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容霞
聽了很多語文公開課,“熱鬧”幾乎是個共性,學生發(fā)言踴躍、氣氛熱烈,總覺得這樣的課熱鬧有余而沉穩(wěn)不足,倒不是說這樣的現(xiàn)象不好,而是覺得我們的課堂似乎少了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主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思維是課堂的靈魂,課堂因思考而精彩,學習因思考而深刻,學生因思考而成長。
一、讓思維回歸課堂,讓課堂安靜下來
1.感知文本時需要寧靜
課堂教學中??吹竭@樣的現(xiàn)象:有些教師讓學生匆匆讀完課文,就開始讓學生說說對課文的理解,看完一段文字馬上就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學完一個片段就讓學生即興來仿寫。試想,沒有經(jīng)過深入的感悟、思考,學生對文本能做出正確的理解嗎?這樣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嗎?因為學生畢竟只是學生,由于認知水平的差異,不可能在初讀完文本,就能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確的反應。所以,課堂需要寧靜,對于文本,只有靜靜地閱讀,靜靜地思考,才能走進文本,感知文本。
因此,要讓他們在寧靜中學會思考,學會自己與自己“交流”,學會審視自己,完善自己,不斷形成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感悟,只有這樣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案例]前不久的名師評比課上,蕭山六中的鄭玉濤老師的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請學生朗讀《揚州慢》時,一個學生把“波心蕩冷月無聲”停頓成“波心蕩冷/月無聲”。鄭玉濤老師并不是急于糾正,告訴學生該怎么讀,而是讓學生都試著默讀,體會一下怎么停頓比較好,讓學生思考這么停好在哪里。差不多有一分鐘的“冷場”,教室里一片寂靜,隨后,那位女生還是堅持“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停法,鄭老師借機引導學生,詩歌意蘊豐富,不同的停頓有不同的意境美。正是這片刻的寧靜,給了學生一次很好的思考機會,讓學生懂得詩歌豐富的內(nèi)涵。
2.回答問題前的獨立思考需要寧靜
課堂教學中??吹竭@樣的現(xiàn)象: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之后,馬上就讓學生起來回答,而學生的發(fā)言中沒有幾句是經(jīng)過他們自己深思熟慮后發(fā)表的觀點,回答往往不得要領。因此,課堂中的寧靜,恰如繪畫藝術中的留白,有時是一帖思維清醒劑,在靜靜的思索中加深學生對問題的領悟能力。
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后,首先要給學生一個寧靜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供學生進行深入獨立的思考,學生只有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和醞釀,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才能有話可說,有觀點可講,才會有心靈的交匯、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會有新知識、新觀點的不斷涌現(xiàn)和迸發(fā)。
[案例]教學《沁園春·長沙》這首詞時,我問學生一般詠秋景詩詞的基調(diào)是什么?學生想到“悲秋”“傷秋”,并很快找出“風急天高猿嘯哀”等詩句來印證。我又啟發(fā)學生:“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這段景物描寫,給你一種怎樣的感受?學生答:“生機勃勃”“生機盎然”“美不勝收”。為什么《沁園春·長沙》的意境與我們經(jīng)驗中的秋景不同呢?這個問題一拋出,學生陷入了沉思,這個時候,課堂顯得有點“冷場”,但我知道,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這時候表面上的“靜”其實是學生思維很活躍的時候。果然,不多時,學生經(jīng)過思考后發(fā)現(xiàn)“萬類霜天競自由”等不同尋常之處,正是這些異乎尋常的意境,抒發(fā)了毛澤東當時的志存高遠,意在天下的志向,顯現(xiàn)出了當年的豪放氣概和戰(zhàn)斗精神。
3.傾聽他人發(fā)言時需要寧靜
“激發(fā)學生主動發(fā)言、熱烈討論不難,難的是讓學生學會傾聽,傾聽是一種美德?!蔽覀兘^不能忽視聽的能力的訓練,我們可以通過課堂靜聽的訓練,提高思維注意力集中的素養(yǎng),從而使學生更專注地學習。
[案例]在一次校內(nèi)公開課上,胡老師上的《我與地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分析完古園的景象后,胡老師讓學生思考一個關于生與死的問題,史鐵生在文中說,生與死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那么該怎么理解這句話呢?胡老師就這個問題讓學生踴躍回答,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也許是因為話題的沉重,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都顯得很深沉,傾聽他人發(fā)言的學生也特別安靜。分析完母親這一形象后,胡老師又拋出一個題目,讓學生思考自己的母親是怎么樣愛自己的子女的。學生都在思索著,接著,一個又一個真誠又感人的故事在學生之間分享,有一個女生在說自己母親的故事時甚至哽咽了起來,而其他同學一直都靜靜地傾聽著。胡老師的問題設計真正地使學生把內(nèi)心的感受吐露出來,這堂課上得非常成功。
4.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需要寧靜
小組合作學習固然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但是,我們的合作交流必須以學生個人獨立探究為基礎,不能侵占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試想學生沒有經(jīng)過寧靜的思考、體會和感悟,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見解和觀點,他們又能討論出什么結(jié)論呢?所以合作探究出現(xiàn)要么冷場,要么東拉西扯,形同虛設,空熱鬧、假活躍的現(xiàn)象,使課堂討論收效甚微。
[案例]曾經(jīng)聽過一堂《逍遙游》的公開課,主題的歸納是這堂課的難點,于是老師安排了一個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環(huán)節(jié)。
師:很多學生說大鵬鳥很逍遙,也有學生說大鵬鳥看似很逍遙,卻不逍遙,究竟大鵬鳥逍遙不逍遙?請學生圍繞這個問題來討論一下,大鵬鳥究竟逍遙不逍遙?學生分組討論約3分鐘。
生:我覺得大鵬鳥不逍遙,如果它真的逍遙,北海那個地方夠他暢游了,可它最終卻想化身為鳥,遷徙到南海,說明它想翱翔在天空,擴大自己的志向,追求真正的逍遙。
師:原本是不逍遙的,他想化身為鳥,追求真正的逍遙,但它真正地化身為鳥了,它逍遙嗎?
生:大鵬鳥化身為鳥時是不逍遙的,因為它要在海運之時徙于南溟,它是被迫的。我認為大鵬鳥是不逍遙的,海運則將徙于南溟,他想追求理想到達南溟,但是他必須在海運的時候,風很大的時候,借助在海運時候的風遷徙到南溟。
這個小組討論的亮點不是討論的內(nèi)容有多深刻,而是學生在聽其他同學發(fā)言時靜靜傾聽的狀態(tài),學生聽得認真專注,那全神貫注的樣子必定能提高學習效率。寧靜的思考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學習品質(zhì)。
二、“靜”的藝術
1.精心設計問題
問題是教學的核心,沒有問題就沒有教學,沒有提問就沒有課堂。一個好的問題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能引領學生更好地與文本對話,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讓學生進入“思”的境界,學生一旦進入“思”的境界,課堂便會安靜下來,便能讓學生進行“自我的收獲”。一個好問題真的可以“四兩撥千斤”。
[案例]記得一次公開課上,某老師在教學老舍的《想北平》時,設置了品味老舍富有特色的京味語言這個環(huán)節(jié),師生對話活動如下:
師:我們一起來品味“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這句話。這句話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達對北平的想念與熱愛。想念、摯愛得怎樣?哪幾個詞特別關鍵呢?
生:“落淚”“真”“呀”?!奥錅I”表明這種想念是含淚動情的想念;“真”表明這種想念程度之深;“呀”這一表感嘆的詞,增強了抒情意味,使想念之情,顯得親切動人。
師:那我們又該如何將這一句話朗讀出來呢?
學生示范朗讀,讀得很到位,節(jié)奏快中有慢,“真想念北平呀”讀得慢些,“落淚”與“真”重讀。
師:我們就用這些知識來品味本文語言特有的情味。自己挑一處最喜愛的語句進行品味。全班同學開始靜靜地獨自閱讀尋找。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可以說是提綱挈領,同時又水到渠成。
2.故意制造“冷場”
學生思考問題應該有一個過程。一般來說,思考的時間越長,回答將會更周全,更科學。要有意識地要求學生將問題思考周全,語言表達周密。這樣的強調(diào)會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習慣,會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會讓學生變得更優(yōu)秀。
有意識地制造“冷場”,給那些思維速度稍慢的學生以較充分的空間。這樣做也體現(xiàn)了公平,體現(xiàn)了“語文教育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這一新課程理念。程度好的學生想出答案并不是無事可做,可讓他們組織一下自己的語言,或再考慮一下有沒有另外角度的說法,程度差的學生也有了思考的時間,也就有了“追趕”的可能。所以,適當?shù)亍暗却?,讓更多的同學深入學習,是很值得的事。
3.動筆寫話
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讓學生在課堂上動筆”不失為一種“讓語文課堂靜下來”的好辦法?!皠庸P”不是讓學生寫作業(yè)、寫筆記,而是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安靜下來思考,把思考的過程與結(jié)果以書面形式呈現(xiàn),這樣便使學生思考的參與面擴大了,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隨聲附和的學生沒有了條件,濫竽充數(shù)的學生沒有了機會。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所寫的內(nèi)容發(fā)言,使學生的思維更深刻、更全面,使學生的發(fā)言更周密、更精彩。
[案例]在教學《我與地壇》時,學生對母親這個形象十分感動,于是我設計了寫讀后感的環(huán)節(jié),課堂上當堂完成,學生似乎也很有話說,有些同學洋洋灑灑滿滿一大張,作文一氣呵成。
除了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內(nèi)容可以動筆寫之外,一些經(jīng)典的片段也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仿寫。
[案例]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朱自清那美麗細膩的文字堪稱經(jīng)典,學生讀著贊不絕口,于是我趁勢讓學生仿寫,有一個學生寫湘湖的美景,還真有模有樣的。
適當安排一些“寫”的環(huán)節(jié),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思維高度集中,讓學生把所想的內(nèi)容寫下來,通過理順思路,使問題的答案更加條理清晰準確;也可以是進行語言訓練的過程,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練筆,表達他們最真切的感受,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鍛煉他們組織語言的能力,而且還能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把課堂歸還學生,讓學生勤思善學
“靜”是一種境界,讓語文教學逐漸走向理性、走向真實;“靜”是一種能力,讓語文教學逐漸走向脫俗,走向卓越。“寧靜方能致遠”,讓我們創(chuàng)造語文教學“靜”的境界,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純潔、更美好!
“靜能生慧”,在“安靜”中方能追求“個性化”的思考。把學生從傳統(tǒng)課堂的“認知體”提升到“生命體”的高度,引導他們在自己適合的學習方式中放飛智慧,激活思維,彰顯特長,構(gòu)建個體成功成長模塊?!鞍察o”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催化劑”?!办o”是一種境界,讓語文教學逐漸走向理性、走向真實;“靜”是一種能力,讓語文教學逐漸走向脫俗,走向卓越。
參考文獻:
[1]陳紅.語文課堂的靜態(tài)之美.語文教學與研究,2014(09).
[2]李杏珠.讓語文課堂“安靜”下來.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2013(03).
[3]趙振翔.讓語文教學回歸本真.湖南教育,2013(11).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