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威,黃婉霞,徐慶鋒,蘇慧萍,涂正杰,王心旺,王家驥
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是當前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隊伍建設的重要策略,對于提高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水平、實現(xiàn)人人享有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具有重要意義。培訓效果評估是確定培訓總價值的過程[1],通過系統(tǒng)地收集必要的描述性和判斷性信息,以幫助做出關于選擇、評價和修改培訓活動的決策[2]。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效果評估涉及理論培訓、臨床培訓及基層實踐培訓多個環(huán)節(jié),是一項系統(tǒng)性很強的工作,目前國內對于全科醫(yī)生培訓效果評估研究較少,尚未建立起綜合性的培訓效果評估模型及體系。本研究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方法全面評估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效果,旨在探索全科醫(yī)生培訓效果評估的方法,并為持續(xù)改進全科醫(yī)生培訓的方法和策略提供基本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以參加廣東省2011年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的451名學員作為研究對象,學員來自河源、惠州、韶關、清遠等15個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市的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以及其他基層醫(yī)療機構。
1.2 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效果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 培訓效果評估中常使用的經(jīng)典培訓評估模型是由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教授提出的四級評估模型[3],該模型將培訓效果分為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和結果層四個層次。本研究以柯氏評估模型為基礎,采用德爾菲法構建了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效果評估指標體系,并確定了指標權重。具體請參見本刊2013年第16卷第7A期《基于德爾菲法的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效果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研究》一文。
1.3 資料收集 根據(jù)已建立的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效果評估指標體系制定評估問卷,于2011年5月—2012年12月對參加2011年廣東省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的451名學員進行全程跟蹤評估。(1)采用自評的方式,在培訓前后分別對學員全科醫(yī)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每一項目的評價等級包括:“很不熟練”、“較不熟練”、“一般”、“較熟練”和“很熟練”,依次賦值為1~5分。根據(jù)培訓后學員知識技能的自評分值提高程度來評價學習效果,評價等級包括“很差”、“較差”、“一般”、“較好”和“很好”。(2)培訓后請學員對培訓項目進行質量評價,理論培訓質量評價包括培訓內容、培訓師資、培訓實施、培訓保障四個方面,實踐培訓質量評價包括培訓環(huán)境、培訓師資、培訓活動、培訓保障四個方面,評價等級分為“很差”、“較差”、“一般”、“較好”和“很好”。(3)培訓后3~6個月通過信函的方式對培訓學員、單位領導及學員同事進行追蹤調查,內容為培訓后學員知識技能、職業(yè)道德、工作過程、發(fā)展能力、服務結果等方面的改善情況,評價等級分為“沒有改善”、“稍有改善”、“有一定改善”、“較大改善”和“很大改善”。對于收集到的問卷資料,進行統(tǒng)一編碼,應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所有資料均采用雙人雙次錄入,并對錄入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1.4 模糊綜合評判方法 模糊綜合評判是應用模糊數(shù)學理論,根據(jù)多個評價因子,評定某事件所屬等級或類別和進行決策的過程,由于該方法數(shù)量劃分帶有不同程度模糊性,所以采用模糊綜合評判使客觀事物的評價趨于合理可靠[4]。對于全科醫(yī)生培訓效果,可由若干單一因素構成總的評估因素集:U={U1,U2,…Un},其中,Ui={ui1,ui2,…uiki},i=1,2,…n,即每個單一的因素Ui中含有ki個低一層次的因素,由此構成多層次的因素模型。將每個因素分為五個評價等級:即評語集V={v1,v2,v3,v4,v5}={很差,較差,一般,良好,優(yōu)秀}。對于每一個因素Ui,因素集與評語集的模糊關系可用模糊矩陣Ri表示:
2.1 培訓對象的一般資料 參加本次培訓學員共計481人,完成全部追蹤評價的學員為451人,資料有效回收率為93.8%。接受評價的學員中,男379人(占84.0%),女72人(占16.0%);年齡為23~54歲,平均(34.0±5.5)歲;學歷:中專及以下78人(占17.3%),大專270人(占59.9%),本科103人(占22.8%);職稱:副高及以上6人(占1.3%),中級71人(占15.8%),初級及以下374人(占82.9%)。
2.2 培訓效果的模糊綜合評判
2.2.1 一級模糊綜合評判 對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效果評估二級指標進行一級模糊綜合評判。因素集:U11={1.1.1培訓內容,1.1.2培訓師資,1.1.3培訓實施,1.1.4培訓保障};U12={1.2.1培訓環(huán)境,1.2.2培訓師資,1.2.3培訓活動,1.2.4培訓保障};U31={3.1.1工作質量,3.1.2工作效率,3.1.3醫(yī)療管理能力,3.1.4人際關系和交流能力};U32={3.2.1對待患者的態(tài)度,3.2.2職業(yè)責任感,3.2.3團隊合作意識,3.2.4組織紀律性};U33={3.3.1終生學習能力,3.3.2創(chuàng)新能力}。根據(jù)已經(jīng)建立的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效果評估指標體系,權重集為:A11={0.27,0.27,0.24,0.22};A12={0.22,0.30,0.24,0.24};A31={0.26,0.24,0.24,0.26};A32={0.26,0.27,0.24,0.23};A33={0.56,0.44}。由評估主體對各因素進行評價,根據(jù)各評價等級所占百分比確定的模糊矩陣為:
按公式1對R11、R12、R31、R32、R33分別進行模糊綜合評判,得出綜合評判向量:B11=(0.002,0.012,0.157,0.387,0.442);B12=(0.003,0.011,0.141,0.434,0.411);B31=(0,0.023,0.127,0.426,0.424);B32=(0,0.013,0.102,0.368,0.517);B33=(0.006,0.065,0.226,0.431,0.272)。
2.2.2 二級模糊綜合評判 對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效果評估一級指標進行二級模糊綜合評判。因素集:U1={1.1理論培訓,1.2實踐培訓};U2={2.1理論知識,2.2實踐技能};U3={3.1工作過程,3.2職業(yè)道德與團隊精神,3.3發(fā)展能力};U4={4.1工作計劃完成情況,4.2服務對象滿意度,4.3投訴、糾紛情況}。根據(jù)已經(jīng)建立的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效果評估指標體系,權重集為:A1={0.45,0.55};A2={0.47,0.53};A3={0.34,0.31,0.35};A4={0.35,0.35,0.30}。確定的模糊評估矩陣為:
將一級模糊綜合評判的各個結果看做二級模糊綜合評判的因素集,得到:
按公式1對R1、R2、R3、R4分別進行模糊綜合評判,得出綜合評判向量:B1=(0.003,0.011,0.148,0.413,0.425);B2=(0,0.075,0.209,0.552,0.164);B3=(0.002,0.034,0.154,0.410,0.400);B4=(0.001,0.020,0.095,0.376,0.508)。
2.2.3 三級模糊綜合評判 對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總效果進行三級模糊綜合評判。因素集U={1.反應層,2.學習層,3.行為層,4.結果層}。根據(jù)已建立的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效果評估指標體系,權重集為:A={0.23,0.27,0.27,0.23}。將二級模糊綜合評判的各個結果看做三級模糊綜合評判的因素集,得到:
根據(jù)公式1計算綜合評判向量:B=(0.001,0.037,0.154,0.441,0.367)。根據(jù)最大隸屬度原則,“良好”這一等級的隸屬度最高,可以認為本次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效果的綜合效應為“良好”。反應層和結果層綜合評判結果為“優(yōu)秀”,學習層和行為層綜合評判結果為“良好”,四個層次中效果分值由高到低依次是結果層、反應層、行為層和學習層,見表1。
表1 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效果一級指標模糊綜合評判結果
Table1 The results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 first grade indexes of job-transfer training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評價指標模糊綜合評判的結果向量綜合評判結果分值排序反應層B1=(0 003,0 011,0 148,0 413,0 425)優(yōu)秀84 922學習層B2=(0,0 075,0 209,0 552,0 164)良好76 104行為層B3=(0 002,0 034,0 154,0 410,0 400)良好83 443結果層B4=(0 001,0 020,0 095,0 376,0 508)優(yōu)秀87 401
本次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項目的總體效果為“良好”,從一級指標模糊綜合評判結果來看,反應層和結果層評判結果均為“優(yōu)秀”。反應層是培訓效果的首要層次,培訓學員的滿意度可能會影響其他層次的效果。結果顯示反應層效果分值較高,說明培訓學員對理論培訓和實踐培訓的總滿意度較高,這與張俊杰[5]的研究結果一致。結果層反映培訓對個人績效以及組織發(fā)展的遠期影響和作用[6],結果層的效果分值在所有層次中最高,表明本次培訓的遠期效果好,培訓效果得到了學員單位領導、同事以及學員本人的認可。
本研究顯示,學習層和行為層的效果相對較差。學習層效果分值最低,僅為76.10,說明學員在知識技能水平改善方面尚有一定提升空間。有研究顯示學員對培訓內容的滿意度是學習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7],因此,今后培訓應注重培訓內容的選擇。全科醫(yī)生不同于??漆t(yī)生,主要承擔常見病多發(fā)病的診療以及慢性病管理、婦幼保健、計劃免疫等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培訓內容的安排應結合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工作實際和全科醫(yī)生的特點,注意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培訓前應做好培訓需求調查,明確培訓需要解決的問題[7]。此外,應該考慮學員年齡、學歷、職稱等個人因素,積極開展分類分層次的培訓。行為層反映學員工作表現(xiàn)的改善情況,從模糊矩陣R3可以看出,學員的“發(fā)展能力”改善幅度相對較小,提示在今后培訓過程中,應該加強學員創(chuàng)新意識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效果評估過程中,涉及多種因素且相互作用,大多數(shù)指標都是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由培訓學員及利益相關人員進行主觀評價,評價中存在大量模糊現(xiàn)象和模糊概念。模糊綜合評判是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系統(tǒng)分析問題的科學方法,能更好地揭示被評價對象的模糊概念[8]。應用模糊綜合評判進行全科醫(yī)生培訓效果評估,既考慮了培訓效果的模糊性,又可以得到比較確切的綜合評價結果,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1 Lewis Philip,Thornhill Adrian.The evaluation of training:A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pproach[J].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1994,18(8):25-32.
2 Sunita Dahiya,Ajeya Jha.Review of training evalu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Communication,2011,2(1):11-16.
3 唐納德L.柯克帕特里克,詹姆斯D.柯克帕特里克.如何做好培訓評估:柯氏四級評估法[M].奚衛(wèi)華,林祝君(譯).3版.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21-39.
4 孫振球.醫(yī)學綜合評價方法及其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方法[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103-115.
5 張俊杰.江西省基層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效果評估[D].南昌:南昌大學,2012:35-37.
6 張立威,黃婉霞,徐慶鋒,等.基于德爾菲法的全科醫(yī)生轉崗培訓效果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7):2271-2273.
7 徐慶鋒,蘇慧萍,涂正杰,等.全科醫(yī)師骨干理論培訓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12):3950-3952.
8 郝芳,鄧新華.模糊綜合評判在飯店員工培訓評估中的應用[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8(5):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