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山(江蘇省司法廳)
略論新形勢下統(tǒng)籌推進法治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
李長山(江蘇省司法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在對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把法治宣傳工作作為司法行政五項重點工作之一,對加強法治宣傳工作、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并指出法治宣傳工作要創(chuàng)新宣傳形式、注重宣傳實效。這充分體現了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和法治建設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法治宣傳工作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作為重大戰(zhàn)略機遇,牢記重托、奮力擔當,統(tǒng)籌推進法治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持續(xù)發(fā)展,不斷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切實發(fā)揮法治宣傳教育在法治江蘇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
(一)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引領,凝聚推動法治宣傳工作科學發(fā)展的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對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切中要旨、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充分體現了求是精神,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我們必須著眼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勢,認真總結分析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實踐,剖析問題,把握規(guī)律,全面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謀劃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總體部署。抓落實,關鍵要以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和勇挑重擔的擔當凝聚強烈共識、增添強大動力、謀求強勢發(fā)展。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并多次強調建設法治中國。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尤其要以建設法治中國為己任的激情,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擔當,進一步強化對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地位和作用的再認識、再提高,把握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本質追求,勇于擔當、敢于擔當、善于擔當。要牢牢抓住這一重大發(fā)展機遇,進一步強化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在整個大局中的地位和功能,在謀求國家體制、機制和政策支持的基礎上,著力在增強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使勁,真正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落到實處。
(二)以服務大局為著力點,不斷增強法治宣傳工作實效性。緊緊圍繞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大局謀劃和推進工作,是法治宣傳教育永恒的主題。如何把握各個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形勢要求,突出哪個重點,強化哪方面宣傳,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統(tǒng)籌謀劃。這是增強針對性、實效性的關鍵。就當前來看,社會治安、網絡社會治理、刑事犯罪打擊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前置性工作。圍繞大局做好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必須深刻把握社會和諧穩(wěn)定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下的深刻內涵,正確處理好維穩(wěn)和維權的關系,大力宣傳刑法、刑訴法、治安法、網絡管理等維穩(wěn)方面的剛性法律法規(guī),營造強大社會輿論聲勢,對蠢蠢欲動的違法犯罪分子形成震懾,為全面深化改革營造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公平正義的法治環(huán)境。要廣泛動員人民群眾,組織群眾積極參與立法、執(zhí)法、司法等維穩(wěn)和維權過程,使法治宣傳教育融入到具體法治實施中,帶動全社會對法律的認知、認同和踐行,努力筑牢維護穩(wěn)定的根基。
(三)以民需為導向,不斷強化法治宣傳工作的針對性。提高法治宣傳工作的針對性,不斷滿足不同群體的法律知識需求,必須在“細”字上下功夫。要真正做到普法惠民,更多關注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迫切解決的民生問題,有的放矢開展普法教育,力求群眾需要的每一部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都交給群眾。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今普法要在大力宣傳憲法等國家層面的基本法律的同時,切實抓住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特別是地方性法規(guī)的宣傳,如城市交通、環(huán)境保護、醫(yī)療衛(wèi)生、公共安全等政策性法規(guī)。普法中,要講群眾聽得明白的話、寫群眾讀得懂的文章,多用群眾知曉的市民公約、村規(guī)民約、學生守則闡釋法律制度,多用群眾身邊的人和事以法釋惑,把生硬的法律條文和抽象的法理理念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特別是要扎實推進富有江蘇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法治文化創(chuàng)建活動,有效發(fā)揮法治文化塑造人、引導人、熏陶人的特有功效。
(四)以構筑實戰(zhàn)平臺為載體,不斷提升法治宣傳工作的組織化水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頒行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憲法和法律家喻戶曉,在全社會形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他又指出,要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法治宣傳教育具有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內在規(guī)律性,總書記這段論述與“家喻戶曉”和“良好氛圍”的方法論高度契合。社會普法教育必須以此為指引,不斷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讓法律知識和法治理念家喻戶曉、無所不在。針對當前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組織化程度呈顯弱化、平臺不足或運行質效不高的問題,應以實戰(zhàn)化為導向,著力強化覆蓋城鄉(xiāng)的法治宣傳體系建設,構建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運行平臺。在省級層面要建立以法宣領導小組為核心的決策指揮平臺,使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由有限的空間向無限的時空拓展延伸,形成法治宣傳教育工作聚集復合散發(fā)效應,增強其穿透力和輻射力。市、縣要以法制宣傳處(科)為依托,建立法治宣傳教育中心,以政府購買的方式,引進社工、事業(yè)編制人員,解決目前體制內人員不足、社會隊伍相對松散的問題,推進法治宣傳教育中心向實戰(zhàn)化平臺過渡。鎮(zhèn)、街道和村居重點依托司法所和法制學校或法律大講堂,整合律師、社會賢達構建一線工作平臺。
(五)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為動力,著力打造江蘇法治宣傳工作品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宣傳教育工作要創(chuàng)新宣傳形式的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規(guī)律和本質。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和社會轉型的加速,法治建設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huán)境和社會條件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法治宣傳內容、形式和傳播手段創(chuàng)新的迫切性不斷凸顯。要積極推動內容創(chuàng)新。近年來江蘇法治宣傳教育創(chuàng)新不斷、品牌不斷。法治戲曲劇本、《史良》 歷史人物傳記片、《常州法學名家》、《揚州法治文化名城戰(zhàn)略》等法治文化精品應運而生,形成了江蘇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要實現讓法律知識家喻戶曉、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的目標,社會普法必須承接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結合地域文化底蘊,突出內容的原創(chuàng)性和獨創(chuàng)性,以法治的內涵來提升其藝術品格、以其藝術品格擴大法治的滲透力和吸引力。要積極推動形式創(chuàng)新。通過群眾易于接受、樂于接受的形式把法律知識介紹給群眾,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緊迫。近年來,江蘇針對重點普法對象,連續(xù)開展了“青春飛揚·法治同行”大學生法治微創(chuàng)作大賽、農民工學法活動周等,實現了法律知識與受眾的直接“對話”,取得良好成效。特別是今年連續(xù)開展的“法潤江蘇春風行動”、“法潤江蘇普法慧民村村行”、“法潤江蘇護航青奧”等活動廣受各界歡迎。這表明,法治宣傳教育只有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文化消費口味。要積極借鑒文化建設和傳播的有益經驗,不斷進行實踐探索,催生新的法治宣傳產品和表現樣式,使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和法律知識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要積極推動傳播手段創(chuàng)新。要在充分發(fā)揮好主流媒體引領作用的同時,放大互聯網、微博、手機等現代媒介的積極作用,構建“江蘇網絡普法聯盟”,形成一條上下左右暢通的高速網,與實體平臺一起形成網上網下良性互動的法治宣傳格局,努力做到有人的地方就有法治宣傳,使憲法和法律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
(六)以機制建設為保障,推動法治宣傳工作長效發(fā)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要當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為契機,實現普法體制機制的新突破,當前重點是建立和完善好“五大機制”:一是目標責任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將法治宣傳教育列入年度工作重點任務或法治建設重點項目,納入科學發(fā)展考核體系,強化法治宣傳工作在綜合考核中的權重,使觀念上的“軟任務”成為事實上的“硬指標”。 二是領導協(xié)調機制。要進一步強化各地各部門法治宣傳教育組織領導機構的建設,切實發(fā)揮好協(xié)調、指導職能,各參與主體要樹立“誰主管、誰負責”和“誰執(zhí)法、誰普法”的理念,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司法行政部門要加強與牽頭部門的溝通協(xié)調,履行好組織、協(xié)調、檢查和指導職責,強化統(tǒng)籌協(xié)調,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動普法工作。三是經費保障機制。要根據經濟發(fā)展和財政收入增長狀況,及時調整常住人口人均普法教育經費標準。同時,普法宣傳特別是法治文化既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也蘊含著產業(yè)化發(fā)展的巨大潛力,應積極探索市場化、社會化參與路徑,拓寬法治宣傳教育產品供給渠道,構建多元化經費保障體系。四是分析研判機制。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是社會性工作,主要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能否適銷對路是生命力所在。要依托“12348”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普法網、政務微博等,加強輿情信息收集。同時委托社會第三方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知曉率、滿意度”調查,暢通反映群眾法治需求、法律服務需求的制度化渠道,構建“需求、研判、反饋、供給”的一體運作模式。五是考核評估機制。法治宣傳工作考核評價體系中表征顯性成效的指標數據多、客觀反映隱性成效的少,這不利于激發(fā)各級黨政領導普法積極性。要研制開發(fā)更多反映法治宣傳教育工作隱性成效的評價指標,促進隱性與顯性的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在隱性指標上,可增加群眾法律認知、法律遵守和法治實踐等普法成效的權重,科學評價社會普法教育成果。
(責任編輯 趙海鷗)
數據庫
司法部推動出臺《國務院 中央軍委關于加強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與最高法聯合制定出臺《關于加強國家賠償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并推動省級政府調整法律援助事項范圍和標準。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3個省份擴大了法律援助補充事項范圍,19個省份放寬了經濟困難標準。
司法部在全面調研基礎上,研究起草了《關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見》,總結評估《法律援助條例》實施情況,研究起草了《法律援助法(草案稿)》,推進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今年上半年,全國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51萬余件,提供法律咨詢293萬余人次,有效維護了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
(來源:《法制日報》,2014年10月25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行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