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觀點
對于我國教育究竟有怎樣的優(yōu)點、缺點,不管是專家,還是教師、家長和社會公眾,談論起來,基本上都是憑感覺和想象,沒有長時間跟蹤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也沒有對比研究。比如,對于我國的基礎教育,不少教育界人士認為,其質(zhì)量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是領先的,這同樣是憑感覺“說話”——大家能拿出的資料,就是我國有多少學生被國外一流大學錄取,在國際中學生競賽中有多少人獲獎,而這些并不是反映教育質(zhì)量的數(shù)據(jù)。能反映教育質(zhì)量的數(shù)據(jù),是對這些學生保持20年、30年、40年的持續(xù)跟蹤,并對不同年齡組的學生進行對比得到的,只有拿出這樣的數(shù)據(jù),才能做出比較客觀的判斷。
——熊丙奇
(據(jù)《新京報》)
中國的無數(shù)家長正以愛孩子的名義破壞子女的健康成長,而他們對此卻渾然不覺。實際上,即使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暫不能改變的情況下,家長們依然有選擇的余地。你的家庭到底是給孩子提供避風港還是第二戰(zhàn)場,是讓孩子多睡一個小時還是讓他多上一門課,家長們都是可以選擇的。家庭教育不能被應試教育綁架,家長更不能成為應試教育的幫兇。
——楊東平
(據(jù)《人民日報》)
國民教育近日成為香港社會的熱門話題。針對國情教育的缺失,香港特區(qū)政府2010年提出增設國民教育及德育課程為中小學必修課,原定于今年起推行。一項調(diào)查顯示,逾四成市民認為,課程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國民身份認同感”。在香港回歸祖國即將十五周年之際,香港特區(qū)政府以符合現(xiàn)代法治理念與實踐而又極富自由與寬容精神的國民教育作為一個著力點,體現(xiàn)的絕不僅僅是對國民認同的培育,更是香港與祖國自古以來的生命相系與血脈相連,以及將香港在更大程度上融入祖國、與祖國共享發(fā)展和繁榮的遠見與擔當。
——支振鋒
(據(jù)《法制日報》)
湖南某校組織學生給教師磕頭,廣東某地組織學生給父母洗腳,被拜者喜笑,受洗者顏開。似乎“磕頭”和“洗腳”已是“新國學”的光輝成果了——說穿了,無非是從小培養(yǎng)屈膝低頭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成果雖“輝煌”,但“新國學”就此有走入邪道而成“偽學”的危險。所謂“國學”,是要新一國之思想,振一國之人民,圖擺脫舊禮教桎梏,從民族的軀體里除掉讓我們體弱多病的磕頭蟲,迎接新世界新時代的挑戰(zhàn)。如果打著“新國學”的旗號,而迫使我們的下一代學會下跪和磕頭,這樣的“偽國學”,不要也罷。
——葉 開
(據(jù)《新民晚報》)
放眼全國大城市,幼兒園招生報名無處不是爺爺奶奶晝夜排隊的景象。如果排隊能獲得學位,抽簽能被錄取,那算是天下第一公平了。更多的潛規(guī)則是:你想認捐贊助費,沒有門路一切免談;你以為孩子天真無邪可塑性強,可幼兒園統(tǒng)統(tǒng)在面試;你以為名額不少,卻都給幼兒園早教班提前一年占了位。“入學難”不是“就業(yè)難”,后者市場可以解決,而如果政府把讀書問題也放給市場調(diào)節(jié),必然亂象叢生。如今家長作為消費者處于毫無選擇余地、隨時被逐出市場的境地。公辦教育“貴族化”,成為某些部門默認的一種繁榮模式。至于普及性、均等化、有教無類的全民教育,正在遠離有關部門的天職。
——耀 琪
(據(jù)《羊城晚報》)
(責任編輯 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