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罡,陳 鯨
(西南電子電信技術研究所,成都 610041)
三站時差定位技術通過測量輻射源信號到達不同接收站的時間差,確定兩條雙曲線,求解雙曲線的交點以實現對輻射源的定位[1~3]。在二維平面中,兩條雙曲線的交點可能是一個或兩個,也有可能沒有交點,兩條雙曲線相交只有一個交點時,交點的位置即為目標的位置;兩條雙曲線相交有兩個交點時,就出現了定位模糊,需要確定哪個交點才是目標的真實位置,不然會得到錯誤的定位結果;兩條雙曲線沒有交點即為定位方程無解,此時不能對目標進行定位。當出現定位模糊時,實際工程中通常是在主站增加對目標的測向功能,結合測向結果進行解模糊,這樣既增加了系統(tǒng)的復雜度,又提高了系統(tǒng)的成本。文獻[4]中提出一種不測向即可解模糊的方法:雙曲線相交存在兩個交點時,這兩個交點的位置必然分布在基線的兩側,如果系統(tǒng)的探測范圍僅為一個扇面,則可判斷位于基線后方的交點為模糊點。
文獻[4]中提出的解模糊方法既經濟又簡單,因此被普遍接受,也成為長期影響人們解模糊的思路[5~8]。文獻[4]中未經證明就認為兩條雙曲線相交,兩個交點的位置必然分布在基線兩側的結論,然而在研究中發(fā)現,雙曲線相交存在兩個交點時,這兩個交點的位置既可能分布在基線的兩側,也可能分布在基線的同側,因此按照文獻中的解模糊方法就可能得到錯誤的結果。文獻[9]中通過比較似然函數進行解模糊,實際證明這種方法也不能得到正確結果。通過對時差定位模糊無解的特征進行深入研究,發(fā)現了長期對時差定位模糊無解認識存在的誤區(qū),基于模糊無解的分布特征,將模糊解分為對稱模糊和獨立模糊,提出了定位模糊問題的解決方法,仿真結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無需增加系統(tǒng)復雜性就可實現定位解模糊,極具工程應用價值。
考慮三站二維時差定位系統(tǒng),系統(tǒng)由一個主站及兩個輔站構成,各站位置為(xj,yj),j=0,1,2;j=0為主站,j=1,2為輔站;目標T的位置為(x,y),rj表示目標與第j站之間的距離,Δri為目標到第i站與目標到主站之間的距離差,Δti為測得的目標信號到達第i站與到達主站的時間差,時差測量精度為σΔti,c0為電磁波傳播速度。設主站位于坐標原點,目標T與觀測站的相對位置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目標與觀測站的相對位置關系
根據幾何關系可得
(1)
對式(1)進行整理得
(x0-xi)x+(y0-yi)y=ki+r0Δri
(2)
AX=F
(3)
其中
(4)
(5)
(6)
則可解得輻射源位置
(7)
由此可解得目標位置[1,2]
(8)
其中
(9)
將式(9)代入r0中,可得
(10)
其中
(11)
通過求解二次方程式(10)的根可得到r0,再將r0代入式(8)中即可得到目標的位置。由于式(10)是關于目標距離r0的二次方程,方程可能無解或有兩個解。當b2 (12) 引理:當二次方程式(10)存在兩個解且滿足式(12)時,由雙曲線方程式(2)確定的兩個交點可位于基線的同側。 證明:令式(10)的兩個解分別為r01,r02,其中 (13) (14) (15) (β1-θ1)·(β2-θ1)>0 (16) (tanβ1-tanθ1)·(tanβ2-tanθ1)>0 (17) 其中 (18) 如果tanβ1-tanθ1>0,即 (19) 由式(13)可得 (20) 將式(20)代入式(15)整理得 (21) (22) 因此不等式(17)成立,證畢。同理可證明兩個交點位于基線的兩側時,有下式成立 (tanβ1-tanθ1)·(tanβ2-tanθ1)≤0 (23) 由此可見當雙曲線方程(2)存在兩個交點時,兩個交點的位置既可能位于基線的同側,也可能位于基線的兩側,為便于區(qū)分這兩類模糊點,當兩個交點位于基線的異側時,不等式(17)成立,稱之為對稱模糊,當兩個交點位于基線的同側時,不等式(23)成立,稱之為獨立模糊。 設三站時差定位系統(tǒng)的兩條基線長度均為20 km,在不同基線夾角條件下,不存在時差測量誤差時,兩類模糊及無解區(qū)的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時差測量精度為80 ns時,兩類模糊及無解區(qū)的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 圖2 無時差測量誤差時,兩類模糊及無解區(qū)的分布情況 圖3 時差精度為80 ns時的兩類模糊及無解區(qū)的分布情況 分析仿真結果可得模糊無解區(qū)域的分布特征為: (1)對稱模糊區(qū)隨著基線夾角的增大而增加,基線為180°時,整個觀測區(qū)域變?yōu)閷ΨQ模糊區(qū); (2)獨立模糊區(qū)隨著基線夾角的增大而減少,基線為180°時,已經不存在獨立模糊區(qū); (3)當基線夾角小于180°時,兩條基線所形成的內側區(qū)(小于180°的扇面)內基本無模糊,大量的模糊區(qū)位于兩條基線所形成的外側區(qū)(大于180°的扇面)內; (4)沒有時差測量誤差時,不存在無解區(qū),當存在時差測量誤差時,基線附近及獨立模糊區(qū)的邊界出現無解區(qū); (5)根據時差定位誤差的分布特征[10]可知,無解區(qū)位于系統(tǒng)的定位盲區(qū)。 通過仿真分析可知,無解區(qū)分布在系統(tǒng)的定位盲區(qū),是三站時差定位固有特性,因此沒有必要對無解的情況進行處理。根據模糊解的分布特征,可按照以下方法解模糊。 (1)當探測區(qū)域為基線夾角所形成的內側區(qū)時,出現模糊解后,利用對稱模糊的特征,舍棄探測區(qū)域后方的定位結果; (2)當探測區(qū)域為基線夾角所形成的外側區(qū)時,根據式(16)判斷模糊解的類型,如果是對稱模糊,則舍棄內側區(qū)的解,如果是獨立模糊,由于基線附近是系統(tǒng)的定位盲區(qū)[10],則舍棄基線附近的解; (3)當探測區(qū)域為360°時,根據式(16)判斷模糊解的類型,如果是對稱模糊,則舍棄靠近觀測站的解,如果是獨立模糊,則舍棄基線附近的解。 設三站時差定位系統(tǒng)的兩條基線長度均為20 km,基線夾角為160°,測向設備的測向精度為0.5°時,分別利用測向方法解模糊和本文方法解模糊,在不同的探測區(qū)域內,解模糊正確率,見表1。 表1 解模糊正確率 由表1可知,利用本文的解模糊方法,當探測區(qū)域為內側區(qū)時能夠全部解模糊,探測區(qū)域為外側區(qū)及360°范圍時,解模糊的正確率超過99%,且無論哪個探測區(qū)域,本文的方法都能夠獲得比測向解模糊方法更高的正確率。 通過對三站時差定位模糊無解的研究,發(fā)現了長期以來對時差定位模糊無解認識存在的誤區(qū)并進行了證明,根據模糊解的特征將模糊解分為對稱模糊和獨立模糊,利用模糊解的特征即可實現解模糊,不需要為解模糊而增加額外的輔助偵測站或進行測向,極大的降低了系統(tǒng)復雜度及系統(tǒng)成本,對實際工程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1] CHAN Y T, HO K C.A Simple and Efficient Estimator for Hyperbolic Loc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1994,42(8):1 905-1 915. [2] 孫仲康,周一宇,何黎星.單多基地有源無源定位技術[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96. [3] HO K C,LU XIAO-NING.Kovavisaruch.Source Localization Using TDOA and FDOA Measurements in the Presence of Receiver Location Errors:Analysis and Solu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2007,55(2):684-696. [4] 楊林.無源時差定位及其信號處理研究[D].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1998. [5] 鄧勇,徐輝,周一宇.平面三站時差定位中的模糊及無解研究[J].系統(tǒng)工程與電子技術,2000,22(3):27-29. [6] 鄧勇,周一宇.無源時差定位系統(tǒng)的模糊無解問題[J].國防科技大學學報,1999,21(3):84-87. [7] 俞志強,葉朝謀.四站三維時差定位模糊分析[J].空軍雷達學院學報,2009,23(5):370-372. [8] 曾輝,曾芳玲.空間三站時差定位的模糊及無解問題[J].信息與電子工程, 2010,8(2):139-148. [10] 袁罡,陳鯨.無源時差定位系統(tǒng)的靜止目標聚類檢測算法[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0,(32)3,728-731.2.2 模糊無解特征
3 定位模糊的解決方法
4 結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