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傳明
(宣城市宣州區(qū)委宣傳部,安徽 宣城市宣州區(qū) 242000)
開展“走轉(zhuǎn)改”深化對新聞報道規(guī)律的認識
□汪傳明
(宣城市宣州區(qū)委宣傳部,安徽 宣城市宣州區(qū) 242000)
自中宣部等五部門發(fā)出號召,在全國新聞戰(zhàn)線深入開展“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聞風而動,廣大編輯、記者紛紛走出機關、趕赴基層,他們用飽蘸真情的筆觸、鏡頭和話筒,報道最基層群眾的心聲和輿情,關注中國發(fā)生的最新而深刻變化,充分彰顯新聞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這是一次全身心感悟科學發(fā)展理念、凸顯新聞報道“三貼近”方針,更為全國新聞戰(zhàn)線吹進了一股新風、帶來了不一樣的感覺。
筆者認為,開展“走轉(zhuǎn)改”活動,編輯記者在躬身實踐、筆耕不輟的同時,也要“跳出新聞看新聞”,對“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有一個清醒而準確的把握,進一步深化對新聞報道規(guī)律的認識,努力做到在貼近生活中增長見識,在貼近群眾中增進感情,在貼近實際中探求真知。
新聞是什么?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報道。對于這一定義,我們也許并不陌生,但新聞報道要求做到及時、準確、真實、客觀卻不輕松。它需要廣大編輯記者主動沉入一線“接地氣”,積極投身于火熱生活找靈感,常年奔波行走在路上,不辭辛苦疲勞,不畏艱難困阻,時刻關注基層發(fā)生的冷暖變化,在深入生活中捕捉新聞素材,在深入實際中提煉報道主題,在深入現(xiàn)場中強化輿論宣傳的話語權,寫出一篇篇才情兼?zhèn)?、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佳作來?/p>
常言道:“新聞全靠用心采,看你會采不會采”。深化對新聞定義的理解,要求編輯記者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不斷增強新聞職業(yè)的敏銳性與洞察力,努力提高新聞報道的主動性和采寫水平。編輯記者要帶著問題思考,帶著責任采編,傾注真誠付梓,改變傳統(tǒng)的總結和公文報道模式,多用鮮活語言說話,多用事實、實例闡述,把從工作角度報道轉(zhuǎn)變?yōu)閺淖x者角度報道,把單調(diào)枯燥的程序報道轉(zhuǎn)變?yōu)榻佑|社會問題的深度報道,抓住新聞點、體現(xiàn)典型性。
群眾是真正的歷史英雄,當然也是各級新聞媒介聚集的中心。深化群眾觀點,就是為了廓清編輯記者“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基本認識,將真情匯聚筆端,將民聲錄入話筒,將感人場景定格成畫面,忠實記錄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和巨大的創(chuàng)造行動;就是圍繞踐行新聞報道“三貼近”方針,在深入走訪中與群眾面對面交流、“零距離”交心,真切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帶著感情吁民聲,肩負責任寫民情;就是在開展“走轉(zhuǎn)改”活動中,不斷密切、融洽與群眾的聯(lián)系,努力打牢馬克思主義新聞宣傳的群眾觀點、實踐觀點。
有一句話說得好:“與群眾同高度,你會覺得群眾說話有深度”。編輯記者深入群眾首先要撂下架子、撲下身子、甘當學生,從群眾豐富的實踐活動中汲取前行需要的養(yǎng)分,增添做好新聞報道工作的動力;其次要學會與群眾相處、建立感情、打成一片,“只有說群眾聽得懂的話,群眾才會說你想了解的事”,進而有助于從基層視角了解國情、掌握民生、做好宣傳;再次要心系群眾、眼光向下,與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采寫他們關心的人,編發(fā)他們關切的事,離群眾最近新聞才有新亮點、新價值,和群眾最親新聞才有新氣象、新收獲!
眾所周知,日新月異的基層是新聞資源的富庶之地,也是編輯記者縱橫馳騁、大有作為的廣闊舞臺?;鶎佑龅降膯栴},一般是國家和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基層的實踐探索,往往預示著社會進步的行動指針;基層的悄然變遷,同樣匯聚成時代前行的動力。因而,編輯記者與基層須臾不能分離,就像是“魚兒離不開水、鳥兒離不開空氣”一樣。反之,不深入實際、脫離基層,新聞報道工作勢必犯形而上學的錯誤,長此久之新聞作品必然“味同嚼蠟”,喪失生命力。
輕裝上陣、深入基層,編輯記者一方面要樹立“勤奮工作不怕苦、深入采編不畏難”的職業(yè)觀。經(jīng)驗和直覺都告訴我們:好新聞大多數(shù)蘊藏在基層,好稿件需要反復修改、精心提煉,好作風也是在跑田間地頭中歷練而成。編輯記者要經(jīng)常深入到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村、企業(yè)、學校和城市社區(qū),廣泛了解社情民意,積極捕捉富含價值的新聞線索,采編感人且富有時代精神的鮮活稿件,如此“妙筆”方能“生花”,作品達到“力透紙背”。另一方面,要邁開雙腿,保持“常年行走在路上”的工作狀態(tài)。種子唯有深植沃土,才能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編輯記者只有深深扎根基層,才能獲取成長成材的不竭動力。
新聞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學問。它需要占有大量的新聞素材。在短時間內(nèi)對新聞發(fā)生的背景、事件的來龍去脈、向外界報道的信息點要了如指掌、爛熟于心,并迅速采寫、及時報道,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歷經(jīng)持之以恒的鍛煉與堅持。它需要學與思、采與編的結合和統(tǒng)一。一篇上乘的新聞稿件無不是思想立意、謀篇布局、框架結構、措辭修飾等方面字斟句酌的結果,凝聚著編輯記者大量的辛勞和汗水。它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既要吃透上面政策精神,又要摸準下面實際情況,善于把握宣傳角度和分寸;既要完成采編任務,又要創(chuàng)新采編方式,不斷擴大宣傳效果。
也許有人認為新聞是“易碎品”,采編新聞不需要高深的學問。其實不然,從“術業(yè)有專攻”角度而言,新聞是一門全新的學科,也是一門崇高且充滿挑戰(zhàn)性的學科,它需要編輯記者擁有廣博的知識、敏捷的思維、勤奮的秉性、堅強的意志、正直的品格,所以,新聞工作者曾被人譽為特殊材料制成的“特殊人才”。況且,從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及“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等角度來說,更賦予廣大編輯記者一份神圣使命、一份歷史擔當、一種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