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清彪
淺析被害人刑事抗訴請求權的缺陷與完善
文◎袁清彪*
所謂被害人刑事抗訴請求權,是指對于法院一審未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的,享有請求公訴機關提出抗訴的權利?!缎淌略V訟法》第218條規(guī)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自收到判決書后五日以內,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自收到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后五日以內,應當作出是否抗訴的決定并且答復請求人”。從本條款可以看出,在公訴案件中,被害人作為當事人享有刑事抗訴請求權,但并不享有獨立的上訴權,其刑事抗訴請求權也不必然啟動二審程序,最終是否抗訴還要取決于人民檢察院,再加上抗訴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刑事抗訴請求權很難得到有效的保障。
作為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直接對象,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應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從各國立法來看,強化被害人權益保障已經(jīng)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刑事程序從以前的以被告人權利保障為重心逐步轉向被害人與被告人權利保障兩者兼顧,力求平衡。[1]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也明確賦予被害人抗訴請求權,為其提供了一種權利救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對被害人合法權益的保護。這一制度在法律設置的層面上有積極的意義,但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諸多局限,難以得到切實保障。
第一,被害人不知道自己享有刑事抗訴請求權。在司法實踐中,很多被害人并不能及時知道判決的結果。在一般情況下,法院只通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并且經(jīng)法院調解達不成協(xié)議的被害人出庭,并向其送達判決書,且在判決書的結尾部分只明示被告人不服本判決有權在10日內提出上訴的權利,對被害人的提請抗訴權只字未提。因此,除非被害人主動到司法機關查詢,否則并不能知道判決結果。即使能查詢到判決結果,往往也已經(jīng)過了抗訴期限,不能啟動二審程序,導致出現(xiàn)長期申訴、上訪和纏訟等問題。
第二,被害人沒有獨立的上訴權利?!缎淌略V訟法》將被害人列為刑事訴訟的當事人之一,但沒有獨立的上訴權利。而同樣作為當事人的被告人如果對于判決結果不服,可以直接啟動二審程序,而且還受“上訴不加刑”原則的保護。與刑事被告人“上訴不加刑”這種具有激勵性質的保障程序相比,被害人的權利顯然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相反在程序中隱含著某些限制或壓制的因素。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作為利益受到侵害的直接對象,是一個弱勢群體,本身已經(jīng)遭受了一次身體的或精神的傷害,其內心需求更需要引起人們的關注。在偵查、審查起訴及審判程序之后,如果被害人對判決結果不滿,渴求懲罰犯罪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找不到表達的有效途經(jīng),就會給其造成第二次傷害。因此,要滿足被害人最基本的表示抗議的要求,相應的要賦予其上訴的權利。但我國刑事法律已經(jīng)將這種“天賦人權”的私人權利弱化,由國家代替被害人行使抗訴權,這顯然是以侵犯被害人的權利為代價的。被害人作為訴訟當事人又不享有當事人享有的“基本權利——上訴權”,“實為一般立法例之特異現(xiàn)象?!保?]
第三,被害人刑事抗訴請求權受公權力的限制。在被害人向檢察機關提出抗訴請求之后,到底抗訴與否,歸根到底要由檢察機關來決定。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復雜,應該說有著各種因素的交雜甚至各種利益沖突的交織。在抗訴請求權的實現(xiàn)過程中,出現(xiàn)了被害人私權利與國家公權力的對立,這種對立并不明顯。其一,在公訴活動中,存在要求懲罰犯罪的兩個利益團體。一是代表國家公權力的檢察機關,一是有著私人訴求的被害人,然而兩者所持立場并不完全相同。公訴人著重于通過審判來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從維護整體的社會秩序出發(fā)。其二,公訴人沒有親身經(jīng)歷犯罪侵害,無法體會到被害人內心真正的痛苦和需求。當公權力將私權利吸收之后,公訴人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公訴權,指控犯罪行為,對于犯罪行為人的懲罰結果并不積極追求。其三,部分公訴人缺乏職業(yè)責任感。有些公訴人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tài),消極對待被害人提請抗訴的要求,甚至直接拒絕,導致被害人的抗訴請求權無法實現(xiàn)。其四,因利益沖突導致怠于抗訴。一般情況下,在法院、檢察機關內部都有一定的績能考核體系,上下級檢察機關也有一定的制約關系,案件的最終處理情況會引發(fā)某些利益的沖突,導致公訴人不愿提起抗訴。
第四,被害人抗訴請求權的期限得不到保障?!缎淌略V訟法》第183條規(guī)定,上訴、抗訴的期限為10日。在被害人提請抗訴的情況下,將抗訴的期限分為受害人請求抗訴的5日和檢察機關決定是否抗訴的5日。然而這種期限的設計是建立在受害人與檢察機關同日收到判決書,同日起算抗訴期限的基礎上的。在實踐中,被害人收到判決的時間往往與檢察機關收到判決時間并不一致,而且一般是被害人收到判決的時間滯后。在這種情況下,被害人的抗訴請求權就不可能得到完全的保障。
被害人刑事抗訴請求權的行使是檢察機關對審判活動實施監(jiān)督的有效途徑之一,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審判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保護被害人在對判決結果表達意見方面的正當權益。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加強保障被害人的刑事抗訴請求權:
第一,完善告知工作制度。在法律規(guī)定上要增設檢察機關具有告知被害人享有抗訴請求權這一義務[3]。不僅要保證被害人知曉自己的抗訴請求權,還要盡可能保證其能及時獲悉判決結果。檢察機關應當在告知被害人有權委托訴訟代理人的同時,告知其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自收到判決書后5日以內,有權請求同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人民法院在送達判決書時也應通知被害人享有該項權利。
第二,建立溝通協(xié)調機制。檢察機關不僅要將判決結果告知被害人,而且還要與之進行溝通,充分聽取被害人的意見。對于不服判決的被害人的提請抗訴請求要予以慎重考慮,對于其要求的合理部分不得忽略,因為畢竟公權力是不能完全吸納私權利的。對于經(jīng)過檢察機關研究決定不予提起抗訴的,公訴人要對被害人說明理由,不能以簡單、粗暴的方式予以拒絕。這樣有利于減少無謂的申訴、上訪、纏訴,是樹立司法機關的公正、良好形象,建立公訴可信度的有效方式。
第三,明確提請抗訴案件的公訴人。我國《刑事訴訟法》并未明確規(guī)定提請抗訴的案件由誰來承辦。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是由原公訴人審查抗訴案件。這樣可能會造成公訴人先入為主,不易聽取被害人意見,該抗不抗,不能較好的維護被害人的權益。建議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原承辦人以外的其他檢察官審查提請抗訴案,以吸收被害人合理的意見,正確處理提請抗訴案件。
第四,賦予被害人獨立上訴權。關于是否應該賦予公訴案件的被害人獨立的上訴權,在理論與實務界爭議較大。筆者認為,賦予被害人獨立的上訴權利大于弊,符合《刑事訴訟法》保護被害人權益的理念,另外也能夠制約司法機關的權力濫用,維護司法的權威性。例如,法國、德國、瑞典等國的《刑事訴訟法》都以不同形式賦予被害人上訴權。如瑞典《刑事訴訟法典》規(guī)定:“被害人對檢察官不上訴的判決,可以上訴?!保?]聯(lián)合國在1985年《為罪行和濫用權力行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宣言》中規(guī)定:“對待罪行受害者時應給予同情并尊重他們的尊嚴。他們有權向司法機構申訴并為其所受損害迅速獲得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補救。”該條款也明示了被害人有上訴權。[5]當然,一旦賦予被害人獨立上訴權,又會產(chǎn)生訴訟效率、上訴與抗訴的結構等一些難題。但是,這些問題可以通過一些調整和借鑒來解決。
注釋:
[1]謝佑平:《刑事訴訟國際準則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李忠雄:《偵查機關與偵查犯罪職權之比較研究》,載《法令月刊》(中國臺灣)第48期。
[3]陶保燦:《應切實保障被害人抗訴請求權》,載《人民檢察》2006年第7期。
[4]陳光中、江偉:《訴訟法論叢》,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雷連莉:《論公訴案件被害人的有限上訴權》,載《探索與爭鳴》2006年第10期。
*河南省浚縣人民檢察院[45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