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燕
優(yōu)秀教師都具有兩種非常關鍵的智慧,即解讀教材的智慧和解讀學生的智慧。毫無疑問,解讀學生的智慧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作為一名自認為還是很有愛心的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有的孩子我讀到了嗎?讀懂了嗎?不禁想起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兩則故事:
故事一:一元錢
在兒子兩歲半時帶他到公園玩,兒子說:“媽媽,我想吃蝦條?!睘榱藦男″憻捤哪懥亢陀職猓冶阏f:“你去問問多少錢一袋?”一會兒他高興地跑回來了:“媽媽,一元錢一袋?!蔽夜室舛核f:“哎呀,有點貴,你去給他還還價,問能不能便宜點?”沒想到兒子想了想,一臉苦惱地說:“一元錢,還怎么還價?再便宜就成零元了,那就不用給錢了。”我和孩子的爸爸都會心地笑了。
故事二:猜猜老師的身高是多少?
講到《小數(shù)的近似數(shù)》時,最后出了一道提升題,題目是這樣的:猜猜趙老師的身高是多少?提供了三條信息:1.老師身高大約是1.7米;2.實際身高是一個兩位小數(shù);3.1.7是五入后得到的。我還沒有出示這三個條件,只說了一句:“猜猜趙老師的身高是多少?”教室里馬上有一個聲音:“2.58米!”我心想:有點數(shù)感嗎?我有那么高嗎?然后自己無語幾秒鐘,此時臉上的表情肯定是一臉的無奈,沒有做任何評價就讓這個孩子坐下了,還好,沒有說出傷害孩子的話。緊接著有孩子馬上質(zhì)疑:“哇,什么呀?姚明還沒這么高呢!”
上面的兩則故事形成鮮明的對比,聽到兒子不著邊的回答,就覺得很好笑,而聽到學生不著調(diào)的回答,就顯示出不耐煩的樣子?,F(xiàn)在想起來很后悔,為什么當時不能微笑著、幽默地說:“老師要是長那么高就好了,我就去打籃球,保準十投十準!”我覺得當時還是沒有讀懂學生。兒子是兩歲半的認知起點,而學生也才四年級,他有的也只是他這個年齡段的認知起點,四年級的孩子能有多強的數(shù)感,最起碼他沒有猜十米八米,說明還具備一定的數(shù)感,我覺得現(xiàn)在理解了。
在學習小數(shù)加減法時,孩子們經(jīng)常出錯的地方如下:
幾乎所有的教師都碰到過上面同樣的錯誤,這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馬虎、粗心這么簡單。分析其錯誤原因,我覺得有以下三點:
1.對算理理解模糊。學生出錯可能是對算理理解不夠,不管是整數(shù)還是小數(shù)加減法,計算時都必須讓數(shù)位照齊。整數(shù)計算,數(shù)位照齊時末位就對齊了,而小數(shù)計算,要想數(shù)位照齊,小數(shù)點必須照齊,而有的孩子,在小數(shù)加減法計算時就錯誤地遷移為也讓末位的數(shù)對齊了。如第1題和第2題中,學生錯誤地認為0.6+0.94等于1,13.27-0.7=13.2。
2.思維盲從。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有的孩子只看到問題的相似性,把握不住它們之間的差異,最終得出錯誤的結論。如第4題,有的孩子就是因為想當然地認為,既然可以簡便計算,35加65能湊成整百,2.91加2.01也應得到一個整數(shù),所以不少孩子就算成了5。
3.概念不清晰。有的孩子是屬于對概念理解不清晰。比如第3題,他利用減法的性質(zhì)使計算簡便,減法的性質(zhì)是一個數(shù)連續(xù)減去兩個數(shù),而此題是先減一個數(shù)又加上一個數(shù),從基本形式上就不符合減法的性質(zhì)。他在計算時純粹為了簡便而簡便,只看到了數(shù)的特點,而沒有觀察到運算符號的特點。
只有讀懂孩子的錯誤,才能根據(jù)其特點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并實施一系列醫(yī)治這些錯誤原因的方法和手段,這樣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學完三角形面積時,有一道習題:一個三角形的底長6米,如果底邊延長2米,那么面積就增加3平方米。原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如圖)
生:解:設三角形的高是x米。
2x÷2=3 x=3
6×3÷2=9(平方米)
答:原三角形的面積是9平方米。
聽著這個孩子條理清晰的講解,其他孩子頻頻點頭表示贊同,這時霖霖站起來說:“我列的方程和他的不一樣,我的方程是(6+2)x÷2-6x÷2=3,x=3?!睕]等霖霖把話說完,其他孩子就怨聲載道的:“哎呀,這太麻煩了!”霖霖只好一臉沮喪地坐下了。霖霖是個內(nèi)向、不愛發(fā)言的孩子,這時我連忙插話:“今天,霖霖能夠勇敢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老師佩服他的勇氣。能想出來這種方法,說明真正動腦筋了,而且這么復雜的方程能算對就是了不起的!”此時,教室里為霖霖響起了掌聲。
師:還有沒有其他方法?
生:6÷2=3,3×3=9(平方米)。因為6是2的3倍,說明原三角形的底是陰影三角形底的3倍,它們又是等高的,那么原三角形的面積也是陰影三角形面積的3倍。(教室里又一次自發(fā)地響起了掌聲)……
每時每刻我都和孩子們進行著心靈的溝通,我們用心靈讀懂心靈:當孩子講錯的時候,輕輕的一個微笑,他知道沒有關系;當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一個鼓勵的眼神,他明白有人關注。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可重復的、無法替代的個體,我們應該正視孩子的差異,尊重孩子的選擇,欣賞激勵每一個孩子。
著名教育家波利亞說:“教師在課堂上講什么當然重要,然而學生想什么則更是千百倍的重要?!痹谖覀兊慕虒W中,要讀懂孩子的認知起點、讀懂孩子的差異、讀懂孩子的錯誤、讀懂孩子的思維……我們應該蹲下來看孩子,蹲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研究孩子的內(nèi)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更多地理解孩子,這樣才能讓一個個愛思考、愛爭論的孩子涌現(xiàn)出來,讓課堂真正成為智慧生成的地方,我們的課堂也一定會變得越來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