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素梅
課堂是師生心靈對話的地方,只有讀懂了學生,我們的對話才會暢通,孩子們的思維才能激活。所以,課堂上要用我們的眼睛去觀察,用我們的心去聆聽,讀懂孩子們的語言、心理、思維,真正找到孩子思維的盲點和誤區(qū),用我們的智慧去點燃孩子們思維的火花。
在教學《圓柱的認識》一節(jié)時,我有所體會。下面是兩次教學的對比。
在上課的前一天,我把本節(jié)課的預習提綱發(fā)給了學生,其中學習準備中有以下兩點:1.準備一個圓柱形的物體。2.用書上121頁的附頁做一個圓柱體。(如圖)
通過實際教學,整節(jié)課看來,學生雖然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但我感覺課堂很平淡,學生學得被動,思維不活躍,是什么原因呢?細細想一想,我忽略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孩子們喜歡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和思考,小學生在頭腦中立體圖形空間感還比較弱,要直觀感受圓柱底面周長和側(cè)面圖形的關(guān)系還是比較困難的,學生用印好的平面圖制作出一個圓柱體只是機械操作,被動接受,不能引起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需求和欲望。
于是我做了另外的嘗試,讓孩子們在家每人制作一個圓柱體。在上課時,學生拿出的自制圓柱體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于是我就拋出問題:你是怎樣制作出圓柱體的?問題一出來孩子們情不自禁地表述制作過程:
生1:我先剪了兩個一樣的圓做底面,再拿一個長方形圍起來做側(cè)面,就做成了一個圓柱。
生2:先拿一個長方形卷成一個筒,比著卷成的底畫兩個圓剪下來,粘在一起就可以了。
生3:用紙在圓柱體杯子上纏一周,再比著杯子的底面畫2個大小一樣的圓。
我不時地提出問題:在制作中你發(fā)現(xiàn)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長方形的邊長有什么關(guān)系呢?
生4:老師,我制作圓柱的側(cè)面時用的是一張正方形的紙,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了正方形的邊長既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還是圓柱的高。(課堂上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
生5:圓柱的側(cè)面如果不沿高剪,斜著剪開就可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說著拿出自己剪好的圖形展示給了大家,同學們向他投出了贊揚的目光。)
生6:我發(fā)現(xiàn)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可以是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還可以是不規(guī)則的圖形,你看如果用手撕開,只要能對住就行。
“對!”“就是!”……(一時間,孩子們不斷地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
顯然,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抓住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學習需求,給孩子們提供開放性的問題去操作,去思考,在“做中學”。課堂開放的結(jié)果是從關(guān)注知識到關(guān)注孩子的能力的轉(zhuǎn)變,這樣的課堂是給了學生一個自我展示的大舞臺。只有讀懂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需求,才會有開放高效的課堂教學。
《周長》這節(jié)課上,為了使學生真正建立起周長的概念,我不僅為孩子們準備了規(guī)則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還準備了不規(guī)則的物體——樹葉。直線型圖形的周長孩子們比較容易理解,為了打破思維的定勢,真正正確建立周長概念,我請孩子們小組合作在本子上畫出樹葉的周長。孩子們一聽便在本子上認真地畫起了樹葉,異常興奮。這時傳過來一個聲音:“老師,能把葉子反過來畫嗎?”我忙于在小組之間穿梭,隨口答道:“怎么不可以,可以呀!”
課后,我坐在辦公桌前想起了課堂上孩子問話,為什么孩子要問能不能反過來畫這個問題呢?當時我怎么沒抓住這個信息,追問一句:為什么不能呢?反過來畫周長會變嗎?讓全班同學來辨析一下,這樣孩子們會對周長的認識更加深刻,我感到很遺憾。孩子們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帶著疑問我立刻到班里找到了那個孩子。
“銘銘,課上你問畫樹葉的周長時能不能反過來畫,你是怎么想的呢?”
“是張良說不能反過來畫的?!焙⒆蛹泵φf道。
“我沒說?!睆埩嫁q解道。
我知道,因為我已經(jīng)給孩子們下了結(jié)論:可以反過來畫,現(xiàn)在誰也不肯承認自己當初不可以反過來畫的想法。我接著說:“你們組的同學非常愛思考,想法很獨特,老師特別想知道你們是怎么想的。”聽我這么一說,孩子們緊張的情緒立刻變得輕松了。
“我是怕反過來樹葉會破了?!?/p>
“我是怕反過來樹葉上的灰會弄臟作業(yè)本?!保ㄎ以诼愤厯斓降臉淙~正面向上有些卷曲,而且正面朝上落上了一些灰。)
聽到孩子們的回答,我真是哭笑不得。課堂上,許多時候孩子們的心理我們沒有讀懂,語言我們沒有讀懂,我們老師常用成人的思維去解讀孩子的想法,總是從知識的角度去評價、猜測,其實孩子們的想法常常不是我們想的那樣。所以,課堂上我們遇到問題時,不能主觀臆斷,要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傾聽孩子們的聲音。
學生是一個個情感豐富、個性鮮明的生命體。面對著一雙雙智慧的眼睛,我們需要的是教師智慧的解讀與啟迪。我們必須尊重他們、了解他們,在觀察與對話中用心地、智慧地讀懂他們,讀懂他們的語言、讀懂他們的情感、讀懂他們的思維,走進孩子們的心里,我們的課堂才會精彩、高效、和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