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霞
靜寧縣人民醫(yī)院兒科,甘肅 靜寧 743400
兒科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討
閆 霞
靜寧縣人民醫(yī)院兒科,甘肅 靜寧 743400
通過對我院兒科5年來上報的58例護理不良事件,從醫(yī)院管理制度,患者和護理環(huán)境三個方面分析影響護理安全的因素。發(fā)現護患溝通不暢、護理記錄不當、護理人員業(yè)務水平低、缺乏責任心、患者的違醫(yī)行為以及護理環(huán)境是影響兒科護理安全的主要因素。針對這些因素,本文提出了健全制度,建立不良事件管理流程,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和護患溝通,減少違醫(yī)行為和完善護理記錄的防范措施。
護理安全;不良事件;措施
本文選取我院五年來發(fā)生的58例護理不良事件進行回顧性研究,探討如何對兒科護理進行有效管理以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1.1 資料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五年時間里我院兒科上報護理不良事件58例用藥錯誤2例,遺漏治療5例,液體外滲18例,違反操作流程4例,觀察病情不及時以致造成嚴重后果1例,護理記錄不及時,超前記錄或錯誤6例,管道脫出6例,采血失誤4例,臀紅6例,墜床4例,執(zhí)行醫(yī)囑錯誤2例。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我院兒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報的護理不良事件進行回顧性分析,查找總結護理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
58例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原因有:
2.1 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落實不到位和管理流程不科學
此類原因是發(fā)生兒科護理不良事件的深層次原因。從資料來看,發(fā)生的2例用藥錯誤就是未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的結果,因護理查房制度落實不到位致使發(fā)生液體外滲事件液體發(fā)生18例和遺漏治療5例。
2.1.1 護患溝通不暢 兒科由于患者年齡較小,表達能力有限,護理人員在與其溝通交流過程中,10%是無效溝通。
2.1.2 護理人員業(yè)務能力低和缺乏責任感差 此類原因所造成的護理不良事件分別占18%和12%。我院兒科護士缺乏,尤其臨床護士更是達不到要求的數量,在現有護理人員中,平均年齡為23歲。低年資護理人員由于專業(yè)知識不足其對病情觀察不全面,使患兒未得到及時的救治而延誤病情[1]。
2.1.3 護理記錄不當 護理記錄問題引發(fā)的安全隱患達10%。由于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加之護理人員少,工作繁忙,顧不及對患兒病情的觀察和病歷的書寫,所以護理記錄不完善[2]。
2.2 違醫(yī)行為
患兒和家屬的違醫(yī)行為所導致的護理不良事件占所有護理不良事件的17%?;純鹤灾屏白岳砟芰^差,接受治療期間其不能完全遵循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不能按時吃藥,不能積極配合治療,從而增加護理難度,與家長產生糾紛。
3.1 健全完善護理制度,抓好現有制度落實
加快護理制度建設,早日形成兒科護理制度體系。采取集中學習、考試考核、監(jiān)督檢查等多種方式保障制度落實。通過開展上崗前培訓、周學習月考核,讓每位兒科護士全面理解掌握護理制度,用制度來規(guī)范護理行為,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為患者提供安全護理。
3.2 建立系統(tǒng)科學的不良事件管理流程
在原有的護理不良事件管理流程的基礎上,增加討論分析根源、制定整改措施等環(huán)節(jié),建立全面系統(tǒng)、科學有效的不良事件管理流程,使不良事件管理從個案管理向全面預防、系統(tǒng)防控轉變。
3.3 加強護士人力資源開發(fā),夯實護理質量基礎
對于低資歷護士要重視常見病的觀察、治療、護理及一些基本藥品器材的使用培訓等,對于那些資歷較高,職稱較高的護士培訓則需側重實習生帶教、科研等方面開展。要采取護理查房、科內交流講課、遠程教育及參加院內外護理學術活動等多種方式不斷完善護士知識結構,提升她們的業(yè)務水平。
3.4 加強護患溝通、減少違醫(yī)行為
兒科護士在護理過程中要有耐心,與患兒家長主動溝通,詳細介紹治療的方案、方法和結果,認真耐心的解答患兒及家長關心的問題,從點滴做起切實關心患兒,運用合理的語言和行為溝通技巧,建立互信的護患關系。加強患兒及患兒家長的健康教育,減少違醫(yī)行為的發(fā)生。
3.5 重視護理記錄,加強護理文書管理
護理記錄要做到及時、詳細、準確、完整,嚴格實行責任護士負責,責任組長監(jiān)督把關,護士長定期檢查的三級管理。同時,要特別注重低年資護士的護理記錄書寫培訓和檢查。
[1]周倩,李繼平.護理人員護理安全相關行為現狀調查分析[J].護理學報,2012.19(9):15-18.
[2]烏轉英,王紅霞.我院護理安全管理的做法和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5):372-373.
更正
本刊2014年第5卷第3期79頁《痤瘡治療研究進展》,作者盧春麗,作者單位應為“瀘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特此更正。
R47
B
1674-9316(2014)12-0123-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1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