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強,鄭華軼
(1.福建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 350007;2.集美大學體育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人民的身體健康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1]習總書記強調了體育在促進人民體質健康水平、建設和諧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要價值意義。每個個體的身體健康,是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人力資源資本,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堅實生活基礎。對于大學生來講,踏出校門即進入社會,良好的體育鍛煉行為習慣,正確的體育健康知識,強健的體魄與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實現(xiàn)個人夢想的前提,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是依賴無數(shù)個年輕人夢想的實現(xiàn)。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生產需要的高素質專業(yè)人才,也要培養(yǎng)身體健康的人,能積極適應社會的人,具有社會主義價值觀、積極人生觀和生活觀的健康的人。學校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促進青年人的全面發(fā)展,二是促進青年人體質健康發(fā)展。我國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對大學體育課程的教育思想、教學體系、課程方案、教學模式以及教學評價進行了積極研究,促進了學生對體育課程學習的興趣,豐富了當前體育教學改革的內容。我國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期的進程中,社會的發(fā)展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環(huán)境的變化,對我國當前的學校體育工作提出了積極變革的要求,“以人為本”與重視“人的自我發(fā)展與需求”等理念得到教育研究者的重視,體育教育除了教授學生知識與技能之外,還要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做人[2]”,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和諧相處。但是當前校園中屢屢出現(xiàn)的自殺、投毒等惡劣影響事件,再一次給當前學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命題,如何在大學體育課程體系建設中融入現(xiàn)代生命教育理念,多一些人文關懷,突破當前教育困境,是體育教育工作者應思考的問題。
現(xiàn)代社會快速的發(fā)展,使教育環(huán)境在工業(yè)化進程中困擾重重,為了適應現(xiàn)代生產力發(fā)展需要,學校教育快速完成學生的社會化過程,過度強調傳遞知識,形成技能,淡化了人的生命意義教育。更為嚴重的是為了學生未來成年的生活(或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犧牲了學生的童年生活,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導致教育偏離教育的本來目的,使教育工具化,讓學生成為教育工業(yè)生產線上的標準產品。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我們同樣把教育的目的異化為傳授知識,培養(yǎng)學生運動技能,忽略了教育對象是一個有思想有個性的生命個體存在,忽略了他們是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體,教學中缺失了對生命教育的人文關懷。生命教育沒有在高校教學中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于學校總會出現(xiàn)一些讓人心痛的悲劇,拷問著我們的教育出發(fā)點。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是把自然人培養(yǎng)成社會人的過程。學生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存在,教育就是發(fā)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本真事業(yè)。教育的終極價值“使人成為真正的人”[3],吳庶深教授認為“生命教育就其個體本身而言,就是關乎全人的教育,就其與外界的關系而言,就是關乎與他人,與自然萬物,與天(宇宙主宰)之間如何相處之教育?!盵4]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生命教育應該讓青年學生認識生命之寶貴,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賞生命的美好,要讓學生明白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輸?shù)魧ι男拍?。生命教育更應該告訴青少年不僅要好好活著,而且要活的有價值、有意義,讓生命迸發(fā)出光彩。從這個意義上講,生命教育理念是以生命教育為理念的教育,把生命教育載入本體層面,而不是工具層面,致力于生命的整體教育,是“理智、情感、意志與身體各方面的平衡發(fā)展及自己、他人和環(huán)境建立起相互尊重,能溝通、負責任的關系”,[5]讓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安生立命的價值觀、調和個體的知情意行。我們認為,體育教育是貫徹生命教育的最好的有效手段,不僅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還促進生命發(fā)展的整體性。就當前大學生而言,發(fā)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理念,可以通過各種體育教育手段,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形成積極的生命價值觀,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品質和人格,尊重自己和他人,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和諧相處,通過自己的努力實踐實現(xiàn)人生理想。
當前的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是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以“終身體育”為目的,突出“以人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和運動習慣為終極目標的課程體系改革,推動了“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多元化體育教學創(chuàng)新。從現(xiàn)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多數(shù)研究成果還是基于教育過程模式與教學評價的研究,尤其是學生體質健康問題,重點突出在以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效果的評價,強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動力。但是從現(xiàn)代生命教育理念角度出發(fā)研究學校體育改革以及課程體系建設,研究成果數(shù)量并不多。任何體育教學改革都滲透著教育價值觀,以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教學改革發(fā)展。當前,“健康第一”思想統(tǒng)領全國學校體育工作開展,把健康放在第一位,表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學生的健康工作。而“健康”不僅指“身體上沒有疾病,而是指在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良好的狀態(tài)”,也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及社會適應三方面構成健康的整體概念。學校體育要以促進學生健康為主要任務,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的發(fā)展。以現(xiàn)代生命教育理念促進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正是基于學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培育為目標,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社會適應上良好狀態(tài)的人。
體育的自然價值就是“促進個體生命和諧內在發(fā)展”[6],是對人作為整個生命系統(tǒng)的完備發(fā)展。以生命教育視角審視體育教育,是體育教育本原的重新認識:是生命本性的自然回歸。體育教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身體活動或其他輔助性手段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過程和活動”。[7]是對每個生命個體通過體育手段促進其發(fā)展,挖掘生命的潛力,提升個體生命質量。從這個角度來講,學校體育教育的出發(fā)點就是從生命教育開始的,然而現(xiàn)實的學校體育中,教師很少觸及生命教育的內容,有時也只是開學之初的安全注意事項教育,學生也沒有意識到生命教育的意義。如果學校體育把培養(yǎng)學生“健康”作為學科發(fā)展的目的,理所當然的,應當關注人及其本質要素的發(fā)展,關注人的質量的發(fā)展——生命及生命意義的提升。然而這一歷史使命在現(xiàn)行的教學中卻遭遺忘和漠視。如果學校體育中沒有觸碰生命教育內容,那么學校體育本身也就沒有“生命”可言,學生在體育課中感受不到運動的快樂,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出現(xiàn)不尊重他人生命、不尊重自己生命的惡劣事件在學校屢屢發(fā)生。
生命價值是體育的基礎性價值,體育具有提升生命質量和彰顯人們精神生活價值的功能,學校體育具有教育和體育的二重性。無論是從體育的角度,還是從教育的角度,學校體育課程都應樹立以“現(xiàn)代生命教育理念”為價值選擇,讓學生在體育中探索生命的美好,在教育中感受體育運動之樂趣。以現(xiàn)代生命教育理念關注個體的發(fā)展,是對當前 “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思想內涵的發(fā)展。
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受前蘇聯(lián)教育思想影響較大,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發(fā)展,體育教學從過去“雙基”教學過渡到“以人為本”及“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指導大學體育課程實施與改革,學校體育開始關注學生的健康發(fā)展,這是我國教育的一大跨越。但當前學校體育課程仍然沒有擺脫過去陳舊教學思想,在發(fā)展方向上一直受到傳統(tǒng)教育觀念影響,沒有根據時代變化發(fā)展積極作出調整,教師的主導性太強,學生的自主性太差,教學內容方法陳舊老套,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參與意識弱化。
體育課程由于受到國家競技體育影響,學校體育內容偏重競技,忽略了學生作為人的“生命存在”,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體育課程淪為學校不受重視的“豆芽學科”,讓位于智力教育學科。學校體育兼有教育和體育的雙重性質,一要促進以“生命為本原”的個體健康發(fā)展,提升生命的質量,二要促進個體與他人,與社會和諧發(fā)展。相對于教育的生命基礎,對比智育與德育課程,體育對生命的依存更直接,人的一生中,無論是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中年人的體育健身,還是老年人的延年益壽都與體育有直接的關系,體育充分體現(xiàn)在人生命的各個階段。
學校體育能不能同生命教育對接,讓學校體育教學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學校體育是直接以學生身體為教育對象,生命蘊含在身體之中,個體能從運動中感受到身體存在,情感得到釋放與表達,易形成共同價值觀。這同學校課程中德育課、智育課有很大的區(qū)別,體育教學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不斷變化,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體育運動中有對抗、有合作、有謙讓、有包容、有理解、有奉獻,在體育教學過程蘊含著豐富的教育素材,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資源。瑞典教育家胡森說“終身受益的東西總是看不見的”。[8]因此,在學校體育中挖掘生命教育內容,喚醒學生對生命的認知,形成積極的人生觀、生存觀、生活觀、對學校體育來說,豐富了其內涵。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fā)展轉型期,由農業(yè)大國向工業(yè)化大國轉變,由封閉社會走向開放社會,這是社會的進步,但是在社會發(fā)展中不同層次的人的需求與社會供給的現(xiàn)實矛盾較突出,各種文化思潮涌動,各種價值觀包圍在青年學生的周圍??茖W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網絡信息的發(fā)展,給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帶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xiàn)主要有:1)復雜社會信息環(huán)境對學生個體的影響,多元價值觀沖擊學生現(xiàn)有價值認知。比如思想意識領域“個人主義”,文化娛樂領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都挑戰(zhàn)著年輕人的價值觀。在社會中,以“經濟價值”為主要參考目標衡量人的成功與否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價值觀,“成功等于金錢”、“金錢等于幸?!?,社會環(huán)境越來越走向開放,互聯(lián)網良莠不齊的信息刺激年青人眼球,社會上不良風氣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青人的思想發(fā)展,容易讓年青人造成認識上的困惑,不利于年青人健康人格的形成。2)由于受當前的獨生子女政策影響,整個社會環(huán)境對學生的非理性保護讓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先進科技手機在學生中廣泛化擁有,轉移了學生學習注意力;家庭汽車接送學生上下學,會導致學生運動不足,體質下降。3)網絡化發(fā)展使各種文化訊息得以迅速傳播,優(yōu)秀的、庸俗的、頹廢的、極端化的各種思想困擾著年青人,當下的年青一代學生在思想意識、個性等方面與過去一代大學生相比,同時也表現(xiàn)出更開放、更有個性等特征。
我國大學生的生源地非常廣泛,從一線的大都市到偏遠的農村,每個青年大學生背后的地域文化環(huán)境、經濟水平、社會生活習慣反差較大,這給當前部分青年學生心理帶來很多認識上的問題。尤其是經濟上的貧困,容易形成自卑和強烈的受挫感,與同學之間形成交流上的鴻溝。其在學校生活中的弱勢地位,易帶來心理上的受傷,這是目前一些高校在實踐中容易忽視的問題,比如“馬加爵事件”。另外一些獨生子女由于被過分溺愛和保護,容易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差,對于一些事情容易極端化處理,比如“藥家鑫事件”。
在當前學校教育課程體系里,幾乎沒有課程將幸福的認知與情感能力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第一目標。孩子從小被灌輸“學習成績好,才是好孩子”,卻不知道如何感知幸福,喪失獲取幸福的能力。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過程,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孩子成功,還要培養(yǎng)孩子做一個幸福生活的人,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每個人應具備這樣的能力。
我國2020年要完成建設和諧小康社會目標,和諧的社會與和諧的生活,是人民群眾對未來生活美好的憧憬。從文化哲學的角度看和諧,應該是作為主體的人與客觀對象保持相互平衡與適度的關系,即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四個方面的和諧。當前社會最大的痛苦來源于自身的不和諧,由于社會競爭激烈,壓力劇增,最容易導致心理扭曲,即個體生命與自身的不和諧,表現(xiàn)為人格的分裂和扭曲。一個和諧的生命,總是身心健康的統(tǒng)一體,學校體育必須從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入手,遵循教育規(guī)律,以生命基礎為前提,培養(yǎng)學生與自身、與他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當下學校體育改革應踐行以生命教育為價值取向,以促進生長發(fā)育為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知生命、感受生存、感受生活、讓體育教學煥發(fā)綠色生機。
用現(xiàn)代生命教育的理念來促進學校體育課程的改革,強調的是要更新體育教學觀念,樹立“以生命為本”理念來發(fā)展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學生社會化過程。大學體育課程建設過程中,凸顯生命元素,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評價中,而不是在體育課程中單獨設立生命教育的內容,進行生命知識的傳授,這無疑會加重學生學業(yè)負擔,讓體育教學變得機械死板。用現(xiàn)代生命教育理念指導體育課程的建設,首先鼓勵老師通過自身不斷學習,拓寬視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因素,用現(xiàn)代生命教育理念發(fā)展自己對體育教學的新認知。在體育教學中對“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這三個問題,很多老師對前兩個研究較少,“如何教”的問題研究的較多,需要我們站在以人為本的高度,認真審視學校體育中的新問題。其次,對于學校體育課中出現(xiàn)很多學生“喜歡體育,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問題,老師要認真研究教學對象,了解他們,根據他們的需求設計體育教學方案,豐富體育教學手段,多樣化活動內容,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境讓學生體會到運動學習的幸??鞓?,體驗體育運動帶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激情,提高他們從事這項運動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和對未來生活的自信,提升生活的質量。最后,在學校體育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安全和生存手段教育,還要通過體育運動中的協(xié)作與訓練,強化學生逃生、搶救、生存技能培養(yǎng),避免學生遭受意外事故的傷害,這是對自己生命的保護,是對生命的一種認識的提高。體育課程教學中,更應穿插教育學生對別人生命的尊重,對周圍自然的尊重,包容別人,寬容處理運動中的沖突,防止暴力事件發(fā)生。體育運動是一項身體活動,是需要身體多種生理機能與情感參與的過程,同時也是眾多個體參與的動態(tài)過程,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體育活動中,多一些人文的關懷,讓體育課程的開展充滿生命活力,正是學校體育的職責所在。
[1]習近平.2013年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表彰會講話[EB/OL].(2013-08-31)[2013-09-31].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3-09/01/c_125291889.htm.
[2]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5-390.
[3]馮建軍.生命教育實踐困境與選擇[J].中國教育學刊,2010(1):35-38.
[4]吳庶深,黃麗花.生命教育概論:實用教學方案[M]臺北:學富文化事業(yè)公司,2001:143-178.
[5]周惠賢,楊國強.香港的生命教育:文化背景、教育改革與實踐方向[M].香港:香港文化教育中心,2002:126-145.
[6]冉學東,王廣虎.生命教育:新時期學校體育的價值取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1):1-6.
[7]戴紅云.生命教育視域下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思考[J].浙江體育科技,2012,11(6):55-57.
[8]魯建清,滿維祥,湯長發(fā).“三生教育”:體育教育的本質回歸[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0(4):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