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斯·索 耶
(斯旺西大學 法學院,威爾士 斯旺西 SA2 8PP)
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法律委員會自2006年便開始了審查現(xiàn)行保險合同法的研究項目。作為該研究項目的組成部分,迄今為止,他們已經(jīng)發(fā)表了九篇專題報告,三篇咨詢意見書和兩篇終期研究報告。[1]第一篇終期研究報告發(fā)表于2009年12月。伴隨該報告發(fā)布的消費者前合同告知和陳述義務的法律草案最終獲得議會通過,成為《2012年消費者保險(告知和陳述)法》(簡稱CIDRA 2012),該法于2013年4月6日正式生效。CIDRA 2012將先前消費者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應主動提供信息的義務更改成了誠實和合理地回答保險人詢問的義務。第二篇法律委員會的終期研究報告(英格蘭法律委員會研究報告第353號/蘇格蘭法律委員會研究報告第238號),以及相伴隨的法律草案發(fā)布于2014年7月,目標是對保險法做出以下三個方面的改革:第一,商業(yè)保險合同和其他非消費者保險合同中的投保人/被保險人告知和虛假陳述問題(消費者保險合同中同樣的問題已由CIDRA 2012進行規(guī)范);第二,保險保證問題;第三,保險人對于保險欺詐索賠的救濟問題。后兩項改革將同時適用于消費者保險和非消費者保險。對于消費者保險,它們將成為強行性規(guī)范;而對于非消費者保險,它們僅是宣示法律默示地位的非強行性規(guī)范。2014年7月17日和7月29日,該法律草案在上議院進行了一讀和二讀,現(xiàn)在仍正在被上議院審查。法律委員會的意圖是該法律草案的審議能夠通過非爭議性法律草案的審讀程序進行,這樣在2015年3月或4月它就能獲得通過。如果該法律草案最終成為立法,必將對《1906年海上保險法》和倫敦保險市場上保險交易的進行方式產(chǎn)生重大影響。
一旦法律草案獲得通過并實施,被保險人的前合同誠信義務將成為一個被進行了實質(zhì)性修改的領域。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要求被保險人在保險合同成立之前告知所有重要情況并不得進行重要的虛假陳述。其中,根據(jù)第18條和第20條,重要情況是指“將影響一個謹慎的保險人確定保險費率,或決定是否承?!钡那闆r。《1906年海上保險法》確定的上述原則也同樣適用于其他類型的商業(yè)保險合同。但是,法律草案廢除了《1906年海上保險法》的第18條和第20條,取而代之的被保險人前合同誠信義務的規(guī)定是被保險人“必須向保險人做出一個公平合理的風險陳述”。根據(jù)法律草案第3條第4款,為了做出“公平合理的風險陳述”,被保險人必須要么告知所有他知道或應當知道的會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承保的重要情況,要么提供足夠的信息來引起一個謹慎的保險人的注意并提出進一步詢問。根據(jù)法律草案第3條第3款,如果被保險人就事實進行陳述,該陳述必須實質(zhì)上正確,而被保險人對某意見或信念進行的陳述必須善意進行。被保險人也應當就其保險經(jīng)紀人或其他代理人占有的信息進行告知,而原先規(guī)定在《1906年海上保險法》第19條的保險經(jīng)紀人單獨的告知義務將被廢除。法律草案同樣對被保險人違反前合同誠信義務的救濟進行了變更。在現(xiàn)行法下,保險人有權因被保險人對重要情況隱瞞和虛假陳述解除合同,且解除效力溯及既往,但根據(jù)法律草案第8條,保險人對于被保險人違反公平合理陳述風險義務的違反之救濟與違反是故意或是輕率大意相關。當被保險人違反義務是故意或輕率大意時,保險人有權自始解除合同并不退還保費。而當被保險人違反義務是其他情況時,保險人的救濟將基于被保險人如果公平合理陳述風險后保險人的對策。例如,如果保險人會承保但是要基于不同的保險合同條款,則這些條款將被視為自始就存在于保險合同之中——也就是說,保險合同將被視為自始并入了額外的保證或免責條款。
對上述改革建議,筆者認為:第一,新的義務要求被保險人在合同成立之前進行一個公平合理的風險陳述,這并不是一項革命性的變革,而更像是一個漸進性的變革,因為它保留了將被廢除的《1906年海上保險法》第18條至第20條的實質(zhì)性內(nèi)容,也吸收了多年來對于立法進行了一定程度補充和完善的法院判例要旨。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新的立法在經(jīng)受法院裁判的測試時不會存在問題。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希望先例為法官提供有效的裁判指引。第二,最激進或根本的變化是立法引入了比例救濟原則。盡管該原則有很多可評論的積極之處,但筆者懷疑比例救濟原則的運用將可能導致法律呈現(xiàn)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2]法律草案含有一份附錄,該附錄設計了12條如何在司法實踐中適用比例救濟原則的指引建議,這一事實就是法院在將來司法實踐中適用比例救濟這一“理想概念”時可能會面臨困難的顯而易見的證據(jù)。
就保險保證的改革建議而言,法律委員會并沒有那么激進。根據(jù)《1906年海上保險法》第33條和第34條第2款,一旦保險保證被違反,保險人在保險合同下的賠付責任就將自動終止,而不論違反是否重要或是否與損失的發(fā)生存在因果關系。而且,被保險人違反保證后進行的補救行為,并不能成為其對抗保險人的理由。法律草案第10條第7款計劃廢除《1906年海上保險法》第33條的相關部分以及保險人擁有的賠付責任自動終止的救濟,取而代之的是保證違反期間保險人賠付責任暫時中止的規(guī)定。這就將意味著,如果保證條款規(guī)定承保船舶不得提供救助服務,而該條款被違反,則違反行為持續(xù)期間保險人不承擔保險責任。但是只要違反行為被更正,保險人的責任又將恢復。不過,根據(jù)法律草案第10條第2款,即使損失發(fā)生在違反保證行為被更正之后,但損失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保證被違反期間發(fā)生的事故,則保險人同樣不承擔保險賠償責任。這意味著,如果承保船舶沉沒是由違反保證條款提供救助服務時造成的船體結構損壞導致,即使損失發(fā)生在救助作業(yè)完成之后,保險人同樣也不會對此負責。類似地,某些類型的保證條款被違反(如對現(xiàn)在或過去事實的保證),是不能被更正或補救的。所以,如果被保險人保證當保單生效時船舶正懸掛著某國國旗,則如果這樣的事實不真實,保險人的保險賠付責任將在保單生效時即處于中止狀態(tài),而被保險人也不能對其違反保證的行為進行更正。考慮到多數(shù)保證條款都起到在風險變更的情況下保護保險人的作用,法律草案建議的“中止”方案在保護保險人利益的同時,也能根除現(xiàn)行法“自動終止賠付責任”救濟帶來的嚴厲后果。[3]
盡管違反保證之救濟手段的改變增強了對被保險人的保護,法律草案的改革提議仍然比較粗糙,因為在違反保證條款和損失之間不存在任何因果關系的時候,被保險人仍有可能失去保險保障。[4]例如,如果保證條款要求被保險人在保險合同存續(xù)期間保持防盜警報器有效運作,則當防盜警報器失效期間,如果發(fā)生火災導致保險標的損失,被保險人將不能向保險人提出索賠。
當需要詳細清晰地界定被保險人提出保險欺詐索賠后保險人可以享有的救濟之時,法律委員會的建議不過是對過去十年間判例法發(fā)展的提煉和總結。法律草案第11條規(guī)定,保險人不對被保險人提出的欺詐索賠承擔賠付責任,并且有權要求被保險人返還已經(jīng)賠付的保險金。該條對普通法的法律地位進行了重申。不過在現(xiàn)行法下,盡管Orakpov.BarclaysInsuranceServicesLtd([1995] LRLR 443)這一判例中有非常有說服力的附帶意見認為保險人有解除合同的權利,但是,法律地位仍未完全明確。法律草案第11條同樣規(guī)定,保險人有權認為保險合同在被保險人實施欺詐行為時即已終止。當保險人選擇行使這項權利的同時,他還有權保留被保險人支付的保費,并不對欺詐行為發(fā)生之后的任何事件負責。但是,保險人對于欺詐行為發(fā)生之前的事件仍然要承擔責任。值得注意的是,法律草案并沒有將保險人對欺詐索賠的救濟擴展到有溯及力的自始解除整個合同。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發(fā)展。剝奪保險合同存續(xù)期間被保險人已經(jīng)獲得的和欺詐無關的合法保險賠償將等同于在保險法中加入了懲罰的因素。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法律草案也沒有對何為“欺詐”進行界定,這意味著欺詐是否構成將由普通法已經(jīng)確立的原則進行確定。[5-6]
整體地考慮上述法律改革提議,以下幾點是不存在爭議的:第一,這是一個多世紀以來對英國保險法所進行的最全面的評估;第二,多數(shù)改革提議都是合理的且在理論上站得住腳;第三,這些改革提議如果被實行,被保險人的法律地位將獲得很大提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保險業(yè)對于這些提議會毫無保留地接受。因為,保險業(yè)內(nèi)部保守的不歡迎任何形式的外來干涉的部門一定會對改革持排斥態(tài)度。同時,多數(shù)法律實務工作者都可能會對任何改革提出反對建議,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法律的穩(wěn)定性,而穩(wěn)定性正是英國保險法引以為傲之處*2014年10月15日在倫敦由斯旺西大學國際航運和貿(mào)易法研究中心與英士律師事務所(Ince & Co LLP)聯(lián)合組織的研討會上,參與者表達了這些意見。。[7]在2015年議會重新選舉之前,本期議會有一定可能會完成對上述法律草案的審議,所以很難去準確判斷由查默斯爵士起草的最成功的立法之一《1906年海上保險法》在2015年圣誕節(jié)之前是否還能保持完整。另一方面,可以肯定是,其他普通法國家也在密切關注著英國的保險法改革,因為他們的保險立法都深受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的影響。中國目前正在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簡稱《海商法》)修改進行研究,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的改革也一定會被中國的專家學者在修改《海商法》第十二章時納入?yún)⒖挤秶畠?nèi)。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SOYER B.Reforming marine and commercial insurance law[M].London:Informa,2008:1-8.
[2]SOYER B.Reforming pre-contractual information duties in business insurance contracts—one reform to many?[J]Journal of Business Law,2011(1):15.
[3]SOYER B.Warranties in marine insurance[M].2nd ed.London:Routledge,2006:213.
[4]SOYER B.Beginning of a new era for insurance warranties?[J].Lloyd’s Maritime and Commercial Law Quarterly,2013(1):388.
[5]SOYER B.Marine insurance fraud[M].London:Informa Law from Routledge,2014:89-107.
[6]ZHENG R.Fraudulent claims in insurance law:a legal and economic analysis[D].Swansea:Swansea University,2012:Chapter 2.
[7]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hipping and Trade Law—professional links strengthened yet further[EB/OL].(2014-10-17)[2014-11-14].http://www.swansea.ac.uk/law/istl/othernewsevents/newscentre/theinstituteofinternationalshippingandtradelaw--professionallinksstrengthenedyetfurther.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