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敏
?
女性主義視閾下弗吉尼亞·伍爾芙小說創(chuàng)作思想探究
雷 敏
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亞·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是英國歷史上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也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不僅為世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小說,而且其極具創(chuàng)新意識的文藝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從1915年發(fā)表處女作《遠航》(TheVoyageOut)以來,先后又發(fā)表了《夜與日》(NightandDay,1919)、《墻上的斑點》(Markonthewall,1919)、《雅各的房間》(Jacob’sRoom,1920)、《達洛維夫人》(Mrs.Dalloway,1925)、《到燈塔去》(TotheLighthouse,1927)、《奧蘭多》(Orlando:aBiography,1928)、《海浪》(TheWaves,1931)、《歲月》(TheYears,1937)、《幕間》(BetweentheActs,1941)等作品。通過這些作品,伍爾芙以細膩的筆觸刻畫了一些獨特的人物形象,同時以深刻的洞察力觀照了人類隱秘的內心世界,特別是對女性心理刻畫達到了一種爐火純青的境界,其作品堪稱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的豐碑之作,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本文擬從女性主義批評的視角對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小說創(chuàng)作進行簡要分析,在分析其作品的同時,試以窺探她細膩而前衛(wèi)的精神世界。
女性主義批評是近幾十年來文學批評領域長盛不衰的思想,因為它關注的不僅僅是文學問題,更是一種社會問題。長久以來,女性一直處于主流社會的邊緣,主體意識嚴重缺失。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女性逐漸意識到地位的不平等,有了覺醒意識。到了19世紀,女性主義發(fā)展成為一種社會運動,其主旨是呼吁男女平等,這一時期也涌現出了以波伏娃為代表的女性主義思想家。但是到了20世紀,伴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蓬勃開展,女性主義運動才達到了高潮,女性意識不斷覺醒,女性地位也在不斷提升。在這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之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也相繼出現并得到飛速發(fā)展。它以社會性別為研究出發(fā)點,從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的角度,揭示婦女在歷史、文化、社會中處于邊緣化地位的現狀及其產生的社會根源,呼吁從女性的視角重新審視當下以男權主義為中心的社會,為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女性地位的復蘇注入活力,讓世界傾聽女性內心聲音的呼喚。其核心在于反對絕對的二元文化對立模式,顛覆傳統的父權制社會,呼吁社會對女性的關注,爭取女性權益,從而實現女性與男性在共同的社會里達到和諧的平衡狀態(tài)。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小說創(chuàng)作通過對女性命運的關注,重新審視了這個失衡的“父權制社會”,并對“新社會秩序”建立提出了理想化構建,從而有力聲援了日益高漲的女權運動,她也被一度認為是女權主義的先鋒斗士。
作為一個身體力行的女權主義者,弗吉尼亞·伍爾芙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深刻的女性主義思想,意在喚起廣大女性群體的覺醒意識,從而構建一個性別和諧的社會。在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伍爾芙的女權主義思想是多元化的,具體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體現。
(一)“房中天使”形象的刻畫
“房中天使”形象源于英國詩人考文垂·帕特莫爾的同名長詩,隨著英國社會的發(fā)展,它逐漸成為19世紀英國傳統女性的一個代名詞,這也是伍爾芙小說創(chuàng)作中經??坍嫷囊活愋蜗螅且呀浻辛诵碌暮x。小說《達洛維夫人》就以克拉麗莎·達洛維的一天為線索,描繪了英國女性的生活狀態(tài)。在表面上看,克拉麗莎是一個舉止優(yōu)雅、擅長社交的上層女性,而且并不缺乏年輕人的朝氣和活力,但是經過深思會發(fā)現,不管是買花,還是具體的宴會應酬,克拉麗莎都是為了維護丈夫達洛維的體面形象,或者說是為了丈夫的前途發(fā)展。盡管克拉麗莎已經沉醉于這種“觥籌交錯”的名流生活,但是她內心深處還是對人生充滿了懷疑,特別是對于缺乏知識引起的內心焦慮總是惴惴不安,因此她在喧鬧的生活中會時不時地清醒過來:她會抬起頭來仰望遠方,看到對面房子里的老人孤獨而自由的身影而思索良久,透露出對自由、寧靜生活的憧憬,特別渴望過上一種不依附男性的生活。這是伍爾芙刻畫“房中天使”形象的創(chuàng)新之處,即女性開始思索自己的真正生活和理想,但是她們并沒有真正擺脫男性的影響,她們大部分時間依然活在男性的陰影之下。一旦“夢醒”之后,以達洛維夫人為代表的女性會發(fā)現,她們盡管也終究會回到自己“獨立的房間”,但是這個“獨立的房間”是男性為其“構建”的,換而言之,在這“獨立空間”放松和歇息之后,她們依然甚至更加“心甘情愿”地要圍繞男性生存,這才是伍爾芙憂思的根源,也是其女性主義思想的體現。
(二)“雌雄同體”概念的提出
“雌雄同體”是弗吉尼亞·伍爾芙在政論文《一間自己的房間》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之后她根據此種觀念塑造了一系列雌雄同體的人物形象,特別是塑造了諸多復雜的女性人物,比如《到燈塔去》中的拉姆齊夫人、《夜與日》中的瑪麗·達奇特與凱瑟琳·希爾波利、《達洛維夫人》中的薩利·賽頓、《遠航》中的海倫·安布羅斯與艾倫小姐。通過這些兼具男性陽剛之氣與女性陰柔之美的形象塑造,伍爾芙表達出一種濃郁的女性主義思想,既是對傳統“房中天使”形象的對抗,更是對構建男女新秩序的渴望。在《夜與日》中,瑪麗·達奇特雖然不是絕色美女,但是不失為一個身材勻稱、舉止得體的溫柔女性,而且是一個出身于勞動階級的知識女性,即她已經具備了英國傳統女性的特質,不過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她給人留下一種“身形矯健、辦事干練”的印象,這正是當時的男性的特征。在小說中,我們得知瑪麗額頭上會出現一些隱隱約約的皺紋,似乎是女性衰老憂思所致,實際上這是瑪麗平常經常思索問題造成的,就像當時的男性一樣整天在為大事奔波,是靠“思想”過活的人,這就完全顛覆了傳統女性形象?,旣惖呐笥岩约芭c她共事的參政者都非常欽佩她,稱之為剛柔相濟的典范,這正是伍爾芙渴望的“新女性”。同時,伍爾芙塑造的這種“新女性”在社會中也不會順風順水,也會遭到多重社會壓力,比如與瑪麗年齡差不多的凱瑟琳出身名門,而且同樣具備“舉止得當、沉著冷靜、善于接人待物”等男性氣質,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酷似男性的舉動,如“像男子一樣安然地交叉著兩腿”等,關鍵是她非常理性,同時有自己的追求愛好:學習數學和天文,但正是這種理性的氣魄葬送了自己的愛情婚姻,因為當時的父權制社會是“容不下”這種“新女性”的,這間接體現了伍爾芙對女性主義的憂慮,但不管怎樣,她這種新穎的抒寫方式是為了打破舊的社會格局,堪稱革命壯舉,值得肯定。
(三)女同性戀情感的抒寫
在維多利亞時代,女同性戀屬于社會禁忌,但是作為一個女性主義斗士,弗吉尼亞·伍爾芙不僅親身體驗同性情感,而且直接把它們抒寫到小說中,可以說向傳統的世俗社會發(fā)出了最強有力的挑戰(zhàn)。比如在《到燈塔去》中,麗莉·布里斯科是一個年輕的單身女畫家,她卻愛上了一個與自己差異很大的女性——拉姆齊夫人。雖然拉姆齊夫人已經蒼老,育有多個子女,并且對丈夫唯唯諾諾,儼然一個男性的隱性代表,但是麗莉卻不可自拔地愛上了她。其實,伍爾芙這樣的書寫安排是頗有寓意的,旨在通過非常規(guī)的“同性行為”來顛覆傳統的男權社會,但是這樣的舉動也是步履蹣跚的,從麗莉對自己同性情感的掩飾就可以看出,實際上,這種“不畏艱險、奮勇前行”的行為在伍爾芙的其他作品中也是多有體現。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為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性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無愧于“女性主義斗士”的稱號,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不僅描繪了英國傳統社會中的溫情畫卷,而且塑造了一些獨特的人物形象,更為關鍵的是通過對這些人物精神世界的細致描繪,表達了深刻的女性主義思想和人文關懷意識,這也正是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小說成為不朽經典的原因之一。
[1] 楊莉馨.20世紀以來伍爾夫漢譯與研究述評[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02).
[2] 蔡芳,謝葆輝.從《奧蘭多》感悟伍爾夫小說創(chuàng)作的文脈:雙性同體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2).
[3] 李博婷.從女權思想看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猶太寫作[J].山東外語教學,2012(05).
[4] 潘建.從失語到“喧嘩”:論弗吉尼亞·伍爾夫對女性歷史與文學史的追尋[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06).
[5] 鄧琳娜.顛覆傳統聲音構建女性意識——伍爾夫女性主義敘述聲音解讀[J].江西社會科學,2010(05).
[6] 徐晗,呂洪靈.弗吉尼亞·伍爾夫《歲月》對傳統成長小說的繼承與超越[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02).
[7] 蔣櫓.《苔絲》中的時代特征與叛逆形象——《苔絲》的女性主義視覺解析[J].電影評介,2006(14).
[8] Laura Marcus.“Woolf’sFeminismAndFeminism’sWoolf”,inTheCambridgeCompaniontoVirginiaWoolf[M].S. Roe and S. Sellers. ed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9] Rachel Bowlby.FeministDestinationsAndFurtherEssaysonVirginiaWoolf[M]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7.
陳岷婕(1979— ),女,四川成都人,綿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