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暉
(臨海市人大常委會,浙江 臨海 317000)
試論臺州府城文化特色及啟示
林暉
(臨海市人大常委會,浙江 臨海 317000)
臺州府城文化以儒釋道三教傳統(tǒng)文化為基石,受地理環(huán)境之影響,形成圓融和合的地方特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對傳統(tǒng)的府城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轉化,使之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臺州;府城文化;特色;圓融和合;啟示
臺州府治于唐武德四年(621)在臨海設立,臨海有幸作為臺州的城市之根,相對完好地保存了1300多年的府城形態(tài)、文化現(xiàn)象和風土人情,真實記錄著臺州文明的發(fā)展軌跡。臺州府城文化主要表現(xiàn)為以臨海為中心、幅射臺州各縣的整體生活方式、價值體系,及臨海區(qū)域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作為土生土長的府城人,筆者在實地體驗、史書查證之后,試圖整理和研究這份先人留下的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以臺州府城文化特色及啟示為題,請教于大方之家。
南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開篇云:“臺自漢萌芽,僅號東南一尉,至后漢始稱縣焉,吳始稱郡……然自唐以前,頗號僻左,本朝南渡后,陶和染醇,文物滋盛,乃始以勝壤名天下,而官守者亦樂之焉?!保?]1這種特殊的地理、經濟、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臺州府城文化。從宏觀層面看,臺州府城文化屬于吳越文化范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區(qū)域歷史地理環(huán)境伴生的地方差異性內容外,其基本框架和核心內涵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完全一致,即以儒釋道三教文化為主,建筑、民俗文化為輔,間或吸收西方文化。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互相滲透,努力融入當?shù)厣?,逐漸得到百姓認同。以今西北山區(qū)河頭鎮(zhèn)為例,唐大歷元年(862)建佛教普安寺,北宋建紫陽真人祠,清雍正十一年(1733)創(chuàng)辦鴻文書院。同治初年(1862),建臺州最早的基督教堂。
唐以前的府城“古稱荒域,僻處海濱,三代之時,人物無聞;漢晉以來,表有間見;隋唐之時,亦為貶謫之地?!保?]9儒學基本“真空”,傳播極慢。東晉時生活在臨海的任旭是最早載入正史的臺州儒學大家。道教則恰恰相反,十分活躍。漢代時它就借助方術,傳入府城。史書記載,最早隱居山林洞穴修道者,為西漢茅盈。他在府城龍顧山得道飛升,后被尊為正一教茅山派祖師。最早傳道者是東漢趙炳。他在臨海境內顯神通、傳道法,被官府枉殺,后被民間尊為臨??h城隍,奉為白鶴大帝,并形成“鶴神信仰”。幾乎同時,葛玄在第十九洞天、第二福地蓋竹山(洞)植茗,第二洞天括蒼山(洞)煉丹,巾子山飛升。邑人徐公成為名道。道觀最早者為漢建武二年(26)建的回浦開陽觀,爾后是棲真觀、燈壇觀、成德(丹邱)觀、龍顧山的白鶴觀。著書立說,傳道煉丹有較大影響者,又數(shù)東晉葛洪和臨海郡守郗。葛洪世稱小仙翁,效仿前輩隱于蓋竹和括蒼山中,著有《抱樸子》。郗在棄官隱修20余年后,復出高官時撰百余卷《太清丹經》。這兩部書所闡述的理論,奠定了府城文化的道家基礎。臨海道教徒周胄響應孫恩的五斗米道起義,聚道眾兩次攻打府城,第一次迫使郡守棄官出逃。第二次遇郡守辛景鑿塹死守而敗。這是一次道教力量的展示和實踐,也是臺州府城墻的緣起。到了南朝齊梁
時,高道陶弘景在括蒼山燈壇觀修煉數(shù)年,首創(chuàng)佛道雙修理論。后經唐代司馬承禎加以發(fā)展,杜光庭又引儒學入道,形成了府城道教三教融合的理論與實踐。印度佛教于東漢末沿海上溯江傳入臺州。東漢興平元年(194),鄰縣仙居的石頭禪院,是現(xiàn)存可知的臺州第一所寺院。三國時,臨海境內出現(xiàn)六所佛寺。南朝劉宋時期臨海人釋法宗是第一位有記載、有影響的高僧。此后,府城佛教自成特色,影響和發(fā)展態(tài)勢超過了道教,僅寺院就增至20多所,現(xiàn)存著名的有涌泉寺(延恩寺)、法輪寺、證道寺、攝靜寺等。
唐五代時期,儒學始興。至德二年(757),“詩書畫三絕”的廣文館博士鄭虔被貶為臺州司戶參軍。他在府城任職7年,于所居之地設帳授徒。“時臺俗陋,公不鄙夷,教以正學,啟以民彝。人始知學,去陋歸儒,家家禮樂,人人詩書?!保?]50鄭虔因此被稱為“吾臺斯文之祖”。[3]152與鄭虔相類的朝廷命官和文人墨客或下派、或被貶,或游走,無形中推動著府城文化的發(fā)展。佛教也因前有“東土釋迦”智者大師、天臺宗五祖章安大師在臨海長時間修行傳教的影響,不斷思想解放,注重三教兼容,三學同修,在府城影響也處大盛時期,其態(tài)勢與儒教旗鼓相當。若以地盤而論,場所近百,不少還是達官顯宦的私家香燈院,略勝儒教一籌。著名的有:武德元年(618)建的凈慧寺,此后的龍興寺、兜率寺等,名聞海內的高僧有灌頂、智越、智、懷玉、思托等。道教有武德四年(621)建的臺州城隍廟,此后的天慶觀、白云庵等,其中天慶觀還有專屬的莊園及800多畝田;名道有徐仙姑、朱霄外、黃永乾、王乾符等。這些方外大德還積極參政,影響時局。智者大師、灌頂、思托,在當時的天臺宗東傳日本、朝鮮的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名道王遠知得唐高祖恩寵,獲朝散大夫官職。元和年間的臺州刺史柳泌本身就是道士、奉旨采制仙藥。道教作為“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4]145,還在府城格局的規(guī)劃設計中大顯身手。貞觀年間,御用風水師李淳風來府城擇地,為府城布置了上應28宿的水井。因府衙遷至北固山麓后,所在“西有山而東不可無”,特意在子城東門上設計樓閣,“而閣以山名”,曰“東山閣”[5]366。五代時高道王乾符勸吳越國王納土歸宋。
元明兩代,府城鄒魯之風繼續(xù)勁吹,書院、學堂大量出現(xiàn),重道德、尚名節(jié)、講五常的儒學理念和人物事跡深入百姓。大成就者有兩狀元、父子布政使、秦門兩代五進士、金氏父子四進士、王門三巡撫等,其他名人有陳孚、陶凱、陳基、朱右、蔡潮、王士性等?!睹魇贰妨鞯呐_州人有56人,為歷代之最。清初府城發(fā)生“兩庠退學案”,臺州士子受到嚴重打擊,一蹶不振。整個清朝267年,臺州上榜進士僅9名,入《清史稿》者亦僅9人。有名者僅侯嘉、宋世犖、黃瑞、金鶚、洪氏三兄弟等人。而且人口也銳減,明代至清同治,就在6萬至8萬間徘徊。佛道兩教亦開始衰弱,不少場所被官府改遷,名僧大德數(shù)量銳減,西方傳教士則乘虛進入府城。
綜上所述,盡管因地域差異而各縣有其獨特性,但地域政治性仍是表像,文化共性才是實質,而且歷史潮流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使三教和合成為府城文化的必然趨勢和最主要內涵,并由此產生了府城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合剛正。府城文化鮮明地表現(xiàn)出開放、包容、多元、人性的傳統(tǒng)文化內核和三教思想基石。
歷史是城市的命脈。歷史的傳承一般有兩條途徑,一文字,一建筑。王士性《廣志繹》言臺州府治是唐武德間刺史杜伏威所遷、李淳風所擇。后人考證出杜伏威未曾親臨臺州,但著名天文學家,《推背圖》作者之一的李淳風倒是奉詔前來相度郡城,謀劃府治建筑格局。從宋代《嘉定赤城志》所附的《羅城圖》看,至今尚無大變的府城格局或許就是經李淳風指點選擇的結果。古代城池選擇講究依山靠水、引水入城、取水之利多些。但臺州府城的地理環(huán)境是上流天(臺)仙(居)之山水,下涌靈江東海之浪潮,“南東西三方岸江湖”,水之隱患更多、更重,府民“恃城以為命”,治水防洪,“在是郡為首務”[7]8,大過軍事防御,府城建筑無條件地服從民生,以治水為中心。首先,建造城墻、開挖東湖。在臨江的西南兩面,筑起高厚的城墻阻擋,設水門啟閉,調流控量;在低洼的東面,挖出東湖、開出護城河,蓄洪排澇。其次,開河渠、鑿井塘,構筑水網,以利疏導。唐代開挖了清漣、新澤、清水三條州河,既可通舟往來,又能分區(qū)排澇。宋代加以修浚,形成河街水巷,石橋飛架。民謠中的“三飛四走橋”即是以飛禽和走獸命名的州橋,給府城平添了不少詩情畫意。同時,唐代挖28宿井,宋代再鑿32口,還有不計其數(shù)的大小水塘,對調蓄水量,減少街巷進水面積和時間,起了很好的作用。再次,立街坊、豎坊墻,道路縱橫,方便出入。于是,府民智慧下的墻、湖、河、井、塘、坊、路,相互呼應,臺州府治成為被明代地理學家王士性稱之為兩浙十一郡最據(jù)險的城池。
府城之地域早在東漢時期,就已是相當規(guī)模的聚落了。三國時,臨海設立了縣治。城墻雛形始于東晉,隋代僅“千人護其城”[1]293。州治確定后,正值全國筑城高峰期,遂進行大規(guī)模擴建。子城之外,圍以羅城,建郭修樓。唐許渾《陪鄭使君泛舟晚歸》詩中所言的“南郭望歸處,郡樓高抱簾”,就是當時臺州府城墻的真實寫照。不過為了防洪,府衙也放下尊嚴,一反居府城中心軸的制度禮儀,高據(jù)北固山,屈身西北隅。正因為此,唐以后的臺州或臨海執(zhí)政者不論何方人氏,任職長短,均無一例外地以修城為首務,平戰(zhàn)結合,重點防水。北宋慶歷六年(1046),文獻中首次出現(xiàn)了臺州府城墻的具體記載:“礱石累磚,環(huán)周表裹,外內九門,飾之樓觀,縋木于門,牝牡相函,外水方悍,以御其怒,作十竇窗,栽以密石,內水方淹,以疏其惡。又鑿渠貫城,廝為三支……”[7]16熙寧四年(1071),東城墻內遷于東湖之西。元初子城被拆。爾后,明清兩代為凸現(xiàn)都城的特殊和天子的威嚴,不允許府、縣城內重建子城??滴跷迨吣辏?718),知府張聯(lián)元接受府城士紳鄉(xiāng)賢重振風水的建議,堙塞了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順水而開的鎮(zhèn)寧、興善、靖越、朝天四座甕城城門,恢復了逆水而開、有利防洪的宋代舊制,并重開豐泰門。民國初,為配合客運碼頭的開設,興善門甕城復開順水面的東門。1998年臺州府城墻全面修整,又復開靖越、鎮(zhèn)寧、朝天三座甕城的順水面東門。這就形成了今天所見的四座順逆俱開的甕城門。
翻開臺州地方志書,真正記載城墻抵御外來之敵進攻的并不多,即使有也多是語焉不詳,寥寥幾筆。而實錄山洪海潮毀城慘狀的,在《嘉定赤城志》中就有八次。而且城墻的營造創(chuàng)新,不惜削弱軍事功能,突出防洪護生作用。如在最險要地段采取獨特的“露齦”和弧形“馬面”設計,減弱洪水沖擊力,同時堵塞括蒼門、配合開啟水門(水關)等。至于東湖的前世今生,史書一言道破天機,“鑿湖以受眾水”[1]345。并對府城內澇、東城墻西遷,郡守疏湖挖河大書特書,詳載了主政者剖心切腹的自白,以及目睹者極盡鋪張地贊美。同樣,近人項士
元《東湖志》里也幾乎全是這樣的內容,既不見刀光劍影,也沒有戰(zhàn)船螺號。
建筑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從府城的大格局布置,城墻湖泊、宮殿衙署、府第民院、寺觀壇廟,到小品點綴的坊墻橋塔、亭臺樓閣、曲檻回廊,再到街面細節(jié)、瓦獸椽望、斗拱梁枋、階臺柱壁、礎石門窗,民生、人文、歷史、軍事、政治、自然諸要素和諧地融合一體,臺州府城的規(guī)劃設計和建筑營造理念,無一不體現(xiàn)以治水為中心的山水觀、建筑觀、地理觀、哲學觀、人文觀。
在府城,儒教信仰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明代東湖樵夫、方孝孺、陳函輝,清代的齊周華,那種積極入世所化生出以命相搏的迂與硬。佛教最盛者當數(shù)天臺宗。明以后更是“教宗天臺,行歸凈土”。天臺宗不僅以五戒應合儒教五常,其創(chuàng)始人智者大師還將儒家和道家的義理吸收進來,提出“世法即佛法”思想,并以五常之典范關公作為本宗的護法神。天臺宗祖庭國清寺的伽藍殿塑像就供奉著道教“右弼真君”王喬塑像。府城內的龍興寺、兜率寺、嘉寺歷史上亦相類,其他許多寺觀至今也是三教共棲一地,三圣共奉一殿。道教源于本土,發(fā)端民間,崇祀多位自然神和人格神。府城道教自唐宋以來,尤其是張伯端道統(tǒng)的影響,十分注重吸收儒家的等級觀念和佛家的祭祀禮儀。今天,在府城道教最大場所臺州城隍廟,全真派道人還一直秉承祖師教理,實踐三教融合,所作功課也是孝經、心經、道德經齊頌。固然,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在王權同護下,三教為了適應當時當?shù)氐沫h(huán)境,爭取信眾,有利生存和發(fā)展的實用性,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府城文化取人之長,為我所用,義理融攝,包容和合的先進性。這一切都對府民的哲學觀念、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特色,不僅在現(xiàn)存臺州地方志書和當下的生活中可以見到,而且在歷史遺存臺州府城中存在著典型的標本。
臺州府城的城池形制和形態(tài)范式完整體現(xiàn)了儒家的禮治思想,城池方三里,取法天象,講求方位,坐北面南。同時根據(jù)道家陰陽學說,以靈江為護城河,城墻順靈江和北山形勢,起伏蜿蜒。公共建筑則圍繞府治的規(guī)模,展現(xiàn)出嚴格的等級和對應的功能。府衙緊挨龍脈,位坐西北,面朝南方。文廟府學緊靠衙門。府學在府衙之東,縣學在縣衙之南。兩學自唐至清,共培養(yǎng)出993名進士,其中狀元3名,宰輔6名。而民居則以雙臺門、石道地、馬頭墻為特征,按儒家宗法、倫理、禮儀構成四合院式。府街上“方一仁”藥店更是以“仁心仁術”昭告天下。臺州城隍作為府城的保護神,是典型的“三教合一”形象。其廟不但要與府治同步而建,而且還占據(jù)重要位置。中唐前在衙門之東,后在衙門之上,始終居北固山不變,形成人神共治格局??h城隍廟則出現(xiàn)在東漢,所祭之神是白鶴大帝趙炳。每逢春天清明日和秋天中元節(jié),府縣城隍都要接受百姓祭拜。“城隍出巡”的結果也無意中促進了三教戲曲的產生和集市廟會的興盛。此外,唐代的龍興寺是天臺宗在府城的主要道場?,F(xiàn)存的明代元帥殿是臺州目前最古老的廟宇建筑。北固山、巾子山雖不高不大,但山上書院、佛寺、道觀數(shù)目眾多,比鄰而立,相安共榮。其中巾山中斗宮內,一席之地同時祀奉著釋迦牟尼佛、北斗神君、漢字創(chuàng)造者倉頡。我國歷史上有過崇佛滅儒、尊儒滅佛、尚佛說道的不同階段。但由于臺州府城文化中的三教相攝互補的宗教精神和文化生態(tài),所以歷經政治爭斗而能基本自保。同時,三教和合也使得臺州式硬氣中閃耀著靈氣、和氣、銳氣,即便寺廟住持的更替也平穩(wěn)和諧,如三元宮、南山殿均是由道轉佛。就當下的臺州三教現(xiàn)狀綜合而言,臨海長于儒,溫嶺長于道,天臺長于佛。其他六縣各有相長。所以,臺州的復興,首先應是以三教文化為根基的府城文化的復興。府民信仰的構建,應該是三教圓融哲學理念的重建。
府城文化的歷史積淀,不但留存了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也帶來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代經鄭虔開啟文明民風,宋代臨??h令頒《續(xù)喻俗》,臺州郡守作《勸農》詩,到宋室南渡,習俗漸善,并基本定型。明代府城之外許多地方雖“舟楫不通,商賈不行”,“其俗猶樸茂近古”,但“城市從未見一婦人,即奴隸之婦他往,亦必雇肩輿以自蔽”。[8]82最典型的民俗有府城婦女每逢正月初八(或十八、二十八)要進行類似藏地的轉山活動——“走八寺”,祈求佛菩薩保佑歲歲平安,這就是最早受宗教影響的表現(xiàn)。南山殿張元帥的迎會,每年3月舉行1次,演戲10夜;9月神誕,又演戲12夜。這是本土的一種感恩報恩活動。府城的節(jié)慶和飲食與宗教信仰、地理環(huán)境、氣候食材息息相關,
而且還承載著太多太多的鄉(xiāng)親、鄉(xiāng)音、鄉(xiāng)情、鄉(xiāng)愁,每一種、每一口都是有一份重量、一種責任、一樣文化。儒釋道三教中的圣人、佛菩薩、神仙的圣誕、成道、出家、涅等吉日良辰不斷加入了人間的節(jié)慶,府城的有關宗教場所自然要舉行法事活動,民間百姓也有相應的活動內容。久而久之,最終形成固定的節(jié)慶。“夫禮之初,始于飲食?!鄙鲜兰o90年代前,府城一直是臺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賈云集,人氣鼎盛。傳統(tǒng)飲食小吃見諸文字的尚有141種,分節(jié)慶、時令、養(yǎng)生、特產、生產性、紀念性、消遣性七大類。現(xiàn)身節(jié)慶時令的近20種,有的還配有民謠竹枝詞:“烏飯饃糍嵌豆沙,賣來賣去賣人家。抓來貼在兒童額,免得蚊蟲蚤虱爬。”府民們也很自然地借用節(jié)慶飲食來表示誠意、品位,展示收入水平及進行飲食文化交流。臺州府城民俗以正月十四元宵節(jié)和八月十六中秋節(jié)的節(jié)慶時令小吃最有代表性,常見的是以瓜菜、雜糧為基本原料,結合野生植物、河海生物的傳統(tǒng)飲食。最具個性的麥油脂和糟羹恰恰充當了飯局中最道地、最受歡迎的角色?!吧硗敛欢钡淖诮汤砟睢ⅰ安粫r不食”的養(yǎng)生原則、“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諄諄祖訓也在這普通原料產生出的豐富多樣的營養(yǎng)中,得到體現(xiàn)和傳承。
當然,節(jié)慶期間的活動除了跟獨特的飲食品種,如立夏、除夕吃“麥油脂”,冬至吃擂圓等相對應外,還與民間求神、禮佛、奉道等特色表演內容相結合,形成區(qū)域性的、約定俗成的民俗規(guī)范,維系著府民對故鄉(xiāng)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如正月初一“拜墳歲”、祭祖先,是儒、佛報恩思想的物化;立春日焚燒樟木碎屑、除蟲驅穢的“接春”行為,又是道家的醫(yī)藥原理。最特別的是“鬧元宵”和“過中秋”。元宵節(jié)吃糟羹或許與南朝梁代《荊楚歲時記》所載的正月初八以七種菜為羹的古俗有千絲萬縷關系,但現(xiàn)在還盛行不衰的唯臺州府城。而且此夜府城房屋“間間亮”,城里看燈會,賞細吹亭,據(jù)說也源于明代府城百姓配合戚繼光搜剿殘敵,點燈相助的習俗。中秋吃“糖霜餅”、坐唱臨海詞調,聽道情、舞黃沙獅子等,也有元代方國珍孝母、明代戚繼光備戰(zhàn)兩個文本。茲錄近人陳延烈《靈江竹枝詞》兩首以見一斑,《十四夜調糟羹》:“豆芽小菜滿庭除,萬戶刀聲入耳徐。五味調烹金鼎沸,只須蝦蛤不須魚。”《八月十六吃糖霜餅》:“秋風滿徑井梧空,此日烹茶興不窮。餅樣團圓同皓月,吃余蟲語雜墻東?!边@些均有別于其他地區(qū)的節(jié)俗。另外,在節(jié)慶飲食中,時為主角、時為配角的酒文化也不可忽視。府城名酒見于記載的有宋代“蒙泉”和“靈江風月”。爾后家釀酒興起,紹興黃酒風行。清代,酒坊設在紫陽街的就有10家,現(xiàn)存臺州第一部釀酒專著《六必酒經》,就是乾隆、道光年間的本土著作。同時行酒令開始走紅:一定中,兩相好,三元及第,四喜紅、五金魁,六六順,七巧渡,八仙幫,九得利,十大全。俗語民謠有“人走茶不冷,客來酒有香”,“酒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一醉千愁解,三杯萬事和”。酒在輔養(yǎng)生、助歡樂、提精神、敦友誼、和社會的同時,潤物無聲地完善著府民內心的善良、約束、自覺、修養(yǎng)因子,成為府城文化的良好催化劑。
臺州先賢方孝孺有一段語重心長的告誡,“凡生吾臺者,皆當為臺自重。守官職,則先德化,后刑罰;居田里,則崇孝悌,厲廉恥,以為細民。”[6]472這種自重,我以為就是臺州府城文化價值的體現(xiàn)。臺州府城文化是新臺州強盛所必需的滋養(yǎng)、資源和優(yōu)勢。那么,如何接續(xù)、激活、傳承臺州府城文化,為新臺州復興服務,筆者的啟示有六點:
第一是自信。當務之急是重塑以臺州府城文化為內涵的臺州精神。府城文化不是化石,她是活的生命,有形有神,有聲有韻,有血有肉。既有積淀,也在創(chuàng)新,是文化要素與自然要素有機融合的遺產。當下社會經濟結構、政治制度的本體變了,但府城文化的精魂并沒有消失,仍然游離獨立,或依附、浸入本體而存在。她與指導我們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和而不同,可以相結合、同發(fā)展的。這也是當代新儒學、人間佛教、新道教繼續(xù)融入社會主流價值觀,從而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是需要我們不斷揚棄府城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所謂精神,其實只是某個群體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統(tǒng)一或類似行動(方法)的語言文字習慣表述,便于宣傳總結而已,如臺州的“四千精神”。事實上,臺州府民的性格是多重的、多樣的,只是某時某地某方面突出而已。就是人文地理學鼻祖,鄉(xiāng)人王士性分浙江為“澤國”、“山谷”、“海濱”三區(qū),也是取其一端,強調罷了。府城文化是臺州本土文化根基。其發(fā)源于臨海,影響于臺州各縣,傳衍于浙東,是了解、研究臺州性格、臺州現(xiàn)象、臺州精神的重要窗口。迄今為止,筆者所見對臺州精神較為準確定義的是楊供法先生提出的以硬氣、靈氣、和氣、銳氣的臺州文
化性格對應的求真務實、包容創(chuàng)新的臺州文化精神。[9]19的確如此,臺州府城文化是在自給自足、基本封閉的農耕文化基礎上,融合了儒釋道三教文化,接受了開放的海洋文化暖流后所產生的。它的基因早已滲透到臺州經濟、政治、社會的方方面面,是臺州區(qū)域文化豐厚的滋養(yǎng),是基本的、重要的因子。它源遠流長,是臺州過去發(fā)展的源泉,是現(xiàn)代進步的內生型軟實力,也是解決當下和未來所面臨的三大問題:人與社會、人與本心、人與環(huán)境的有效法寶之一,完全可以成為臺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正能量,推進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助動力。總之,臺州的復興很重要的一點是重拾府城文化的自信。在傳承府城文化基礎上振興臺州精神。
第二是反省。純潔敬畏之心,明確心中信仰。臺州府城文化是臺州人民的集體記憶和召喚,是超越時空的、活的文化。臺州府城文化傳承,絕不是去保護一種過時的歷史陳跡、灰燼,而是要讓文明之火長燃不滅。所以,我們要竭盡心血,去不斷學習、光大府城文化。尤其是要認真挖掘和重新定位儒釋道三教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了解研究其之所以然,即歷史文化的內涵。筆者認為:儒教積極入世,建功立業(yè),讓生命增值,求營生,是治國之方;佛教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慈悲喜舍,尋找生命好歸宿,求來生,是治心之方;道教以無為、不爭而出世入世,性命雙修,謀生命長度,求長生,是治身之方。在府城,三教左右著民情、民俗、人事、心理、信仰、行為,影響著府城文化的萌芽、成長、發(fā)展、昌盛。最典型的例子是宋代陳克不為瓦全,明代東湖樵夫不事新朝,近代楊鎮(zhèn)毅、陸翰文功成身退。當然,三教義理在人身上的表現(xiàn)是互相滲透、互為融合的,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具特色的地方。而且儒者向佛、入道,佛道相互和合又已成為生活中的普遍規(guī)律,最典型的例子是宋代張伯端由儒入道,從一介書生化生為道教南宗祖師;民國屈映光由儒向佛,從山東省長成功轉型為金剛上師。對照今日府城,紫陽真人張伯端故居所在的瓔珞街,街名來源于佛經。更為奇巧的是,清雍正皇帝賜張伯端為“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的封號,也暗含佛教名稱。這些也說明,府城文化中的儒釋道三教走的路徑盡管不同,但進入的都是一個叫“大同”的大廳。儒走社會大同,道走身心大同,佛走思想大同。若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自斷筋脈、自廢武功。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在他的著作《不戰(zhàn)而勝》的最后部分,寫了這樣一句話:“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zhàn)而勝了?!薄安粦?zhàn)而勝”是孫子兵法的絕招之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財富,現(xiàn)在倒被西方的精英用來對付我們,想想真有點不寒而栗,這也是寫作拙文的初衷。傳統(tǒng)不能丟失,更不能顛倒,應該有揚棄地傳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F(xiàn)在很多人沒有了純潔的宗教信仰,他們視儒教是口頭上為人處世的哲學規(guī)范,行為上官方推薦的道德準則,佛道為避苦逃難的庇護所,心無畏懼,玩世不恭。因此,每個臺州人都要徹底反省,秉持做人的道德觀,追求做人的正價值,自省、自尊、和睦、和氣,丟掉現(xiàn)世報的功利心,找回純粹和虔誠信仰,時時仰望天上星空,常常叩問心中道德。
第三是恢復。盡快恢復臺州府城的歷史文化符號。歷史正在被當下的生活續(xù)寫。復興臨海的當務之急是用好人才,而用人首先是能留人?;貧w需要的是拴住人心。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府城文化的智慧謀取人心,增加府民對臺州府城的認同感。我國的歷史從夏朝萬國,商朝千國,周朝百國,到秦滅六國,再到筑城最盛的明代,城市的城墻全國數(shù)量達數(shù)千座,綿延10萬多公里。都城、王(皇)城、府城、縣城、衛(wèi)城、所城、關隘、塢堡,以及國城——萬里長城,林林總總,蔚為大觀,但大部分已在20世紀消亡。目前所稱呼的“古城”,是不分等級次第,不分范圍大小,只是相對長的時間里,一個歷史區(qū)域的城池概念,在國內倒還時有可見。但保存長度1公里以下的仍然不足百座,1公里至10公里的不足50座,10公里至15公里的僅3座,超過20公里的惟南京城墻[10]289??梢姡燃墐H低于都城、王城,但府治格局相對完整,長度近5公里,至今仍在抗洪的唐代臺州府城,是研究中國古代建城史的活文物。而“古城”僅突出時間概念,是泛稱,亦較容易見到;“府城”則不僅體現(xiàn)時間,而且包含空間,有歷史、文化、人性的多重意義,十分珍貴。古城常有,府城不多。臺州府城文化更是其他城市無法復制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因此,臺州人,尤其是臨海人不應忌諱“府城”一詞。相反,應大聲吶喊鼓吹,尤其是府城旅游,更要擦亮府城品牌,做實府城內涵,做細府城標識,讓“千年府城、崇和臨?!背蔀榕R海的文化符號、城市符號、傳統(tǒng)標本、時代精神。
第四是光大。光大臺州府城的歷史文化形象。歷史積淀下的臺州府城的物質、精神、生態(tài)文明正
面臨著被現(xiàn)代潮流不斷沖刷、取代的危險。府城文化中的信仰理念、道德行為、學識修養(yǎng)、普世價值也正接受著當代前衛(wèi)價值觀、人生觀的挑戰(zhàn)。府城保護還多停留在點、面,如建筑、風貌、旅游,其最本質的區(qū)域生態(tài),即城市的精神文明尚少顧及。如上面論述的臺州府城文化在建筑上最大的成功是體現(xiàn)了建城的思想,所有的地標均圍繞水魂水魄,即在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自然觀、天人合一哲學觀的指導下,融合了山水詩詞、古典園林和山水畫的元素,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生態(tài)區(qū)域。山脈相連,水系聯(lián)通,模山范水,使建筑成為自然的延續(xù)。因此,汲取府城文化傳統(tǒng)營養(yǎng),必須全面、系統(tǒng)兼顧保護古建筑、保護府城格局、保護民間風俗、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各個因子。例如十里城墻、東湖雙亭、巾山雙塔、千佛塔、紫陽街等,形勝氣壯山河,建筑夢魂縈繞;又如常上舌尖、長留心里的飲食小吃,糟羹、食餅筒等早已成為獨特的鄉(xiāng)愁情結,具有無形、無量、無窮的人心牽引力。這些都是先人們生產、生活場景的投影,從中可尋找出古時的工作流程、生活氛圍,是鮮活、自然的歷史教材。當然,更為重要的是研究如何在對府城存真、護貌、美顏等物質層面美化的同時,去點睛、傳神、建設好精神家園。在府城文化存史、證史的同時,研究如何光大內在的文化精神價值,為我們所用。例如先民們從實際地理出發(fā),靈活運用順自然、合禮義、重生命的三教文化精華,創(chuàng)造出的山、湖、城呼應,宅院、里坊、街道組合,井、塘、河(溝渠)、湖溝通,倚山臨水、山水入城、河水穿城的自循環(huán)府城大格局,對當下舊城改造、城鎮(zhèn)化的資治鑒政意義。因此,必須保存好城市記憶,延續(xù)好文明脈絡,傳承好歷史遺產,光大好文化形象,讓府城文化基因薪火相傳,光芒不熄,既能自覺,亦可覺他。
第五是復活。復活府城的核心區(qū)塊紫陽街。紫陽街是舊時先富起來的府民進駐的上上選擇,也是今日府城文化的精華聚集地、魅力展現(xiàn)地、靈魂棲息地。當府城的政治、經濟、文教中心漸漸形成,在一個個方塊字格局組成的區(qū)塊里,商業(yè)之因開始萌發(fā),市井生活逐漸蘇醒,人口集聚不斷加快。清末民初的紫陽街長約千米,聚集著上百個門類,數(shù)百家店鋪,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不缺,南北貨、銅鐵錫、金銀珠寶、繡衣緞被、典當借貸、說唱戲文、照相郵政事事俱全。紫陽街的老人們大都是聽著家族的故事長大,經歷過鼎盛時期人多、商品多、熙熙攘攘的美妙時光。作為府城核心區(qū),它至今仍延續(xù)著古老的基因,繼續(xù)著溫柔親情的主題,抒寫著養(yǎng)人靜心的故事。但作為一個定位于沿海大城市的臨海,當下府城的中心無可爭議地從紫陽街東漂了。不過,府城的核心依然是人,落腳點仍然是民生,必須以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需求去發(fā)展,去確定未來城市的發(fā)展走向。但同時也必須牢記和踐行保護、傳承祖宗們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必須運用祖先教給我們的智慧,去平衡入城、出城、堵城、空城、老城、新城等諸多的圍城矛盾,去迎接、適應新的故事、新的歷史、新的奇跡……
第六是旅游。旅游的本質是休閑。從地球村角度看,全世界旅游搞得最好的是意大利,幾千年前的古羅馬文化活靈活現(xiàn)地在你面前,供你慢慢地品味,悠悠地消遣。而今,散客將成國內出行的主力,旅游正與世界接軌,成為異地短期的生活方式。這種“換個活法”的旅游意義,遠遠高于觀賞景色的價值,因此,發(fā)展旅游要在休閑娛樂、社交體驗、人文價值、自然生態(tài)上下功夫。而府城正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記憶、鮮明的民族特點、個性化的地域風貌的地方,最適宜人居,最適宜休閑。因此,要努力做大做精府城旅游。臨海全境的旅游,我認為有一個太陽、兩個月亮。府城就是太陽,光芒的發(fā)射點,尋根的最佳處,文化的精華區(qū),旅游的主軸心。至于桃渚和括蒼,則是東邊和西邊的圓月,那山、那水、那石頭里藏著的歷史文化,冷峻中不失溫暖。臺州府城是臺州歷史文化遺產中最精華、最多元、最豐富的地方,也是傳統(tǒng)習俗、歷史建筑、祖?zhèn)骷妓囎钫鎸嶕r活的場所。這些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產與世代生活在這里的百姓共同作用著,不時演繹著穿越時光的情景劇。臺州府城的純正味兒,新老江南的范兒,已發(fā)生和正發(fā)生的故事,或蕩氣回腸,或婉約幽深,或意料之中,或猜測之外,都在其中。因此,臨海旅游要重點推介府城文化的建筑、宗教、民俗特色。在景點的推介中要把握好三個層次,唐代有一位禪師是這樣領悟景點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景在眼中,浮光掠影”的第一層次;“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景在腦中、浮想聯(lián)翩”的第二層次;“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是“景在心中、悟出佛性”的最高層次。所以在景點推介中要全面介紹第一層,適度點出第二層,巧妙提升第三層。當然,這第三層次,則要看游人的興趣和悟性,不必賣弄學問,更不必故弄玄虛。
綜上所述,臺州府城文化與浙江學術界所言
的天臺山文化是同源共核的,可以說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只是前者更側重于千年府治的臨海區(qū)域,后者更側重于天臺區(qū)域。兩地都是臺州百姓心中那一片永遠的精神家園。我們這一代承上啟下,任重道遠,有責任讓府城文化鮮活起來。筆者在本文中對府城文化進行審視,穿越千百年時空,體會這份沉重,領略那種深厚,分享此番喜悅,其最終目的是為現(xiàn)實所用,提高臺州軟實力,即做現(xiàn)實和未來的借鑒,改善自身的觀念、心態(tài),提高生活、生命的品質,尋找更好的社會發(fā)展之路。臺州欲強盛,文化必先盛。過去的府城文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現(xiàn)在臺州文化復興的基礎。幸福臺州更多的是一種心靈感受,府城文化所提供的信仰樹立、道德建設、人格完善、精神追求,更是心靈完善的良方妙藥。所以,臺州文化復興的關鍵是在府城文化中植入現(xiàn)代價值元素,進行現(xiàn)代轉換、升級,來一次創(chuàng)造性的與時俱進,提煉并踐行具有普世價值的核心價值觀,更好地發(fā)揮精神支柱作用,為臺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助力,為正在開展的城鎮(zhèn)化示范。今年恰逢農歷甲午,120年前的甲午戰(zhàn)爭給我們的教訓刻骨銘心。傳統(tǒng)文化母體里,國與家是一體的,有國才有家。愛國護國理念,國民意識,國家意識,仁、義、禮、智、信,都是相融合、相協(xié)調、相彰顯、相作用的。她的內核中有一種“水”的精神,孔子“智者樂水”,佛子“善心如水”,老子“上善若水”。我們當下的國民性亦應如水,生生不已。國家好,民族好,個人才會好。中國夢,要集中中華民族的智慧才能成功。這智慧就是水的至柔和至堅,剛柔相濟,既能繞指,亦能穿石。同理,臺州復興,亦應智慧如水。臺州府城文化歷來提倡“澡身浴德”,所以每個人都要以強烈的公民責任意識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自信,接受智慧之水的洗禮,傳承、光大府城文化中陽剛勇武的硬氣、進取創(chuàng)新的靈氣、包容忍耐的和氣,來祭祀甲午中華英魂,不忘甲午國恥民辱,努力臺州全面復興。這也是本文寫作的最重要緣起,有如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中所追尋的:“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1]陳耆卿.嘉定赤城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2]喻長霖.民國臺州府志[M].上海:上海書店,1993.
[3]王晚霞.鄭虔研究[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
[4]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M].上海:科學出版社,1990.
[5]謝鐸.赤城后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
[6]方孝孺.遜志齋集[M].寧波:寧波出版社,1996.
[7]林表民.赤城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
[8]王士性.廣志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楊供法.文化精神價值—以臺州文化為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10]沈承寧.中國城墻發(fā)展史[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3.
A Study on Linhai’s Culture and Its Enlightenment
Lin Hui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Linhai Municiple People’s Congress,Linhai,Zhejiang 317000)
Based on the culture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Linhai’s culture bears the feature of harmoniousness with geographical effect.At the new stage,it is a question should be thought as how to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ransformed to serv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aizhou;Linhai’s culture;feature;harmoniousness;enlightenment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4.04.022
2014-06-06
林 暉(1957- ),男,浙江臨海人,講師,從事地方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