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修水縣中醫(yī)院, 江西 修水 332400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女性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而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屬于特殊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癥。近年來該病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但是目前臨床對其影像學診斷報道較少。筆者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15例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CT影像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年齡25~37歲,平均年齡(30.5±2.7)歲。臨床癥狀:11例(73.3%)患者有周期性下腹壁疼痛表現(xiàn),9例(60.0%)患者有痛經(jīng)癥狀,3例(20.0%)患者疼痛與月經(jīng)關系不密切;病史:12例(80.0%)患者有剖宮產(chǎn)史,3例(20.0%)患者有子宮肌瘤摘除或剝除史;病程2~10個月不等,平均病程(6.4±1.3)個月;臨床癥狀出現(xiàn)時間為術后8~32個月不等,平均出現(xiàn)時間為術后(18.6±3.2)個月。
1.2 診斷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CT掃描,選用日本東芝公司生產(chǎn)的Activion16層螺旋CT掃描機?;颊呷⊙雠P位,行腹部CT掃描,掃描參數(shù):電壓120KV;電流180~210mA;層厚10mm、5mm、1mm。6例患者僅行平掃,其余9例患者均行平掃加增強掃描,采用高壓注射器自肘正中靜脈推注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75~100ml,注射速度為3ml/s,行多期增強掃描。由兩名經(jīng)驗豐富的放射科主治醫(yī)師共同讀片,觀察腫塊的特征,包括位置、大小、形態(tài)、密度、強化特點以及與肌層、腹膜的關系等,協(xié)商一致后得出統(tǒng)一的診斷意見。
2.1 CT影像表現(xiàn) 本組15例患者均在下腹壁手術切口部位或周圍發(fā)現(xiàn)病灶,病灶與腹直肌境界不清,最大者大小約為3.0cm×2.0cm×2.0cm,其中12例為單發(fā)病灶,其余3例為多發(fā)病灶。平均CT值為46HU,增強掃描后提高15~20HU,病灶內均為軟組織密度,且未見鈣化,10例患者病灶內部不均,可見低密度區(qū),邊緣模糊,病灶累及范圍可達脂肪層;其余5例患者內部病灶均勻,邊緣均較清晰,病灶累及范圍可達脂肪層,呈“絮”狀改變,增強掃描可見不同程度的強化,但以輕度強化為主。
2.2 手術和病理檢查 所有患者均行手術切除,術中所見病灶數(shù)目、形態(tài)以及對周圍組織的浸潤情況與CT影像所見相仿。10例病灶內部不均患者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為實性腫塊內含囊腔,腔內有紫黑色液體,囊壁大部分呈分層狀,內層可見內膜腺體,囊液是新舊不一的血液;5例病灶內部均勻患者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只見實性腫塊,不含有囊腔。
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占子宮內膜異位癥的3.5%[1]。其發(fā)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普遍觀點認為其發(fā)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剖宮產(chǎn)時,肉眼難以發(fā)現(xiàn)的子宮內膜碎片,散落在腹壁切口,并種植于其中造成[2]。本組15例患者中,80.0%患者有剖宮產(chǎn)史,因此可說明剖宮產(chǎn)是造成該病的重要原因。隨著近年來剖宮產(chǎn)率的不斷上升,該病的發(fā)病率也呈明顯上升趨勢,加強對該病的臨床診斷對指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15例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的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術前經(jīng)CT檢查可見實性或囊性腫塊,病灶內若有新鮮出血則可見片狀或不規(guī)則高密度影,多數(shù)病灶侵及腹直肌筋膜層或腹膜,并表現(xiàn)為相應結構粘連,局部筋膜增厚。本組10例患者病灶內部不均,可見低密度區(qū),邊緣模糊;其余5例患者病灶內部均勻,邊緣均較清晰。因此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CT影像表現(xiàn)無統(tǒng)一的標準,其內部密度可均勻也可不均,邊緣可清晰也可模糊;增強掃描后強化的特征也不一,可表現(xiàn)為均勻強化,也可不均勻強化,因此對于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應與腹壁疝、縫線肉芽腫以及炎性包塊、纖維瘤等相鑒別[3],上述包塊均與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存在著較為相似的CT影像表現(xiàn),除仔細觀察外,還應結合其它臨床特點給予診斷,包括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多為年輕女性;既往有剖宮產(chǎn)史或各類盆腔手術;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有較為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如下腹壁疼痛、經(jīng)期腹痛等;腫塊多位于手術切口處或切口邊緣[4]。對于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臨床一般行手術治療,且術后預后較好[5],但因病灶常與其它周圍組織存在粘連,因此術前根據(jù)CT檢查確定病灶的范圍、大小、數(shù)目以及形態(tài)等,對指導手術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傊?,CT檢查在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可指導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振龍,姚傳會.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CT診斷[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9):117-119.
[2]路光升,林婉君,周麗.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65例臨床分析[J].國際婦產(chǎn)科學雜志,2010,11(37):291.
[3]鐘建光,許玉媚,劉建平.CT診斷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18):100-101.
[4]王正磊,吳昊,毛定飚.CT對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2,31(4):535-537.
[5]魏艷玲,王建,辛曉燕.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診斷分析與治療[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20(15):184-185.