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慶
今年4 月22 日,應杭州市教研室邀請,我觀摩了杭州市電子信息職業(yè)學校的一堂公開課。公開課是在電子技術應用專業(yè)舉行的,課題名稱為“三人表決器電路的安裝與測試”。 這堂公開課給了我們非常深刻的印象,當時一起參與觀摩的浙江省職業(yè)教育教研員、杭州市職業(yè)教育教研員和其他中職學校的教師也連嘆這是一堂具有“革命性”的課?;蛟S我們的評價可以稍微保守點,因為一項改革的效果到底如何還是需要些時日進行檢驗的,但這堂課的確給了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我既感到有必要讓更多同行了解他們的這一改革創(chuàng)新,同時也深感一線教師中蘊藏著無窮的改革智慧,職業(yè)教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必須牢牢依靠他們。
這堂課的內容當然沒有特別之處,屬于該專業(yè)的基本教學內容,然而其授課所依托的平臺和教學形式卻較為獨特,其改革性也正是體現(xiàn)在這兩個方面。該堂課以實訓為基本定位,著力訓練學生的操作能力。 實訓通常是老師們認為比較好上的課,因為學生對實訓課的興趣較強,然而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很多,這些問題如果不進行有效解決,實訓教學的質量其實是不高的。問題1:如何讓學生在實訓時有清晰的操作指南可依據(jù)?作為技能的初學者,詳細、清晰的操作指南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特別是當班級學生比較多, 教師難以一一指導時,這份指南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的實訓指導書普遍內容比較粗,沒有細化到動作層面,因而對技能操作的指導性并不強;問題2:如何讓學生在技能訓練時能比較方便地查閱到所需要的操作指南,同時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當需要閱讀的資料比較龐大時,就要認真選擇合適的呈現(xiàn)方式了;問題3:如何實時監(jiān)控、 記錄和指導每位學生的技能訓練過程?我國職業(yè)教育質量要提高,必須解決學生多、教師少的情況下,對學生技能學習全面進行監(jiān)控和指導的問題;問題4:如何科學、準確地對技能訓練情況實時地做出評價?及時反饋對提高技能訓練效果極為重要,在學生多、教師少的情況下,如何對學生技能訓練情況及時地給出量化評價,是教師們感到比較棘手的問題。
這堂公開課的價值,就在于較好地系統(tǒng)解決了上述問題,并且他們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可以遷移到其他許多專業(yè):1.為了解決操作指南缺乏的問題,教師們采用實訓工單的形式,從操作步驟、操作對象、方法和評價標準等維度,圖文并茂地對操作過程進行了詳細描述。 這份材料的重要性容易認識到, 難點在于對全部技能訓練點進行系統(tǒng)開發(fā),以及對技能操作過程進行準確劃分與描述。承擔這門課程的老師們首先花大量精力完成了這些材料的開發(fā), 這就為教學效果凸顯奠定了重要基礎;2.為了解決資料便于查閱和呈現(xiàn)的問題,同時也是為了一攬子解決問題3 和問題4,老師們與相關公司合作,開發(fā)了學習資源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的獨特之處在于界面非常簡潔,內容非常實用,欄目完全是按照學與教的需要進行設計的,與目前許多教學資源庫雜亂地呈現(xiàn)一大堆并無大多實用價值的材料形成了鮮明對比;3.為了解決對每位學生的技能操作過程進行實時監(jiān)控、記錄和指導的問題,他們在每個實訓工位前安裝了攝像頭, 攝像頭的工作是由學習系統(tǒng)進行控制的,在講臺上則安裝了監(jiān)控中心。這樣,老師坐在講臺前面,便可輕松地掌握每位學生的技能操作情況,發(fā)現(xiàn)有操作問題時及時地予以提醒,問題嚴重時,教師會直接走到學生面前進行指導。這套系統(tǒng)還會同步錄制每位學生的操作過程,這不僅為教師評價學生技能提供了可視依據(jù), 而且為我們分析、研究學生的技能學習過程積累了大數(shù)據(jù)。美國的課堂教學研究正在運用這一技術;4.有了這樣一個操作系統(tǒng),有了很詳細的技能評判標準,當學生技能操作發(fā)生錯誤時,教師便可一邊糾正操作問題,一邊點擊按鈕扣除對應指標的成績,臨下課時便可輕松地得到一張實訓效果評價柱狀圖,直觀地反映出技能訓練的成果與不足,實現(xiàn)了實時評價和反饋。
這堂課固然可貴, 包含了未來課堂的重要元素,然而更為可貴的還是這些教師。除了這堂課的創(chuàng)新外,他們在教學中其實還進行過其他許多改革和創(chuàng)新,有的發(fā)明申請了專利,產品受到了企業(yè)的高度關注。這些改革創(chuàng)新當然需要一些資金,但資金絕對不是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的主要障礙,他們所投入的資金是絕大多數(shù)職業(yè)院校能夠承擔的。但是為什么在這所學校里能產生如此受關注的改革成果?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改革的熱情,對教學效果的關注,以及由此而激發(fā)出的智慧。這是我們在教學改革中真正需要的。
深入課堂第一線,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其它許多優(yōu)秀教學案例, 這些案例同樣會給我們帶來極大震動,讓我們深刻體驗到教師身上創(chuàng)造力的巨大。但也有一部分教師,總是希望他人能給其教學提供直接可操作的模板,這樣他不用動任何腦筋,就可上出一流的課;還有些老師,總是抱怨教改如何困難重重,新的理念在他的課堂上如何無法得到實施。其實這些成功的案例已清晰地告訴了我們,該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對待熱火朝天的課程、教學改革,在改革實踐中如何處理理論學習、經驗借鑒與自主創(chuàng)造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