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年 夏豫寧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在對江蘇省大學生文學素養(yǎng)現狀調查報告的研讀中,我們發(fā)現大學生對目前高校的課程設置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符度評價不高。數據顯示,在被調查的對象中,57.36%的學生對相符度評價持一般態(tài)度,而26.25%的學生認為不相符,這對目前高校的課程設置提出了異議。21世紀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需要的是科學技能與人文素養(yǎng)和諧發(fā)展的人才,素質教育的提出與實施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因此,高校教育應更多的關注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其中的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環(huán)節(jié)中的核心與靈魂。審美教育的實質是一種情感教育,其旨在建構一種以審美感情為核心的審美心理結構,進而對人的思想意識、情感趨向、聰明才智和整個的精神世界產生影響,從而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人。
審美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培育與提升人的審美情操。情操是人最高級的情感與態(tài)度,是人的情感與操行的完美結合,情操涵蓋著人的理智感、道德感、審美感等深層次的情感態(tài)度,是人性完美和諧的最顯著的體現。它對人的品行、人格、胸懷等方面的影響與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審美情操即從美學的角度突出情操的審美內涵。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與提升對青春期成長中的大學生來說無疑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成長本身蘊含著多維度的意指,它不僅指生理身體方面的成熟,也包括社會和文化規(guī)范對個體的塑形,以及個體對自身的認識和完善。成長的過程是個體對自我、社會、歷史、文化等認識生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通過他塑和自塑而實現某種程度的自我認同。這種認同不僅指向對自我身份的界定,也包含著主體的精神認同,精神認同指涉著主體的信仰認同、價值訴求、情感趨向、生命理想及人生目標的確立等。也就是說,大學生的精神認同對大學生整個人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而大學生的精神認同與其審美情操培養(yǎng)與提升顯然是息息相關的??梢哉f,審美情操直接決定了大學生的精神認同與自身的發(fā)展。審美情操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人的精神世界產生深層次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與塑造,它能夠喚起大學生對真善美的熱愛和追求,凈化心靈,提升靈魂,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完善自我的精神認同與情感趨向,使成長向著健康、蓬勃向上的方向發(fā)展,達到一種完美的和諧的生命境界。
然而,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審美情操培養(yǎng)的重要性與對它關注度是很不相符的。當下的時代比之前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重視對大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在帶來豐富的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產生了無法避免的弊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與個人主義等腐朽風氣有所蔓延。另外,在生存和競爭壓力之下,一些人有被物化與異化的可能,東西方多元文化的匯涌造成了多種文化混雜現象,那種商業(yè)化、大眾化、媚俗化、反深度與反意義的思想,造成了對文化的思想意義與深度的放逐,導致一些人的淺薄與浮躁,影響了社會價值觀的良好建樹。這些喧囂與騷動,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再加之,當今媒介場域的豐富,各種信息資源泥沙俱下,對于部分意志力薄弱、缺乏是非善惡辨別力的大學生無疑是不利的?,F在的某些大學校園內發(fā)生的個別大學生自殺、自虐或傷害他人的現象,只知道追求物質享樂的現象,都表明了某些學生對自我精神認同的失敗。如果重視對他們進行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就可以避免一些校園悲劇的發(fā)生,使學生得到情感與精神的提升和超越。如果他們心中滿溢著對生活中真善美的欣賞與追求,對偉大、健全人格的向往,那么他們的外在行為肯定應是向善向美的。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會有益于大學生情感與精神產生熏陶與提升,使之達到人格的完美與精神的和諧。這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處理好自身的問題,并能完善大學生自身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更好地認識自己與社會,最終實現與社會的融和,做有益于社會的人。所以說,對大學生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無論對于社會的發(fā)展,還是對于大學生本人的發(fā)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與價值。
大學生的審美情操是在審美教育與審美活動中得以培養(yǎng)與提升的。蔡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蹦敲慈绾螌Υ髮W生進行審美教育以培育他們的審美情操?
首先,在大學的課程設置上,應注重對大學生的審美教育。學校在課程設置時,不應只從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立場出發(fā),也應該從大學生的情感塑造方面考慮,設置一些能夠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課程,這些看似近期沒有價值,但從長遠的發(fā)展眼光看,卻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針對理工科大學生,學校可以設置大學語文、博雅課堂和音樂等類的選修類課程,提高他們的審美素養(yǎng);針對文科類的大學生可以設置他們專業(yè)課之外的美學理論等課程,直接對學生進行審美和審美理論的教育,使大學生形成審美意識,了解審美規(guī)律,讓他們通過接近美、感受美與鑒賞美,而達到熱愛美與創(chuàng)造美。在這種對美由遠及近的接觸中,學生的審美情操無疑會得到培育與提升。這應該是培養(yǎng)大學生審美情操最有效的途徑。
其次,高校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藝術活動,通過藝術審美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情操。藝術可以說無處不在,無處不有,藝術可以是人一生的朋友,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不僅可以引導人感受和理解生活中的美,而且,直接給人以情操美與理想美的教育。學校可以開展讀書節(jié)、藝術節(jié)、電影節(jié)與詩詞朗誦比賽等活動。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讓書籍成為學生們的朋友,成為人生航行的燈塔,從書籍中得到靈魂的凈化與精神的超越。另外,可以倡導大學生設立社團和協會,比如鼓勵大學生創(chuàng)立文學社、攝影協會、書法協會或舞蹈隊等等組織,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自主的參加各種活動,大學生通過參與這些藝術活動,培養(yǎng)他們對真、善、美的鑒賞與感悟力,使藝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引導與促進大學生對藝術的熱愛,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情操。
再次,學校應加強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的建設。無論是中國的孟母三遷,還是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還是西方泰納的環(huán)境決定論,都體現了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與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與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能夠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美的環(huán)境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與美化靈魂。因此,學校應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美化校園環(huán)境,營造寧靜、和諧與輕松的成長與學習氛圍。校領導應該意識到無論是校風的建設,還是教學理念的構建,都要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為鵠的。教師在授課中,也應注意對學生審美意識的滲透。另外,學校的自然風景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情操也是很重要的。望山則情滿于心,觀海則志滿于胸。大學生如身處于鮮花盛開、綠草如茵、樹木蔥蘢、鳥兒歡唱的校園中,他們的審美情操能不得到提升嗎?清晨樹下晨讀,夕陽西下時看晚霞滿天,聽鳥兒歸巢私語,在美麗的大自然與校園的懷抱中,大學生的審美情操孕育著與提升著。
當然,大學生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完全依靠學校教育的努力是不足夠的。審美情操屬于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情感與態(tài)度,大學生作為主體應該從內心自發(fā)的去追求與培育自己的審美訴求。外部的努力再轟轟烈烈,主體不自覺追求,也是沒有意義和結果的。因此,大學生應該從生活與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去發(fā)現美、欣賞美,有意識地陶養(yǎng)與提升自己的情感與心靈,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情操。從老師一句溫暖的語言中,從同學的一個微笑中,從路邊一朵盛開的小花中,從晨光的露珠中,從前輩文人大師的作品中,從隨意聽到的一段旋律中……讓心靈體味美、感悟美,進而自己也能夠為世界、為他人增添美、創(chuàng)造美,審美情操就這樣在自己的追求美與善中得以提升與完善。而這些,都將促進大學生往向善、求真、求美的人生境界前進,最后實現個人的和諧發(fā)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二十一世紀是審美的世紀,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審美,對大學生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無論對個體,還是對社會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