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發(fā) 黃福忠 黃 俊 黃 毅
(1四川省榮縣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榮縣 643100;2四川省榮縣中醫(yī)醫(yī)院,榮縣 643100)
東漢·張仲景著 《傷寒論》,對中醫(yī)急癥論述頗多,其中記載發(fā)熱癥狀的原文達120余條,約占全書原文的1/3。金·成無己撰 《傷寒明理論》將發(fā)熱列于諸癥之前??梢姡糯t(yī)家對發(fā)熱之癥十分重視。近幾年來,隨著國際醫(yī)學交流的熱潮,仲景學說已成為中外醫(yī)學交流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學術理論和實用價值,吸引著中外醫(yī)學家的研究興趣。發(fā)熱是臨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然而對六經發(fā)熱證治的研究,所見甚少,本文茲就六經發(fā)熱的病機、證治進行初步探討如下。
六經發(fā)熱包括今人所指的發(fā)熱,是指各種原因致體溫超出正常范圍 (口腔或舌下正常體溫為36.5℃~37℃),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癥狀。六經發(fā)熱各經具有特殊的熱型。
《傷寒論》以六經作為辨證論治的綱領。六經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統(tǒng)稱而言。六經證候,皆有發(fā)熱的癥狀,但各有其特征,如太陽病以發(fā)熱惡寒為其特征。陽明病以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或潮熱、腹?jié)M、便秘為其特征。少陽病以往來寒熱為其特征。太陰病以手足自溫為其特征。少陰病以反發(fā)熱、脈沉為其特征。厥陰病以熱深厥深,熱微厥微為其特征。
總之,三陽病的發(fā)熱,證見發(fā)熱惡寒、壯熱、潮熱、往來寒熱等熱型在臨床上極為常見。三陰病的發(fā)熱,證見手足自溫,反發(fā)熱、脈沉,熱深厥深,熱微厥微等熱型,在臨床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太陽病發(fā)熱的病機,太陽經居于外,有主一身之表的作用。外邪侵襲,首當其沖,邪客肌表,陽氣怫郁,所以發(fā)熱。如 《傷寒明理論·發(fā)熱第一》說:“其發(fā)熱屬表者,即風寒客于皮膚,陽氣佛郁所致也”。
陽明病發(fā)熱的病機有二,①陽明經證,陽明主里,里熱亢盛,蒸騰于外,故見身熱,迫津外泄,則汗自出,無太陽表證,故不惡寒,里熱熾盛,患者有惡寒之感,故曰反惡熱。如 《傷寒來蘇集·陽明脈證》說: “陽明主里……”其身則蒸蒸然,里熱熾而達于外,與太陽表邪發(fā)熱者不同。”②陽明腑證,燥熱之邪與腸中糟粕相搏結而成燥屎,腑氣通降失順,出現潮熱、腹?jié)M、便秘等癥。如 《傷寒明理論·潮熱第五》說: “潮熱屬陽明,必于日晡時發(fā)者,乃為潮熱?!?/p>
少陽病發(fā)熱的病機,邪在少陽半表半里,樞機不利,正邪相爭,正勝則熱,邪甚則寒,故寒熱交替出現。如 《傷寒類書·寒熱》說: “寒熱往來者,陰陽相勝,邪正交爭而作也……若邪氣在半表半里之間,則外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出入無拘,所以乍往乍來,而間作也。大抵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里多則多熱,邪在半表半里,則寒熱相半?!?/p>
太陰病發(fā)熱的病機,太陰病多因脾陽不足,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所致,脾主四肢,為至陰之臟,雖感外邪,但不象太陽病那樣表現強烈的全身發(fā)熱惡寒,而出現手足自溫等癥。如 《傷寒來蘇集·太陰脈證》說: “非太陰傷寒必手足溫也?!庇终f: “手足自溫,是表陽猶在。”
少陰病發(fā)熱的病機,少陰病多表現為里虛寒證,一般不發(fā)熱,若感受外邪,正邪相爭,始得之即有發(fā)熱,故謂之 “反發(fā)熱”,以別于單純太陽表證,太陽病脈浮,今脈不浮而是脈沉,沉脈主里,為少陰里虛寒證之征。
厥陰病發(fā)熱的病機,厥陰病出現身熱而手足厥冷其發(fā)病機理是邪深熱伏,陽氣內郁,不能外達于四肢,陽盛于內,格陰于外,陰陽氣不相順接,故發(fā)為手足厥逆。厥的微甚與熱的輕重相關,即 “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
總之,六經病發(fā)熱的機理,不外乎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臟腑和經絡功能紊亂所致。
《傷寒論》確立了六經辨證論治的綱領。六經辨證又貫穿著八綱辨證而聯系于臟腑、經絡,氣血辨證,臨證將它們有機的結合起來,更好的指導醫(yī)療實踐,現將六經發(fā)熱辨證論治臉案介紹于后,僅供參考。
4.1 太陽病發(fā)熱證治驗案
案1傷寒表實證:聶某某,男,36歲,農民。于1989年11月5日初診。因挑煤汗出寬衣,不慎著涼,第二天出現頭痛、身痛、惡寒發(fā)熱等癥。經當地醫(yī)生投以銀翅散 (湯劑)和感冒清片等,病情未見好轉,遂來求醫(yī)。癥見:頭痛、周身酸痛,惡寒發(fā)熱(T38.2℃),無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證屬:傷寒表實證,治宜辛溫發(fā)汗解表,方用麻黃湯治之。處方:麻黃12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6g,囑其煎湯溫服,加被取微汗。翌日,微汗出后,體溫正常,諸癥消失,一劑而愈。
案2表寒里熱證:陳某某,女,67歲,個體戶。于1989年10月28日初診?;颊咚赜写玻坑龊窗l(fā)。前日因起早做糯米粑,不慎受涼。遂覺頭痛身疼,惡寒發(fā)熱 (T38.4℃),無汗,心煩,口不渴,咳吐白色泡沫痰,氣喘,胸悶,舌苔薄白,脈浮緊。證屬:喘證 (表寒里熱證),治宜解表清里,宣肺平喘。方用大青龍湯加味治之,處方:麻黃18g,桂枝10g,生石膏30g,杏仁12g,甘草6g,大棗15g,生姜3片,蘇子15g,紫菀15g,款冬花12g。囑其煎湯溫服,取微汗,禁生冷、油膩。10月29日二診:服藥后,微汗出,頭痛身疼發(fā)熱減輕 (體溫37.7℃),舌苔薄白,脈浮緊。上方減麻黃為12g,續(xù)服。隨訪:服藥后體溫正常,表證已罷,咳喘減輕。
案3邪熱壅肺證:黃某,女,5歲。于1989年9月5日初診?;純喝涨俺霈F發(fā)熱、咳嗽、氣喘、流清涕等癥,在××醫(yī)院肌注柴胡針、慶大霉素針,未見效,遂來門診求醫(yī)。癥見:高熱 (T39.8℃),咳嗽吐黃色稠痰,喘氣,鼻煽,汗出,心煩,口渴,舌苔黃厚,脈浮數。證屬肺炎喘咳,邪熱壅肺證。治宜:宣肺泄熱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湯加味治之。處方:麻黃5g,杏仁10g,生石膏40g(先煎),桑皮10g,浙貝母10g,瓜簍皮10g,梔子8g,黃芩10g,甘草6g,枇杷葉2張 (刷去毛)。囑其煎湯頻服。9月6日二診:高熱稍退 (T38.8℃),喘咳減輕,口渴,汗出,舌苔黃厚,脈浮數。上方減麻黃為3g,生石膏為30g,續(xù)服2劑。9月8日三診:高熱漸退 (體溫正常),氣喘已平,唯微咳,食欲不振,口干、舌紅少津,脈細數。證屬:肺胃傷陰,治宜:甘寒養(yǎng)陰,方用沙參麥冬湯加杏仁10g,浙貝母10g,枇杷葉2張 (刷去毛),調里善后。隨訪:服上方2劑后,病痊愈。
4.2 陽明病發(fā)熱證治驗案
案 陽明里熱證:晏某某,女,2歲零2個月。于1988年7月5日初診。患兒下午3點半突然出現神志昏迷,雙目上視,手足抽搐等癥,其母速將兒抱來門診求醫(yī),先掐人中,百會、合谷等穴,幾分鐘后,神志清楚,啼哭不停。癥見:高熱 (T40.1℃),惡風、流濁涕,心煩,口渴,汗出,溺黃,舌苔薄黃,脈浮數,指紋浮紫。證屬:陽明里熱證兼有表邪,治宜:解表清里,平肝息風,方用白虎湯加味治之。處方:生石膏40g,知母10g,甘草6g,蟬蛻8g,鉤藤10g,金銀花12g,連翹10g,薄荷6g,青蒿8g,蘆根10g,囑其煎湯,頻服。7月6日二診高熱減退 (T38.6℃),抽搐未再發(fā),諸癥悉減,上方減輕劑量,石膏30g,知母8g,金銀花10g,續(xù)服2劑。7月9日三診體溫正常,脈靜身涼,煩渴已解,唯不思飲食,時而干嘔,舌紅少津,脈細數。證屬余熱未盡,氣陰已傷。治宜:清解余熱,益氣養(yǎng)陰,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淮山藥、雞內金、谷芽、調理善后。隨訪:服上方3劑后,病痊愈。
4.3 少陽病發(fā)熱證治驗案
案 半表半里證:王某某,女,43歲,教師。于1989年11月6日初診。病者患有左腎結石1.5cm×0.5cm大小。因洗衣服不慎著涼,翌日出現頭痛身疼,往來寒熱 (T38.7℃)干嘔,口苦,不欲食,大便調,苔薄黃,脈弦。證屬:邪在少陽,治宜:和解少陽,方用小柴胡湯加味治之。處方:柴胡18g,黃芩15g,黨參20g,姜半夏15g,葛根20g,羌活12g,大棗15g,炙甘草l0g,生姜3片,囑其煎湯后去渣重煎,分次溫服。11月7日二診:頭痛身疼減輕,往來寒熱已解,體溫正常,干嘔,口苦,舌苔薄黃,脈弦。上方減柴胡為15g,黃芩為12g治之。隨訪:服藥后病愈。
4.4 太陰病發(fā)熱證治驗案
案 太陰病兼挾表證:但某某,男,1歲10個月。于1989年8月15日初診。患兒腹痛,泄瀉5天,瀉下清稀,發(fā)熱 (T37.8℃),汗出,流清涕,口和,溺清,舌淡苔白膩,脈沉遲而弱。證屬:里虛寒證兼挾表邪,治宜:溫中解表,方用理中湯合桂枝湯。處方:黨參8g,白術6g,干姜3g,炙甘草2g,桂枝3g,白芍藥3g,大棗6g。8月17日二診:表證已罷,體溫正常,泄瀉已止,惟神疲,納差,舌淡苔白膩,脈沉弱,改用參苓白術散 (改散劑為湯劑)調理善后。隨訪:服上方2劑后,病痊愈。
4.5 少陰病發(fā)熱證治驗案
案 少陰病兼表證:吳某某,女,76歲。于1989年11月25日初診。因氣候變化,不慎著涼,隨即出現失音,畏寒,反發(fā)熱 (T37.7℃),頭疼身痛無汗,口和,納差,溺清,大便調暢,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證屬:少陰病兼挾表證。治宜:助陽解表,宣肺利音,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桔梗湯治之。處方:麻黃10g,附子15g(先煎30分鐘),細辛3g,桔梗12g,炙甘草6g。囑其煎湯溫服。11月27日二診:服藥后微汗出,頭痛身疼減輕,畏寒稍減,體溫正常,聲音有所好轉,口和、納差、溺清,舌淡苔薄白,脈沉細。上方減麻黃為8g續(xù)服。隨訪:服上方二劑后,聲音恢復正常,諸癥悉除。
4.6 厥陰病發(fā)熱證治驗案
案 熱厥:張某某,女,6歲5個月,于1986年11月17日初診?;疾∏叭粘霈F咽痛,打噴嚏,流濁涕等癥,服用銀柴沖劑,病未見好轉。今日上午十時突然出現高熱 (T40.3℃),神昏、寒戰(zhàn)、四肢厥冷 (其父母親用瓶裝高溫熱水保溫),時而自汗出,心煩,口渴喜冷飲,咽痛紅腫,見有化膿點,溺黃,大便調暢,舌紅苔黃厚脈沉數有力。證屬:①爛乳蛾 (熱毒壅盛證)。②熱厥。治宜清熱解毒利咽,方用白虎湯合銀翹馬勃散 (湯)加味治之。處方:生石膏60g(先煎)、知母10g,甘草5g,金銀花15g,連翹10g,射干8g,馬勃10g,青蒿10g(后下),板蘭根10g,牛蒡子10g,桔梗10g,蒲公英10g。囑其煎湯頻服,勤觀察,每日一劑。8月19日二診:服上方共2劑,高熱減退(T38.6℃),汗出,口渴,四肢溫和,咽痛紅腫減輕,未見化膿點,舌苔黃厚,脈沉數有力。上方減石膏為40g,續(xù)服。8月22日三診:服上方共3劑,諸證悉除,體溫正常,惟神疲,納差,舌紅少津,脈細數。證屬:胃陰虧虛,治宜:養(yǎng)胃生津,改用竹葉石膏湯加淮山藥、石斛、雞內金、谷芽,調理善后。隨訪:服上方3劑,病痊愈。
六經發(fā)熱是泛指病者自身有發(fā)熱感覺,或醫(yī)者用手捫病者肌膚有異常的熱感。包括各種原因致體溫超出正常范圍,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
六經發(fā)熱證候,各有其特征。其病機不外乎邪正盛衰,陰陽失調,臟腑、氣血、經絡功能紊亂所致。其辨證應與臟腑、氣血、經絡等辨證方法互相聯系,配合運用。其治法涉及汗、清、下、和、溫、補等方法。根據病情需要,??蓴捣ㄍ?。其方藥配伍嚴謹,用藥精當,加減靈活,而有法度。驗之臨床用仲景方治發(fā)熱證候,只要辨證準確,用藥恰當,退熱的療效很顯著,這充分體現醫(yī)圣仲景辨證論治的學術思想。
后世醫(yī)家在此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如清代葉天士創(chuàng)衛(wèi)氣營血辨證和吳塘創(chuàng)三焦辨證,豐富和發(fā)展了仲景治發(fā)熱的內容,切不可忽視。
時代在前進,科學在發(fā)展,對中醫(yī)藥治療發(fā)熱證候的劑型和給藥途徑,應予改進。
[1]葉成炳,王明杰.傷寒明理論闡釋[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8:72.
[2]柯琴.傷寒來蘇集[M].上海:上??萍汲霭嫔?,19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