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謝陽舉
“中國夢”的哲學闡釋
◎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謝陽舉
“中國夢”是一個極富生命力的語詞,是一個具有時代性、包容性和普遍性的概念?!爸袊鴫簟钡谋磉_與刻板抽象的說教迥然不同,是鮮活的人民性話語,標志著新時代話語形態(tài)的悄然變化?!爸袊鴫簟弊詈喴椎匕盐樟酥腥A民族的共同意識,深入人心,注定會成為中國前進的基礎與動力。
“中國夢”是一個傘型詞(umbrella word),一個開放的集合概念,一個有廣泛適用性的理念,具有巨大的意義闡釋空間。它不是封閉、簡單和靜止的概念。如果一定要定義,可以說,中國夢是中國人所有合理欲求和美好意愿實現的希望,是中華民族及其每個個體憧憬的可實現的愿望的總和。中國夢的內容列表可以說無窮無盡,有無數的中國夢等待我們實現。
“中國夢”可分三個層次理解。第一層次的有人身安全、生存基本保障、健康、成功、生活幸福等;只要愈挫愈奮,就會實現夢想。第二層次的有教育、就業(yè)、機會平等、揚名載譽。第三層次是人格尊嚴、自主選擇、自由發(fā)展、人權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更美好的世界、中華民族的復興、消除弊端、不斷進步等。中國夢的提出,就是要讓人民捍衛(wèi)夢想、充滿希望、保持樂觀主義,鼓勵為夢想奮斗,同時為實現夢想提供條件和路徑。
從哲學角度看,中國夢是中國人生哲學的重新調整,是積極的人生觀,是希望的哲學。之所以稱為希望,與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態(tài)有關。近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但是,毋庸諱言,我國居民平均收入還很低,社會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經濟飛躍過程中滋生了新的問題,例如,嚴重腐敗、利益固化、拜金主義、資源浪費、環(huán)境惡化;我們的人文精神、國民素質、貧富分化的彌平、教育公平、道德自律、法治社會、制度建設等,都沒有達到人民喜聞樂見的預期水平。面對重重問題,各種意識都有,例如盲目樂觀、麻木不仁、悲觀失望、懷疑主義、虛無主義等。這些思想意識是中國文明進步中無形而巨大的阻力。很多人在暫時的困難面前裹足不前、得過且過。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夢應運而生,自然成了鼓起人們希望風帆的勁風。
縱觀人類文明史,文明總體上處于上升和進步之中。這是如何得以發(fā)生的?回答就是:人類有超越意識和能力。人類不是被動的動物,而是有目的性、有想象力、有創(chuàng)造力的動物。人類從來不會也永遠不會受制于既定的環(huán)境,不會停留在過去,不會滿足于現狀。人類會思想、會實踐、會創(chuàng)造,可望打破無聊的倒退或循環(huán),不斷完善自身和社會。
人類心理中存在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感性的現實主義。持這種傾向的人認為,個體和群體的力量微乎其微,現實壓倒一切,人們只能認同現實,向現實讓步,隨世俗沉浮。這種思想最終會落入庸俗主義、被動主義。另一種傾向是超越的現實主義。持這一態(tài)度的人們,一方面是現實主義者,另一方面自信人是改變現狀的能動者。他們堅信人類有理性能力,能夠不斷完善,逐漸走向真善美。他們面對現實而又面朝未來,以超越的心態(tài)自處,任何時候都懷抱積極的理想和希望。
中外歷史變革無數次昭示:希望和夢想是進步之母。在西方,古希臘人懷抱真理和正義的理想,使古希臘文明成了歐洲乃至整個西方的精神家園。中世紀的基督教認為,人要等待救世主的拯救才有希望。經過文藝復興人們的覺醒,到16、17世紀科技革命,再到啟蒙運動,歐洲人帶著夢想,創(chuàng)造了一幕幕思想、科技、藝術、制度的奇跡。中華民族善于反思歷史、構想未來,一刻未曾停止向夢想的挺進。15世紀之前,其文明成就在世界上一直遙遙領先。近代,中華民族在屈辱中驚醒,從低潮到崛起,緣于有民國夢、新中國之夢以及一系列具體的夢想及其行動。
“中國夢”的深意體現在“夢”字上。“夢”是尚未實現的理想,是待實現的希望,是有實現潛力的目標。它根源于人類的超越能力,其本質是超越精神,包括超越自我,超越匱乏,超越野陋,超越現狀。超越是理性的覺醒,是擺脫束縛、懈怠、悲觀,是對不完善的現實的認知、批判、改革,是從有限存在逼近無限希望。中國夢要求我們站在現實的基礎上,向后看,也要向前看,歸根結蒂是向前看,接續(xù)中國歷史內在的創(chuàng)新精神,向最優(yōu)處看,向上看,從而走向未來。
“中國夢”和“美國夢”乃至各國夢想都是相通的,這是源于人性的基礎。不過,實現的路徑存在差異,因為各國實現夢想的條件不一樣。例如,“美國夢”號稱自由之夢、成功之夢,提倡一切人有過上幸福生活的潛能,其最低的意思是從赤貧到巨富(from rags to riches)。美國夢的成功,離不開工業(yè)化機遇和美國的地理優(yōu)勢。中國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是特殊的,我們沒有過剩的資源,也不能追求高消費。中國夢更是突破歷史、突破自然及社會條件的夢,需要更多的奮斗、創(chuàng)造,更大的超越。
中國夢與歐洲夢也是同異互現的。美國學者里夫金說,歐洲夢包括重視生活質量、可持續(xù)性、自我修養(yǎng)、人類精神的提升、安定與和諧等。他贊同,道家、儒家和佛教為亞洲提供了共同的哲學、神學和文化語境,亞洲人有共享的世界觀,甚至比歐洲更能發(fā)展包容性、多樣性、可持續(xù)性、生活質量和平等??磥碇袊鴫魧ξ磥硎澜缇哂衅毡橐饬x。他又說,美國夢是“陳年舊夢”,而“歐洲夢”與全球化意識更合拍,是從后現代向全球時代過渡的中間地帶。他說的歐洲夢不符合中國歷史進程,我們是后現代化的發(fā)展中國家,遠談不上經歷過后現代時代。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希望的總和,但并不忽視國家、民族和個體目標的差異。中國夢雖然以“夢”命名,但不是幻想,不是空想,不是黃粱美夢,不是任何烏托邦念頭,而是可能性之夢??赡苄允菨撛诘默F實性。如何實現中國夢?這里有幾點認識:
1.需要每個中國人堅韌奮斗。美夢成真僅僅應該屬于那些配享這些成果的人。每個中國人有權利描繪最美的生活和事業(yè)藍圖,但是每個中國人理應通過奮斗去獲取知識、財富、地位、成功和榮譽,一步步實現藍圖。在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非份之想、投機取巧、僥幸浪得、坐享其成、不勞而獲、無功受祿、不義之財等,都是可鄙可恥的。所以中國夢要實現自我的超越,做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奮斗不止。
2.捍衛(wèi)國家發(fā)展和進步。每個人都必然屬于一個母邦。個人的發(fā)展與良好的國家是相互保證、相互促進的。沒有國家,談不上個人夢想。沒有好國家,人民的夢想難以如愿以償。國家是所有公民的共同體,貢獻國家是公民的義務,貢獻國家才能要求國家。只有一個統(tǒng)一而合理、開放而穩(wěn)定、不斷改進與富強的國家,才有望消除社會暴力、歧視和弊端,才能保證社會的公平正義,才能保住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發(fā)展。為什么《獨立宣言》被稱為“美國夢的憲章”?原因在于:正是通過法律和制度的建設,美國人才塑造出自己,美國夢的實現才有了合法保障。
3.中國夢的實現要靠實踐。實踐是人類生活的常態(tài),是檢驗理論的標準,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tǒng)一。人類的實踐既有歷史性,也有創(chuàng)新性。從任何一小步改進到滄海桑田的巨變,都是推陳出新、破舊立新。實踐有實踐之道,我們不能靠沖動、勇氣、意志用事,也不能憑空構想、盲目行動或生搬硬套成功者的理論。每個中國人的夢想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都應服從社會實踐規(guī)律。因此,每個中國人、整體國家都應勇于實踐,善于實踐,不斷圓夢。
綜上所述,“中國夢”一語的發(fā)明是對人性的深刻體認,是對歷史動力的把握,是中華民族和一切中國人的愿望的理念化表達,是對當代中國哲學的貢獻。中國夢也是中華民族的超越和奮進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