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坡民
我父親紀登奎于1988年7月因突患心臟病去世,已有十幾年了。1989年前,我還在外地工作,只是過年過節(jié)回北京探親。父親下臺多年了,工作不忙,空閑時間很多,父親是個話很多的人,甚至有點太多,這也許不太適合搞政治。不過,這倒使我有機會間間斷斷地聽他談過不少他在政壇經歷的一些往事,尤其是他上臺下臺、任職辭職前后的情況,印象很深,至今記憶猶新。
“九大”會上的一段往事
我父親是在“文革”期間1969年黨的“九大”會議后到中央工作的。按一般人的說法,該算是“文革新貴”了。不過他在“文革”中也經歷過不少坎坷。
“文革”前,父親只是個地方干部,在河南省委擔任書記處候補書記兼省委秘書長。1966年“文革”開始時,省委安排他出任“省委文革”副組長,處在“文化革命”的風口浪尖上,那是個受罪的差事,不分白天黑夜,每天接待川流不息的“革命群眾”,還要被揪來揪去,到處作檢討。不過開始時身份還是省委領導成員,在極其混亂的局面中勉強維持著省委的起碼工作秩序。
到1967年1月,在上海所謂“一月風暴”影響下,省委被“奪權”,父親也被打倒了,而且被“造反組織”關押起來,音信完全斷絕,只有在開大會被批斗的時候,家里人才知道他還活著。這一段時間,有近半年。
時常聽人說到毛主席發(fā)動“文化革命”是為了排除異己,可這個話對我父親卻不適合?!拔母铩睍r代,毛主席有句稱父親為“我的老朋友”的話,十分有名,流傳很廣。不過了解情況的老同志都知道,父親比主席小整整三十歲,僅從年齡看,地地道道只是個晚輩,因此所謂“我的老朋友”的來歷,只是從解放初期開始,向主席單獨匯報過工作,截至到文革前,聽父親說,有十三次。作為一個基層干部,這算是相當特殊的待遇了。在許多人眼里,父親是毛主席很喜歡也很器重的干部,是主席的“紅人”,可是在“文革”時,主席讓領導干部在“大風大浪中游泳”,作為毛主席的“老朋友”,父親同樣嗆了個半死,差點丟掉了性命。
1967年6—7月,在中央解決河南兩派問題的八次匯報會后,他“解放”了,被中央任命為河南“省革籌”副組長,成了“革命領導干部”。 1968年春,又擔任河南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69年4月,他出席了黨的“九大”會議。不知這是否與毛主席又想起了他這個“老朋友”有關系。
父親談起過他在“九大”會上的一件往事:他作為“九大代表”到北京后,“九大”會議主席團派人和他談話,要他作為“革命干部”的代表作大會發(fā)言。
父親說:“我作這個發(fā)言不合適。我不是革命干部,只能算是個解放干部。”
來人說:“那你認為誰是革命干部呢?”
父親說:“我只是毛主席解放出來的干部。革命干部,大概劉格平、王效禹他們(分別為山西省、山東省的革命委員會主任),人家那些人才應該算吧?!?/p>
來人說:“你知道嗎?是毛主席讓我來找你談話,是毛主席讓你代表革命干部作大會發(fā)言的。你應該服從。”
可是父親還是拒絕作為“革命干部”的代表作大會發(fā)言。
來人表示很為難,說:“那我怎么向毛主席匯報呢?”
父親說:“你就把我說的話向毛主席匯報?!?/p>
來人走后,很快又回來了,說:“我向毛主席匯報過了,主席說,他就是要讓你這個‘解放干部作大會發(fā)言。”接著又講了一番那個時候很流行的“對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執(zhí)行,不理解的也要執(zhí)行”的道理。
“九大”的大會發(fā)言共9人。周恩來、康生是當時的中央領導人。陳永貴代表農民,王洪文代表工人,尉鳳英代表婦女,孫玉國代表解放軍。我父親的發(fā)言,在報導的時候,還是“革命干部代表”。在“九大”會上,他當選為中央委員,隨后的“九屆一中全會”,又當選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我問父親,毛主席為什么一定要你發(fā)言呢?
他說:被關押批斗那一段時間,曾將我“坐飛機”一百多次,這件事毛主席聽說了,大概他認為我是他希望的那種能夠正確對待“文化大革命”、正確對待群眾運動的干部。他提拔我,也主要是這個原因。
1969年6月,“九大”之后兩個月,毛主席和他談話后,把他從河南調到北京在中央工作?!拔母铩逼陂g,父親在中央的黨、政、軍都有職務,管過不少事情。
辭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職務
十年文革,“打倒一切,全面內戰(zhàn)”。許多資格很老、功勞很大的開國元勛、功臣戰(zhàn)將和大批領導干部都被打倒,靠邊站了。我父親只是個“三八式”干部,一下子當了“中央領導人”,也實在是扎眼得很?!拔幕锩?,毛主席錯了,中央的路線錯了,他自然也跟著犯了許多錯誤。
1980年5月,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上,父親辭去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職務。
1982年,中央安排他到國務院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做農村政策調研。給他安排的職務,叫“部級研究員”,在中國,這大概是最高的“技術職稱”了。父親還談到:組織上和他談話時說,廬山會議后,張聞天同志安排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職務也是“研究員”。他有點調侃地說:“想不到下臺以后,我和黨中央的總書記成了一樣的待遇,也算是很榮幸呢。”
關于辭職下臺的事,我覺得父親還算比較通達,談起來也不怎么避諱,也許是因為事情已經過去好幾年了吧。
父親說,他正式辭去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是1980年春天,但是下臺的事,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就基本已成定局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黨思想和政治路線發(fā)生根本改變的轉折點,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yè)由此開端。不過,我們后來所說的“三中全會”,實際上是前后相繼的兩個會議的合稱,前面是“中央工作會議”,開了一個多月,后面接著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只有幾天。
就是在這次“三中全會”上,父親因為“文革”期間在中央工作所犯的錯誤,受到與會同志的批評,大家對他提了很多意見,有的意見還很尖銳激烈。和父親一起挨批評的,還有汪東興、陳錫聯(lián)、吳德和蘇振華等黨和國家領導人。
“三中全會”之前,父親在國務院的主要工作是主管農業(yè),三中全會上挨批后,工作要變動。在工作交接問題上,就誰來接任他分管的事,胡耀邦同志征求他的意見。父親先推薦趙紫陽,因趙紫陽說他在四川的工作離不開,父親又推薦了王任重,中央采納了他的意見。
父親交出主要工作之后,鄧小平同志找他談話,又要他接任別的工作,后來父親又管了一段時間旅游。所以,三中全會以后,他一方面接受批評、檢討錯誤,一方面也還在工作,不過事情不多了。
父親是個工作狂,他排行老三,我們孩子都管他叫“拼命三郎”。工作負荷忽然減下來,就那么一點兒事,他有點不適應。當然,挨批評自然也不是什么好受的事,他心情不太舒暢。1979年夏天,他和吳德商量,他準備向中央提出辭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的請求。吳德不同意,對他說:“辭職的事,你自己不要提?!比腥珪院螅∑酵驹鴮碓L的匈利牙卡達爾的一個高級顧問說過中央的人事“只進不出”的意見,在黨內傳達了。吳德可能是考慮到這個情況吧,他說:“工作和職務的事,聽中央安排吧,要顧全大局?!备赣H認為吳德考慮問題比較周到,說吳德是個“超級穩(wěn)健派”。父親沒有向中央提出他的辭職請求。
又過了八九個月,到1980年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時,父親和汪東興、陳錫聯(lián)、吳德四人正式提出辭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職務,中央全會批準了他們的辭職。
實際上,關于他們四人辭職的事,也是事前的中央決定。父親辭職,是十一屆五中全會前,宋任窮、王鶴壽兩同志受中央委派同他談話時通知他的。
我問他:這次談話是不是批評你了。
父親說:沒有。他們對我說:“你是很有能力的干部。文革前,我們就聽毛主席表揚過你;來中央以后,我們聽說百分之七八十的中央文件都是你主持起草的?!钡鹊?,說了不少好話。最后,他們兩個一提到辭職的事,我立即表示:服從中央安排,同意主動辭職。
父親說:這些事情,都是中央決定了的事,他們兩位只是奉命辦事。我痛快一點,他倆的差使也好辦點,何必叫人家為難呢。
聽了父親談的情況,我對他開玩笑說:“我聽過一句順口溜:革命戰(zhàn)士是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昨天壘在大會堂,今天砌在臭茅房;黨叫當官就當官,黨叫坐監(jiān)就坐監(jiān),一切聽從黨召喚,誰也不準講價錢。不過,我們黨過去好像從來沒有辭職這一說,你也算是首開先河了吧?”
他說:“我還不是第一個,開先例的是李德生?!?/p>
李德生同志是“九大”和父親一起提上來的,都是政治局候補委員,調中央后,他們兩人工作關系很密切。后來,父親和李德生奉主席之命到北京軍區(qū),一個當政委,一個當司令,執(zhí)行的任務叫“挖墻腳”,是毛主席對付林彪的“三大措施”之一。那些事情,情況很復雜,工作很困難,但他們順利完成了主席交給的任務,兩人合作相處得也很好。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有“文革”那樣的大背景。后來,一點小事,便抓住不放,“四人幫”乘機胡鬧,整李德生同志。那已經是“八大軍區(qū)司令對調”,李德生和陳錫聯(lián)從北京軍區(qū)和沈陽軍區(qū)互相對調以后的事了。
可是對李德生同志辭職的事,父親是知道的。李德生同志辭去黨中央副主席職務,是1975年黨中央的“一號文”公布的。大概是1974年底吧,父親和李先念同志兩人受中央委派和李德生同志談話,提到要他辭去黨中央副主席的職務。大概也是我們黨內從來沒所謂辭職的先例吧,李德生聽了以后很詫異,還在對“四人幫”整他的事生氣?!拔母铩焙笃谀欠N亂局,有許多事,也是說不清道不白的,父親和李先念只是奉命辦事,不愿意和李德生同志爭論、再傷害他。父親便直截了當地說:“德生同志,你應該明白,你是黨中央的副主席,我們兩人只是政治局委員,按規(guī)矩,我們是沒有資格和你談這個話的。要你辭職,這是毛主席的意見。”李德生同志聽了這個話,便不再說什么了。他辭去黨中央副主席的職務之后,仍然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到八十年代,李德生還擔任國防大學的政委。
所以,李德生同志才是我們黨內開辭職先例的第一個人。對父親來說,向自己的“老伙計”通報辭職的要求,攬的自然不是什么好差使,依通常的人情,也許會損害他們在困難時候結下的友誼。不過,李德生同志是有風格的,父親去世時,他還親自來家里吊唁,而且頗為動情地談起到當年他們任職北京軍區(qū)時“一起熬夜”的情形。
聽了父親這些斷斷續(xù)續(xù)談到的關于“辭職”的故事,使我產生一些什么樣的聯(lián)想呢?首先當然是,“文革”的狂熱時代過去了,對政治問題采取“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方法結束了,領導干部下臺的形式也有了變化。父親通過“辭職”下臺,沒有再像“文化大革命”時遭到殘酷迫害的“彭、羅、陸、楊”、“楊、余、傅”等老革命們一樣的命運,是他和我們的家庭之幸。
其次,像那部電視劇的片名一樣——“激情燃燒的歲月”,現在也隨之而去了。其實,“激情”,作為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遺產,對處在“現代化強行軍”的中國,對于激揚民氣、凝聚民族精神,原本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十年文革,讓它白白地“燃燒”掉了,也未免使人有點留戀惋惜。而黨內生活這些過于嚴峻的道德準則,歸根結底,也是適應這種“激情”的伴生物。像黑格爾說的那樣,曾經在歷史上存在過的現實事物,當時也會有它的合理性。
如今,我們從電視新聞里,看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總理、首相、部長、大臣等政府高官,或因政見不合、或自感能力不能勝任、或因失職瀆職、或因道德形象污損而“辭職”的事,幾乎司空見慣。不像我們在“文革”時,非要弄成個“反黨集團”或者什么“路線”才行,也不像父親他們“辭職”時,搞得那么別別扭扭、羞羞答答、曲曲折折、費許多周章。我們國家的政治生活,也需要現代化呢。
“辭職”的辦法,是政治生活走向理性和成熟的標志。中國人民在經歷了毛澤東時代和鄧小平時代的政壇風云之后,對政治高層人事變動在認識上逐漸理性化了。毛主席曾有這么兩句“語錄”:難道離了那一個人,地球就不轉了?難道離了張屠夫,就吃混毛豬?如今,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強得多了,這兩句原來只認為是開玩笑的趣話,將會作為政治生活的現實而接受它。
“辭職”之法,作為政治生活的常規(guī),應該提倡,而且應當制度化。
出任軍職期間的軼事
任何一個政權,其核心的權力都是軍隊。這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父親談起這個道理時,頗為感慨,他說:“文化革命”的時候,“天下大亂”,什么黨中央、國務院,什么各級黨委、地方政府,還有工、青、婦,全都沖垮了,實際上都不起作用了;但是,只要解放軍還在,這個國家的政權就還在?!拔幕锩?,把這個道理赤裸裸地表現出來了。老毛把這個事情看得很徹底,他算是把國家的本質看透了。——父親說這番話時,把他通常時時掛在嘴上的“主席”,換成了口吻頗有一些不恭味道的“老毛”。
不過,現代國家,職能分化,術業(yè)各有專攻。軍隊的職能主要是對外,內部安全則主要依靠警察。當然,現代國家,是法制社會,現代政府,更多地是服務功能。所以,這個道理如果反過來講的話,其真理性則具有了一種衡量歷史進步的意義:政府職能分化的程度,是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標志。
這個道理,如果單從認識論的角度去看,不論是它的正命題還是其反命題,其真理性都是無可置疑的;可若是從價值判斷的角度去來看,用我們時下最流行的語言來說,就有了“與時俱進”還是“與時俱退”的分別。
我父親雖然也是個“老八路”,是從戰(zhàn)爭年代走過來的,但他一直是個“文官”,是搞“地方工作”的。父親說,他雖然也算打過仗,可那只是“剿匪”,最多也就指揮過一個團的兵力吧,還是些個“地方部隊”。正規(guī)軍的大兵團作戰(zhàn),他完全沒有經驗??墒牵赣H在中央工作期間,卻出任北京軍區(qū)的政治委員,統(tǒng)領過七八十萬軍隊,他還是軍委領導成員,起草過“八軍區(qū)司令對調”的文件。顯然,在我們人民解放軍如云的戰(zhàn)將里,他根本談不上有什么“戰(zhàn)功”。父親出任軍職,完全是政治性的。
1970年12月,父親和李德生奉毛主席之命,參加“批陳整風”的“華北會議”,去“挖墻角”;而后在北京軍區(qū)出任政委和司令,為毛主席對林彪的斗爭,守住北京身邊這塊“陣地”。1973年12月,“八大軍區(qū)司令對調”,按毛主席的說法,“司令常來又常往”,李德生走了,陳錫聯(lián)來了,“政委歡送又歡迎”,父親一直留在北京軍區(qū)。
父親去“軍委辦事組”,更是毛主席親自點將。主席把“軍委辦事組”成員召集來,當面對他們說:“你們這個軍委辦事組,像粘土一樣,板結了,不透氣了,需要摻砂子。摻了一個李德生,看來還不夠。我給你們再派一個文官,我的老朋友,紀登奎。怎么樣啊,你們歡迎不歡迎啊。”父親講到這一段時,我問他:“你沒有搞過軍事,到那里面怎么工作呀?”他說:“主席是怕他們搞鬼,叫我去那里,就是看著他們。有時候我提點意見,僅僅是文件上的文字修改的事,也把他們搞得精神很緊張。”
他還說到:“軍事上的事,我確實不懂。李德生比我強點,也只指揮過一個師、一個軍。當時,蘇聯(lián)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北京軍區(qū)是首都門戶,萬一有點閃失,我不僅要掉腦袋,而且還會成為民族罪人。我對這件事十分擔憂,也有自知之明,急中生智,去把粟裕請來了,那是我們軍隊的名將了。我給他配了幾名最好的作戰(zhàn)參謀,坐個吉普車,在邊境防區(qū)漫山遍野地轉了幾個月。粟裕搞出來一個作戰(zhàn)方案,交軍事科學院和軍事學院的內行和專家們看了以后,認為確實不錯,我才比較放心了?!?/p>
林彪事件后,父親又在葉帥主持的“軍委辦公會議”工作。就這樣,按父親的話,他也“和軍隊的老總們在一起混了七八年”。
在軍隊任職,自然會和林彪打交道。當我問父親對林彪的印象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當地方干部的時候,對中央的事情了解得很少。這位林副統(tǒng)帥,在我們眼里,和你們差不多,也是像神一樣。到中央工作后,先是解決各省、各部、大型企業(yè)的文革兩派問題,黨政方面也管過不少事;在政治局會議上,參加討論工業(yè)、農業(yè)、財貿、整黨、外交等各種問題,一個國家,頭緒很多的。過了一段時間,我發(fā)現:中央無論討論什么問題,都聽不到這位副統(tǒng)帥的意見。毛主席的意見很多,各方面的問題,都能聽到他的指示。可是這位副統(tǒng)帥,中央討論工業(yè),沒有他的意見,討論農業(yè),沒有他的意見,討論財貿,還是沒有他的意見,討論政治問題,比如整黨,也沒有他的意見……。我很奇怪:這位副統(tǒng)帥,究竟在考慮什么問題呢?怎么中央無論討論什么問題,都聽不到他的意見呢?中央的文件上,林彪的批示也總是‘完全同意主席意見幾個字。我想,也許林副統(tǒng)帥在考慮什么重大的軍事戰(zhàn)略問題吧??墒?,后來我到軍隊工作以后,發(fā)現還是這樣:中央和軍委無論討論戰(zhàn)備、訓練、科研、軍工,還是討論軍隊的政治工作,都沒有這位副統(tǒng)帥的指示,聽不到他的任何意見。這我就更奇怪了,這位副統(tǒng)帥,究竟在干什么呢?……”
這段話,父親曾先后對我講過兩次,一次是七十年代,一次是八十年代,兩次講的內容和口氣,基本一樣。大概中央的事,我們這些當老百姓的很難明白。對父親這段話,我一直不明白:既不明白中央的事為什么會是這樣,也不明白父親的話究竟是什么意思。
父親還講過他向林彪匯報工作的情況,也很有意思。1971年夏天,周總理帶著黃永勝、張春橋和我父親一起到北戴河向林彪匯報工作。父親說,他向林彪匯報的問題是:“軍隊現在冗員太多,一個司令,七八個副司令,一個政委,七八個副政委,軍、師、團、營,一直到基層,也都是一個正職,好多個副職……?!彼埵玖直耄骸傲挚?,您是打過仗的人,軍隊現在這個樣子,真的有了戰(zhàn)爭,還能打仗嗎?”林彪聽了以后說:“就是啊,那怎么辦呢?”
我問父親:“軍隊怎么會搞成這個樣子呢?”
父親說:“文化革命,三支兩軍嘛。軍隊干部,派出去一批,提拔起來一批,再派出去一批,又提拔起來一批……。三支兩軍結束了,軍隊干部都從地方上回來了,軍隊干部自然就多了,就搞成這個樣子了。”
我問父親:“那林彪說怎么辦呢?”
父親說:“情況他也知道,可他也不說個辦法。就這么一句,沒有下文了?!?/p>
父親說:“小平的風格,和林彪完全不同。1975年,小平抓軍隊整頓,對存在問題,講了五個字:‘腫、散、驕、奢、惰。解決辦法,部隊各級軍政首長,一個正職,一兩個副職,剩下的統(tǒng)統(tǒng)清理,成立顧問組,都塞到那里頭。大刀闊斧,雷厲風行,割瘡帶肉,快刀斬亂麻,問題就解決了?!?
我問父親:“林彪為什么不這么搞呢?”
父親說:“林彪也不是不會搞,他是不愿意搞?!?/p>
我問:“為什么呢?”
父親說:“文化革命,林彪把他認為反對他的人都搞掉了,軍隊里都成了他的人了。這種動大手術的事,一旦搞起來,又麻煩又得罪人,折騰得雞飛狗跳墻的,不是把他自己的人搞亂了嗎?那個時候,離9·13只有兩個月,他要和毛澤東斗法,精神緊張得很,心也根本不在這些事情上。林彪手里的軍權,是他政治上的本錢,要留著和毛澤東周旋。他怎么會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去干這種事呢?”
原來是這樣,“非不能也,是不為也?!笨磥?,軍隊建設對統(tǒng)帥的要求,比軍事才干、領導能力、專門知識更重要的,是立黨為公的道德心。據說在延安時,朱總司令把《孫子兵法》里論“為將之道”的“智、信、仁、勇、嚴”,次序改為“仁、智、信、勇、嚴”,寫成條幅送給劉伯承作為他五十大壽的賀禮。這不論作為對劉伯承元帥的評價,還是作為一般的“為將之道”,都是至當至要的至理名言?!叭省弊之斚?,不僅是愛兵,更是愛人民,是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政治忠誠,這才是軍隊統(tǒng)帥最可寶貴的品德。
辭去軍職的情況有所不同
父親談起他辭去北京軍區(qū)政治委員的軍職,情況卻有所不同。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父親挨了批,正式辭去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國務院副總理的黨政職務,是在十一屆五中全會,也就是說,是一年多以后的事??墒?,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過不久,父親就去找小平同志,要求辭去他在北京軍區(qū)擔任的軍職。
父親說,當時小平同志還表示要挽留他。大概一方面是他和小平同志幾年來一直相處得關系不錯;一方面也有小平同志對匈牙利卡達爾的高級顧問講過那段話的因素。但是,父親堅決要求辭去軍隊的職務,小平同志也就同意他的辭職請求了。
當我問他為什么堅決要求立即辭去軍職時,父親說:“我在中央、也在軍隊干了這么多年了,能連這個道理也不懂?”接著他講了小平同志的一段往事:
1976年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實際上1975年的夏秋就揭開了序幕。開始,是劉冰告遲群、謝靜宜的狀的事,還有毛主席“評水滸”的事;后來,又是主席叫毛遠新上政治局會議反映社會上“翻文化大革命的案”的事。
小平同志正在忙著搞整頓,先是鐵路、再是鋼鐵,而后軍隊,接著是文藝、農業(yè)等,各條戰(zhàn)線全面鋪開;小平還說:各項整頓,最重要的是黨的整頓。讓父親去搞試點,準備起草整黨的文件。小平同志大概覺得,整頓是大事,遲群、謝靜宜、毛遠新說的那些事,只是些毛孩子的雞毛蒜皮。小平同志去向毛主席匯報工作回來以后說:沒有什么事,主席還是信任我的。
可是,后來風頭越來越不對了,主席指示要“幫助”小平同志,接著又指派了八個人專門開會批評小平同志,叫“八人批鄧”會,父親也在“八人”之列。過了年,周總理去世,華國鋒召開“打招呼會議”,向全黨傳達部署批鄧。事情越搞越升級,一直到“四·五”天安門事件,毛主席把小平同志撤了職。
這段歷史大家都知道??尚∑酵巨o去軍職的情況,一般人不太了解。父親說:“八人批鄧”開始后,小平同志的頭腦,從熱呼呼的“整頓”里冷靜下來了,經過一段思考,鄧小平清楚地判斷:主席不信任他了。于是小平向主席提出辭去總參謀長的軍職。毛主席隨即同意了小平辭去軍職的請求,但仍然讓小平負責分管外交工作。小平同志辭去軍職,是1975年底的事,比他被正式撤銷黨政職務,要早三四個月。
我自然不懂這些事,就問父親:“軍隊的職務就那么敏感嗎?”
父親說:“掌握軍權和當個文官的情況,當然不一樣。掌握軍權,在和平時期和戰(zhàn)爭時期也不一樣。”
這我就更不懂了,問:“和平時期和戰(zhàn)爭時期,有什么不一樣的?”
父親沒有直接回答,他講了吳忠同志的一段故事:
“文革”期間,吳忠同志任北京衛(wèi)戍區(qū)司令。這自然是一個要害崗位的關鍵角色,如果用人不當,在“文革”那樣的情況下,危害是很大的。在同林彪、“四人幫”集團斗爭的關鍵時刻,吳忠都發(fā)揮過重要作用。所以毛主席稱贊他:“吳忠有忠。”
中央清理“文革”的錯誤,吳忠同志也受到審查,用那個時候的語言,叫“說清楚”。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打響以后,東線進展不順利,許世友急得心臟病也犯了,就回來搬兵,找吳忠接替指揮。吳忠當時在廣州軍區(qū)任副司令,因為受審查還沒有“說清楚”,在家中賦閑,正在喂雞。
吳忠說:“讓我上前線沒問題,可是我還沒有‘說清楚哩!”
許世友說:“什么‘說清楚不‘說清楚,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你打了勝仗回來,不管什么問題,統(tǒng)統(tǒng)一筆勾銷,就都‘說清楚了!我給你打保票,到時候再‘說不清楚,你來找我?!?/p>
吳忠上前線,抱了個必死的決心,坐在一輛坦克里,沖在最前方??蛇@樣一來,對戰(zhàn)場敵我態(tài)勢,自然情況明、決心大、反應迅速、指揮得力。結果,諒山一仗,打得最漂亮。
從父親講吳忠的故事里,我明白了:在戰(zhàn)爭時期,掌握軍權的人,如果政治上的清白和忠誠受到懷疑的話,他可以用打勝仗立戰(zhàn)功和效命沙場以死報國的行為,來證明自己的忠誠。
和平時期自然就沒有這個條件了?!皯?zhàn)爭是政治的繼續(xù)”,而且“一切行動聽指揮”,軍人總不能為了證明自己政治上的清白和忠誠,就去挑起戰(zhàn)爭吧?這個道理是一目了然的。
有一次我向父親介紹看過的一本書:蘇聯(lián)的政權結構,主要是三種力量,黨、軍隊和克格勃。父親評論說:中國和蘇聯(lián)不一樣,我們的政權,主要是黨。不過實際上,軍隊在國家政治生活的比重也不小。有一條,我們還不如蘇聯(lián),蘇聯(lián)軍隊的政治影響力,還主要在中央;我們的情況,軍隊在地方上也亂攪和,搞得黨政部門過不成日子。文化革命,三支兩軍,把事情搞壞了。
我問父親:文化革命時你在軍隊任職,不是也有這個問題嗎?
父親說:當然有。三支兩軍的干部,又在軍隊任職,又在地方掌權,弄得誰也管不了他。北京軍區(qū)解決這個問題的政策比較徹底:要么回部隊,要留地方的,脫軍裝。不能一手握著槍桿子,一手又在地方黨政部門抓權。
有一次,我談到我在軍隊的同學也在做生意時,父親說:這是小平決定的事。黨的工作重點轉移,搞經濟,做生意,改革開放。這個事情,黨內有阻力,如果軍隊再反對,事情就更難辦了,就可能搞不起來?,F在的辦法,是把軍隊也拉下水,一塊搞,這可以使改革開放減少阻力。小平也不會不知道這個辦法的危害,可軍隊的事,小平也是難哪。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新中國是革命戰(zhàn)爭勝利建立起來的,軍隊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比重較大,這是中國革命的歷史形成的。不過這里有個“與時俱進”還是“與時俱退”的問題,一個波拿巴特式的政權,總不能算是現代化的國家吧。也許唯其如此,我們才特別強調“黨指揮槍”的原則。如果聯(lián)系到我們黨是執(zhí)政黨,所以我們的軍隊,實際上也是國家的軍隊、人民的軍隊,這樣就和現代社會的國家政權“民權高于軍權”的原理一致起來了。不過,“黨指揮槍”,這還只是觀念的約束,而不是有效的制度約束。在我們國家關于政治生活的法制尚待完備的過程中,就實際的情況而言,掌握軍權者的自我約束,是至關重要的。他們應該抱定當年“為人民打天下”的革命宗旨,而不是“打天下坐天下”的觀念,這是一個軍隊統(tǒng)帥的政治道德問題。在這個方面,我們的黨和軍隊的歷史上,有過一些深刻教訓可資借鑒,如張國燾和林彪,也有許多優(yōu)秀傳統(tǒng)需要挖掘、繼承和發(fā)揚?!@是我從中體會的道理。
又提到他辭去軍職的事情時,父親說:這其實并不一定是你要怎么樣,像林彪一樣,想搞什么圖謀不軌的事情;你的部下,對你的人品、水平和能力看法會有不同,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擁護你的人,也可能是想由此得到升遷,而反對你的人,則可能想由取代而得到升遷;如果他們有些人頭腦發(fā)熱、魯莽行事,軍人是拿槍的,萬一搞出什么亂子來,還不是要算到你的頭上。華國鋒就是不知道這種事情的厲害,后來搞出來個“三炮團事件”,如果那種事情鬧大了,只會加重對他的處理。9·13事件有偶然性,如果林彪的事情不是那樣的結果,而是跑到廣州,搞成南北割據的局面,打起內戰(zhàn)來,那國家可不知道要鬧出多大的亂子呢……
父親對我們說話,一向挺正統(tǒng)的,可是聽這個話,還有點明哲保身的意思了。父親談起話來,時常是興致勃勃、滔滔不絕,可是,他似乎不愿意對我多說這些事了。他以平日不多見的低沉的口氣、而且一字一頓地說:“和——平——時——代,……軍權,那是玩火!”
父親說這句話時的口氣和表情,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父親的話里,我悟出的道理是:在和平時期,掌握軍權的人,如果他政治上的清白和忠誠已經不被信任、受到懷疑、而且陷入政治是非的旋渦,而他還要貪戀權位、要為此搞點什么名堂、甚至不擇手段的話,那是十分危險的。父親說的“那是玩火”,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到頭來,害黨害國害人民,害人害友害自己。因此,掌握軍權的人,如果處于政治逆境,在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政治忠誠方面,他能夠為自己表明心跡的唯一方法,就是辭去軍職。這是為黨為國為人民,也是為人為友為自己。
對父親當年的明智選擇,我感到慶幸,也為他驕傲。宦海沉浮、世態(tài)炎涼、門前冷落之類的人情之常,又算得了什么!維護黨的團結統(tǒng)一,以國家民族的安危為重,自己和家人也得以免禍,要重要的多。這種事情,倒往往是“當事者迷,旁觀者清”呢。
父親談的這些政壇往事,已經過去多年了;我們的國家,已經不是當年那種嚴峻而狂熱的時代了。不過,我們的先輩歷來有“資治通鑒”的優(yōu)秀史學傳統(tǒng),在我們國家關于政治生活的法制建設還有待完備、尚未納入現代國家的正常軌道之前,這些往事,也許還會有點借鑒的意義。有一句話,不僅適合于我們給日本人上課時作教材——“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選自《小談往事》/邢小群 著/中信出版社/2013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