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進,夏 薇,張林林,游雅玲,秦萬波
(重慶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重慶 400044)
心理暴力又可稱為精神暴力,是指通過非身體接觸的方式對他人心理進行傷害的行為[1]。精神暴力具有隱蔽性、延遲性以及長期性等特點,使得長期受到精神暴力的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受到很大的影響,如形成退縮型人格或攻擊型人格[2]。研究表明,心理暴力與抑郁、焦慮、精神紊亂等存在著密切相關[3-5]。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正處于青春期發(fā)育后期,面臨大學校園里人際關系、學業(yè)、自我發(fā)展和社會經濟、社會文化等外在的應激源,如果應對不當,可引發(fā)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甚至導致心理障礙。2012年9月—2013年3月,我們以重慶市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心理暴力的關系,旨在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思路。
1.抽樣方法。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重慶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文理學院、重慶化工職業(yè)學院4所高校,隨機抽取校內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2.調查方法。在支愧云等編制的《青少年校園暴力問卷》[1]基礎上,自行設計了《大學生心理暴力問卷》調查大學生心理暴力狀況。問卷包括4個因子:壓力營造、言語侵犯、人際攻擊、網絡暴力。各因子Crombach系數為0.732~0.834,整體 Crombach 系數為0.87,重測信度為 0.681 ~0.812。問卷采用4級評分(1~4分),1分代表從沒有發(fā)生過,2分代表有時發(fā)生,3分代表經常發(fā)生,4分代表總是發(fā)生。得分越低表明個體心理暴力程度越低,反之越高。應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6]測評大學生的應對方式,該問卷共20個條目,分為積極應對方式(12個)和消極應對方式(8個)兩個維度。每個項目按照不采取、偶爾采取、有時采取和經常采取進行4級評定。本研究中積極應對方式維度Crombach系數為0.82,消極應對方式維度Crombach系數為 0.69。
3.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應用的統(tǒng)計方法主要有描述統(tǒng)計、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
1.基本情況。共發(fā)放問卷550份,回收有效問卷481份,有效率87%。其中男生207人,女生274人;文科205人,理工科276人;獨生子女226人,非獨生子女255人;來自農村300人,來自城市181人;就讀重點大學165人,一般本科院校231人,專科院校85人;學習成績優(yōu)秀79人,良好236人,中等129人,差等37人;談戀愛學生155人,未談戀愛學生326人。
2.大學生心理暴力得分。被試大學生心理暴力的得分為20~53(23.88±4.46)分,各因子中得分最高的是網絡暴力,為7~26(7.75±1.84)分;其次是言語侵犯 4~12(5.89±1.66)分和壓力營造 5 ~14(5.43 ±1.12)分;人際攻擊最低,為4~14(4.81±1.32)分。心理暴力得分在不同性別、年齡、是否獨生子女、學校類別、戀愛狀況間得分差異(表1)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0.01)。
表1 大學生心理暴力不同特征人群間的差異(±s)
表1 大學生心理暴力不同特征人群間的差異(±s)
人口學特征 心理暴力FP性別 男 24.80±5.51女23.28 ±3.4615.17 <0.01 18 ~20 23.32 ±3.99年齡(歲)5.23 <0.01 21 ~22 24.32 ±4.81≥23 27.27 ±4.83學科 文科 23.57±4.53理工科23.86 ±4.491.91 >0.05獨生子女是 24.17 ±4.31否23.38 ±3.941.47 <0.05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困難 25.35 ±6.18比較困難23.25 ±3.67一般1.94 >0.05 23.89 ±4.19比較富裕23.81 ±4.55非常富裕21.45 ±2.78生源地 農村 23.95±4.27城市23.70 ±4.200.01 >0.05學校類別重點本科 24.36 ±5.26一般本科7.88 <0.01 24.17 ±4.28專科22.18 ±2.37學習成績優(yōu)秀 23.56 ±4.46良好23.74 ±4.27中等2.20 >0.0523.95 ±4.17差等25.71 ±6.29戀愛狀況戀愛中 24.78 ±5.83未戀愛23.45 ±3.5810.44 <0.05
3.大學生心理暴力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大學生心理暴力總分及言語侵犯、網絡暴力因子與積極應對方式呈顯著的負相關,心理暴力總分及壓力營造、人際攻擊因子與消極應對方式呈顯著的正相關,相關系數r為-0.14~0.12(表2)。
表2 心理暴力與應對方式的皮爾遜相關(r)
4.應對方式對心理暴力影響的多元回歸分析。以應對方式兩因子作為預測變量,以心理暴力總分和四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應對方式對大學生心理暴力各因子的回歸效應均達到顯著(β=-0.176~0.167,P<0.05 或 <0.01)。根據相關理論研究,進一步通過復回歸分析得出路徑圖(圖1),應對方式對心理暴力及各維度的影響路徑呈現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積極應對方式對消極應對方式的直接影響途徑也呈現顯著性。
圖1 積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方式與心理暴力之間的路徑圖
心理暴力與身體暴力屬于校園暴力的兩個方面,心理暴力與身體暴力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表現形式,身體暴力具有外顯性,而心理暴力則具有隱蔽性。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心理暴力處于較低水平。其中,網絡暴力發(fā)生最頻繁,它與已有研究結果相似,Faye等[7]發(fā)現學生是網絡暴力的高度參與者,Berson 等[8]和 Gasser等[9]都認為網絡暴力對于青少年來說尤其危險,這可能是因為青少年學生在平日學習生活中較多的接觸到網絡,而且網絡具有一定隱藏性,使得網絡暴力變得容易而隱秘。
具體到人口特征上,心理暴力出現了顯著的性別、年齡、學校類別、是否獨生子女、戀愛狀況差異,而學科、家庭經濟條件、學習成績、生源地無顯著差異。性別和是否獨生子女的差異均體現了常規(guī)性;心理暴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強,可能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面對的壓力增多了,擔負的責任加重了;本科生的心理暴力顯著強于??粕?,且重點本科的學生最強,原因可能是本科生承受的心理壓力較重。有研究[10]發(fā)現,在大學生中,心理壓力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采用非理性的、不成熟的應付方式以緩解焦慮、沖突和痛苦,而消極應對方式可能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暴力狀況;戀愛中大學生的心理暴力行為顯著高于未戀愛大學生則很可能與生活境遇有關,戀愛中大學生會遭遇情侶間的分歧、吵架、分手甚至性暴力等消極事件,致使他們產生更強的心理暴力,這與美國對親密伴侶暴力(IPV)的研究有相似之處,IPV在美國是一種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受暴者可能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心理問題,比如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抑郁和物質濫用。
應對方式對大學生心理暴力有顯著影響。積極應對方式與心理暴力總分及言語侵犯、網絡暴力因子呈顯著負相關,即傾向于采用積極應對方式的大學生心理暴力發(fā)生頻次較低,尤其是在言語侵犯和網絡暴力方面。傾向于積極應對方式的人面對問題常抱以積極心態(tài)去找尋解決辦法或積極參加健康的文娛活動轉移注意力,持有這種積極健康心態(tài)的人心理暴力較低很易理解。這是由于他們遇到困難時,一般不會以言語攻擊去發(fā)泄,也不會在網上對他人進行攻擊,而多是采用其他方法去解決問題。
消極應對方式與心理暴力總分及壓力營造、人際攻擊因子呈顯著正相關,即越多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大學生心理暴力發(fā)生頻率越高,尤其是在壓力營造和人際攻擊方面??赡苡捎趦A向于消極應對方式的人面對問題時態(tài)度消極或一味回避、等待,而不去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消極心態(tài)易催生心理暴力,并主要從營造壓力環(huán)境和人際方面去攻擊他人。
進一步的回歸分析表明,應對方式對大學生心理暴力有直接預測作用。應對方式對心理暴力各因子的回歸效應均達到顯著,且積極應對方式和消極應對方式均直接影響心理暴力,這說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使學生建立良好的應對方式來減少其心理暴力。
[1] 支愧云,陳永進,夏薇,等.青少年校園暴力問卷編制及信、效度評價[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3,29(2):1 -4.
[2] 宋曄.校園精神暴力:一種隱性的虐待[J].思想理論教育,2007(2):8-14.
[3] Lawrence E,Yoon J,langer A.Is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as detrimental as physical aggression?The independent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J].Violence and Victims,2009,24(1):20-35.
[4] Pico-Alfonso M A.Psychological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the major predictor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abused women[J].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2005,29(1):181 -193.
[5] Avdibegovic E,Sinanovic O.Emotional profile of women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J].European psychiatry,2007,22(1):147.
[6] 解亞寧.簡易應對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8,6(2):114 -115.
[7] Faye M,Mona K,Tahany G.Risk factors for involvement in cyber bullying:Victims,bullies and bully-victims[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2,34(1):63-70.
[8] Berson M J,Berson J.Emerging risks of violence in the digital age:Lessons for educators from an online study adolescent girl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2002,1(2):51 -72.
[9] Gasser C M,Maclay J G.Working toward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digital safety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n developing nations[J].Harvard Public Law Working Paper,2010(1):10 -36.
[10]馬磊,李雄鷹.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與應對[J].社科縱橫,2008,23(1):147 -148.
(責任編輯 周江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