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新
我以長方體的認識為例談一談如何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
一、用手摸一摸,親自體驗
在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時首先讓學生準備長方體紙盒或長方體模型,學生用手親自摸一摸。長方體的每個面有什么感覺,學生很快說出長方體的六個面都平平的。兩個面相交的邊叫棱,再引導學用手摸一摸長方體的棱有什么感覺,學生異口同聲說出長方體的棱硌手,三條棱相交的點叫頂點……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鍛煉了學生親自去感受事物特點的能力。
二、用眼看一看,增強記憶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時,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觀察長方體,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學生會用自己的學具認識觀察,并紛紛舉手回答最多能看到三個面。教師把長方體的紙盒蓋剪掉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能看到幾個面,有的同學說看到四個面,有的同學說看到五個面。教師追問為什么看到的面多?學生會認真思考,原來完整的長方體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而把蓋去掉的盒子最多能看到五個面,從而是學生更進一步認識長方體的特征。再觀察一般長方體的六個面是什么形狀的?學生很快說出一般長方體六個面都是長方形,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哪幾個面完全相同?學生自然總結出上下、前后、左右都相對,所以說長方體相對的面都相同。
三、用心數(shù)一數(shù),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數(shù)一數(shù)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各有多少,面的大小,棱的長度有什么特點?!耙皇て鹎永恕?,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匯報完畢,驗證探究結果。通過觀察、動手操作、討論交流、驗證的全過程,一步一步地對長方體進行剖析,學生完全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學會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初步建立起空間觀念,更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
四、動手做一做,回歸生活
學生動手做一個長方體,每組學生準備:長方形紙板、蘿卜、小棒、插口、刀、刀板、小剪子、透明膠等。制作時,小組合作邊觀察邊制作、邊讀書邊修正,并組織討論匯報,力求發(fā)言精彩。制作過程,就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直觀感知和生活經驗,在做中觀察、做中模仿、做中探究、做中發(fā)現(xiàn)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再次把實物、模型、表象三者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使學生對長方體的特征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正如郭思樂教授所說的,在生本教育的課堂里,教師應當是“牧者”,他把“羊群”帶到水草茂盛的草地,讓羊兒歡快地、自由自在地吃草,而他自己則在不斷地尋找、發(fā)現(xiàn)新的、肥美的草地,并時刻警惕惡狼的出現(xiàn)。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