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風華,劉 潔,肖楠楠
(1.江漢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2.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政策法規(guī)演變研究
——基于有效供給理論視角
楊風華1,劉 潔1,肖楠楠2
(1.江漢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2.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從有效供給的理論,采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及歸納演繹法,以滿足體育公共場館政策需求為目的,總結了公共體育場館政策演變過程的三個階段,并分析了政策法規(guī)的供給效果,為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政策的制度供給的有效性提供一定借鑒。
有效供給;制度供給;政策法規(guī)
公共體育場館是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的載體,是實現公共體育事業(yè)的資源性條件。近幾年來,公共體育場館市場化、民營化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推進公共體育場館供給有效性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本研究以有效供給理論為視角,闡述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政策供給的演變過程、特征及相關對策,為我國公共體育場館的有效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建議。
在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中,供給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內,在各種可能價格下,生產某種商品的生產者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該種商品的數量?!保?]其內涵核心是指賣方以市場價格為轉移的意愿與能力。薩繆爾森將供給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國各行業(yè)愿意生產和出售的商品和勞務的總量[2]。國內學者胡培兆教授認為“所謂有效供給就是能夠創(chuàng)造有效需求的供給,推向市場的產品能夠為市場需求所吸收?!保?]有效供給的實質內涵是指經濟發(fā)展中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持續(xù)擴張以及與收益遞增趨勢并存的供給機制,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廣義性的、多層次的范疇。[4]陳端計博士認為“有效供給”就是指供給能夠出清、需求能夠得到恰當滿足、資源環(huán)境的乘載能力能夠得以充分考慮、政府的政策法規(guī)能夠得到很好貫徹的包括產品與勞務供給、要素供給及供給效率在內的三位一體式全方位互動的可持續(xù)型供給。[5]可以看出,在現代供給學派中,“有效供給”的內涵,不僅僅是指生產者以市場價格為條件提供商品與勞務的意愿與能力,而且是指經濟運行與資源配置效率的供給機制,其內容包括貨幣與物質資源供給、自然資源存量及供給、人力資本存量與勞動力供給、技術創(chuàng)新與技術資源供給、制度創(chuàng)新與制度資源供給等方面。
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本研究認為所謂有效供給,就是能夠拉動有效需求的供給,通過提供機制的供給和政府政策法規(guī)職能的供給,使推向市場的產品(產品的供給)都能夠為市場吸收,公眾需求能夠得到恰當滿足。
基于本文對有效供給理論的理解,公共體育場館有效供給不僅包括產品供給,還包括制度供給。產品供給的基礎及關鍵就是制度供給,制度供給包括機制供給和政策供給。因此,除了重視公共體育場館建設經營管理的效率(服務產品的有效供給),更應該重視政府職能管理的效益(制度產品的有效供給)。本研究就是基于有效供給的理解,著重闡述國家體育場館政策法規(guī)的供給有效性的問題。政策是國家和政黨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路線和任務而規(guī)定的行為準則。[6]從政策的范疇來看,公共體育場館政策是一系列針對或涉及公共體育場館的謀略、法令、條例、辦法、措施、方法等的總和。其主要表現形式包括體育場館設施的相關法律、規(guī)章、行政命令、政府部門書面或口頭的聲明和指示以及行動計劃與策略等形式。體育場館政策法規(guī)制定和實施是政府職能的主要內容,是實現公共體育場館服務產品的制度依據。根據有效供給的理論,體育場館政策法規(guī)制定和實施實際上可以歸類于是制度產品的供給,其有效性主要可以體現為兩方面:一是政策法規(guī)是否實現體育場館建設經營等需求者的恰當滿足,二是政策法規(guī)是否促進體育場館數量和質量的良性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體育場館的相關政策相繼出臺,體育場館數量和質量也有了長足發(fā)展。對我國歷年頒布和實施的體育場館相關政策的梳理,了解政府政策法規(guī)供給的演變狀況,有助于總結經驗,提供借鑒,以促進政策法規(guī)的有效供給。
3.1規(guī)劃建設時期體育政策法規(guī)供給:建設與使用
第一階段:1949-1984年,規(guī)劃建設時期。新中國成立后,體育設施的匱乏使得政府對體育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極為重視,但相關法規(guī)建設相對滯后。建國后最早的關于體育場地設施的規(guī)定,是中國全國總工會在1955年《關于開展體育運動暫行辦法綱要》中對體育場館的修建、保管和利用做出的要求。1956年原國家體委發(fā)布了關于體育系統所屬體育場所有關財務管理的幾項原則規(guī)定,要求各單位加強財務管理,節(jié)約財政支出。原國家體委在1978年轉發(fā)《關于加強城市和做好縣的體育工作的兩個意見中》又強調了體育場地設備要列入城市和縣鎮(zhèn)建設規(guī)劃中,并重申了在《全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草案)》中提出的要在1985年前地轄市、縣要到達“兩場一池一房”要求。1980年原國家體委等單位聯合發(fā)出《關于充分發(fā)揮體育場地使用率的通知》,對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辦法進行初步改革,實行“全額管理,定收定支,差額補貼,結余留用”的財務管理辦法。1983年在原國家體委在《關于進一步開創(chuàng)體育新局面的請示》中指出一方面對現有場館要努力提高使用效率,逐步完善配套,充分發(fā)揮效益;另一方面,積極興建群眾活動和運動隊訓練的簡易場地。1950年,廣州越秀體育場建設被視為新中國體育場館建設的新起點,相繼在60年代建立北京工人體育場館、首都體育館,以及70年代建成的上海八萬人體育場是我國體育場地建設開始在中心城市展開,同時也推動其他地區(qū)場地設施建設進程。
3.2改革探索時期體育政策法規(guī)供給:轉變思想與多樣經營
第二階段:1984-1995年,改革探索時期。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體育部門對體育場館建設和管理的持續(xù)投入日益感到壓力,積極開始探索改革措施。1984年,在《貫徹執(zhí)行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發(fā)展體育運動的通知的意見》中原國家體委首次提出,在積極改善發(fā)展體育運動的物質條件,加大場館基建投資資金的同時,在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中,要提高使用率,實行多種經營,逐步向企業(yè)、半企業(yè)性的單位轉變。原國家體委1986年發(fā)布的《關于公共體育場所應進一步改善經營管理積極向群眾開放的通知》和《關于體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強調要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在發(fā)展體育事業(yè)的優(yōu)先保證前提下實行體育場館多種經營的實踐改革,由行政管理型向經營管理型過渡。同年11月29日城鄉(xiāng)建設環(huán)境保護部與原國家體委共同公布試行《城市公共體育運動設施用地定額指標暫行規(guī)定》。這是首次對不同人口的城市公共體育運動設施的面積做出了較詳盡的規(guī)定。原國家體委1988年1月開始實行《全國體育先進縣的標準的細則》中提出縣級體育設施的興建要擁有“兩場、一池一房”的標準。1993年5月,《國家體委關于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提出在堅持體育改革基本方向與原則的前提下,大多數公共體育場館設施要由福利型、公益型和事業(yè)型向經營型轉變,對有條件的體育事業(yè)單位要逐步將其推向市場,成立經濟實體,實行企業(yè)化經營。原國家體委在1994年2月發(fā)布《關于公共體育場所進一步發(fā)揮體育功能、積極向群眾開放的通知》,指出在保證體育訓練競賽,群眾體育活動的前提下,可以開展多種經營活動,但不能破壞場館結構或長期占用體育設施。1995年初,原國家體委在《關于公共體育場館向群眾開放的通知》中,提出要逐步探索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群眾體育社會化的新路子,在現有公共體育場館原則上免費向群眾開放體現社會效益的前提下,體育場館設施可實行有償性和經營性服務活動。在這一時期,90年亞運會的比賽場館建設,使得中國體育場館在規(guī)模、數量和現代化程度上都具備了舉辦洲級以上綜合性運動會的實力,同時也開始思考賽后如何有效利用場館進行經營的問題。例如,北京英東游泳館在亞運會之后,由于虧損,于1994年由新奧特公司租賃經營,使得其經營狀況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不僅扭虧為盈,4年為國家上交近1 500萬元租金及能源費。[7]
因此,基于政策法規(guī)導向和自身發(fā)展訴求,各地公共體育場館開始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多種多樣的改革方式和途徑實踐。
3.3改革深入時期體育政策法規(guī)供給:國家投入與社會開發(fā)
第三階段:1995-至今,改革深入時期。國務院于1995年8月29日公布《體育法》,一方面規(guī)定公共體育設施應當向社會開放,為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提供方便,提高體育設施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鼓勵企業(yè)事業(yè)組織、社會團體和公民興辦體育場館設施,共同支持體育事業(yè)發(fā)展。1996年11月,《國家體委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fā)展縣級體育事業(yè)的意見》提出公共體育場館不應以營利為目的,但可以實行有償服務和部分有償服務,注重社會效益同時兼顧經濟效益。在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改革體育管理體制,有條件的項目要推行協會制和俱樂部制。形成國家與社會共同興辦體育事業(yè)的格局,走社會化、產業(yè)化道路”。1999年6月國家體育總局發(fā)布《關于加快體育俱樂部發(fā)展和加強體育俱樂部管理的意見》提出積極利用社會各種場地資源,促進體育俱樂部的發(fā)展。1999年11月財政部、國家體育總局發(fā)布《全國體育場地維修專項補助經費管理辦法》,為加強全國體育場館維修,中央財政設立了專項補助經費及管理辦法。國家體育總局2000年9月頒布《中國體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暫行規(guī)定》,以國家及地方體育行政部門的體育彩票公益金作為啟動資金,捐贈給城市社區(qū)和農村鄉(xiāng)鎮(zhèn)的相關單位,由受贈單位興建公益性體育場地設施,國家進行監(jiān)督調控,并規(guī)定所建設場地設施原則上免費,確實收費的必須用于全民健身工程的管理、維修、更新等方面。2000年12月,國家體育總局在《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中提出:加強公益性體育基礎設施的規(guī)劃和建設,各級人民政府,將城市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建設規(guī)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中,必須按照城市公共體育設施用地定額指標的規(guī)定,統一安排,合理布局;國家鼓勵社會及個人投資興建體育場館設施,并在土地使用、資金貸款等方面給予優(yōu)惠政策;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要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措施,鼓勵社會力量對體育賽事、公益性體育機構和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投入;第二十六條指出公共體育設施必須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收費價格要合理;應實現學校企事業(yè)等單位體育場地設施的社會共享;嚴禁侵占、破壞體育場地設施。2003年6月國務院公布《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規(guī)定,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單位提供服務可以適當收取費用,收費項目和標準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批準。需要收取費用的,應當對學生、老年人、殘疾人等免費或者優(yōu)惠開放。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收入,不得挪作他用,必須用于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維護、管理和事業(yè)發(fā)展。條例還對臨時出租做了具體規(guī)定。同時,國家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鼓勵自愿捐贈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社會基金。該條例的頒布對于促進體育設施的建設,管理和保護,明確公共體育設施的功能,繁榮體育事業(yè),滿足人們體育需求起到法律保障作用。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頒布《雪炭工程實施辦法》,開展利用體彩公益金在全國范圍內援建綜合性公共體育設施的活動。2009年8月國務院頒布《全民健身條列》,提出應當遵守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的規(guī)定,進行公共體育設施的規(guī)劃、建設、使用、管理、保護,并鼓勵學校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對外開放,可適當收費。2010年3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鼓勵民間和境外資本投資體育產業(yè),興建體育設施?!痹诩訌姽搀w育設施建設和管理中還強調“多渠道投資興建體育設施,加強中小型體育場館和體育服務設施建設,特別要大力加強農村基礎體育設施建設。大幅度增加群眾性體育場所數量,改善體育設施和服務的供給結構、質量和效率,滿足群眾性體育運動和健身需求?!保?]2012年由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國家體育總局共同下達的《“十二五”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規(guī)劃》中提出要完善和創(chuàng)新運營模式,首次明確表示對新建中小型體育場地設施,原則上依據“管辦分離”,采取“公建民營”“委托管理”等方式,通過招投標選定社會組織或企業(yè)負責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運營。例如,2004年寧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由政府投資1億,通過公開招標,委托西格集團經營管理,按企業(yè)化模式運作。北京奧運包括國家體育場、國家體育館、國家游泳中心等場館及配套設施實行項目法人招標,嘗試特許經營方式來建設經營。
隨著國家有關體育設施的相關法規(guī)的頒布,地方政府或城市也相繼出臺了體育設施管理條例或辦法。到2010年底,全國有22個省市專門頒布體育場館設施的相關管理辦法。這些體育設施管理條例或辦法一般鼓勵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yè)單位和個人以投資、捐贈、贊助等方式參與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允許公共體育設施開展體育性有償服務活動,活動收入用于公共體育設施的維護和體育事業(yè)發(fā)展。
在本研究中,依據有效供給理論理解和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政策法規(guī)的演變的實際過程,考量體育場館政策供給有效性主要通過四個方面進行:第一,通過對場館政策數量變化與場館數量增長之間的耦合程度,分析兩者關系;第二,通過對場館的場地面積、投資金額、系統分布、經營性質的變化趨勢來分析政策與場館質量的關系;第三,通過對政策法規(guī)的位階、操作性和規(guī)范性分析政策法規(guī)本身所具有法律效力;第四,通過對政策法規(guī)的結構、內容與社會認可程度,分析是否實現體育場館消費者和建設經營者需求的恰當滿足。
4.1公共體育場館政策供給規(guī)模與場館數量變化關系分析
從本文統計的數據表明,涉及到體育場館相關政策法規(guī)的數量上共有52個,其中,1994-2004年間政策法規(guī)的頒布增量最為明顯,達到33個,1983-1993年為其次,這與我國體育事業(yè)的改革深入有密切關系。據相關數據表明,1949年,中國體育場館總數只有4 959個,到1974年底,各類體育場地(館)總數為2.5488萬個,1983年普查結果為41.5011萬個,1995年底,總數為61.5693萬個,2003年底,各類體育場地已經達到85.0080萬個,而到2010年底,體育場地總量已經超過100萬個,可以說60年數量增長了200多倍(見圖1)[10]。對1994-2012年體育場館政策頒布實施與場館數量的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雙側在置信度為0.01,為高度相關。說明政策頒布對于我國體育場館增長的效果較為顯著。
圖1 體育場館政策與場館供給增長趨勢圖
4.2公共體育場館政策供給規(guī)模與場館質量變化關系分析
在對“第五次”與“第四次”體育場地普查期間相關數據進行比較,體育場地政策法規(guī)增長了41.2%,體育場地建筑面積增長了2.3%,場地面積增長了70.5%,體育場地建設資金增加了1542.5億元,增長率為415%;場地類型增加了33.3%(見表1)。第五次體育場地數據顯示,歷年累計投入“標準體育場地”的建設資金為1 642.8億元,占總投入的85.8%,投資來源上,財政撥款為667.7億元,占投資總額的34.9%,自籌資金達到1 032.6億元,占總額的53.9%;在“五普”中公益性體育場地786171個,占場地總數的96.81%,平均增長率為10.9%;經營性場地25 946個,占場地總數的3.19%,平均增長率為19.7%,經營性質的場地投資占總投資的34.05%。研究表明,政策法規(guī)增長同時,體育場地類型和質量都得到優(yōu)化,體育場地建設資金投入幅度較大,體育場地融資渠道呈現多元化趨勢。
表1 “四普”與五普”中政策、場地整體情況比較
4.3公共體育場館政策供給的性質和等級
根據本課題收集資料表明,在歷年頒布相關體育場館的政策法規(guī)中,全國性的政策法規(guī)30個,占57.7%,地方性法規(guī)為22個,占到42.3%(見表2)。全國性法規(guī)中,專門針對體育場館發(fā)展頒布的政策法規(guī)有13個,比例為25%,體育政策法規(guī)中涉及到場館的非專門性政策法規(guī)為17個,占到36.7%。在全國性頒布的法規(guī)位階等級上,由中央一級人大和國務院頒布實施的政策法規(guī)為5個,只占到總數的9.6%,由國務院下屬體育部門和其它部門頒布的規(guī)章法律文件有25個,占到48.1%。[9]在全國性頒布實施的政策法規(guī)的形態(tài)表現中,規(guī)范性為11個,只占到21.2%比例,非規(guī)范性政策法規(guī)為19個,占到36.5%??傮w上,體育場館政策法規(guī)的法律位階較低,相關部門負責制定的體育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計劃及通知指示居多。
表2 中國歷年頒布體育場館政策法規(guī)統計
4.4公共體育場館政策供給的結構和內容
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我國體育場館相關政策法規(guī)總體結構上以《體育法》為基本大法,《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為專門配套,國務院及下屬體育局頒布的政策條例及地方性管理辦法為補充,形成了符合基本要求的法規(guī)體系。從內容上,可以分為體育場地設施規(guī)劃建設規(guī)定和管理經營規(guī)定兩大類。在規(guī)劃建設規(guī)定中,從早期制定的較為宏觀的指示和通知,逐漸演變?yōu)橹笇枷敫用鞔_,規(guī)劃布局更加完善,建設項目更加具體,建設標準更具可操作性和可科學性。在管理經營規(guī)定中,對于維護公民使用權力、經營管理模式改革更加重視。指導思想以服務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為目的,注重社會效益,兼顧經濟效益。對公共場館的體育性經營持認可態(tài)度,但前提是在滿足競技體育和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基礎上適當進行有償服務,所獲得的收入必須用于場館維護和發(fā)展體育事業(yè);主張公共體育場館在保持事業(yè)單位性質狀況下實行市場化、企業(yè)化經營方式,或事業(yè)單位轉型為國有企業(yè)經濟實體進行經營(實際上是內部的市場化);鼓勵社會組織、私人以捐贈、贊助和投資等形式建設體育設施(是私營性質還是公營性質沒有說明);歡迎私人部門涉及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而對私人參與公共體育場館經營方式從含糊其辭到開始提出“公建民營”“委托管理”方式(在“十二五”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規(guī)劃中提出)??傮w上可以認為,中央和地方政策上是大力推動體育場館加快建設、合理規(guī)劃、有效管理。支持私營性質的體育設施場所發(fā)展,但對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權變更及產權變更后等民營化經營形式還沒有明確規(guī)范性的法規(guī)出臺,也就是說,我國公共體育設施關于民營化的政策已經開始有所松動,但是與公益事業(yè)或公用行業(yè)中已經有關建立政府特許經營制度,構建多元化的投資形式等民營化政策相比,表現出體育政策的一定模糊性和滯后性。
4.5公共體育場館政策的社會認可度
新中國成立以來,對于公共體育場館的重視,政府各級部門相繼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guī),對促進場館規(guī)劃建設、經營管理及社會參與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目前形成了以《體育法》為基本法,《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為行政法規(guī),具有宏觀指導意義的政策與法律文件,基本上進入了“依法治館”的軌道。但是,我國體育場館的法規(guī)有效供給不足之處也較為明顯。對于公眾來說,公共政策有效性體現在其制定與實施中是否維護公共利益,是否滿足公民對體育場館設施使用消費需求。據《京華時報》報道,在2010年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當地多名市民無法免費在公共體育館參加體育運動,多家體育館無視《全民健身條例》中當日對居民免費開放的規(guī)定。2012年,中國青年報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對2 704人群進行的調查表明:有79.9%的受訪者認為身邊缺乏可供運動的公共體育場館,91.1%的人群反映現在公共體育場館收費過高,而其中認為收費非常高達到55.1%的比例,89.0%的受訪者甚至抱怨,目前過高的公共體育場館收費使得無法消費體育運動。[12]而在對全國41家場館經營管理者的關于政策法規(guī)對體育場館建設經營影響原因的訪問調查的結果來看,公共體育場館的建設經營管理者反映,目前政策法規(guī)還存在較多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公共體育場館協調發(fā)展,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法律法規(guī)制定過于原則,較為寬泛,難以落實;第二,法律法規(guī)的操縱性不強,不能作為現實依據;第三,法律文件的法律位階較低,導致其權威性程度較低;第四,法律法規(guī)內容不完善;第五,政策性文件多而法律性文件少,政策往往不具有可訴性,也不能作為法律裁判的依據,其制裁的力度較低;第六,體育執(zhí)法權限設置不清,體育執(zhí)法保障制度不健全??傮w上看,頒布實施的公共體育場館法律法規(guī)的效益并未隨立法規(guī)模的擴大和數量的增多而相應增長,其形式和價值的合理性還沒有很好結合,法律法規(guī)的供給有效性未得到社會普遍認同,其社會認知度不高。
(1)根據有效供給的理論,體育場館政策法規(guī)制定和實施實際上就是制度產品的供給,而制度供給中機制供給和政策供給是場館服務產品供給的基礎及關鍵。
(2)我國公共體育場館政策演變過程可以歸類為三個階段:規(guī)劃建設時期,重視場館建設與使用;改革探索時期,強調對外開放,倡導經營管理;改革深入時期,重視公共效益,鼓勵社會建設開發(fā),加大地方政府相配套。
(3)體育場館政策供給有效性研究表明:各種場館政策相繼頒布實施促進了體育場館數量增長和質量提高;在目前頒布的體育場館政策法規(guī)中全國專門性政策法規(guī)所占比例較少,法律位階還不高;我國體育場館政策結構體系基本形成,類型上分為規(guī)劃建設和經營管理兩種,政策內容上還表現出模糊性和滯后性;場館政策在滿足居民和經營者的有效需求上還有明顯不足,其社會認可度還不高。
(4)提高體育場館政策法規(guī)供給有效性應由政策數量增加向質量提高轉變,在提高法規(guī)法律位階同時,注重政策法規(guī)修訂、更新及配套,政策規(guī)劃建設更加標準化,投資經營多元化模式更加明確,政策法制定與實施必須以消費者為導向,保證法規(guī)有效需求實現。
[1]厲以寧.西方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
[2]薩繆爾森、諾德豪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第十七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3]胡培兆.有效供給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415.
[4]華桂宏.有效供給與經濟發(fā)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76-82.
[5]陳端計.我國市場經濟中的供給問題研究[D].福建:廈門大學,2003,25.
[6]陳振明.政策科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59.
[7]新星正在躍起-記新奧特集團董事長鄭福雙[N].光明日報,1998-06-15.
[8]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規(guī)匯編[C].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1.
[9]公共體育設施社會化改革嘗試-寧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經營和管理的創(chuàng)新[J].體育產業(yè)信息,2004(6).
[10]關于印發(fā)“十二五”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規(guī)劃的通知[DB/OL].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48/n33793/3425606.htm l.
[11]董玉明.宏觀調控視野下的體育政策法規(guī)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R].北京: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09.7:49.
Evolution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of Public Sports Ven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ffective Supply Theory
YANG Feng-Hua,et al
(Jiang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56)
Depending on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mathematical statistics,induction and deduction,the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ffective supply theory,summarizes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evolution of public sports venues for the sake ofmeeting the policy requirement of the venues.It further analyzes the supply effect of th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validity of policy supply of public sports venues.
effective supply;system supply;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G80-052
:A
:1001-9154(2014)02-0037-06
G80-052
A
1001-9154(2014)02-0037-06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公共體育場館服務有效供給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1cty002。
楊風華(1973-),男,武漢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體育管理學。
201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