結力量大。
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中將概念隱喻分成三種基本類型: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根據這個分類,本文試圖對臺州方言中的隱喻性諺語做一些認知闡釋。
(一)結構隱喻。結構隱喻指用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使兩種概念相疊加,用談論一種概念的各方面的詞來談論另一概念[3]106,通常是用源域中具體的或比較熟悉的概念去類比目標域中抽象的或比較陌生的概念。例如:“時間就是金錢”(TIME IS MONEY)、“辯論是戰(zhàn)爭”(ARGUMENT IS WAR)、“人生是旅途”(LIFE IS JOURNEY)等都是典型的結構隱喻。以下是幾則臺州方言諺語,都涉及到這種概念隱喻。
例1 十只手指有長短,一樹果子有酸甜。
例2 人無千日好,花無摘落紅。
例1表面上說的是手指的長短和果子的酸甜,實際上說的是同父母生的兄弟也有好有壞。人的品行的好壞是很抽象的事物,我們可以用果子去類比人,“果子受光照的影響產生酸甜”這一現象投射到“人受教育的影響產生品行的好壞”上,從而理解這個道理。例2是根據“人是植物”(PEOPLE ARE PLANTS)這個概念隱喻,我們在談論人的時候可以把屬于植物的某些特征,如“開放、落葉、凋零”等當作隱喻性的認知參照,因此我們臺州人說:人的青春短暫或好景不長,就像摘落的花兒一樣難以持久。類似的諺語還有很多,如“斬草勿除根,逢春芽又生”,“人怕出名豬怕壯”,“樹要皮,人要臉”等等。
上述諺語中源域和目標域這兩個概念的認知域不同,但我們可通過源域概念來認識和理解目標域概念。
(二)方位隱喻。方位隱喻是參照方位而形成的一系列隱喻概念,如人們常將上下、前后、深淺、里外、中心—邊緣等具體的空間概念投射到情緒、心理狀態(tài)、身體狀況、數量、社會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從而產生了用方位概念表達抽象概念的語言[4]??臻g方位來源于人們與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概念。
例3 身上有東風,走路興匆匆;身上無東風,走路癟儂儂。
例4 萬丈高樓平地起。
例5 學好如登,學壞如崩。
例3諺語的意思是:臺州人把金錢比作東風,認為是好東西。身上有錢,走起路來也是興匆匆的;身上如果沒錢,走起路來也是少氣無力,癟儂儂。這種表達是以其物質的和文化的經驗為基礎:直立的姿勢與情緒高漲同現,下彎的姿勢與情緒低落同現,即我們說的方位隱喻:“HAPPY IS UP;SAD IS DOWN”,所以就有了走路興匆匆和走路癟儂儂之說。例4字面義為:再高的大樓都要從平地修建起,隱喻做事要把基礎打牢,從無到有?!捌稹笔巧仙膭幼鳎哂蟹e極意義。例5意為學好就像登天一樣艱難,學壞就像山崩地裂一樣迅速墜落。其中“登”是向上的動作,具有積極意義,“崩”是向下的動作,具有消極意義,即我們說的“GOOD IS UP;BAD IS DOWN”。
從以上諺語我們可以看出,許多隱喻概念是
參照方位概念組建的,具體的空間方位有助于我們對一些抽象的,非空間方位概念的理解。
(三)本體隱喻。本體隱喻指的是人們用簡單、具體和形象、有形的實體及物質去認識復雜的概念,通過抓住實體的特征去理解抽象、模糊的概念[5]。本體隱喻又可分為三小類:
1、實體和物質隱喻。人們將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tài)等無形的概念看作是具體的、有形的實體,從而能對其進行指稱、歸類、組合、量化等。我們知道,人類最早的生存方式是物質的,人類對物質的經驗為我們將抽象的概念表達、理解為“實體”,提供了物質基礎[3]109。
例6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例7 有緣千里能相會。
例6談論的是人際關系:君子之間的交情,是指兩人有共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于人世的是是非非有類同的看法,不論貧窮與富貴,始終心靈相通,這種友誼清純得像水一樣,是可以長久維持下去的。而小人之間的交情,是指兩人有共同的利益觀,在一起是為了你謀取我的利益、我謀取你的利益,或兩人在一起謀取他人的利益,這種交情往往濃得像蜜一樣,但是一旦利益關系不存在,兩人的交情也就到此為止。人際關系是個抽象的概念,此諺中我們把它看成一種物質——食物,即“RELATIONSHIP IS FOOD”。用“食物的味道”來概括、映射目標域“人際關系的好壞”,讓人在心理上對人際關系有了具體形象的認知。例7字面意為:兩個有緣分的人,不管相隔多遠,都會相遇的。男女之間的緣份是一種抽象概念,看不見、摸不到,“相會”使兩個有緣人之間的關系和行為具象化,讓人在心理上對“男女之間的緣份”有了直觀而固定的認知,體現了實體隱喻的特點。
總之,實體隱喻也是基于人類在處理自身與實體的共同經驗基礎之上構建的。
2、容器隱喻?!皩⒈倔w(不是容器的事物、大地、視野、事件、行動、活動狀態(tài)、心境等)視為一種容器,使其有邊界、可量化、能進、可出”[6]。容器隱喻是最典型的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本體隱喻。比如每個人本身就是個容器,身體可分為界面、里外等。這種概念可以投射于人體以外的其他物體,如房子、叢林、田野等。
例8 沙蟹爬到鹽里死。
例9 相氣在肚,相叫何妨。
例8指的是:沙蟹生長在海灘上,海邊有時候有曬好的鹽堆積如山,有些沙蟹爬進鹽山,方向不辨,越爬越不對勁,最后活活被咸死。比喻盲目而自以為是的人,入歧途不知返而死去。“鹽”在這里成為實現概念隱喻轉換的容器,有里外之別,可爬入也可爬出。例9這句話是指社會上度量大的和度量小的兩種人對事情的不同看法。度量小的人和你有意見后,就是在路上碰到,他也會視若路人,不再打招呼了;度量大的人,仍會招呼你,并希望能化解前嫌。后人總結,就是有意見也該“相氣在肚,相叫何妨”,希望雙方諒解,達到重歸友好的愿望。人是獨立于周圍世界以外的實體,我們的皮膚界定了自身,把我們與自然界其它一切物體分開,因此每一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容器?!岸恰币部煽醋饕粋€容器,里面盛滿了“氣”。
在容器隱喻中,我們可以把一些無形的、抽象的事件、行為、活動、狀態(tài)等看成具體的有形容器。
3、擬人隱喻。將事體視為具有人性,即將人的動機、性格、行為等概念投射到其他非人類的物體上,使之人格化。
例10 墨魚笑鮭姑,勿曉得自己窟臂烏勿烏。
例11 過去的事如昨日死,未來的事如今日生。
例10意為:臺州人把大烏賊稱為墨魚,小烏賊為鮭姑,墨魚遇到強敵時,會噴出墨汁作煙幕彈,逃之夭夭,故名“墨魚”,但墨魚看不到自己放出的墨汁,只看見鮭姑放出的烏,就笑鮭姑骯臟,而不曉得自己比它還骯臟得多。這句話隱喻我們中有些人,自己的錯誤缺點很多,卻視而不見,而別人有什么過錯,他好像探照燈一樣,看得清清楚楚,并且大加數落、橫加指責。這里表動物概念的“墨魚”和“鮭姑”與表人物概念的“笑”放在一起,完成了動物和人物之間的隱喻性投射,是較為常見的擬人隱喻。例11指以前的種種事情都已過去,就好像昨天的我已經死去?,F在嶄新的生活才剛剛開始,好像得到了重生一樣。諺語是勸人們把煩惱的、吃虧的、冤枉的事都當作過去了,一去不復返,就像人死了一樣;把向往的、美好的、希望的事都作為今日剛開始,不久即將到來,不要氣餒要奮斗,就像剛出生的人一樣,充滿希望。此諺中各種事情可以像人一樣“死”或“生”,顯示出擬人隱喻的特點。
擬人隱喻把抽象認知活動簡化為人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用看待人的不同方式來認知與理解世界上的其他現象。
臺州方言諺語豐富多彩,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臺州人民生活圖景的活化石。本文以臺州方言中的隱喻性諺語為語料,分析了“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這三種概念隱喻的認知類型。概念隱喻作為一種認知機制為方言諺語的形成和理解提供了理據,臺州方言中的隱喻性諺語,善用熟知的事物或生活經驗去闡釋陌生抽象的事物或經驗,巧妙地把不同認知領域的事物相互聯(lián)系起來,從而引發(fā)認知主體的相似性聯(lián)想,達到化未知為已知,化抽象為具體的認知目的。從認知角度對方言諺語進行闡釋,為我們認識方言諺語提供了新的視角。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彭建武.國外概念隱喻理論及其應用[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9 (8):100.
[5]余高峰.隱喻的認知與隱喻翻譯[J].學術界,2011(1):162.
[6]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410.
An Analysis on Metaphorical Proverbs in Taizhou Dialect from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Chen Weij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 317000,Zhejiang)
Based on conceptual metaphor,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metaphorical proverbs in Taizhou dialect from angles of structural metaphor,orientational metaphor and ontological metaphor. These proberbs explain unfamiliar or abstract concepts with familiar things or experience in our daily life,which causes people to associate things between different domains.Conceptual metaphor facilitates understanding dialectical proverbs in term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ceptual metaphor;Taizhou dialect;proverb;cognitive types
H313.3
A
1672-3708(2014)01-0012-03
2013-09-04
陳衛(wèi)娟(1980- ),女,浙江天臺人,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