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廣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經(jīng)貿系,廣東廣州 510550)
權力規(guī)范與國際法規(guī)范的研究新范式
王剛
(廣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經(jīng)貿系,廣東廣州 510550)
傳統(tǒng)國際政治理論尤其是現(xiàn)實主義理論范式把國際法排斥在研究領域之外,認為國際法是毫無意義的虛無主義。傳統(tǒng)國際法研究側重法律規(guī)范,忽略權力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近年來對國際政治和國際法的研究出現(xiàn)了跨越學科,綜合考查國際政治權力規(guī)范與國際法規(guī)范關系的趨勢。
權力規(guī)范;國際法規(guī)范;國際政治;范式
現(xiàn)實主義理論是國際關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派別。斯坦利·霍夫曼認為,這一理論學派可以追溯到修昔底德,因為他用一個特殊事件去描述國家行為的永久邏輯[1]。眾多學者在談到國際關系現(xiàn)實主義理論時,都把它作為一個既定稱謂,把它與國際關系理想主義理論相區(qū)別,而極少去關注這一名稱的真正含義。英國有學者認為,現(xiàn)實主義表達的是國際政治研究方法的一系列命題[2],它包括:(一)國際政治領域是關于國家行為主體和非國家行為主體之間互動的領域,它與國內政治有著顯著的區(qū)別。(二)國際政治領域被定位為無政府狀態(tài)的特征,在缺乏某種超級權威的狀態(tài)下,存在著對權力、利益和安全的競爭性追求。
摩根索的古典現(xiàn)實主義理論以“權力—利益”為兩緯向度,他把權力界定為利益,認為這樣界定的權力是普遍有效的客觀范疇。在《國家間政治》一書中,他認為政治權力是權力的行使者與被行使者之間的一種心理關系。行使者對被行使者思想上加以影響,進而實現(xiàn)對其行為的控制。在摩根索看來,權力是實現(xiàn)國家目標的手段。盡管他沒有明確給出國家利益的概念,但他認為把權力界定為利益的概念是客觀的、有效的。因此在他的理論框架下,權力是自變量,利益是因變量。摩根索還認為,國家追求權力,或表現(xiàn)為盡量維持現(xiàn)狀,或表現(xiàn)為極力改變現(xiàn)狀[3],不管怎樣,都將必然導致權力均衡的狀態(tài)。而其他因素如國際法、國際道德和世界輿論,只是國家權力的制約因素,缺乏其本身獨立的本體地位。
摩根索的現(xiàn)實主義直接從無政府狀態(tài)跨越到權力決定論,舍棄那些對塑造國家行為起同樣作用的因素,是不符合國際實踐的。事實上,國際行為體在行為取向上既有對權力的需求,又有對秩序的需求[4]。
古典現(xiàn)實主義理論關鍵的弱點,具有非歷史性和前社會性的特征[5]。只要無政府狀態(tài)存在,古典現(xiàn)實主義就不能克服它的這個弱點。因此,對它的批判,首先從質疑無政府狀態(tài)的假設開始,發(fā)展到理性主義對制度規(guī)則和國際法的重新認識。本質上,國際法只能存在于主權民族國家所組成的國際體系中。假設民族國家的主權成為歷史,超級權威機構代替了它,那么國際法和國內法的差別就會隨之消失。由于不存在高于民族國家主權的超級機構,這樣無政府狀態(tài)就可以繼續(xù)存在;而各國在相互交往中又有對共同規(guī)范的需求,因此國際法將會一直存在下去。
沃爾茲以“第三意象”為立論起點,以結構作為體系層次的獨立變量,并通過對結構的準確定義,創(chuàng)立出一種可以對國際政治進行系統(tǒng)性分析的理論框架,即國際政治的結構現(xiàn)實主義。
沃爾茲利用微觀經(jīng)濟學方法,從結構—功能主義角度出發(fā),認為無政府狀態(tài)就是在主權國家之上不存在擁有合法壟斷武力的公共權威,體系下的國家具有功能上的趨同效應,即各國都用自己的力量來保衛(wèi)自己的安全,國家是自助的。在自助體系下,國家的首要目標是自身安全。在功能上,沃爾茲認為只要無政府狀態(tài)存在,國家在功能上就一直是相似的[6]。在結構上,他認為國際結構隨著其組織原則的變化而變化,如果組織原則不變化,則隨著單位實力的改變而改變。單元之間功能上的差異是不變的,只有單元之間的權勢分布狀況是變量。沃爾茲用他的簡明理論表明:要考查體系層次的變化情況,只要考察國家之間的能力分布情況,尤其是幾個主要大國之間的能力分布情況就可以了。
結構問題是關于體現(xiàn)各部分排列的問題。華爾茲認為,國內政治體系是等級體制,具有集權性、垂直性和同質性。這體現(xiàn)在國內有最高權威的存在,政策按照縱向的緯度來實施,國內各部門在共同的法律框架下行使自己的職責,各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而國際政治體系是中央權威的缺失,是一種無政府狀態(tài),國際政治各單元之間具有分權性、水平性和異質性,國家具有最高主權,在國際法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與古典現(xiàn)實主義強調權力不同,結構現(xiàn)實主義強調權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國家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權力獲取安全。一個國家的權力要保持適當?shù)牧浚蠡蛱《加形kU。
沃爾茲對層次分析法的最大貢獻,在于通過給結構下一個準確的定義,首次將體系層次的結構和單元層次的變量明確區(qū)分開來,從而建構出一種簡明的國際政治系統(tǒng)理論。但是他只選取體系和單元兩個變量,而把過程排斥在結構定義之外。這樣國際法、國際道德等對國際社會的重要作用就被否定了。
國際法和國際政治的跨學科合作研究,最先是由肯尼思·阿伯特于20世紀80年代末提倡的。他最先呼吁國際法學者要首先研究機制理論,以便服務于國際法研究。他把綜合了國際法和國際政治研究的這一新型領域稱為“共同學科”。后來,也有學者把這種跨學科的合作稱為“學科間合作研究”。
出現(xiàn)跨越兩個學科的合作研究,有兩個原因:(一)是學科外部環(huán)境都在不斷變化,這些發(fā)展變化包括:國際合作機制的擴展,全球化現(xiàn)象,跨國主義的出現(xiàn),非國家行為體的重要性不斷增加,國際政治經(jīng)濟的相互依賴,國家主權的轉移或讓渡等。(二)是學科內部動態(tài)發(fā)展的需要,這是對法律規(guī)范現(xiàn)實性缺陷做出的反應,這種缺陷就是法律本身是不完善的,它轉向其他社會科學,與具體的社會科學相結合才能完善其自身[7]。
這種跨學科合作研究的任務,不僅要描述兩個學科相互促進、相互發(fā)展的關系,還要超越從一門學科對另一門學科進行陳述。因此,國際關系和國際法已經(jīng)突破了外界所認為的它們二者是實證對規(guī)范、政治對法律的相互分離的學科界限,它們真正相互發(fā)現(xiàn)了對方,變得相互依賴。
在研究方法上,這種跨學科研究大多數(shù)采用比較分析法,即對國際法與國際政治、國際法與國家關系進行橫向比較研究。
首先,二者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國際法律和國際政治關系都從屬于國際關系的范疇[8];在實踐層面上,國家之間的關系既有國家之間的法律關系,也有國家之間的政治互動關系。國際法是在國際關系中形成和發(fā)展的,而國際政治關系需要國際法規(guī)范來調整,國家之間的交往產(chǎn)生了建立國際法律秩序的內在需求,正是這種需求決定了國際法存在的價值。
國際法與國際政治之間存在著二元互動的關系[9]。這主要表現(xiàn)為國際政治催生了國際法,國際政治的演變推動國際法的演變。而國際法對國際政治有規(guī)范性作用,這種作用包括:為國際政治的運行提供制度性架構,規(guī)范國家的行為,建立價值標準等。還有,它們的研究對象都是從國家出發(fā),而它們追求的目標也是一致的,即國際和平與安全、人的尊嚴和社會公正等。
其次,兩個學科存在著區(qū)別,國際法和國際政治的研究側重點不同。國際法研究國際行為規(guī)范,側重于對法律規(guī)范的探討,因此它屬于價值層面的內容,具有反映性和主觀性。而國際政治學科研究國際關系的事實,側重于對國家交往活動的探討,屬于國際社會事實層面的內容,具有先在性和客觀性等屬性[10]。
在實踐層面上,國家所做出的優(yōu)先考慮也不一樣。通常情況下,國家在對待國際政治問題時,往往首先考慮國家利益、國家安全[11]等問題,而不會首先考慮法律上的是非判斷。在對待國際法問題時,國家主要從法律上的是否原則來判斷,而不是先考慮國家利益、國家安全等問題。
國際法與國內法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沒有外部的強制力作為保障。這就為信奉物質權力的現(xiàn)實主義者們提供了懷疑的借口。西方法理學家認為,人們遵守法律,并非由于他們懾于強權機關的權威,而是由于他們同意至少是默許法律的實施與運行[12]。以凱爾森為代表的規(guī)范法學派認為,國際法的效力根據(jù)是協(xié)定必須遵守的基本規(guī)范,因為“次級法律規(guī)范的效力來源于更高一級的法律規(guī)范”,最高級的法律規(guī)范就是法律的基本規(guī)范[13]。同意與默許,再加上國際法的內在合法性,共同構成了法律得到遵守的原因。
跨學科新范式的出現(xiàn),在繼承國際政治理論的基礎上,突出了國際法對國際社會的重要貢獻。這些貢獻包括:
1.國際法為國際社會提供秩序。現(xiàn)實主義者以霍布斯的自然狀態(tài)學說為假設前提,認為國際社會是戰(zhàn)爭狀態(tài)。國際法的原則和規(guī)范可以調整國際行為體的個體行為,促使國家進行多重博弈,制定游戲規(guī)則;違反規(guī)則可能帶來“鏈式反應”,這種后果是各國都不愿意看到的。
2.國際法緩和安全困境的影響。國際法律規(guī)范鼓勵國家遵守規(guī)則,向國家提供遵守規(guī)則所帶來的“回報上的互惠性和對稱性”[14]。增強多重合作的可能性,減少各國對相對獲益的擔憂。
3.國際法為國際行為體提供合理的預期。約瑟夫·奈認為:一種有效的制度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滿足人們的預期:使人們看到連續(xù)性的價值;提供互惠的機會;提供可流動的信息;為解決和緩和矛盾提供機會和可能,國際法是相關國家共同的選擇結果,為各種爭端提供了解決機制。
[1]詹姆斯·德·代元.國際關系理論批判[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228.
[2][5]賈斯廷·羅森伯格.市民社會的帝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11-12,7.
[3]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221.
[4][14]熊玠.無政府狀態(tài)與世界秩序[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4,58.
[6]肯尼斯·華爾茲.國際政治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62-263.
[7]Anne.M Slaughter.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new generation of interdiscipline scholarship.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J].1998:367-370.
[8]楊澤偉.論國際法的政治基礎[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5,(3):64-72.
[9]喻鋒,黃德明.國際關系與國際法的關聯(lián)性剖析[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4,(8):33-39.
[10]雷艷,鄭蘭.國際法與國際關系[J].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3,(5):147.
[11]楊澤偉.國際法與國際政治[J].學術界,1999,(4):82-84.
[12]劉揚.論國際法的法律性[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6,(2).
[13]王林彬.為什么要遵守國際法[J].國際論壇,2006,(4).
A New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Law Norms and the Power Norms
WANG Gang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uangzhou 510550,China)
The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ory in particular the realism excluded the international law outside the field,and thought international law was meaningless.Traditional legal norms of international law ignored the power’s rol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Recently,the two disciplin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law appeared in the trend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a compromis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norms and political power norms.
power norms;international law norms;international politics;paradigm
D990
A
1009-6566(2014)06-0070-03
2014-09-09
王剛(1979—),男,河南信陽人,廣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經(jīng)貿系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