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雪
教學改革如火如荼開展了十多年,在這“大浪淘金的時代”里,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涌現(xiàn),但依然存在著不少教學上的“誤區(qū)”。那么,這些“誤區(qū)”是怎樣形成的呢?該怎么去避免?以下,我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一、重任務(wù),輕人文
教育和學習可以塑造人,這是教育和學習的意義和價值。英語教學的人文性是指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內(nèi)容生成、教學方式運用及教學評價引導(dǎo)對學生人文精神所產(chǎn)生的熏陶與感染。教學中,人文性在目標維度上指向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guān)懷;內(nèi)容維度上指向課本所體現(xiàn)的人文現(xiàn)象。
1.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guān)懷,就是將教育回歸到人本之上
有的教師把授課看成是教學目標的逐步實現(xiàn),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過程結(jié)構(gòu)簡單,“提出目標—講授內(nèi)容—完成任務(wù)”。其實,教和學是一個非常復(fù)雜的過程,里面涉及的情感態(tài)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少了老師對學生的情感投入,少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思想共鳴,教學互動是無法持續(xù)的。因此,一切的教學活動都應(yīng)該建立在人文情感的導(dǎo)線上。這就要求任課老師多注意學生的情感需求,呵護關(guān)愛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學生投入更多的熱情和意志進行學習。例如,有的學生在課堂上走神了,教師應(yīng)及時把握他的動態(tài),揣摩一下為什么會這樣?是不是病了?……然后用溫馨的話語提醒他,讓他回到學習狀態(tài)中。又如,有的學生產(chǎn)生了畏難情緒,教師若能雪中送炭,便能使學生為之振作。當然,如果課堂上的時間不允許的話,我們應(yīng)該利用課余時間跟學生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為他們排憂解難,學生會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guān)懷,從而努力學習,以此回報老師。
2.課本上人文之美
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表達美,這是我們努力追求的教學境界,因為任何的學科如果只是為了掌握某種知識,那它便是枯燥無味的。英語作為一個外來的新鮮事物,里面肯定蘊含著許多新奇和值得探討的地方,這些有著濃厚的異土風情和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往往是語言教學的魅力所在。因此,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掌握某種語言,同時也是一種人文情懷的熏陶,這會帶給學生美的體驗。在課堂上,我總是適時地向他們介紹有價值的文化現(xiàn)象,希望他們多了解外國文化傳統(tǒng),縮小與世界的距離,拓展自我發(fā)展的渠道。這既是我們英語教學的隱性責任,也是英語教學的高層次要求。而事實上,學生對外國的風土人情是非常感興趣的,在教學中多向?qū)W生講述有趣的人文現(xiàn)象,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如,上Unit 8 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Topic 3 Lets celebrate?。ㄈ蕫郯嫫吣昙壪聝裕┻@些課時,我給學生詳細地介紹美國的習俗——圣誕節(jié),學生非常興奮,趁熱打鐵,我鼓勵他們說:“老師希望你們學好英語,考上理想的大學,有機會的話走出國門,學習別人優(yōu)秀的經(jīng)驗,報效祖國,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價值的人。”
二、重知識,輕趣味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自制性差、好奇心極強,所以要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就必須運用多元的教學方式,以此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果整節(jié)課都是只講授知識性的東西,教學語言缺乏幽默,過程過于呆板,導(dǎo)致學生身心疲乏,雖然教師講得天花亂墜,但底下一片懨懨。這種不注重學情、不顧及學生的興趣、一廂情愿的做法,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精神。所以,我們應(yīng)該想學生所想,做學生所做。從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著手,認真挖掘課程當中的趣味性,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只要我們把知識點用形象生動的形式展示出來,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曲徑通幽”的妙處。如在Unit 2 Looking different. Topic 1 I have a small nose. (仁愛版七年級上冊)的教學中,我讓三個學生站起來操練句型,其中一個學生大聲說:“I have a big nose, but he/she has a small nose. And please touch it quickly.” 剩下的兩個學生一邊說一邊快速地做動作。班上其他人則充當裁判。這一節(jié)課,學生都快樂地投入學習活動中,真正地學到心坎里去了,收到了令人意外的教學效果。
三、重記憶,輕運用
一些老師在講授新知識時,簡單枯燥地提出要求,要學生記住某些單詞,掌握哪個短語,在這種重壓下,學生也埋頭苦學,但效果不明顯,對學習失去了信心;課堂上,也沒有創(chuàng)設(shè)情境,而是直奔主題,反復(fù)練習,希望借此加深記憶,效果當然不理想了。比如上Unit 4 Having fun.Topic 2 Would you like to cook with us?(仁愛版七年級上冊)這些課時,如果教師僅僅教學生熟讀“call”等新單詞,簡單地告訴學生如何提問、怎么應(yīng)答,而不是讓他們在情境中運用,其結(jié)果便是學生產(chǎn)生厭煩情緒,產(chǎn)生抗拒心理。隨著課程的不斷深入,基礎(chǔ)薄弱的學生根本無法跟上步伐,師生間也就如同隔了一堵厚厚的墻,任憑老師怎么努力,都無法把知識塞進學生的腦袋里。所以,我們教師應(yīng)該多設(shè)計合理的情境,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使學生在有意無意的運用中掌握知識。我在上Unit 8 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Topic1 How is the weather in winter?(仁愛版七年級下冊)時,與學生創(chuàng)編了話?。═he wind and the sun)“風和太陽”:
曉×(旁白):One day,the weather is changeable. Then the wind said to the sun. (有一天,天氣每時每刻在改變。這時候,風跟太陽說。)
李×(風):“Look at that man walking along the road. I can get his cloak off more quickly than you can. ” (“看看那個沿著這條路走的人。我可以比你快地讓他把披風脫下來。)(動作表情:對著太陽說話,手指著路上走的人,表情驕傲、自負。)
黎×(太陽):“We will see about that.” said the sun. “I will let you try first.”(“我們等著看吧”。太陽說,“我讓你先試”。)(動作表情:先看一下路上走的人,然后回頭對著風說話,表情謙虛。)
李×(風):Ok?。ㄗ鍪箘糯碉L的動作。)
白×(路上走的人):Winter-kill,winter-kill!(凍死了,凍死了)(動作表情:裹緊衣服,做很冷的動作表情。)……
課堂上,我只是適時地提點、引導(dǎo),學生就懂得運用了,與此同時我們還拓展了許多的課外知識。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只要我們精心組織活動、多創(chuàng)造情境,必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根據(jù)課程我和幾個同事一起編造了十多個話劇,一兩個星期表演一個。這使得學生在情境活動中,牢固地掌握知識,并產(chǎn)生了一個知識點引發(fā)多個知識鏈的奇特效果。
四、重技巧,輕內(nèi)涵
技巧的掌握是學習的表層形式,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精神的愉悅才是學習的最高層次。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有的老師總是希望學生能學多點,但過于躁進,熱衷于給學生“喝濃湯”。比如為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做題的準確性,把課程的內(nèi)容濃縮成一條條干癟的規(guī)律、技巧,且希望學生牢牢記住,以備考試之需。更有甚者上課時一味地追求“快、省、好”,認為英語教學=語音+語法+詞匯等知識,不注重思想情感的熏陶,整個課堂變成了枯燥的“英語解剖課”,沒有了新鮮感,學習的方向和價值都被嚴重扭曲了,導(dǎo)致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無法形成學習期待,學習的過程變得異常艱難。
其實,英語教材中的文化主題覆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職業(yè)、節(jié)日、風俗、社交禮儀、文學作品、電影詩歌、繪畫攝影、音樂、環(huán)保、人口等。這些題材的背后可以延伸出許多內(nèi)涵,特別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最近流行哪些英文歌曲?有什么新出的英文電影等?課余期間我與他們交流,讓他們尋找有價值的信息并進行“課前大討論”。這樣一來,學生興致極高,喜歡唱歌的幾個女生還組合了個英文歌合唱隊,通過唱歌的方式,她們掌握了很多英語單詞。一些喜歡動漫的男生收集了《冰河世紀全集》《里約大冒險》《冰雪奇緣》等好看的電影,在觀看這些影片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掌握了一些詞句和短語。如Good advice is the best gift to a friend.(忠告是朋友最好的禮物)No pains, no gains.(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等,這些題材的引入,豐富了學習的內(nèi)涵,增添了不少學習樂趣。師生間、學生間有了共同的話題,產(chǎn)生了共同的愛好,隨著交流不斷地深入,就會很好地提升學生學習的層次。
五、重練習,輕實踐
《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dǎo)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在我們周圍總有一些奇怪的現(xiàn)象:有的學生成績很好,卻不敢與老師或者同學進行英語對話,回答問題也扭扭捏捏,不自信等。還有一些學生,基礎(chǔ)知識牢固,但等到英語寫作時,詞不達意,錯漏百出,更有甚者無從下手,無話可說,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我們教師還沒有為學生搭建實踐的平臺,使他們靈活運用知識。現(xiàn)實里,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沖著分數(shù)來的,閉著眼睛一遍又一遍地死記硬背,成為名副其實的“英語啞巴”,不敢用英語表達、交流。因此,英語教師應(yīng)多引導(dǎo)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能力。教學中,我總是想方設(shè)法讓學生明白“學習就是為了生活,生活蘊含著知識”的道理,在課后認真指導(dǎo)他們勇敢走出課堂,大膽用英語知識進行溝通。如在上完Unit 4 Having fun. Topic1 What can I do for you? (仁愛版七年級上冊)后,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要求他們分別搜集超市里面的水果、蔬菜、衣服、肉類的價格并采訪服務(wù)員介紹商品以及顧客與服務(wù)員討價還價的情況。到下一節(jié)英語課的時候,由各組發(fā)言人進行講述。并將調(diào)查結(jié)果用板報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總之,社會在不斷進步,教學方法也應(yīng)與時俱進,所以我們英語教師應(yīng)勇敢挑戰(zhàn)自我,努力開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避免走進教學誤區(qū),與學生一起快樂學習,走進美妙的英語殿堂。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