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靜
(遼寧營口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 營口 115000)
從唐宋詩詞的課程特點看來,強調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有重大意義的。在文學史上,唐詩宋詞是一代文學,唐宋文學主要以詩詞為核心,所以在唐宋文學的教學中也以詩詞為主。在當代,唐宋文學受到了大家的普遍關注,然而這種關注的研究是具備獨特性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因為文化是具有傳承性的,學生對唐宋詩詞的學習也是建立在古代文人詩詞的基礎上,感悟能力是打開唐宋文學大門的鑰匙。
唐宋文學教學中,學生的感悟能力是指審美主體對詩詞理解中所進行的一項心靈象征活動所體現(xiàn)出來的能力。從而對唐宋詩詞的情感超出字詞表面的理解,產生一種詩意的領悟。換句話說,審美的主體對詩詞內容所體現(xiàn)出來的人生精義以及人性的深味與詩詞形式上的領悟能力。在唐宋文學的教學意義上看,它的感悟能力還應該包含詩詞感悟前提下對詩人精神層面、人性魅力的感悟能力。從心理學方面看,感悟能力不僅有智力因素的作用,還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想象與情感相結合的作用,在情感激發(fā)想象的同時,想象又可以深化情感。所以說,感悟能力其實是情感與想象互相滲透的產物。
從《中國古代文學史》這份教材的特點研究唐宋詩詞,一般都是以文學史的發(fā)展展開線索,以作者作品為主要內容的。而對作者的評價往往分成思想個性、藝術成就、生平、詩詞的思想內容四個部分。如果教師經(jīng)過對唐宋詩詞的講解之后,學生的頭腦中只有文學史的發(fā)展及對作者的了解,這無疑代表著唐宋文學課程教育的失敗。脫離了作品及作家情感世界與精神感悟,一味強迫性地記憶,就如空中樓閣般,隨著時間的流失,就會灰飛煙滅。
在唐詩文學的教學中,強調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更好地發(fā)揮教師在唐宋文學教育中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的教育與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愉悅,提高唐宋文學的教育質量。一方面,從學生學習上看,以感性的經(jīng)驗作為知識的依托,知識才能更加牢固而鮮活。另一方面,從教師的教育方面看,主觀的頓悟直覺是對唐宋文學的審美判斷基礎。這就對教師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自身感悟能力之外,還可以在具體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對唐宋文學教學的教育質量。
第一次品一首詩、接觸一位詩人的個人介紹時,學生只要憑著直感用心去欣賞,總會收獲一些感觸,無論深或淺,強或弱,隱或現(xiàn),只是很多時候,學生不加注意,或是不夠用心,最后反而需要借助經(jīng)驗與別人的相關評價去理解詩人的作品,進而失去了能用直覺感知的東西,那是一種靈性的火焰。重直感,可以避免學生拿到一首唐詩宋詞后不知從何去理解的現(xiàn)象。
直感本身是鮮活的,雖然是富有詩意與一種不能確定的元素,但卻充滿個性色彩與詩意。直感是審美的動情點,它帶有很強烈的個人情緒,更是一種感情上的認知。直感可以帶動深層處無意識的經(jīng)驗,激發(fā)起學生的想象,深化直感,往往可以進一步找到富有個性色彩的思維方式與解讀方法。所以,直感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對唐宋詩詞的深入了解。
例如,教師在講解李清照的《聲聲慢》這一首詞時,要學生說出直感是不困難的,有的學生會說“冷”,還有的學生認為是“寂”是“冷”,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目的性的引導,讓他們從直感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面的探究。例如,讓學生探討產生“悶”這種直感的原因,有的學生從聽覺形象、視覺形象、動靜描寫、意義結構、詞語的節(jié)奏等方面進行描述,這樣的描述與分析比一般的呆板講解要輕松愉悅得多,而且對學生感悟能力的提升也很有意義。
比較是理解的基礎,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式,它可以使學生發(fā)散思維。在唐宋文學的教學中,比較是在多方面中進行的。從不同時代與不同時期的文學相比較,還可以進行同一時期不同作家的比較與同一作家的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此外,還可以進行同一時期不同作家的作品的比較等。通過形式與內容的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情感與寓意。在這些多方面的比較中,作家的詩詞個性就會彰顯出來,作品的獨特感情也能得到深入的了解。然而最重要的是。通過比較這個方法,可以激活審美主體的感悟能力,把理性的歸納建立在動態(tài)的感性中,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唐宋詩詞。重比較,要具備兩首以上的作品或者是兩個作家以上的作品。如果是單一的作品或者是單一的作家評價,學生的感受就會相當單調與乏味,想象的空間也會更加狹窄。但同時具備多首的相關作品,把多個作家的評價聯(lián)系起來,想象空間與情感的震撼力就會大大強化,從而更容易激活學生的感悟心理機制。
例如,教師在講授邊塞詩人岑參的作品時,可以先忽略教材上的評價與介紹等,而是在講授作品前選取其他的作品,如《輪臺歌》《白雪歌》《走馬川行》這三首,引導學生在學習作品時先熟讀這幾篇作品,在課堂期間比較作品,列出它們的異同點。從而使學生把岑參邊塞詩的嚴酷化為奇麗,把慘烈化為雄壯的詩詞個性,進而去指引學生再與其他邊塞詩人的作品聯(lián)系起來,用比較的感性體驗去認識盛唐時期的邊塞詩總體特征。在重比較的過程中,既有對邊塞詩的感悟體驗,又有理性的歸納,這是多種心理能力的全面訓練。
唐宋詩詞是唐宋文學史上的發(fā)展頂峰,又因為其詩詞的篇幅一般都比較短小精悍,大家對很多作品都耳熟能詳。經(jīng)過長期的研究,人們對唐宋時期的宋詞特點都有了穩(wěn)定的評價,它們的詩詞特點也更加凸顯。如果讓學生直接通過前人的詩詞特點去理解詩詞的內容,就不能獲取富有個性的色彩,更不能培養(yǎng)具備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方法,學生的感悟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能得到提高與鍛煉。根據(jù)心理學家的分析,人們在遇到新鮮事物的時候比較容易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欲,但是針對一些老生常談的事物就會容易喪失求知欲。把這種思想延伸到唐詩宋詞中也一樣,學生針對一些已經(jīng)形成穩(wěn)定評價的詩詞時,同樣容易走進舊模式去理解詩詞的寓意。在這個時候,教師應該用陌生的教學手段去打破舊模式,激發(fā)新思維,使學生的心靈活動在難以言說的、情緒的、直感的境地中激發(fā)學生的感悟能力。
陌生的詳細方法其實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在前人對唐宋詩詞總結的舊模式中重新回到陌生的狀態(tài)中。也就是說,要動搖學生對作品與作家已經(jīng)形成的觀念,從明確的狀態(tài)重新回到模糊狀態(tài),開發(fā)出新的理解模式。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針對一些詩詞的評價打破以前的靜止狀態(tài),只有在游離的不確定狀態(tài)中,作品的思想與意蘊才會回到模糊點。從這個模糊點出發(fā),學生的審美情緒才是最強烈的時候,對詩詞的聯(lián)想也是最豐富的,同時是最富有詩意的理解階段,而且是心靈與詩人的精神、情感相碰撞的時候。教師如何達到這個階段?首先,教師可以展示與穩(wěn)定評價相矛盾的作品,也可以找出與以前的意象、概念相對立的作品,讓學生用新的眼光去審核。用這種教學方式去打破舊模式,使學生停留在概念、意象相矛盾的任何一方。
例如,教師在講授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這一絕句時,可引導學生找出矛盾關系:隱者到底是存在還是不存在?詩人到底有沒有遇到隱者?隱者的精神特征是屬于非世俗之人的品格還是世俗之人的精神向往?在本詩中,到底是隱者的客觀表現(xiàn)還是詩人自己的主觀表現(xiàn)?這些問題其實在傳統(tǒng)的理解中是不言而喻的。但當我們把這些矛盾羅列出來重新去理解時,就很難確定也不應找到確定的立足點,學生對這些答案也不應有主次之分,在這樣的理解方式中,打破以前的思維慣性,就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感悟能力的心理機制。
學生的感悟能力雖然參雜了先天的成分,但大部分都是靠在后天培養(yǎng)出來的。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一方面,需要對作品中進行大量的實踐;另外一方面,主要是靠文藝理論的修養(yǎng)與人文素質的提升。在唐宋文學教學中,主要通過以上三方面去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在唐宋文學的教學中,注重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直接關系到能否改變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但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以及創(chuàng)新。作為今天的文學教師,應該勇于探討新的途徑,善于總結,這樣才能隨著教學的改革不斷深入,以形成對唐宋文學具有時代性的感悟方式。
[1]盧嬌.提高古代文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以唐宋文學為例[J].池州學院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