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荃 張婉娜 林純 莊碧幼
(廣東金融學院,廣東廣州,510521)
論潮劇的活態(tài)保護
吳荃 張婉娜 林純 莊碧幼
(廣東金融學院,廣東廣州,510521)
介紹潮劇的歷史發(fā)展和現狀及潮劇面臨受眾減少、人才斷層等的困境,并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tài)保護方式,提出潮劇保護的方法及傳播途徑。
潮?。换顟B(tài)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明朝至今,歷史孕育出潮劇這顆明珠,在中華民族眾多的戲曲中占據獨特地位。潮劇是一種地方戲曲,流行于廣東省潮汕一帶以及閩南地區(qū),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改革開放后,隨著潮汕人和閩南人外出打拼,潮劇也隨之走出其誕生地,走向全國,甚至世界??梢哉f,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劇。
1.潮劇的魅力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省三大戲種之一,潮劇的魅力令國內外不少專家都為之折服,因此,關于潮劇的研究也著實不少。
潮劇魅力在潮音。潮劇發(fā)源于明朝,舊稱正音戲,因其為南戲一分支而得名,但作為一種地方戲曲,潮劇的形成與方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戲曲演唱方式主要是借助潮汕方言和閩南語,后來逐漸在演出中放棄了正音而選用潮音以滿足當地人民的需要。林倫倫教授認為:“潮音戲的形成,正是由于廣大潮汕人民樂于觀賞與自己口語相同的戲曲,而促使戲班和藝人們進行大量創(chuàng)新和改革的成果??梢哉f潮劇的形成,是與潮汕方言的進入戲文、且作為表演語言同步發(fā)展的;沒有潮汕方言,也就沒有潮劇?!币虼穗S著潮劇中不斷增加的潮汕方言和韻腳,潮劇逐漸成為潮汕人民和閩南人民所喜愛的戲曲。也正因其潮音,潮劇才得以在海外潮人中受到廣泛追捧。
潮劇魅力在唱腔。唱腔的獨特賦予潮劇不同的魅力。隨著潮劇的前身——南戲的傳入,剛開始潮劇以弋陽腔和昆腔為主,但在傳入潮語區(qū)后與當地民俗相融合,在南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潮州音樂等民俗,加之潮音的融入,形成了潮劇獨特的潮腔。阮惠華指出:“潮劇的輕六調、重六調、活五調等唱調都能在表演時做到交叉使用,靈活自然,這使得潮劇有了聲腔曲調優(yōu)美,輕俏婉轉,善于抒情的魅力。”
潮劇魅力還在其舞臺表演。植根于古老戲曲,潮劇的壯大得益于其吸收當地民俗。作為一種表演類的藝術形式,舞臺能帶給觀眾最直接的體驗,潮劇的舞臺搭建簡單,多在民俗節(jié)日慶典期間搭建舉行,盡管舞臺簡單,舞臺上的道具以及表演卻不簡單。潮繡、潮樂在表演中皆可見,做工精美,形象貼近潮劇表演,這也是潮劇在潮語區(qū)得以流行的原因。正是因為潮劇魅力無限,才能享譽中外,贏得“南國奇葩”的美譽。
2.潮劇的困境
雖然潮劇是歷史留給后人寶貴的文化遺產,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潮語區(qū)受到多元文化的洗禮,年輕一代已被流行藝術所占據,對潮劇越來越隔膜??萍嫉陌l(fā)展將電視、互聯網等帶進尋常百姓家,民眾的文化生活已經不再像過去一樣只依賴潮劇。這些因素都使得潮劇的發(fā)展舉步維艱。從潮劇的演出現狀可以看出,觀劇者滿座皆白發(fā),年輕人寥寥無幾,使得潮劇受眾定格在中老年群體。由于青年一代不重視,潮劇的發(fā)展面臨后繼乏人。曾一度輝煌的潮劇,如今陷入重重困境,這引起不少潮劇愛好者的擔憂,而這也是政府的擔憂。2006年5月20日,潮劇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成立了“廣東省潮劇發(fā)展與改革基金會”。如何發(fā)展潮劇,使潮劇得以傳承是目前潮劇研究者的一大重任。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別于物質類的文化遺產,它一般沒有具體可形的外觀表現,也不是文物之類的靜態(tài)事物,而是一種傳承至今,不易捕捉為形的文化遺產。戲曲的劇本本身就是一種物質類的文化遺產,而戲曲表演藝術則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藝術借助其它實物來展示,同時,它還是一種代代相傳的見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見證之一,對它的保護是目前文化工作者的中心之一,主要采取靜態(tài)保護和活態(tài)保護兩種方式。
1.靜態(tài)保護
靜態(tài)保護是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同于物質類文化遺產,在保護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以文物的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例如戲曲,如果將戲曲表演作為一種歷史產物,而將其列為文物,那么,戲曲表演在此僅為歷史文物,即舞臺、道具、樂器以及人物臉譜等等。這也就是靜態(tài)保護的實質所在:即保護實物,以使其得以保存于后世。但是靜態(tài)保護的弊端十分明顯,它只關注現實主體,而忽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精神層面上的意義。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淪為歷史文物,被送進博物館,喪失其精神價值,逐漸脫離群眾。因此,靜態(tài)保護在物質類遺產中可以發(fā)揮一定的作用,但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靜態(tài)保護這條路還有待完善,而與之觀念不同的活態(tài)保護則是文化工作者近年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支持的道路。
2.活態(tài)保護
陳友峰指出,所謂的“動態(tài)保護”也就是“發(fā)展中和變化中的”的保護,亦即在尊重和遵循戲曲藝術自身固有的藝術規(guī)律、哲學精神和美學原則的前提下,與時俱進,融進一些為當下人所理解、接受和歡迎的現代審美元素,使戲曲真正走進現代生活,成為現代人審美視閾中永遠“活”的藝術形態(tài)。活態(tài)保護是一種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使其得以發(fā)展弘揚的保護方式。這是一條“活”的保護道路,在遵循一般規(guī)律的前提下,保護者需要關注如何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更多群眾所知,如何利用其他力量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弘揚與傳承。與靜態(tài)保護不同,活態(tài)保護側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類的精神價值,它不單單關注其作為歷史文物的價值,更看重其審美價值,這是“一條動態(tài)發(fā)展的道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生活中保留其藝術形態(tài)”,并借助各方力量發(fā)展和弘揚。戲曲是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保護更應該注重其審美價值,表演藝術在靜態(tài)保護中不能實現,但是在活態(tài)保護中卻完全可以實現,因為動態(tài)保護更倡導原生態(tài),原生態(tài)的環(huán)境使戲曲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
因此,活態(tài)保護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比靜態(tài)保護有更多的優(yōu)勢,能做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態(tài),更能在動態(tài)中更好地發(fā)展。
“活態(tài)保護”不僅是保護我國戲曲的固有價值,更多的是強調人們對戲曲審美價值的接受、理解與欣賞,注重如何讓人們在心靈上與戲曲價值更貼近,更能產生共鳴,是一種傾向于體驗式的內在吸引的保護。潮劇作為中國十大劇種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潮劇的保護,活態(tài)保護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顟B(tài)保護倡導的“活”,正好能使潮劇在演出中得到保護,同時,潮劇目前面臨的困境可以借助活態(tài)保護的發(fā)展方式得以解決。因此,在對潮劇的活態(tài)保護中,我們應該著力于:救人、救劇本、救藝術。而這一活態(tài)保護核心可以從傳承人、對外傳播、政府、公眾四個角度實現。
1.從傳承人的角度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與物質類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在于其精神價值的表現形式代代相傳,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離不開對傳承人的保護,這也體現了活態(tài)保護的“救人”觀。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之根的傳承主體,正是有了代代相傳,才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至今。傳承人在保護的過程中的確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潮劇的傳承人主要為潮劇演員,但是目前潮劇發(fā)展面臨的一大困境是潮劇人才青黃不接,優(yōu)秀潮劇人才少,且由于發(fā)展資金不足等原因,不少潮劇演員選擇結束他們的表演生涯,轉而從事其他職業(yè),潮劇院的發(fā)展也不如以前。因此,對潮劇實行活態(tài)保護,必須考慮對傳承人的保護。
在傳承人上,可以選拔優(yōu)秀潮劇演員建立傳承館,通過傳習等方式教授,使更多對潮劇有興趣的人得以接觸潮劇,這種方式也能提升潮劇在年輕人中的知名度。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借助教育的力量,讓潮劇走進課堂。在中小學的興趣班上,可以開設潮劇課堂,通過形象生動的授課方式,喚起學生的興趣,為培養(yǎng)潮劇后繼人才創(chuàng)造條件。
2.從對外傳播的角度
近年來隨著潮劇劇團數目的銳減,潮劇的生命基礎——劇本也遭遇著空前的危機。目前大多數劇本主要存放于潮劇劇團,且由于其演奏語言為潮汕方言,劇本的記錄多為潮汕地區(qū)方言,為此,搶救潮劇劇本尤為重要?!熬葎”尽睉蔀楸Wo過程的重中之重。
為了使得潮劇走得更遠,多語翻譯更應成為潮劇活態(tài)保護探索中的焦點。海內外潮汕人分布范圍廣,潮劇也因此在許多國家和地區(qū)扎根生長。為此,將潮劇劇本進行翻譯,更是實現潮劇活態(tài)保護與創(chuàng)新的一條新路徑。
3.從政府的角度
潮劇的對外傳播與傳承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近年來政府注重發(fā)展經濟,在文化上的關注和投入都不夠。目前,潮劇發(fā)展困難重重,原因之一在于政府不夠重視,因此,潮劇的發(fā)展離不開政府力量。政府需要提高對潮劇的重視程度,設立基金會,加大資金投入。設立資料庫,完善潮劇人才庫,做好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包括音頻、視頻、圖片等資料。與此同時,還需牽頭開展一系列的潮劇推廣活動,與商界、劇院聯手推廣潮劇,使潮劇走向更多的民眾。
4.從公眾的角度
潮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源自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發(fā)揮公眾的力量,借助媒體,有助于潮劇的推廣與傳承。潮劇的發(fā)展目前大多只是依靠潮劇院的力量,但是潮劇院的日漸式微使得潮劇的發(fā)展面臨瓶頸。借助公眾的力量,由潮劇院和政府牽頭,建立潮劇公館與俱樂部,利用俱樂部的方式,吸收成員,開展活動,讓更多的人喜歡潮劇。除此之外,媒體的關注對潮劇也有利,媒體的力量將使更多的人得以接觸到潮劇的魅力。例如電視等媒體對潮劇的播放能使潮劇吸引更多的愛好者。另外,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也能讓潮劇得到推廣。
在當今社會的發(fā)展中,由于經濟以及科技的發(fā)展,潮劇面臨的困境卻不少,受眾日漸減少。在潮劇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如何保護和傳承成為潮劇研究者思考的課題。活態(tài)保護相對靜態(tài)保護來說,能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活態(tài)保護與潮劇結合更有利于潮劇走出目前的困境,使其得以發(fā)展與傳承。在對潮劇的活態(tài)保護中,我們應該著力于救人、救劇本、救藝術。在這一過程中,離不開傳承人、政府以及公眾力量的共同合作。在各方力量的聯手下,潮劇才能突破現有發(fā)展的瓶頸,取得新的成就。
[1]陳友峰.戲曲的“守成”與“突圍”——兼論戲曲的“靜態(tài)保護”與“動態(tài)保護”[J].戲曲研究,2008(3):12.
[2]林倫倫.潮汕方言與潮劇的形成[J].語言文學應用,2000(4):74.
[3]蒲嬌.從“活態(tài)保護”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觀的轉變[D].天津大學,2009.
[4]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10.
[5]徐藝乙.傳承與發(fā)展——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6]阮惠華.略談潮劇諸調的唱腔特點[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1(16):123.
編輯 朱榮華
J825
A
2095-8528(2014)02-100-03
2014-09-17
本文系2012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211540036)和廣東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15412036)的階段性成果。
吳荃(1991-),女,廣東揭陽人,本科,廣東金融學院外語系。
張婉娜(1991-),廣東普寧人,本科,廣東金融學院外語系。
林純(1990-),廣東澄海人,本科,廣東金融學院外語系。
莊碧幼(1991-),廣東潮州人,廣東金融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