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家俊
德宏州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云南德宏 678400
同心圓硬化(concentric sclerosis BCS)又稱Balo病,是一種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脫髓鞘性疾病。以往臨床確診BCS極為困難,主要通過腦組織活檢或者尸檢,隨著醫(yī)療技術不斷發(fā)展,臨床專家和學者對其不斷深入的研究,對BCS的認識更加深入,另外,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設備不斷更新,臨床對BCS的確診率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對其發(fā)病機制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本文回顧性分析2008年5月—2013年7月期間收治的28例同心圓硬化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特征、腦脊液檢查等資料,旨在進一步加深對BCS患者臨床特點和影像學表現(xiàn)的認知,深層次的探析BCS可能的發(fā)病機制,為今后臨床診療BCS提供有價值的依據。
本研究選取的28例患者均為我院2008年5月—2013年7月期間收治的同心圓硬化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齡 22~68 歲,平均年齡(42.58±9.65)歲;病程 1.5~10 個月,平均病程(3.35±1.08)個月;本研究通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頭顱MRI顯示呈同心圓樣改變;頭顱MRI呈同心圓特征性改變,多發(fā)性病灶、邊界清晰且無明顯占位。
1.3.1 影像學檢查 19例患者發(fā)病初期行頭顱CT掃描;28例患者均行頭顱MRI檢查和腦電圖檢查。
1.3.2 實驗室檢查 26例患者行常規(guī)腦脊液、生化檢查。
28例患者均或得6~25個月隨訪,平均時間為(15.64±6.58)個月。
本組28例同心圓硬化患者中急性、亞急性起病分別為17、11例;具體的起病原因不明確,其中12例患者的甲狀腺功能明顯下降、9例患者由于受涼發(fā)熱。
28例患者13例首發(fā)癥狀為左側肢體無力、3例右下肢無力伴不自主抖動、6例反應遲鈍、2例頭暈、2例投緣伴一過性意識喪失。其他伴隨癥狀和體征:癲癇發(fā)作、言語不清、飲水嗆咳、聲音嘶啞、性格改變、精神淡漠、易激惹、智力減退、寡言少語、大小便障礙、惡心、視物模糊、睡眠差、舌癱、定向力異常、計算不能。體征:左側指鼻試驗不準、肌張力增高、腱反射活躍、巴氏征(+)、踝陣攣(+)、Romberg征(+)。 實驗室檢查結果: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正常,OB(-),其中3例壓力195mmH2O、免疫球蛋白輕度升高。
28例患者中5例為單發(fā)病灶,其余23例為多發(fā)病灶;腦電圖示中度廣泛性異常。19例患者在發(fā)病初期進行頭顱CT掃描,提示患者皮髓質交界處以及腦白質內有片狀低密度影,邊界較為模糊但占位表現(xiàn)不明顯。本組所有患者均行MRI檢查,提示病灶無明顯占位且邊界清楚,早期呈呈團塊狀或者斑塊狀長T1、T2信號(見圖1),DWI序列上呈高信號,增強掃描可發(fā)現(xiàn)呈部分環(huán)形、環(huán)形、同心圓強化,隨著病情進一步進展逐漸呈年輪樣或者同心圓樣改變。(長 T1、T2 和等 T1、T2 信號交替排列),(見圖2)。 如下圖。
圖1 軸位T2W1提示雙側半卵圓中心多發(fā)類圓形長T2信號,邊緣信號稍低,呈“靶征”
圖2 矢狀位T2W1提示右側額葉、頂葉多發(fā)類圓形病變,呈環(huán)形等、高信號交替“同心圓”樣
同心圓硬化(BCS)于1906年由Marburg等首次報道,隨著對其研究深入,被更名為Balo病,其實臨床上一種極為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白質脫髓鞘性疾病。國內外對BCS在女性和男性中的發(fā)病情況報道差異較大,國外相關調查報道女性發(fā)病機率明顯低于男性,而國內調查報道顯示男性發(fā)病機率明顯低于女性,本組中男:女=5:3,平均年齡(42.58±9.65)歲,較國內外平均年齡大。既往報道BCS發(fā)病多呈亞急性或者慢性,本組28例同心圓硬化患者中急性、亞急性起病分別為17、11例,無慢性發(fā)病者,和既往報道對比發(fā)病較急,筆者認為可能由于本組28例患者多呈腦卒中樣起病,而既往報道多為精神障礙為首發(fā)癥狀的BCS患者。本研究結果顯示BCS患者多呈腦卒中樣發(fā)病,表現(xiàn)為偏側感覺障礙、活動障礙、肢體無力等,筆者認為可能和病灶累及皮質下白質傳導通路有關,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相繼或者同事伴隨智能減退、反應遲鈍、性格改變、定向力障礙、精神淡漠等高級皮質功能障礙的相關臨床表現(xiàn),考慮由于病灶累及額頂葉認知和行為功能中樞所致。部分患者還可出現(xiàn)假性球麻痹,中樞性面舌癱等表現(xiàn),此外還可能有癲癇發(fā)作的癥狀。
BCS由于病灶內髓鞘脫失層和髓鞘保留層交互排列、形成同心圓或層狀病灶而得名,其具有特殊的影像學表現(xiàn),發(fā)病初期CT提示顱內單發(fā)或者多發(fā)斑塊狀低密度影,邊界模糊且占位效應不明顯。CT僅能顯示雙側大腦半球多發(fā)類圓形低密度灶,對BCS診斷價值不高,極易誤診為腦炎、腦膿腫、腦腫瘤等。目前,臨床上診斷BCS主要依據MRI,其主要表現(xiàn)具有相對特異性即同心圓樣改變,常規(guī)MR提示T1W1/T2W1序列呈年輪樣或洋蔥頭樣黑白相間的類圓形病灶,T1W1低信號、T2W1高信號提示髓鞘脫失帶,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均表現(xiàn)出典型的同心圓樣病灶。增強掃描可發(fā)現(xiàn)呈部分環(huán)形、環(huán)形、同心圓強化,隨著病情進一步進展逐漸呈同心圓樣或者年輪樣改變,彌散加權成像表現(xiàn)具有上述相似的特征。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不斷發(fā)展,磁共振波譜分析(MRS)技術已經逐漸應用于臨床,其檢測和分析組織器官能量代謝、生化改變、化合物定量,判斷和監(jiān)測活體組織脫髓鞘區(qū)病變的代謝改變,已有國外文獻報道MRS表現(xiàn)和臨床病程具有密切的關系,其具有定量分析髓鞘破壞程度、評價疾病的嚴重程度、早期判斷病程等作用,同時還可將其作為同心圓硬化治療效果好壞的隨訪措施,指導臨床診療。Sekijima Y[6]認為臨床診斷BCG必須要具備以下幾項:患者存在進行性加重的大腦損傷相關癥狀;急性期MRI T2像上白質可見病變中心類圓形高信號以及周邊較高信號呈“煎雞蛋”樣病灶,T1像呈低信號和/或較低信號;發(fā)病后約1月左右即亞急性期中央區(qū)T2像上高信號逐漸淡化,病灶內高低信號交疊,排列呈層狀即同心圓病灶。 由此,臨床診斷BCG關鍵是MRI是否存在上述典型的改變,而不是臨床癥狀嚴重程度。
目前尚未研究清楚關于同心圓帶的形成機制,傳統(tǒng)觀念認為局部髓鞘保留區(qū)代表髓鞘再生,新近研究則認為是早期脫髓鞘的表現(xiàn)。Chen[7]等觀察不同時期BCS患者影像學改變提出同心圓樣改變是從中央向周圍呈離心式逐漸發(fā)展形成的,據此Stadelmann[8]等提出了炎癥預處理學說,即在活躍的病灶邊緣,炎癥反應優(yōu)勢尚未收到致死性損傷的組織表達預處理相關分子保護髓鞘,形成髓鞘保留帶。隨著不斷深入的研究,有研究報道MRI增強證實同心圓帶形成是同時發(fā)生的。
綜上所述,同心圓硬化多發(fā)于中青年人且呈急性或者亞急性起病,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障礙、智力減退、精神異常等,MRI檢查具有極強的診斷價值。
[1]李長青,戚曉昆,劉建國,等.同心圓硬化12例臨床及影像學分析[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1,44(2):113-116.
[2]賈茜,王憲玲,賈建平,等.同心圓硬化的臨床及影像特點[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11,11(5):491-494.
[3]朱天寶,朱余友,李淮玉,等.6例同心圓硬化患者的臨床及影像學特征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3,21(4):408-412.
[4]劉衡,余洪,操玉萍,等.同心圓硬化2例[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0,26(12):2320.
[5]謝春,胡治平.同心圓性硬化1例臨床觀察與分析[J].首都醫(yī)藥,2011,(10):21-22.
[6]Sekijima Y,Okuda T,Ashimoto T,et al.Serial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study of a patient with Balo′s concentric sclerosistreated with immunoadsorption plasmapheresis[J].Multiple Sclerosis,1997.
[7]Chen CJ,Chu NS,Lu CS,et al.Seri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npatientswithBaóls’concentricsclerosis:naturalhistoryoflesiondevelopment[J].Ann Neurol,1999,46:651-656
[8]Stadelmann C,Ludwin S,Tabira T,et a1.Tissue preconditioningmay explain concentric lesions in Baóls’type of multiple sclerosis[J].Brain,2005,128:97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