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斌 趙慶華
(西北師范大學(xué)心理學(xué)院應(yīng)用心理系,甘肅 蘭州 730070)
相比年輕人,老年人通常報告有更好的婚姻,更支持性的友誼,與孩子、兄弟姐妹和社交網(wǎng)絡(luò)成員間的沖突減少〔1〕。在描述與家庭成員的互動時,老年人的描述更為積極,滿意度也更高〔2〕。研究人員認為,老年人人際關(guān)系的改善,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社交能力提高〔3〕,將注意力從人際沖突的消極方面轉(zhuǎn)移〔4〕,發(fā)生社會沖突時情感反應(yīng)減少〔5〕。認知評估理論模型強調(diào),對情緒誘發(fā)刺激的反應(yīng),受個體因素的影響,老年人之所以對社會伙伴產(chǎn)生積極的體驗,是因為其特有的想法和行為,在社會環(huán)境中,與年齡有關(guān)的變化,也是老年人擁有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的原因之一〔6〕。經(jīng)典壓力模型則認為,日常煩擾是各年齡段的成年人最常見的社會壓力,但這樣的壓力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為減少潛在的壓力體驗和人際緊張,老年人會將那些難以相處的伙伴從他們的社交網(wǎng)絡(luò)中剔除,只留下那些更加友善的社會伙伴〔7〕。社交體驗是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產(chǎn)生的情緒情感體驗。在發(fā)展心理學(xué)文獻中,研究者們強調(diào),兒童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的形成受照料者的影響〔8〕。事實上,社會伙伴對人際情緒的調(diào)節(jié)終生都在發(fā)揮著作用,但很少有人研究社會伙伴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成年人社交體驗的影響。本研究從社會輸入模型的觀點出發(fā),解釋老年人比年輕人擁有更好的人際關(guān)系的原因。
1.1年齡特征 人的社會伙伴因年齡不同而不同〔1〕。發(fā)生人際沖突時,各年齡階段的成年人與老年人所采取的行為明顯不同。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年輕人,老年人更可能采用回避策略以熄滅潛在的人際沖突,而不是讓沖突升級,也不太可能采用有潛在危害的直接策略〔3~5〕。如Birditt等〔9〕所做的一個關(guān)于日常經(jīng)驗的全國性研究現(xiàn),無論對親密的社會伙伴還是棘手的社會伙伴,老年人均采取了回避策略,而年輕人則更多地采取了激進的對抗策略。
配偶的年齡通常是相近的,在接觸頻率、親密程度及感受到的日常壓力方面,婚姻關(guān)系也不同于其他人際關(guān)系,對人的影響也更為深刻。Story等〔10〕的研究表明,雖然老年人和中年人對其配偶行為的客觀評級無年齡差異,但老年人對其配偶行為的看法沒有中年人那么消極。老年人對配偶這一重要社會伙伴較為積極的評價,無疑有助其產(chǎn)生積極人際體驗。
1.2感情幸福感 社會伙伴對彼此的情緒狀態(tài)都很敏感〔11〕。抑郁者往往激起社會伙伴對其的消極反應(yīng),而憤怒者則往往激起社會伙伴對其的憤怒反應(yīng)。同樣的,有較高感情幸福感的老年人,也會激起社會伙伴對她們的積極反應(yīng)〔7〕。
1.3沖突升級 Fingerman〔12〕研究了中年女兒與其母親的關(guān)系。研究表明,當與老年母親相處時,女兒通常會默認母親的言行。研究者先讓每個女兒都描述一次她們對母親生氣的情形(母親不在場),然后,讓母女共同討論他們對對方生氣的情形。當與母親在一起時,超過1/3的女兒說她們想不起這樣的情形(盡管在單獨詢問時,她們報告了這樣的情形)。也就是說,即使母女關(guān)系再好,在與母親共同受訪時,中年女兒會降低或否認她們曾經(jīng)對母親的憤怒;但無論單獨受訪還是與女兒共同受訪,母親的表達都是直截了當?shù)摹?/p>
這種互動模式不僅僅限于親密的人之間。事實上,不論與老年人是親戚、朋友還是熟人,成年人的規(guī)范信念,使他們傾向于在與老年人發(fā)生沖突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Fingerman等〔13〕所做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詢問被試者:“當社會伙伴對你出言不遜時,你會怎么辦?” 所有的被試都說,他們會盡量與社會伙伴進行建設(shè)性的交流,以化解矛盾。但他們更有可能對年輕人采取激進的對抗行為,而對老年人采取回避策略。即使控制了年齡、性別和關(guān)系性質(zhì)等因素后,研究結(jié)果也同樣如此〔13〕。因此,同樣的人(無論其年齡如何),與年輕社會伙伴間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更大,但會避免與老年社會伙伴的沖突升級。人們對社會伙伴的行為反應(yīng),既取決于自己的年齡,也取決于對方的年齡。
Miller等〔14〕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研究者先編了幾個小故事讓被試者閱讀,然后讓被試者預(yù)計故事中被冒犯者的反應(yīng)。但有些被試者拿到的是故事版本中的冒犯者是老年人,另一些被試者所讀的故事中,冒犯者卻是年輕人。結(jié)果表明,當冒犯者是老年人時,被試者預(yù)計,因為冒犯者上了年紀,被冒犯者會避免與其發(fā)生沖突。但當冒犯者是年輕人時,被試者則會預(yù)計,被冒犯者會因冒犯者的年齡特征(年輕)而采取激進的對抗策略。
1.4未來時間洞察力(FTP) FTP是人們對自己的未來時間及在這段時間內(nèi)可能發(fā)生的事件的認知、體驗和行為傾向的一種人格特征〔15〕。支持社會情緒選擇理論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的行為因FTP的變化而變化:當人們認為自己來日不多時,他們對社會伙伴的積極情緒會最大化〔4〕。同樣的,當人們覺察到留給社會伙伴的時間不多時,他們也會盡量避免與對方發(fā)生沖突。因此,雖然一些老年人也會在交往中制造不快,但FTP使人們往往會寬恕難以相處的老年人,盡量避免與其發(fā)生沖突。如Allemand〔16〕研究發(fā)現(xiàn),當被試覺察到留給自己或違反了社會期望的伙伴的時間不多時,更有可能寬恕對方。Miller等〔14〕的也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年輕人,被試會更容易寬恕犯了同樣社會罪責(zé)的老年人。Fingerman等〔13〕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研究者讓一些被試者想象,曾經(jīng)冒犯過他們的老年社會伙伴即將退休去夏威夷安度晚年時,或年輕社會伙伴即將因為一個海外文化進入計劃而永遠離開時,被試者會怎樣對待他們。在時間被限定的情況下,無論昔日的冒犯者如今年老年輕,被試者都會選擇回避的策略。但當研究者詢問另一些被試者,如果冒犯者只是暫時離開(去度假),被試者會怎樣對待他們時,被試者表示,他們更可能會對年輕冒犯者采取激進的對抗方式,但會盡量避免與老年冒犯者發(fā)生沖突。這一研究表明,與老年人交往的時間有限,而與年輕人相處的時間則來日方長,可能是人們對年輕人和老年人的對待不同的原因之一。因此,遇到曾經(jīng)冒犯過自己的來日不多的老年人時,人們會對其予以尊重,而不是與其斗爭——FTP確實能起到調(diào)和其他年齡階段的人與老年人之間的沖突的作用。對每個社會伙伴來說,這種寬恕都有助于良好人際關(guān)系的促進。通過對老年人的寬恕,社會伙伴能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不再與老年人發(fā)生沖突,并維持與老年人的良好關(guān)系。這樣的回避行為可能是為了自我保護,也是為了保護社會伙伴。但是,如果人們從來不表達他們的不良感情,這種回避行為也許會引發(fā)負面后果。
1.5消極刻板印象 對老年人的消極刻板印象,也許反而有助于積極的社會交流。在Erber等〔17〕做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先讓被試者讀一個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拿了一頂帽子但沒有付費就離開了,然后詢問被試者,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他們會怎么做。研究結(jié)果表明,相比做了同樣事情的年輕人,被試者認為老年人的罪責(zé)輕一點,因此對他們的懲罰也應(yīng)該輕一點。被試對老年人的這種寬容,是基于老年人忘性大的刻板印象。Erber等〔18〕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當人們評價慢性子的工人時,他們對老年雇員的評價更好,因為他們將老年雇員的遲緩行為歸因于無法控制的老化后果,而對年輕工人的評價則很嚴厲。此外,認為老年人倔強且無法改變,是人們不與老年人對抗的另外一個原因〔13,14〕。因此,即使對老化的刻板印象是消極的,在特定的情境中,反而能使人們優(yōu)待老年人。
1.6行動預(yù)期 在與老年人交往的過程中,人們可能會因?qū)夏耆诵袨榈念A(yù)期,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以使老年人受益。與老年人關(guān)系緊張時,社會伙伴可能抑制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認為,老年人可能會采取回避型的策略。而與年輕社會伙伴間的關(guān)系緊張時,人們會采取對抗的行為,因為人們認為,對方也會采取對抗的方式。因此,社會情緒調(diào)控是每個伙伴對對方下一步行動預(yù)期的結(jié)果。
1.7人際體驗 人們對老年人表達的情深意長的感傷情緒,比對年輕人的要多。Fingerman等〔19〕收集了年齡在20~87歲的人們的節(jié)日賀卡。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人收到的賀卡上有感傷的“愛”信息,而年輕人收到的賀卡上則沒有。被試者均為社會伙伴挑選了能傳達積極情緒的賀卡,而不論他們年輕年老。被試者更有可能為老年人挑選能表達感傷情緒的賀卡,卻會為年輕人挑選有幽默的或善意的嘲弄信息的賀卡〔12〕。
首先,支持社會輸入模型的研究大多以美國人為被試者。面對人際沖突,我國自古就提倡回避忍讓,“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時風(fēng)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這種理念的真實體現(xiàn)。此外,比較研究表明,西方文明相對無視老年,最淺顯的表現(xiàn)是歷史文獻的缺乏:西方有兒童文學(xué)、女性文學(xué),唯獨沒有中國的“老境”文學(xué); 相反,中國文獻總體帶有老年色調(diào)〔20〕。從某一方面而言,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是一部尊老史,歷代的尊老禮俗、禮制、規(guī)范, 能夠?qū)懸徊繉J?。中國自古提倡,為人子女者不僅要尊敬自己的長輩,而且要尊敬所有人的長輩,甚至要求人們“唯老是尊”。敬老愛老,無疑有利于良好社會風(fēng)尚和人際關(guān)系的形成,正如孟子所言:“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未來應(yīng)對這一問題在中國等對待人際沖突的態(tài)度、尊老傳統(tǒng)等方面不同于歐美文化國家之外進行研究。
其次,差別生存可能也是老年人的人際關(guān)系有別于其他年齡段的成人的原因。例如,在“神經(jīng)質(zhì)”上得分高的人(可能是人際交往困難的人)提前死亡的可能性更高,更有可能活不到老年〔4〕。其他年齡段的成年人中人際交往困難者的比例比老年人中的要高,致使老年人的總體人際關(guān)系顯得比成年人要好。但支持這一觀點的研究很少,未來還需要對此繼續(xù)求證。
3 參考文獻
1Fingerman KL,Hay EL,Birditt KS.The best of ties,the worst of ties:close,problematic,and ambivalent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 span〔J〕.J Marri Fami,2004;66:792-808.
2Charles ST,Piazza JR.Memories of social interactions:age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intensity〔J〕.Psychol Aging,2007;22:300-9.
3Blanchard-Fields F.Everyday problem solving and emotion:an adult development perspective〔J〕.Curr Dire Psychol Sci,2007;16:26-31.
4Charles ST,Carstensen LL.Social and emotional aging〔J〕.Annu Rev Psychol,2010;61:383-409.
5Birditt KS,Fingerman KL,Almeida D.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ported reactions to interpersonal tensions:a daily diary study〔J〕.Psychol Aging,2005;20:330-40.
6Lazarus RS.Stress and emotion:a new synthesis〔M〕.London:Free Associations Books,1999:275-82.
7Carstensen LL,Isaacowitz DM,Charles ST.Taking time seriously:a theory of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J〕.Am Psychol,1999;54:165-81.
8Thompson RA.Emotion regulation:a theme in search of definition〔J〕.Monogr Soc Res Child Dev,1994;59:25-52.
9Birditt KS,Fingerman KL.Do we get better at picking our battles age differences in descriptions of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interpersonal tensions〔J〕.J Gerontol:Psychol Sci,2005;60:121-8.
10Story TN,Berg CA,Smith T,etal.Positive sentiment bias in middle and older married couples〔J〕.Psychol Aging,2007;22:719-27.
11Van Kleef GA.How emotions regulate social life:the emotions and social information (EASI) model〔J〕.Curr Dire Psychol Sci,2009;18:184-8.
12Fingerman KL.Mothers and their adult daughters:mixed emotions,enduring bonds〔M〕.Amherst,NY:Prometheus Books,2003;197-215.
13Fingerman KL,Miller L,Charles ST.Saving the best for last:how adults treat social partners of different ages〔J〕.Psychol Aging,2008;23:399-409.
14Miller LM,Charles ST,Fingerman KL.Perceptions of social transgressions in adulthood:Does age make a difference 〔J〕?J Gerontol:Psychol Sci,2009;64B:551-9.
15李董平,張 衛(wèi),李霓霓,等.未來時間洞察力、目標定向、社會聯(lián)結(jié)與大學(xué)生學(xué)習(xí)適應(yīng)〔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1:60-5.
16Allemand M.Age differences in forgivingness:the role of future time perspective〔J〕.J Res Person,2008;42:1137-47.
17Erber JT,Szuchman LT,Rager IG.Ain′t misbehavin′: the effects of age and intentionality on judgments about misconduct〔J〕.Psychol Aging,2001;16(1):85-95.
18Erber JT,Long BA.Perceptions of forgetful and slow employees:does age matter 〔J〕?J Gerontol:Psychol Sci,2006;61:333-9.
19Fingerman KL,Griffiths PC. Season's greetings:adults' social contact at the holiday season〔J〕.Psychol Aging,1999;14:192-205.
20高成鳶.論中華尊老傳統(tǒng)〔J〕.道德與文明,1999;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