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靜 劉培朵 崔 茜 郝 鑫 肖 宵 張慶林
(認知與人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西南大學); 西南大學心理學院, 重慶 400715)
情緒性記憶的主動遺忘, 是指人們有意識地主動遺忘帶有情緒色彩的記憶內(nèi)容, 特別是一些負性情緒性記憶(如, 經(jīng)歷地震后的慘痛記憶)。這些記憶會給人們帶來心理創(chuàng)傷, 如何有效地淡化這些痛苦記憶, 對于幫助人們從創(chuàng)傷中恢復有很大作用。研究者們在實驗室中采用項目法定向遺忘范式(item-method directed forgetting)對情緒性記憶的主動遺忘進行研究。該范式的主要流程是在每個學習項目之后立即給予被試一個“記”或“忘”的指令, 在最后的記憶測試中, 如果要求記住項目(to be remembered, TBR)的成績顯著好于要求遺忘的項目(to be forgotten, TBF), 即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效應(Anderson, 2003; Nowicka, Marchewka, Jednorog,Tacikowski, & Brechmann, 2011)。目前對定向遺忘有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encoding)和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兩種解釋。前者認為定向遺忘出現(xiàn)的原因是信息編碼階段TBR項目比TBF項目得到了更多的精細編碼; 而抑制控制理論則認為定向遺忘出現(xiàn)的原因是信息在編碼和提取階段被試利用抑制控制機制對TBF項目進行抑制(衰減其激活或阻斷其提取通道), 最終導致了兩種項目在記憶成績上的差異。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兩種機制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定向遺忘效應(Anderson, 2003;Fawcett & Taylor, 2008; Nowicka et al., 2011)。
人們能否主動遺忘情緒性記憶一直是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大量研究表明情緒具有記憶增強效應(memory enhancement effect, MEE), 情緒通過抓取注意, 增強信息的編碼和鞏固從而達到記憶效果的增強(Ohman, Flykt, & Esteves, 2001)。 因此在同等情況下, 情緒性記憶應該更加持久而強烈。那么人們能否克服情緒性記憶的優(yōu)勢, 主動遺忘這種優(yōu)勢記憶呢?以正常個體為被試, Tolin, Hamlin和Foa (2002)采用情緒詞語作為實驗材料, 發(fā)現(xiàn)被試能按照指令要求定向遺忘正性和負性詞語; 也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無論采用帶情緒色彩的詞語還是自傳式的記憶內(nèi)容作為實驗材料, 都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效應(Wessel & Merchelbach, 2006)。除上述針對正常被試的研究, 研究者們還對臨床上有心理疾病的個體進行了研究。McNally, Clancy, Barrett和 Parker(1998)發(fā)現(xiàn)童年期經(jīng)歷過性侵害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個體能夠按照指令的要求忘記正性或與災難經(jīng)歷相關的負性詞。Dumont (2000)發(fā)現(xiàn)抑郁被試能和正常被試一樣, 按照指令的要求選擇性遺忘正性、中性或是與抑郁或危險相關的負性詞。還有研究者甚至發(fā)現(xiàn)相對于中性材料, 被試能遺忘更多的情緒性材料(Depue, Curran, & Banich, 2007)。以上研究說明被試仍然能有效的利用抑制控制機制, 主動遺忘情緒性記憶(Depue, Curran, & Banich, 2007;Fawcett & Taylor, 2008; Hauswald et al., 2010)。
自我在記憶的編碼、組織和提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我參照效應(self reference effect,SRE)就是自我對記憶影響的一個典型效應, 表現(xiàn)為自我參照的回憶成績優(yōu)于其他參照加工(結構、語義或他人參照) (楊紅升, 黃希庭, 2007; 楊紅升,朱瀅, 2004; Cunningham, Turk, MacDonald, &Macrae, 2008; Han & Northoff, 2009; Han, Mao, Gu,Zhu, Ge, & Ma, 2008; Hepper, Gramzow, & Sedikides,2010; Symous & Johnson, 1997)。以往關于自我參照對記憶的影響, 大多側重從信息編碼角度考察自我參照的加工優(yōu)勢, 但作為記憶系統(tǒng)的另一重要方面,自我參照對遺忘影響的研究很少。記憶系統(tǒng)不僅包括記憶, 同時也包括有意識地對記憶內(nèi)容進行控制,主動地選擇性遺忘某些記憶內(nèi)容。自我參照是否影響主動遺忘呢?Power, Dalgleish, Claudio, Tata和Kentish (2000)發(fā)現(xiàn)如果要求被試在學習情緒性材料的時候將這些材料與自身相聯(lián)系, 抑郁組和正常組被試都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效應, 但抑郁組被試回憶出了更多的負性 TBF項目。研究者們認為雖然自我參照加工會導致記憶加工上的優(yōu)勢, 但這并不能阻止遺忘指令激活的抑制機制對情緒性材料的記憶進行抑制。但他的研究中并沒有設置自我參照和他人參照兩種參照方式, 而這兩種加工的比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參照效應。國內(nèi)研究者李文娟、吳艷紅和賈云鷹(2005)采用字表法定向遺忘范式考察了自我參照對字表法定向遺忘的影響, 結果發(fā)現(xiàn)自我參照條件下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 而魯迅參照條件下沒有發(fā)生定向遺忘。但該研究采用的褒義詞和貶義詞作為實驗材料, 并沒有清楚對材料的效價進行區(qū)分, 而且在結果分析的時候也并沒有對不同性質的項目受自我參照影響的程度進行對比。日常生活中人們主動遺忘情緒性記憶的現(xiàn)象又很常見, 只有在實驗中同時設置正、中、負三種材料才能考察自我參照效應對情緒性材料定向遺忘的影響。
從以上綜述可以看出, 自我參照對情緒性記憶主動遺忘影響的研究較少, 而遺忘自身經(jīng)歷的情緒性記憶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每個人在生活中或許都曾經(jīng)歷過一些痛苦的事情, 這些痛苦的記憶是人們想盡辦法想要忘記的。有時由于不能成功遺忘這些痛苦記憶反而導致身心疾病。有些痛苦記憶可能是自我親身經(jīng)歷的, 有些可能是目睹了發(fā)生在別人身上的痛苦經(jīng)歷, 這些痛苦記憶的自我卷入度是不同的。那么不同自我卷入度的情緒記憶的遺忘效果和機制是否相同呢?以往研究表明自我參照效應具有穩(wěn)健性(楊紅升, 朱瀅, 2004; Northoff, Heinzel,Greck, Bermpohl, Dobrowolny, & Panksepp, 2006; Han et al., 2008; Mu & Han, 2010; Zhu, Zhang, Fan, & Han,2007), 而情緒也具有記憶增強效應, 在兩種記憶增強作用下, 被試是否能主動遺忘情緒性記憶還有待探討。理解自我參照對情緒性記憶主動遺忘的影響不僅可以豐富記憶和遺忘的理論, 而且對于臨床上治療由不同自我卷入度的創(chuàng)傷記憶引起的精神疾病也有重要參照價值。本研究將結合自我參照和主動遺忘兩個范式來研究自我參照對情緒性記憶主動遺忘的影響。根據(jù)以上綜述, 本研究假設不同參照條件下的主動遺忘效果不同。此外, 以往研究表明個體具有自我提升的動機, 人們有一種增強自尊、提高個人價值感、尋求積極自我認知、避免消極反饋評價的需要。它包含自我提高和自我保護兩個方面, 兩者之中又以自我保護的作用更為突出(Alicke & Sedikides,2009; Hepper, Gramzow, & Sedikides, 2010)。因此, 本研究假設為了達到自我提高和保護的目的, 自我參照會干擾情緒性記憶的定向遺忘, 自我參照下的正性詞不會出現(xiàn)顯著的定向遺忘, 自我參照下的負性信息會出現(xiàn)顯著的定向遺忘; 而他人參照下, 由于不存在自我提升動機的影響, 因此不會出現(xiàn)這一特點。
實驗一采用項目法定向遺忘范式考察自我參照對情緒性記憶定向遺忘的影響。由于以往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 當測試任務是再認時, 自我參照效應往往不明顯(Symous & Johnson, 1997; 楊紅升, 黃希庭,2007), 因此在被試做了再認判斷之后, 要求被試進行了熟悉度的判斷。預期由于自我提升效應的存在, 自我參照對不同效價的情緒性記憶的定向遺忘有不同的影響。
某高校本科生38人, 其中男生20名, 女生18名, 平均年齡為22歲, 標準差為0.42, 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 均未參加過類似實驗。實驗付給被試一定的報酬。從后續(xù)R/K判斷的行為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 有4個被試的判斷全部為“1”, 且多個試次出現(xiàn)了漏按鍵, 因此將這 4個被試的數(shù)據(jù)刪除。對剩余的 34個被試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p
> 0.05) (負性詞語M
=3.30,SD
= 0.12; 中性詞語M
= 3.43,SD
= 0.11, 正性詞語M
= 3.54,SD
= 0.13), 效價上差異顯著(p
<0.05(負性詞語M
= 2.28,SD
= 0.29; 中性詞語M
=4.39,SD
= 0.22, 正性詞語M
= 5.88,SD
= 0.16)。將三類詞隨機分為兩組, 一組作為學習項目, 另一組作為再認時的干擾項目, 兩組詞語在熟悉度、效價上匹配。實驗采用3×2×2的被試內(nèi)設計。變量1為詞語的效價, 分為正、中、負三個水平; 變量 2為參照方式, 分為自我參照和魯迅參照兩個水平; 變量 3為提示類型, 分為記和忘兩個水平。因變量為被試的回憶成績。
實驗分為學習、分心任務和測試3個階段。
學習階段:計算機屏幕中央首先呈現(xiàn)指導語,告知被試實驗的任務和具體操作流程。待被試明白指導語后進入正式實驗。屏幕中央首先出現(xiàn)一個注視點“+”500 ms, 隨后一個人格形容詞和參照標準(自己或魯迅)呈現(xiàn)2 s (為了凸顯人格形容詞, 它們都以三號字體呈現(xiàn), 參照對象以五號字體呈現(xiàn)),要求被試判斷人格形容詞與參照對象的符合度, 符合按“1”鍵, 不符合按“2”鍵, 魯迅參照和自我參照以隨機的方式呈現(xiàn)。被試按鍵后, 隨機出現(xiàn)的記憶指令“記”或“忘”呈現(xiàn)在屏幕上 1.5 s (“×”代表“忘”,“√”代表“記”), 指令呈現(xiàn)后立即進入下一個試次。正、中、負三類詞以隨機的方式呈現(xiàn)給被試。
干擾階段:學習階段結束后是3 min的干擾任務, 要求被試在3 min內(nèi)口算50道數(shù)學題, 并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3 min一到收答題紙。
測試階段:干擾階段結束后立即讓被試進行再認測試, 認為學習過的詞語就按“1”鍵, 沒有學習過的按“2”鍵。對于被試判斷為“學習”過的項目, 還要進一步進行R、K判斷。如果被試真正清楚地記得這些項目, 能回憶起詞語呈現(xiàn)時的細節(jié)就做R反應(即 remember), 相反, 如果僅僅知道該詞是先前呈現(xiàn)過的, 并不記得呈現(xiàn)時的細節(jié), 或者僅僅是憑熟悉感進行再認, 則作K反應(即knowing)。
每種實驗處理下被試的平均再認成績及 R/K判斷的成績見表1。
利用SPSS 16.0對被試的再認成績進行了3 (效價:正、負、中)×2 (參照方式:自我參照、魯迅參照) × 2 (指令類型:記、忘)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效價的主效應顯著,F
(2,66)=5.31,p
﹤0.05, 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正性詞語與中性詞差異不顯著(p
﹥0.05), 正性詞與負性詞差異顯著(p
﹤0.05), 中性詞和負性詞差異顯著(p
﹤0.05); 指令的主效應顯著,F
(1,33) =16.06,p
= 0.00, TBR項目的再認成績(M
= 0.73)顯著高于TBF項目(M
= 0.67); 參照的主效應不顯著,F
(1,33) = 2.51,p
﹥0.05。效價和參照的交互效應不顯著,F
(2,66)=0.52,p
﹥0.05; 效價和指令的交互效應不顯著,F
(2,66)=1.33,p
﹥0.05;參照和指令的交互效應顯著,F
(1,33) = 3.783,p
﹤0.05; 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自我參照條件下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效應,F
(1,33) = 39.41,p
﹤0.001; 魯迅參照條件下沒有出現(xiàn)定向遺忘效應,F
(1,33) = 0.58,p
﹥0.05。效價、參照和指令的三級交互效應不顯著,F
(2,66) = 0.11,p
﹥0.05。表1 每種處理下被試的擊中率及正確擊中下的R/ K判斷
F
(2, 66) = 9.04,p
﹤0.001。多重比較的結果顯示正性和中性詞間的差異不顯著(p
﹥0.05); 正性和負性詞間的差異顯著(p
﹤0.05); 中性和負性詞間的差異極其顯著(p
﹤0.001)。參照方式的主效應顯著,F
(1, 33) = 4.71,p
﹤0.05, 自我參照的成績高于(M
=0.59)魯迅參照(M
= 0.56); 記憶指令的主效應顯著,F
(1,33) = 9.94,p
﹤0.05, TBR項目的成績(M
= 0.6)高于TBF項目(M
= 0.55); 效價和參照的交互效應不顯著,F
(2,66) = 0.39,p
﹥0.05; 效價和記憶指令的交互效應不顯著,F
(2,66) = 0.28,p
﹥0.05; 參照和記憶指令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
(1,33) = 1.29,p
﹥0.05; 效價、參照和記憶指令三者的交互效應也不顯著,F
(2,66) = 1.20,p
﹥0.05。對34個被試擊中的項目中又判斷為K的次數(shù)進行了3(效價:正、負、中)×2(參照方式:自我參照、魯迅參照)×2(指令類型:記、忘)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效價的主效應不顯著,F
(2,66) =2.92,p
﹥0.05; 參照的主效應不顯著,F
(1,33) = 2.47,p
﹥0.05; 指令的主效應不顯著,F
(1,33) = 3.14,p
﹥0.05; 效價和參照的交互效應不顯著,F
(2,66) =0.55,p
﹥0.05; 效價和指令的交互效應不顯著,F
(2,66) = 2.87,p
﹥0.05; 參照和指令的交互效應不顯著,F
(1,33) = 1.27,p
﹥0.05; 效價、參照和指令三者的交互效應不顯著,F
(2,66) = 0.75,p
﹥0.05。從實驗結果的主效應可以看出, 無論采用再認判斷還是R/K判斷作為指標, 都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效應, 說明實驗中遺忘指令的操作是有效的。被試能按照指令的要求選擇性遺忘TBF項目。但是, 在實驗一再認測試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參照方式的主效應, 而在R/K判斷中的R判斷下出現(xiàn)了自我參照效應, K判斷條件下沒有出現(xiàn)此效應。以往很多研究也發(fā)現(xiàn)測試任務是再認時, 自我參照效應往往不明顯, 而采用“記得”和“知道”指標(R/K)來考察自我參照效應會得到更明顯的效果(Symous & Johnson, 1997;楊紅升, 黃希庭, 2007)。研究者們認為R反應具有情節(jié)記憶的性質, 伴有自我覺知意識, 以“記住”為特征的再認(R反應)含有自我指向的成分; 而K反應與語義記憶類似, 伴隨的是“知道感”, 基于“知道感”的再認(K反應)幾乎沒有自我指向成分(Wheeler, Stuss, & Tulving, 1997), 因此, 自我對記憶的影響只有在R反應中才能得到體現(xiàn), K反應沒有出現(xiàn)自我參照效應。此外, 效價的主效應主要表現(xiàn)為負性詞語的再認成績顯著的低于中性和正性詞語, 原因可能是正常個體為了心理保健的作用都傾向回避負性信息。而這種差異僅表現(xiàn)在R判斷中, 以往的研究表明 R判斷是一種速度較慢的基于意識的提取過程, 而K判斷是自動的、基于熟悉度的判斷(Yonelinas,2002)。個體為了達到心理保健功能, 必須有意識的對信息的提取過程進行控制, 而 K判斷是一種自動的過程, 被試不能有意識的控制, 因此并沒有出現(xiàn)正、中、負性三種詞語在K判斷成績上的差異。
但實驗結果并沒有出現(xiàn)效價、指令和參照方式三者的交互效應。也即是并沒有出現(xiàn)前言假設的自我參照會對不同效價的情緒性記憶的定向遺忘產(chǎn)生不同影響??赡艿脑蚴怯洃洔y試的方式是再認,如果采用回憶測試也許會出現(xiàn)前言中假設的結果。因為回憶和再認的提取方式是不同的(Koutstaal &Schacter, 1997)。在再認測試中, 記憶提取對象已經(jīng)呈現(xiàn)在眼前, 被試不需要自己構建提取線索, 此時,自我就沒有更多的機會對儲存的記憶進行控制, 因為提供的提取線索直接與儲存的記憶相匹配, 那么自我提升動機對記憶提取的影響也就減弱了(Argembeau, Comblain, & Linden, 2005)。而在回憶測試中, 被試需要自己構建提取信息的線索, 在這種提取條件下被試的主動性很強。同時由于每個人都有自我形象提升動機存在, 更傾向提取那些與自身相聯(lián)系的積極信息。那么此時應該會出現(xiàn)自我參照對不同效價的情緒性記憶的定向遺忘產(chǎn)生不同影響, 正性詞語應該不會發(fā)生定向遺忘效應, 但負性詞語會發(fā)生遺忘效應。
實驗二采用回憶作為測試方式考察自我參照對不同效價的情緒性記憶定向遺忘的影響。由于回憶測試中被試需要自己構建提取信息的線索, 而每個人都有自我形象提升動機的存在, 預期能夠得到自我參照對不同效價的情緒性記憶定向遺忘產(chǎn)生不同影響。
某高校本科生59人, 其中男生22名, 女生37名, 平均年齡為 23.5歲, 標準差為0.32, 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 均未參加過類似實驗。實驗付給被試一定的報酬。
p
> 0.05) (負性詞語M
= 3.47,SD
=0.21; 中性詞語M
= 3.40,SD
= 0.19, 正性詞語M
=3.45,SD
= 0.17), 效價上差異顯著(p
< 0.05) (負性詞語M
= 2.17,SD
= 0.30; 中性詞語M
= 4.65,SD
=0.22, 正性詞語M
= 5.79,SD
= 0.20)。實驗采用3×2×2的被試內(nèi)設計。變量1為詞語的效價, 分為正、中、負三個水平; 變量 2為參照方式, 分為自我參照和魯迅參照兩個水平; 變量 3為提示類型, 分為記或忘兩個水平。因變量為被試的回憶成績。
實驗二的程序和實驗一基本相同, 不同是在干擾任務結束后不進行再認測試, 而要求被試在5分鐘內(nèi)盡可能多的回憶出學習階段出現(xiàn)過的詞語, 而不考慮學習階段呈現(xiàn)的指令是“記”還是“忘”。
每種處理下被試的平均回憶成績見表2。
表2 每種實驗處理下被試的平均回憶成績(M±SD)
利用SPSS 16.0對被試的回憶成績進行了3 (詞語屬性:正、負、中) × 2 (參照方式:自我參照、魯迅參照) × 2 (指令類型:記、忘)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效價的主效應極其顯著,F
(2,116) =35.64,p
﹤0.001, 事后檢驗的結果表明正性詞語與中性詞語差異顯著(p
﹤0.001), 正性詞與負性詞差異顯著(p
﹤0.001), 中性詞與負性詞差異顯著(p
﹤0.001); 參照的主效應顯著,F
(1,58) = 3.92,p
﹤0.05,自我參照的回憶成績(M
= 0.19)顯著高于魯迅參照的回憶成績(M
= 0.16); 指令的主效應顯著,F
(1,58) =13.02,p
﹤0.001, TBR項目的回憶成績(M
= 0.21)顯著高于TBF項目(M
= 0.15)。參照和指令的交互效應顯著,F
(1,58) =13.02,p
﹤0.001。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自我參照情況下, TBR項目的回憶成績顯著的高于 TBF項目,F
(1,58) =27.94,p
﹤0.001。也即是自我參照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效應, 而魯迅參照條件下沒有出現(xiàn)。效價和指令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
(2,116) =2.71,p
>0.05。效價和參照的交互效應不顯著,F
(2,116) = 1.11,p
>0.05。效價、參照和指令三者的交互效應顯著,F
(2,116) = 3.14,p
﹤0.05。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在自我參照條件下, 正性詞語未出現(xiàn)定向遺忘效應,F
(1,58) = 0.82,p
>0.05; 負性詞語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效應,F
(1,58) = 8.73,p
﹤0.05; 中性詞語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效應,F
(1,58) = 19.91,p
﹤0.001。但在魯迅參照情況下, 正性詞語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F
(1,58) =8.12,p
﹤0.05; 負性詞語未出現(xiàn)定向遺忘效應,F
(1,58) = 0.12,p
>0.05; 中性詞語未出現(xiàn)定向遺忘效應,F
(1,58) = 0.81,p
>0.05 (見圖1)。圖1 不同實驗處理下被試的回憶成績
從實驗二的結果可以看出記憶指令的主效應顯著, 表明被試能按指令的要求選擇性遺忘 TBF項目。同時, 參照方式的主效應顯著, 說明參照方式的實驗處理也是有效的, 回憶測試是自我參照效應的有效測量方式。此外, 實驗二出現(xiàn)了參照、指令類型和效價三因素的交互效應。在自我參照情況下, 正性詞語沒有出現(xiàn)定向遺忘, 而負性和中性詞語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因為在回憶測試中, 被試需要自己主動的構建提取信息的線索, 而每個人都有自我提升的動機, 會傾向回憶那些與自身相聯(lián)系的積極信息, 那么被試應該會回憶出更多的正性自我信息, 回憶出很少的負性自我信息, 以保護良好的自我形象。
而在魯迅參照的情況下, 由于沒有自我提升動機的干擾, 不同效價詞語的定向遺忘并沒有出現(xiàn)自我參照下的特點。但在魯迅參照的條件下正性詞語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 而負性和中性詞語卻未出現(xiàn)定向遺忘。進一步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 在魯迅參照的條件下,如果指令是“忘”, 那么正、中、負三者的回憶成績是沒有差異的。而導致正性條件下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的原因是被試記住了更多的正性的魯迅參照的TBR項目, 所以最終導致了魯迅參照下, 正性TBR和 TBF項目之間的差異顯著, 定向遺忘效應的出現(xiàn)。為什么被試在魯迅參照的條件下會記住更多的正性項目呢?可能是因為正性詞語的加工深度更高導致的。實驗一和二的結果都表明效價的主效應顯著, 正性詞語的再認和回憶成績都高于中性和負性詞語。也即無論是在自我參照還是魯迅參照條件下, 正性詞語都是記住最多的項目。這可能是由于健康個體為了達到心理保健的作用, 在記憶時對正性詞存在偏好加工(Kennedy, Mather, & Carstensen,2004; Mather & Carstensen, 2005), 而這種偏好加工可能不受參照方式的影響, 但正情緒詞的遺忘則受到參照方式的影響。
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 無論采用再認判斷、R/K判斷還是回憶測試作為指標, 都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效應, 說明實驗中遺忘指令的操作是有效的。被試能按照指令的要求選擇性遺忘TBF項目。同時,在R判斷和回憶測試中都發(fā)現(xiàn)了自我參照效應, 說明自我參照方式的實驗操作也是有效的。
實驗二的結果表明自我參照對不同效價的情緒性記憶產(chǎn)生了不同影響。對于中性項目而言, 自我參照下的中性詞語發(fā)生了定向遺忘, 而魯迅參照下的詞語卻沒有發(fā)生定向遺忘。同時, 實驗一和二的交互效應分析也發(fā)現(xiàn), 在不考慮情緒的影響下,自我參照下的信息發(fā)生了定向遺忘, 而魯迅參照下的信息沒有發(fā)生定向遺忘。這一結果需要結合定向遺忘的心理機制來解釋。Bjork (1970) 的兩階段理論認為被試對遺忘指令的處理對策是以某種方式將TBR和TBF項目分開, 然后采用不同的機制分別對它們進行加工?,F(xiàn)有的研究表明選擇性編碼和抑制控制共同作用導致了定向遺忘效應(Anderson,2003; Fawcett & Taylor, 2008; Payne & Corrigan,2007; van Hooff & Ford, 2011; Zacks, Radvansky, &Hasher, 1996)。具體而言:被試在接到不同記憶指令后, 首先以某種方式將TBR項目和TBF項目分開, 然后采用各種編碼策略對 TBR項目進行精細編碼, 而利用抑制控制機制對 TBF項目進行抑制(衰減其激活或阻斷提取該項目的通道), 最終導致了定向遺忘的產(chǎn)生(Sahakyan & Delaney, 2005)。而自我是一個獨特的認知結構, 自我參照加工條件下記憶材料具有加工上的優(yōu)勢, 會得到精細獨特的加工, 材料之間的區(qū)辨性就高(Cunningham, Turk,MacDonald, & Macrae, 2008; Hepper, Gramzow, &Sedikides, 2010; Symous & Johnson, 1997)。較高的區(qū)辨性可以幫助被試準確將學習材料區(qū)分為 TBR和 TBF兩類, 然后利用抑制控制機制對 TBF項目進行抑制, 而把更多的記憶資源和編碼復述機會留給TBR項目, 最終導致了TBR和TBF項目在記憶測試成績上的差異, 出現(xiàn)了定向遺忘效應(Conway& Dewhurst, 1995; 李文娟, 吳艷紅, 賈云鷹,2005)。而他人參照條件下, 材料得不到自我參照條件下的獨特加工, 因此材料間的區(qū)別性較低, 從而導致定向遺忘的效果不明顯。
按照上述分析, 自我參照下的項目都應該發(fā)生定向遺忘, 而在實驗二回憶測試中, 自我參照對不同效價的情緒性記憶的定向遺忘產(chǎn)生了不同影響,自我參照下的負性項目發(fā)生了定向遺忘, 而正性項目沒有發(fā)生定向遺忘。這一結果與前言假設一致,該現(xiàn)象需要用自我提升效應來解釋。自我提升也譯作自我增強, 以往研究表明個體具有自我提升動機,它是自我系統(tǒng)的動機成分, 其核心假定在于人們有一種增強自尊、提高個人價值感、尋求積極自我認知、避免消極評價的需要, 它包含自我提高和自我保護兩方面, 兩者中又以自我保護的作用更為突出(Alicke & Sedikides, 2009; Hepper, Gramzow, &Sedikides, 2010)。
對于正性項目而言, 首先, 在自我參照下材料得到了精細加工, 那么材料間高的區(qū)辨性能幫助被試準確的將TBR和TBF項目分開, 如果沒有其它因素的影響, 自我參照下的正性項目應該像中性項目一樣發(fā)生定向遺忘。但由于材料具有情緒性, 此時自我提升會影響定向遺忘過程。在信息編碼階段,因為個體有一種增強自尊、提高個人價值感、尋求積極自我認知的自我提升動機, 正性項目在自我參照下會得到更精細的加工。如果隨后接到了 TBR指令, 相對于自我參照下的中性和負性 TBR項目,個體會利用選擇性編碼機制更深入的加工正性TBR項目; 如果遇到了TBF指令, 個體自我提升動機可能會拮抗這種遺忘指令, 導致最后不能選擇性的遺忘自我參照下的正性 TBF項目。從實驗結果來看, 自我參照下的正性 TBF項目的回憶成績?nèi)院芨? 說明被試的確沒有按照指令要求遺忘正性TBF項目。而在信息提取階段, 由于自我提升動機的存在, 為保護良好的個人形象, 個體可能會積極建構提取正性項目的線索, 回憶出更多的正性項目。最終導致了自我參照下的正性項目沒有發(fā)生定向遺忘(Argembeau, Comblain, & Linden, 2005)。而如果參照方式是魯迅, 按照前面材料區(qū)辨性的分析,魯迅參照下的項目應該不會發(fā)生定向遺忘, 但結果顯示魯迅參照下的正性項目發(fā)生了遺忘。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實際在要求“記”的時候,自我參照和魯迅參照是沒有差異的, 也就是在自我參照和魯迅參照下,個體對正性項目的加工優(yōu)勢都是存在的; 但在“忘”的情況下, 沒有自我提升對于TBF指令的拮抗, 所以被試按照要求遺忘了正性 TBF項目, 最終導致了魯迅參照下的正性TBR和TBF項目間差異顯著。結合自我和魯迅兩種參照方式下正性TBR和TBF項目的回憶情況, 似乎間接說明正性項目的記憶是不受參照方式的影響, 個體對他們都具有優(yōu)勢加工,但對正性項目的遺忘, 受參照方式的影響。
而對于負性項目, 自我參照下發(fā)生了定向遺忘而魯迅參照下卻沒有發(fā)生定向遺忘, 和中性項目的趨勢一致, 這一結果同樣可以用材料的區(qū)辨性來解釋。具體而言:自我參照下的項目由于得到了精細加工, 所以材料間的區(qū)辨性更高, 能夠幫助個體準備的將TBR和TBF項目分開, 然后再分別利用選擇性編碼和抑制控制對TBR和TBF項目進行加工,最終導致了定向遺忘效應。這似乎說明自我提升動機不影響中性和負性材料的定向遺忘, 只會削弱正性材料的定向遺忘效應。但自我參照下的負性詞語會威脅正性的自我概念, 而出于自我提升的動機,個體應該會減弱對它們的編碼和提取以維護個體積極的形象。如果這一影響存在, 那么自我參照下的負性 TBR和 TBF項目的回憶成績應該比中性TBR和 TBF項目低, 但我們的實驗并沒有出現(xiàn)這一結果??赡苁怯捎谪撔圆牧系恼J知加工優(yōu)先權使得自我提升動機的作用不明顯。很多研究表明與正性和中性事件相比, 機體對環(huán)境中的負性信息具有特殊的敏感性, 負性信息在注意和記憶加工中都存在優(yōu)先權(Blaut, Paulewicz, Szastok, Prochwicz, &Koster, 2013; Carreti’e, Mercado, & Tapia, 2001;Huang & Luo, 2006; Yuan, et al., 2007)。也許在信息編碼階段自我提升的動機會拮抗對負性詞語的編碼, 在提取階段也會阻斷對信息的提取, 但由于負性信息的加工優(yōu)勢很強大, 而自我提升動機沒能拮抗負性材料的加工優(yōu)勢, 所以最終自我提升動機的作用表現(xiàn)不明顯。這一推論需要通過后續(xù)的神經(jīng)機制研究來進一步的驗證。
本實驗考察了自我參照對情緒性記憶定向遺忘的影響。從研究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回憶測試是測量自我參照對情緒性記憶定向遺忘影響的有效方式。(2)參照方式會影響中性記憶的定向遺忘, 自我參照條件下的中性記憶會出現(xiàn)定向遺忘,而他人參照下的記憶不會出現(xiàn)定向遺忘, 自我參照條件下材料間的區(qū)辨性高可能是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3)自我參照對不同效價的情緒性記憶的定向遺忘有不同影響:自我參照下的正性詞語不會發(fā)生定向遺忘, 而負性詞語會出現(xiàn)定向遺忘, 自我提升效應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Alicke, M. D., & Sedikides, C. (2009).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protection: What they are and what they do.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20
, 1–48.Anderson, M. C. (2003). Rethinking interference theory:Executive control and the mechanisms of forgetting.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49
, 415–455.Argembeau, A. D., Comblain, C., & Linden, M., V. (2005).Affective valence and the self-reference effect: Influence of retrieval conditions.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6
,457–466.Bjork, R. A. (1970). Positive forgetting: The noninterference of items intentionally forgotten.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9
, 255–268.Blaut, A., Paulewicz, B., Szastok, M., Prochwicz, K., &Koster, E. (2013). Are attentional bias and memory bias for negative words causally related?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44
, 293–299.Carretié, L., Mercado, F., & Tapia, M. (2001). Emotion,attention, and the ‘negativity bias’, studied through event-related potenti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41
, 75–85.Conway, M. A., & Dewhurst, S. A. (1995). The self and recollective experience.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9
,1–19.Cunningham, S. J., Turk, D. J., MacDonald, L. M., & Macrae,C. N. (2008). Yours or mine? Ownership and memory.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7
, 312–318.Depue, B. E., Curran, T., & Banich, M. T. (2007). Prefrontal regions orchestrate suppression of emotional memories via a two-phase process.Science, 317
, 215–219.Dumont, M. (2000). Directed forgetting and memory bias for emotion-congruent information in clinical depression.Cahiers de Psychologie Cognitive, 19
, 171–188.Fawcett, J. M., & Taylor, T. L. (2008). Forgetting is effortful:Evidence from reaction time probes in an item-method directed forgetting task.Memory & Cognition, 6
,1168–1181.Han, S. H., Mao, L. H., Gu, X. S., Zhu, Y., Ge, J. Q., & Ma, Y.N. (2008). Neural consequences of religious belief on 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Social Neuroscience, 3
, 1–15.Han, S. H., & Northoff, G. (2009). Understanding the self: A cultural neuroscience approach.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178
, 203–212.Hauswald, A., Schulz, H., Iordanov, T., & Kissler, J. (2011).ERP dynamics underlying successful directed forgetting of neutral but not negative pictures.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6
(4), 450–459.Hepper, E. G., Gramzow, R. H., & Sedikides, C. (2010).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protection strategies: An integrative analysis.Journal of Personality, 78
, 781–814.Huang, Y. X., & Luo, Y. J. (2006). Temporal course of emotional negativity bias: An ERP study.Neuroscience Letter, 398
, 91–96.Kennedy, Q., Mather, M., & Carstensen, L. L. (2004).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the age-related positivity effect i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Psychological Science, 15
,208–214.Koutstaal, W., & Schacter, D. L. (1997). Inaccuracy and inaccessibility in memory retrieval: Contributions from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neuropsychology. In P. S.Appelbaum, L. A. Uyehara, & M. R. Elin (Eds.),Trauma and memory: Clinical and legal controversies
(pp. 93–137).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Li, W. J., Wu, Y. H., & Jia, Y. Y. (2005). Self and directed forgetting effect.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7
, 476–481.[李文娟, 吳艷紅, 賈云鷹. (2005). 自我與有意遺忘現(xiàn)象.心理學報, 37
, 476–481.]Mather, M., & Carstensen, L. L. (2005). Aging and motivated cognition: The positivity effect in attention and memory.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
, 496–502.McNally, R. J., Clancy, S. A., Barrett, H. M., & Parker, H. A.(2004). Inhibiting retrieval of trauma cues in adults reporting histories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Cognition and Emotion, 18
, 479–493.Mu, Y., & Han, S. H. (2010). Neural oscillations involved in 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NeuroImage, 53
, 757–768.Northoff, G., Heinzel, A., de Greck, M., Bermpohl, F.,Dobrowolny, H., & Panksepp, J. (2006). 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 in our brain-a meta-analysis of imaging studies on the self.Neuroimage, 31
, 440–457.Nowicka, A., Marchewka, A., Jednorog, K., Tacikowski, P., &Brechmann, A. (2011). Forgetting of emotional information is hard: An fMRI study of directed forgetting.Cereb Cortex,21
, 539–549.Ohman, A., Flykt, A., & Esteves, F. (2001). Emotion drives attention: Detecting the snake in the gras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0
, 466–478.Payne, B. K., & Corrigan. E. (2007). Emotional constraints on intentional forgett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
, 780–786.Power, M. J., Dalgleish, T., Claudio, V., Tata, P., & Kentish, J.(2000). The directed forgetting task: Application to emotionally valent Material.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57
, 147–157.Sahakyan, L., & Delaney, P. F. (2005). Directed forgetting in incidental learning and recognition testing: Support for a two-factor accou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1
, 789–801.Symous, C. S., & Johnson, B. T. (1997). The self-reference effect in memory: A 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121
, 371–394.Tolin, D. F., Hamlin, C., & Foa, E. B. (2002). Directed forgetting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Behaviour Research Therapy,40
, 793–803.van Hooff, J. C., & Ford, R. M. (2011). Remember to forget:ERP evidence for inhibition in an item-method directed forgetting paradigm.Brain Research, 1392
, 80–92.Wessel, I., & Merckelbach, H. (2006). Forgetting “murder” is not harder than forgetting “circle“: Listwise-directed forgetting of emotional words.Cognition Emotion,20
,129–137.Wheeler, M. A., Stuss, D. T., & Tulving, E. (1997). Toward a theory of episodic memory: The frontal lobes and autonoetic consciousness.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1
, 331–354.Yang, H., S., & Zhu, Y. (2004). The self and 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6
, 154–159.[楊紅升, 朱瀅. (2004). 自我與提取誘發(fā)遺忘現(xiàn)象.心理學報, 36
, 154–159.]Yang, H. S., & Huang, X. T. (2007). Group-reference effect in Chinese.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9
, 235–241.[楊紅升, 黃希庭. (2007). 中國人的群體參照記憶效應.心理學報, 39
, 235–241.]Yonelinas, A. P. (2002). The nature of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 A review of 30 years of research.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46
, 441–517.Yuan, J. J., Zhang, Q. L., Chen, A. T., Li, H., Wang, Q. H.,Zhuang, Z. X., & Jia, S. W. (2007). Are we sensitive to valence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ly negative stimuli?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rom an ERP study.Neuropsychologia,45
, 2764–2771.Zacks, R. T., Radvansky, G., & Hasher, L. (1996). Studies of directed forgetting in older adul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22
, 143–156.Zhu, Y., Zhang, L., Fan, J., & Han, S. H. (2007). Neural basis of cultural influence on self-representation.Neuroimage,34
, 131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