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彪劉傳美
1.濟寧市任城區(qū)防治地方病辦公室,山東濟寧 272100;2.濟寧市老年血管病醫(yī)院,山東濟寧 272037
消化性潰瘍?yōu)榕R床常見病,其中胃潰瘍占25.2%[1],胃潰瘍目前其治療和預防復發(fā)的措施多集中在抑制胃酸分泌和根除HP上。有研究[2]表明,在胃潰瘍的發(fā)展過程中,患者血清中的多項因子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本研究通過觀察泮托拉唑聯(lián)合阿莫西林治療胃潰瘍的臨床療效,同時測定治療前后患者血清中TFF2、EGF、IL-2、IL-6、MTL及PYY的含量變化,以期為胃潰瘍的臨床診斷、治療及預后提供定量檢測指標。
以2008年3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58例胃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埃索美拉唑聯(lián)合阿莫西林組)29例和對照組(奧美拉唑聯(lián)合阿莫西林組)29例。治療組男性17例,女性 12 例,年齡 26~70 歲,平均(40.2±2.8)歲,潰瘍大小 0.6~1.8 cm,平均(1.3±0.3)cm,病程 0.5~3.5 年,平均病程(2.3±0.5)年。對照組男性 18例,女性 11例,年齡 27~72歲,平均(41.1±3.0)歲,潰瘍大小 0.6~1.7 cm,平均(1.2±0.4)cm,病程 0.5~3.6 年,平均病程(2.3±0.6)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構(gòu)成、病灶大小及病程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餐后口服阿莫西林,1g/次,2次/d,同時對照組口服奧美拉唑,20mg/次,2次/d,連續(xù)服用4周;治療組口服泮托拉唑,40mg/次,1次/d,連續(xù)服用4周。治療4周后,復查胃鏡,觀察潰瘍愈合情況。
1.2.2 檢測方法 分別與治療前1 d和治療4周后,采集所有患者晨起空腹血4 mL,離心后取上清液,分別用試劑盒檢測血清IL-2、IL-6、MTL、PYY、TFF2 及 EGF 水平。
痊愈:內(nèi)鏡觀察潰瘍及周圍炎癥全部消失;顯效:潰瘍消失,仍有炎癥;有效:潰瘍縮小≥50%;無效:潰瘍縮小<50%。痊愈、顯效及有效病例合計為總有效例數(shù)[3]。
應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s)表示,兩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因子IL-2、IL-6、MTL、PYY、TFF2及 EGF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因子IL-2、IL-6、MTL、PYY、TFF2及 EGF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IL-2(ng/L)IL-6(ng/L)治療組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3.78±1.826.90±1.68#*86.99±11.4415.37±4.98#*3.80±1.984.91±1.59#87.51±12.9541.13±12.31#MTL(ng/L)320.46±40.11243.15±35.75#*321.23±38.59297.73±36.48#PYY(pmol/L)1.79±0.451.20±0.38#*1.80±0.441.74±0.43#TFF2(μg/L) EGF(ng/L)2.23±0.956.21±1.92#*253.24±24.78680.51±168.62#*2.35±1.433.67±1.87#240.12±36.65338.76±40.69#
治療4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3.1%,明顯高于對照組79.3%,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及并發(fā)癥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血清TFF2、EGF、IL-2水平高于對照組,而血清IL-6、MTL及PYY水平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質(zhì)子泵抑制劑(PPI)是目前治療胃潰瘍最先進的藥物之一,它可高效快速抑制胃酸分泌和清除幽門螺旋桿菌,從而達到快速治愈潰瘍的目的[4]。奧美拉唑和泮托拉唑為目前臨床上使用較多的質(zhì)子泵抑制劑。在微酸環(huán)境中,泮托拉唑激活成其活性形式環(huán)次磺胺的速度變慢,此時其與胃壁細胞外的巰基反應可降低到最低程度,從而提高藥物的穩(wěn)定性,延長藥物作用時間。同時,由于泮托拉唑不誘導或抑制肝細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因此與其他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少,因此更適合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及同時伴有其他疾病的老年患者服用[5]。
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泮托拉唑與阿莫西林聯(lián)用能顯著提高胃潰瘍患者血清IL-2、TFF2及 EGF水平,顯著降低血清IL-6、MTL及PYY水平,使各因子朝著較為正常的水平進行轉(zhuǎn)歸及發(fā)展,由此提示以上指標可以作為胃潰瘍的臨床診斷、治療及預后的輔助定量檢測指標。
[1]成虹,胡伏蓮,袁申元,等.北京地區(qū)消化性潰瘍流行病學分析[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7,15(33):3518.
[2]楊月艷.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PGI2及TXA2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3,12(4):1483.
[3]張軍,張振玉,陳震球,等.以埃索美拉唑為基礎的三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療效分析[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9,21(3):183.
[4]劉曉莉.四種質(zhì)子泵抑制劑治療Hp陽性潰瘍病療效對比[J].中國當代醫(yī)藥,2009,16(6):21.
[5]高永貴,楊俊,張春娟.質(zhì)子泵抑制劑-泮托拉唑的臨床應用[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9,18(24):2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