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請宴”一折為例"/>
⊙溫旭姣[山西師范大學(xué),山西臨汾041000]
王實甫《西廂記》與金圣嘆《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之比較
——以“請宴”一折為例
⊙溫旭姣[山西師范大學(xué),山西臨汾041000]
王實甫的《西廂記》作為場上之曲,偏重舞臺表演,故而難免有取悅觀眾的通俗化的語言曲詞;金圣嘆改編的版本則更趨向于文人的案頭讀物,重語言的工整對仗和文雅,但劇情上沒有大的變更,兩者各有特點?!罢堁纭币怀鰟e具特色,金圣嘆對本出的改編既使得戲劇沖突得到強化,人物性格也更加鮮明。
《西廂記》王實甫金圣嘆請宴
《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金圣嘆謂之“請宴”,是整個劇本中別出心裁的一折“:細思前一大篇破賊,是真有一大篇,后一大篇賴婚,是亦真有一大篇。今紅娘承夫人命請客走一遭,此豈不至輕至淡,至無聊,至不意。”“①破賊后,賴婚前,決不得更插一篇。吾亦嘗細思久之,而后嘆絕于紅娘請宴也?!雹趶慕鹗@的評價中也可看到他對此出劇情的贊賞。王實甫匠心獨運,于破賊一大篇和賴婚一大篇之間插入這樣妙趣橫生的一折,讀者和觀眾在兩場緊張的氣氛中,心情得到緩解,于輕松的笑鬧中隱隱感覺到事情發(fā)展將要不妙,于一張一弛間,吊足了人的胃口,無形中為劇作增添了無限魅力。
金圣嘆的改動與王實甫的原劇作大體上沒有太大出入,只是更注重劇作的完整連貫、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對白及曲詞的文雅修飾。
一、故事情節(jié)更加完整,刪減了贅余對白及不雅曲詞金本為將其改為更適宜案頭閱讀的作品,腳色稱謂也由原來的末、旦等改為更加明確的人物指向張生、鶯鶯等,讀來也越明晰、簡潔。張生對紅娘的稱呼也保持一致,把“小娘子”“梅香”等稱謂統(tǒng)一為“紅娘姐”。紅娘到了張生住處,金本更清楚地交代道:“可早到書院里也?!雹?/p>
[幺篇]中“第一來為壓驚,第二來因謝承。不請街坊,不會親鄰,不受人情。避眾僧,請老兄,和鶯鶯匹聘。[末云]如此小生歡喜。[紅唱]則見他歡天喜地,謹依來命”④。紅娘和張生的對白顯得重復(fù),故金本去掉二人賓白,直接由紅娘口中道出,于后多加了“見他謹依來命”⑤句。
張生無暇多想,一心歡天喜地去赴宴,以為會見到心上人,故求紅娘幫他看看著裝打扮是否妥當(dāng):“小生客中無鏡,敢煩小娘子看小生一看何如?”⑥王本為便于表演,借此一問好托紅娘之口描述張生此刻形容,而化為讀物后,這一句就顯得多余了,故金本刪掉。
張生認為能與鶯鶯成親是姻緣天定,紅娘的回答也是“姻緣非力所為,天意爾”⑦。金圣嘆將此處刪減之后才更為妥帖。因這出姻緣最終成就靠的就是人力而非天意,而且紅娘在促成兩人的愛情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話由紅娘嘴里說出更不妥當(dāng)。
紅娘走后,張生興高采烈,說道:“小生到得臥房內(nèi),和姐姐解帶脫衣,顛鸞倒鳳,同諧魚水之歡,共效于飛之愿。覷他云鬟低墜,星眼微朦,被翻翡翠,襪繡鴛鴦;不知性命何如?”⑧金本將張生此處的話都刪去了,這樣的話不該從一個滿腹經(jīng)綸的秀才之口道出,不符合他的一貫形象,且粗俗鄙陋,難登大雅之堂。
二、人物性格更加鮮明“請宴”一出,主要人物即張生與紅娘,著重刻畫了張生一心以為好事將成的滿心竊喜,焦急萬分。所以金圣嘆在改動時也更加突出了張生的性格特點,比如紅娘聽到命令時即刻去請張生,金圣嘆變?yōu)椤袄戏蛉酥痴垙埳?。須索早去者”⑨。于張生來說,已經(jīng)如熱鍋上的螞蟻,熬煎地等待了很久,而在紅娘還很早。這就形成了鮮明對比,襯托張生的急切心理。
又如[脫布衫]改為“幽僻處,可有人行,點蒼苔,白露泠泠。隔窗兒咳嗽一聲,[張生云]是誰。[紅云]是我。(張生開門相見)只見啟朱扉,疾忙開問”⑩。紅娘未及敲門,張生已忙作揖。天未明起身,人便于指縫里活跳出來。
還有[小梁州“]只見他叉手忙將禮數(shù)迎,我這里‘萬福,先生’”,金圣嘆改為“義手躬身禮數(shù)迎,我道不及萬福先生”?。紅娘未及說完話,張生便行禮,讓人忍俊不禁。
接下來,張生又對紅娘說“:‘既來之,則安之。’請書房內(nèi)說話。小娘子此行為何?[紅云]賤妾奉夫人嚴(yán)命,特請先生小酌數(shù)杯,勿卻。[末云]便去,便去。敢問席上有鶯鶯姐姐么?”?金圣嘆縮減為“[紅云]奉夫人嚴(yán)命,(張生云)小生便去”?。紅娘將欲云,奉夫人嚴(yán)命來請先生赴席,今張生不及候其辭畢。諸如這些都把張生的無法按捺的心情更突顯出來。
除此之外,張生還頗具一些秀才的迂腐和虛情假意,還要明知故問:“今日夫人端的為甚么筵席?”?金圣嘆改成“敢問紅娘姐,此席為何,可有別客”?,也更突出了張生的假。
[朝天子]一曲的改動:“這生后生,怎免相思病。天生聰俊,打扮又素凈,夜夜教他孤另。曾聞才子多情,若遇佳人薄幸,常要耽擱了人性命。他的信行,他的志誠,你今夜親折證”?,則完整了張生鶯鶯二人的性格。先寫張生是情種,又寫鶯鶯也是情種。
張生一介書生,一無所有,娶鶯鶯定然無聘,故金圣嘆的版本中更突出了這一矛盾:
張生云“:小娘子先行,小生收拾書房便來。敢問那里有甚么景致?”?變?yōu)椤案覇柤t娘姐姐,那邊今日如何鋪設(shè),小生豈好輕造”?以及“小生書劍飄零,無以為財禮,卻是怎生?”?變?yōu)椤案覇柤t娘姐姐,小生客中無點點彩禮,卻是怎生好見夫人”?,均強化了“無聘”,為后面情節(jié)埋下伏筆。
[四煞]一曲的改動“真僥幸,不費半絲兒紅線,已就一世兒前程”?,道出了張生的沾沾自喜,以及本出最后“單羨法本好和尚也:只憑說法口,遂卻讀書心”?,也改成張生僥幸的心理活動:“孫飛虎,你真是我大恩人也,多虧了他,我改日空閑,索破十千貫足錢,央法本做好事超薦他。惟愿龍?zhí)焓┓ㄓ辏党昊⑵鸪??!?
三、遣詞造句更加文雅,提高了其藝術(shù)性金圣嘆作為文人,自有屬于文人的品味,所以把他認為原作中比較粗俗的字眼去掉,更注重語句的前后對仗,使其讀來更加文雅。
[中呂][粉蝶兒“]舒心的列山靈,陳水陸,張君瑞合當(dāng)欽敬。當(dāng)日所望無成;誰想一緘書倒為了媒證”?,改為“只據(jù)舒心的列仙靈,陳水陸,張君瑞便當(dāng)欽敬。前日所望無成;倒是一緘書,為了媒證”?,以及[醉春風(fēng)“]今日個東閣玳筵開,煞強如西廂和月等。薄衾單枕有人溫,早則不冷、冷。受用足寶鼎香濃,繡簾風(fēng)細,綠窗人靜”?,改為“今日個東閣帶煙開,再不要西廂和月等。薄單枕有人溫,你早則不冷、冷。你好寶鼎香濃,繡簾風(fēng)細,綠窗人靜”?。意義沒有改變,但金圣嘆自己認為“前日與今日,語意甚佳”。此外“帶煙開是也,杜詩高城煙霧開,是招女婿詩,此用之也”。金圣嘆自己注“此十二字,是三句,是一句,看他輕輕只下你好二字,便使十二字并做一字,問并做何一字,依圣嘆俊眼看去,此十二字只并做一人字也。蓋窗外有簾,簾內(nèi)無風(fēng),鼎中有香,香中有人也”?。
不可避免的是,金圣嘆的改動也存在一些缺陷,一定程度上甚至削弱了劇作原有的韻味,淡化了矛盾沖突,使其喜劇意味大打折扣。
王本于此折一開始就交代:“[夫人上云]今日安排下小酌,單請張生酬勞。道與紅娘,疾忙去書院中請張生,著他是必便來,休推故。[下]”?金圣嘆卻將這部分內(nèi)容刪去,實為不妥。此處安排老夫人上場,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命紅娘去請張生。注意,老夫人此處明確交代安排的是“小酌”,要“單請”張生,老夫人的反悔意圖也一顯無遺。若是要同張生商議婚事,定不能是“小酌”,相國夫人嫁女,非隆重盛大不能襯得上其身份,也絕不能“單請”張生,古時嫁娶都要“三媒六聘”,少不得邀請一些身份顯貴者為其做媒。老婦人叮囑紅娘“疾忙”去請,要張生“休推故”,也是怕事情有轉(zhuǎn)圜余地,更證明了老夫人是封建禮教的堅決擁護者,故刪去并不恰當(dāng)。
又如王本中,張生在焦躁等待紅娘來請:“夜來老夫人說,著紅娘來請我,卻怎生不見來?我打扮著等他。皂角也使過兩個也,水也換了兩桶也,烏紗帽擦得光掙掙的。怎么不見紅娘來也呵?”?金本卻簡化為:“夜來老夫人,說使紅娘來請我,天未明便起身,直等至這早晚不見來,我的紅娘也呵?!?金圣嘆認為這樣能簡潔描繪出張生的心理,但細細品來,王實甫的更能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張生此刻迫不及待的心情。
王實甫的《西廂記》作為劇本,主要供演員在舞臺上演出,注重場上表演。為方便觀眾能很好地理解劇情,演員扮演的各個腳色都會對自己的身份或心理作簡單的介紹;同時,主要演員在表演時承擔(dān)的部分較多,這就需要安排其他角色穿插上場,插科打諢,使演員們得以調(diào)整和休息,保證演出的順利完成。但也不免有一些為取悅觀眾的低俗情節(jié)、對話或曲詞。金圣嘆改編的《西廂記》則更偏重于“案頭讀物”,故省略了很多不必要的身份介紹,再做出合宜的補充,更加注重故事本身的完整和情節(jié)的連貫。雖然情節(jié)上沒有做出較大的變更,但金圣嘆對曲詞和賓白中個別字、句的斟酌,也顯示出了他作為“貫華堂第六才子”對語言要求之高。為保證其文學(xué)藝術(shù)性,金圣嘆也刪減了許多比較“低俗”“媚俗”的情節(jié)。雖然會有一些改動不大適宜的地方,但也很有特色,文學(xué)性更強。
①②③⑤⑨⑩????????????(清)金圣嘆:《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見周錫山:《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卷五),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41頁,第141頁,第142頁,第144頁,第141頁,第142頁,第143頁,第143頁,第144頁,第145頁,第146頁,第147頁,第147頁,第148頁,第141頁,第142頁,第142頁,第141頁。
④⑥⑦⑧?????????(元)王實甫:《西廂記》,見張宏淵:中國戲曲經(jīng)典(第二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頁,第30頁,第30頁,第32頁,第30頁,第30頁,第31頁,第31頁,第32頁,第29頁,第29頁,第29頁,第29頁。
[1](元)王實甫著.張宏淵編.中國戲曲經(jīng)典(第2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2](清)金圣嘆著.周錫山編校.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
作者:溫旭姣,山西師范大學(xué)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戲劇與影視學(xué)。
編輯: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