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卡 李麗平
(1江西省萍鄉(xiāng)市中醫(yī)院內(nèi)三科,萍鄉(xiāng)337000;2江西省萍鄉(xiāng)市中醫(yī)院藥劑科,萍鄉(xiāng)337000)
健脾消食法治療心衰伴食欲不振30例
鄧子卡1李麗平2
(1江西省萍鄉(xiāng)市中醫(yī)院內(nèi)三科,萍鄉(xiāng)337000;2江西省萍鄉(xiāng)市中醫(yī)院藥劑科,萍鄉(xiāng)337000)
目的探討中醫(yī)健脾消食法在臨床治療伴見食欲不振心力衰竭中的應用。方法選取門診及住院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隨機分為試驗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2組患者均給予西醫(yī)基礎治療,在此治療基礎上對照組加用中藥安慰劑,試驗組加用健脾消食方,觀察2組臨床效果。結果2組患者治療后心功能療效判定無顯著性差異(P>0.05);中醫(yī)證候積分療效判定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醫(yī)健脾消食法能明顯改善伴見食欲不振心衰患者的臨床癥狀。
心力衰竭;食欲不振;健脾消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器質性心臟病的并發(fā)癥,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是人類的重要死因,病死率達60%[1]。雖然臨床上治療心力衰竭預后效果較好的是心臟移植[2],但捐贈的器官數(shù)量較少,絕大多數(shù)患者目前仍以藥物治療為主,而中醫(yī)中藥也是藥物治療的重要手段,其靈活多變的辨證思維及組方配伍不斷拓寬著中藥治療心衰的方法,針對伴見食欲不振的心衰患者,筆者不局限于從心論治,應用健脾消食法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l2月至2013年12月門診及住院患者6O例,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試驗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56±5.0)歲;其中冠心病21例,肺心病4例,心肌病5例;心功能Ⅱ級19例,Ⅲ級11例。對照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57±3.2)歲;其中冠心病22例,肺心病3例,心肌病5例;心功能Ⅱ級20例,Ⅲ級10例。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心衰診斷標準采用framingham心衰診斷標準,心功能分級采用美國NYHA分級法。中醫(yī)診斷標準:心衰及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所確定的《中藥新藥治療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1.3 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心功能分級達到Ⅱ~Ⅲ級的患者;患者同意參加本次實驗,并簽訂知情同意書;能夠按醫(yī)囑按時服用藥物。排除標準:不符合心衰診斷標準,心功能分級為Ⅰ級、Ⅳ級,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80歲,患者有心絞痛癥狀,嚴重心律失常,有消化道出血的癥狀,哺乳期或妊娠婦女,其他感染性疾病,肝、腎功能不全。
1.4 治療方法2組均給予常規(guī)抗心衰治療,包括口服呋塞米20~40mg,1~2次/d,(或)螺內(nèi)酯20~40mg,2次/d;地高辛0.125~0.25mg,1次/d;依那普利5~10mg,1次/d;倍他樂克6.25~50mg,2~3次/d等,合并基礎疾病的進行常規(guī)的針對治療;觀察組同時給予中醫(yī)治療,方劑如下:太子參15g,白術15g,茯苓30g,扁豆12g,淮山藥15g,萊菔子15g,炒谷芽30g,炒麥芽30g,雞內(nèi)金10g,石菖蒲10g,薏苡仁15g,甘草3g。1劑/d,水煎取汁于早晚餐前口服,療程為14天。
1.5 療效評價標準①心功能療效判定:按心功能級數(shù)進行評定。顯效:心功能分級提高≥2級,或心功能分級達到Ⅰ級,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有效:心功能分級提高1級,癥狀體征有所改善;無效:心功能分級提高不足1級,或加重,或死亡。②中醫(yī)證候積分療效判定標準:參照2002年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采用中醫(yī)證候積分療效指數(shù)進行判定,療效指數(shù)(n)=(療前積分-療后積分)/療前積分×100%。顯效:n≥70%,臨床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有效:n≥30%,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無效:n<30%,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
1.6 統(tǒng)計學處理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進行。檢驗水準α=0.05。
2.1 心功能療效比較試驗組總有效率96.7%,對照組總有效率93.3%,兩組心功能療效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療效比較[例(%)]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療效比較試驗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80.0%,2組中醫(yī)證候積分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療效比較[例(%)]
慢性心衰是指由于各種心臟疾病導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組臨床綜合征,表現(xiàn)為全身血液循環(huán)減少和靜脈瘀血,臨床上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乏力、水腫、心悸等為主。中醫(yī)學則認為五臟為一個有機整體,該病雖然病位在心,但因五臟乘侮、子母及病等均可引起心衰,如《名醫(yī)雜著·醫(yī)論》云“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則是強調肝、心二臟的關系,有醫(yī)家故此提出“心病治肝”[3]。慢性心衰患者不一定表現(xiàn)為明顯的肝淤血或胃腸道淤血,但這一部分患者往往也會合并食欲不振。因心、脾為母子之臟,子病及母或母病及子使二者在病因病機上互為因果,又脾胃為后天之本,為生血之源,后天失養(yǎng),則精血不足、正氣虛衰,故此本弱而致病,在心衰的病理演變過程中,脾胃與心關系最為密切[4]。
健脾消食法,其組方脫胎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參苓白術散,方中太子參補氣健脾,茯苓、扁豆、薏苡仁具有甘淡滲濕的效果,可以除濕利小便,白術、萊菔子健脾祛痰,石菖蒲開竅醒脾,淮山藥、炒谷芽、炒麥芽、雞內(nèi)金運脾消食,善消各種食積。縱觀全方,具有從脾治心、心脾兩治、培土正本、泄水清源的特點。
本研究在心功能分級療效判定上,試驗組與對照組達到同等療效,說明加用健脾消食法不會對患者的心功能分級療效造成不利影響;由于心功能分級療效判定比較單一、籠統(tǒng),不能具體、直觀地反映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通過中醫(yī)證候積分療效的比較,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在癥狀改善方面,健脾消食法療效顯著。中醫(yī)強調整體,強調辨證論治,健脾消食法是眾多中醫(yī)治法之一,體現(xiàn)了中醫(yī)治病的多途性,是同病異治思想的體現(xiàn)。通過以上研究及分析,健脾消食法尤適用于伴有食欲不振的心衰患者,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1]Sucharov CC,Mariner P,Long C,et a1.Yin Yang 1 is increased in human heart tailure and represses the activity of the human alpha-myosin heavy chain promoter[J].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3,278(33):3l233-31239.
[2]劉冰,張書永,馮鵬坤,等.慢性心力竭衰的中醫(yī)分型與血清尿酸的相關性[J].陜西中醫(yī),2010,31(6):1967.
[3]李思寧,葉志中.陳鏡合教授心病治肝理論及應用[J].中醫(yī)藥學刊,2006,24 (10);1800-1801.
[4]梅天強,謝江華.從脾論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體會[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6,22(3):18.
10.3969/j.issn.1672-2779.2014.24.023
1672-2779(2014)-24-0045-02
張文娟 本文校對:李紅
20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