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博
防控犯罪理念的轉變:從犯罪預防到被害預防
文◎陳博*
傳統(tǒng)的犯罪預防理論主要致力于消除犯罪人因素,但世界范圍內(nèi)高漲的犯罪率證明這條道路艱難而且成效甚微。隨著近年來出現(xiàn)的“重新發(fā)現(xiàn)被害人”的潮流,在刑事法領域考量被害人因素的動向日趨明顯,從犯罪被害人的角度預防被害以控制犯罪,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從被害人的角度預防被害,就是在研究被害的各種因素的基礎上采取的以被害人為核心的防范犯罪被害的各種措施。實踐中的很多案件中,被害人雖然未被視為犯罪產(chǎn)生的原因,但被害人方面的因素通常被認為是犯罪發(fā)生不可或缺的條件。下文從被害人的角度出發(fā),結合案例分析被害人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犯罪預防需要從被害人的視角展開。
現(xiàn)代犯罪被害人學研究表明,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間不是一種簡單的侵害與被害、主動與被動的靜態(tài)關系,而是一種動態(tài)的、互相影響、彼此作用的互動關系。在很多情況下,犯罪的發(fā)生和升級都是犯罪人與被害人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犯罪行為不完全是犯罪人單方所決定的,被害人在犯罪行為中也起著重要的影響、制約和推動作用。被害人和犯罪人在犯罪事件中不僅是互動的,而且,根據(jù)具體情況的不同還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互動形態(tài)。
(一)被害人受攻擊的形態(tài)
[案例一]某甲、某乙系無業(yè)游民,因錢花光到某車站附近預謀搶劫。凌晨5時許,適逢上早班的公交司機高某(女)路過,甲乙二人上前拉住被害人的胳膊奪高某的包,高某大聲呼救,某甲上前捂住高某的嘴,并掏出匕首威脅高某,某乙趁機將高某的背包奪走。
這個案例就是典型的被害人受攻擊的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中,犯罪人首先有預謀有計劃有目的地對被害人進行侵害。因此犯罪人(某甲某乙)處于主動的優(yōu)勢地位,被害人(高某)處于被動的劣勢地位,但雙方仍然有一個互動的過程。開始是犯罪人有計劃有預謀地對被害人進行侵害,當犯罪行為一旦發(fā)生,犯罪人與被害人就構成一對矛盾并處于矛盾的運動狀態(tài)。在這個過程中,被害人的作為或不作為都對犯罪人的犯罪行為產(chǎn)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面對犯罪人的積極侵害,被害人或者順從,或者想法逃離現(xiàn)場,或者公開反抗,或者消極對抗等等。這一形態(tài)中,被害人在積極防止自己被害方面沒有過錯,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在起因上與被害人沒有任何關系,被害人沒有制造矛盾,也沒有挑起糾紛,而是在完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受到侵害。
(二)被害人推動的形態(tài)
[案例二]伏某系街頭混混,常帶一幫社會閑雜人員向周圍小商販勒索財物,收“保護費”。相某系一流動攤販,被伏某多次敲詐,并于一天晚上被伏某要走手機。次日,相某向伏索要自己的手機無果,伏某又威脅讓相某繼續(xù)交保護費,相某掏出隨身攜帶的匕首向伏某胸部刺了兩下,伏某倒地失血過多而亡。
這一案例中,被害人伏某便是犯罪事件的推動者,對犯罪的發(fā)生負有相當大的責任,屬于被害人推動的形態(tài)。這是一種被害人在事實上促使或者誘發(fā)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而使自己成為被害人的形態(tài)。在這一形態(tài)中,被害人因實施了某種行為而促使、誘引犯罪人實施了針對自己的犯罪,此時犯罪行為不過是對被害人推動行為的一種還擊或者不夠恰當?shù)姆磻@種反應的發(fā)生恰好是被害人的行為在當時情形下導致的合乎規(guī)律的結果。被害人推動的行為可能是通過實施一個或者更多的行為來實現(xiàn)的,這一系列行為可能是違法犯罪行為,也可能是重大過錯行為,具體包括:誘引、挑釁、刺激、虐待、謾罵、侮辱等等。
(三)沖突形態(tài)
[案例三]陳某和葉某系鄰居。兩家因為房屋界限的事素有積怨,并多次發(fā)生沖突,陳某家蓋房施工時葉某多次阻攔。某日,陳某之母侯某在家門口和葉某又發(fā)生口角,繼而廝打,陳某上前幫其母侯某毆打葉某,葉某拿磚頭砸在侯某頭上,陳某從家中拿出一把菜刀砍在葉某頭上、背上,經(jīng)鑒定葉某傷情已達重傷;侯某傷情已達輕傷。
該案中,從雙方發(fā)生沖突直到被害結果發(fā)生之前,很難判斷雙方誰是犯罪人,誰是被害人,犯罪與被害是在矛盾雙方互動過程結束后才出現(xiàn)的。這種類型的犯罪人在犯罪前往往缺乏周密的計劃和預謀,其犯罪行為有時是盲目的,有時是在一定情景下才發(fā)生的,有時是在激憤狀態(tài)下才發(fā)生的。因此,沖突形態(tài)也可以理解為“雙向推動”形態(tài),即被害人與犯罪人相互推動。這種形態(tài)在家庭暴力犯罪案件和鄰里之間的暴力犯罪案件中較為常見。在這種形態(tài)中,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有著長時間的互動關系,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間起初可能因為某一件小事,或為某種個人利益發(fā)生矛盾和沖突,然后隨著雙方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使矛盾和沖突不斷升級,最后產(chǎn)生出侵害與被害的結果。侵害與被害發(fā)生之前,雙方都有可能成為加害方或者被害方;侵害與被害發(fā)生之后,最后的被害結果出現(xiàn)以前,很難判斷沖突的雙方誰是侵害人,誰是被害人。在這種形態(tài)中,被害人往往有嚴重的過錯,甚至有犯罪行為,該過錯是造成犯罪發(fā)生的原因之一,也是導致自己被害的原因之一。
(四)可利用的被害人形態(tài)
[案例四]劉某系一經(jīng)營非法買賣人體器官的違法商人,在街頭電線桿、公用電話亭、廁所等地張貼“賣腎”的小廣告和聯(lián)系電話。古某、馬某根據(jù)劉某所留電話聯(lián)系到劉某,聲稱急需用錢準備賣腎,約劉某到一賓館商談,劉某到約定房間后,古某、馬某以劉某買賣腎源是違法活動要挾其交出10萬元,否則就到公安機關告發(fā),劉某無奈讓妻子給古某、馬某送來10萬元現(xiàn)金。
這個案例,就是因為被害人劉某本身具有違法行為,被犯罪人古某、馬某要挾控制,心理上出于無奈而順從犯罪人。這種類型當事人先前行為形式多樣,有一般違法行為,如賭博、盜竊、賣淫、縹娟等等,還有普通的違背道德的行為,如婚外情、同性戀,甚至有些個人隱私都可能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控制。
這種形態(tài)中,被害人并非都有違法或不當行為授人以柄。有時被害人是無辜的,被害人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所處狀態(tài)等均可能被犯罪人利用,成為誘發(fā)犯罪人的犯罪行為并導致自己被害的可利用因素。被害人之所以被害就在于被害人本身具有某些易于被害的主客觀因素,這些可利用的主客觀因素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只是當被害人具有了其中的一項或者幾項時,對犯罪人來說就有了適宜的侵害對象,再加上自然的、社會的外部條件以及犯罪人自身的特性,犯罪人就可能產(chǎn)生具有明確指向性的犯罪動機并將這種動機轉為現(xiàn)實的犯罪行為。其中客觀因素是指易于被害的年齡、性別、身體狀況、職業(yè)身份、社會生活狀況等。主觀方面則主要體現(xiàn)在麻痹大意、貪財圖利、性情暴虐、個性暴躁等。
(五)“自愿”的被害人形態(tài)
[案例五]馬某、李某系農(nóng)民,一副老實憨厚模樣。兩人拿著偽造的“金元寶”、“金佛”,謊稱是在工地干活時從地下挖出來的,并拿著偽造的“文物鑒定單”,冒充出土文物,并聲稱家人生病急需用錢,想盡快把這些“寶貝”賣出回家。被害人張某以3萬元的“低價”從馬、李二人處買走19個“金元寶”和2個“金佛”。
WEI Hao, XUE Qingpo, ZHANG Guorui, et al. Heavy metal pollution degree and its risk assessment of farmland soil in the downstream of a uranium tailings pond[J].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2018(6):132-139.
在這種形態(tài)中,侵害與被害是在犯罪人與被害人相互配合下發(fā)生的,犯罪人馬某、李某首先設定圈套,被害人張某由于過于輕信犯罪人并想輕易獲取金錢上的利益而陷于馬某、李某的圈套,是“自愿”接受侵害。當然,這里的“自愿”是在沒有識破犯罪人陰謀情況下的“自愿”。這種形態(tài)的被害人之所以被害,有的因為過于輕信,有的因為貪欲,有的則是因為無知,這個案例中,張某就是因為貪圖金錢利益而上當受騙。
當我們從被害人這一視角去考察犯罪(被害)是如何發(fā)生時,往往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并明白以往的犯罪預防政策收效甚微是因為其只專注于打擊犯罪人和潛在的犯罪人,認為犯罪人是問題的關鍵,而忽視了被害人在犯罪預防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害人預防同犯罪預防一樣,是減少犯罪、預防犯罪的重要途徑,只是其角度不一樣:犯罪預防是在警戒人“害人之心不可有”,而被害人預防則是在提醒“防人之心不可無”。因此,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制定的犯罪預防措施必將發(fā)揮其獨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強化被害預防意識,增強素質(zhì),減少被害因素
強化被害預防意識是一切預防被害行為的前提和必要條件。提高被害預防意識,增強與犯罪分子作斗爭的能力,消除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與行為習慣,才能有效地預防被害。做好這點,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警惕,樹立主動自救防范意識。要認識到犯罪是客觀存在的,任何地方都不是具有犯罪免疫能力的凈土。樹立并養(yǎng)成一種隨時審視自己言行、消除自身被害條件的主動意識和習慣;提高警惕,用理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利益需要,不可一葉障目,更不能投機鉆營,試圖通過不正當?shù)耐緩絹頋M足自己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消除被害心理,不給加害人任何機會。還要善于利用他人的各種受害信息,從中吸取教訓,在降低自己受害可能性的同時,了解、掌握一些被害情境中的基本防范技能,努力克服因社會閱歷淺、生活環(huán)境單純而給自身抗御犯罪能力的形成帶來的障礙。
2.擯棄不良性格,養(yǎng)成良好個性心理。實踐證明,具有不良性格的人相較健康心態(tài)的人更易遭受被害。個體應當建立一種積極向上、開心快樂的生活態(tài)度,誠實守信、助人為樂;控制暴怒情緒,遇事反應得體;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學會自我反思。尤其是女性,要自尊自愛,大方但不輕浮。
(二)犯罪過程中要冷靜應對,緩和矛盾
1.遭遇犯罪侵害時要沉著冷靜,盡量拖延時間,尋求救援機會。被害人陷入被害情境中時,一定要控制自己情緒,避免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令犯罪人的侵犯更加肆無忌憚。
2.審時度勢,擯棄一些封建、愚昧、錯誤的觀點,切實維護自己的生命、健康權益。如女性在遭受性侵犯時要擯棄“貞潔烈女”的封建思想,明確“生命利益高于一切”;遭遇搶劫、敲詐等侵財型犯罪時,切記要以保證生命安全為第一要務,或采取權宜之計放棄財產(chǎn),或假意配合與犯罪人巧妙周旋,伺機逃脫或報警;在沒有把握時不要個人英雄主義,盲目反抗,激怒犯罪人導致被害;發(fā)覺已落入騙局的被害人,不必急于當場揭穿騙局、激化矛盾,可假裝中計麻痹對方而伺機報警,等等。
(三)分析被害人過錯責任,建立被害人過錯制度
通常情況下,被害人對其被害過錯僅僅停留在認識層面上,并沒有深刻體會,對被害的產(chǎn)生沒有責任感,因為法律缺乏有關對其責任的認定以及如何承擔的規(guī)定,而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到犯罪人的身上。建立被害人過錯制度,是為了更有效地分清責任、是非,更有效地防止犯罪以同樣的方式再度發(fā)生,使被害人及其他潛在的被害人免受被害之苦。建立被害人過錯制度,準確地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既能滿足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又能使被害人認識到自己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了自己的被害并對自己的被害要承擔多大程度上的“責任”,同時又警戒社會上其他有類似的“過錯”傾向的人吸取教訓、消除自己的過錯因素,減少犯罪(被害)的發(fā)生。
(四)弘揚傳統(tǒng)文化,促進社會和諧
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修身養(yǎng)性、誠信惠人、平和恬淡、自重寬厚等精神,是我們減少被害因素、惠及他人、保全自身的思想源泉,也是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潤滑劑”。如《論語》中的“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就教育人們要對自己嚴厲、對別人寬厚,方能遠離怨恨;“放于利而行,多怨”,則是說將追名逐利作為行為的方向,就會招來怨恨?!吨芤住酚小胺e善之家,吉慶有余。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則是勸誡人們善而不爭就不會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修身養(yǎng)性的論述有許多,仔細分析,就各類不同犯罪的被害性因素而言,在傳統(tǒng)文化中幾乎都能找到對應的論述。今天,我們?nèi)绻軌蚶^承與弘揚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從自身做起,就有利于預防犯罪、降低被害幾率。由此推之,小到個人、組織,大到社會、國家,如果時時自省,能及時發(fā)現(xiàn)個性、行為、體制、制度上的缺陷與不足,搞好自身建設,減少被害性因素,不給犯罪滋生的機會,則能有效預防和減少犯罪,促進社會和諧。
*陜西省西安市蓮湖區(qū)人民檢察院[7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